20年来我国民族发展理论研究综述_社会因素论文

20年来我国民族发展理论研究综述_社会因素论文

二十年来我国民族发展理论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年来论文,民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09;G35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0013-05

民族发展理论作为民族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的频度和深度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但为民族发展提供直接的理论指导,而且为解决其他民族问题提供着越来越宽广的依据。如何在新的时代环境中适时调整民族发展的内涵,辨识民族发展的制约因素,寻求各民族最适宜的发展模式,不仅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更是理论界不懈努力的成果展示。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发展的实践需要,理论界对民族发展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也是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研究视角不断创新。

一、研究的基本概况

按照王春华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年第3期上发表的论文《民族发展理论回顾》一文的观点,我国关于民族发展理论的研究从1988年开始是一个转折点。关于这一观点,笔者完全赞同。所以,文献的上限始于1988年。从1988年到2008年共有与民族发展理论相关的论文100多篇(不包含民族或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等分项目或按地区研究方面的文章),主要涉及:社会主义与民族繁荣发展及长期性9篇,我国民族发展阶段研究4篇,民族发展趋势及规律8篇,民族发展条件、环境及其制约因素11篇,民族发展研究的理论问题7篇,民族发展模式、方式等5篇,小民族的发展14篇,民族发展的含义、要素3篇,邓小平等领导人论民族发展理论15篇,民族发展权4篇,民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5篇,民族跨越式发展13篇。在优秀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中,与民族发展有关的主要有博士论文4篇:《媒介素养与民族发展》、《民族和谐新论》、《民族和谐发展:理论与实践》、《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硕士论文8篇。与民族发展相关的研究专著(不含民族经济发展)主要集中2000年后,大约有15部左右,代表性的有:《民族与发展》(谭明华,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论》(马林主编,民族出版社,2006)、《土著民族与小民族发展问题研究》(何群,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罗康隆,民族出版社,2006)、《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杨升祥主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研究》(王文长等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路径研究》(唐志君,民族出版社,2007)、(《民族和谐与民族发展》(论文集),(赵杰主编,民族出版社,2007)、《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论》(李普者,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民族、自治与发展》(法律出版社,2008)、《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二、研究综述

1988年以前,关于民族发展的研究大多是围绕民族类型的演变去证明,基本上是以社会发展代替民族发展。1988年以后,民族发展作为民族理论研究的一个独立性课题逐渐增多。在民族发展的研究中以民族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居多,说明了理论研究的现实性越来越强。民族发展理论的研究相对来说虽然量不及民族经济发展,却有一种明显的态度,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民族发展的概念、内涵

有代表性的是金炳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理论》一文提出:(《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3)“民族发展,是指各个民族内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发展,也是指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是以各民族的自身发展为重点,在互帮互学、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致富、共同繁荣。”指出了民族发展既包含民族内部的发展也包括各民族的共同发展。1989年他又提出:民族发展是“民族的民族发展,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民族人的发展的统一”(《论民族发展的诸条件、环境》《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4)。都永浩1991年在《关于民族发展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民族理论研究》1991,3)认为:民族发展就是民族素质的提高过程,也就是民族生存与竞争能力的提高。民族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民族成员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能力的增长,民族整体竞争能力的增长,以及民族体自身的发展。他在这强调了民族作为个体和群体的能力的增长是民族发展的关键的问题。谭明华在《试论民族的发展及其度量》(《民族研究》,1992,5)一文中认为:“民族发展是民族自身的整个内部结构和诸种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相互适应推进的过程。”民族发展包括:民族类型发展、民族特征发展及民族关系发展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民族类型发展反映在民族纵向上质的演进,即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社会发展而更替的过程。1992年,王平在《试论民族发展含义》)(《民族理论研究》,1992,1)一文中提出:民族发展是“以人为核心而组成的一个目标系统的实现过程,它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系统内为人的发展而提供的各种条件(即手段)的发展。”其中人自身的发展即民族素质的提高是民族发展的实质和核心,而民族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则是为人的发展而提供的条件。熊锡元认为:“一个民族,致力于自身生命的延续;在不断改善和优化其生存环境与条件中达到良好水平;以及增强自立于世界发展之林的活力——这就是民族发展的基本含义。”(《试论制约民族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民族研究》,1993,3)1994年金炳镐在总结自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协调作用下,民族自身的整个内部结构、素质和诸种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社会关系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推进民族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综合实现民族的民族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他提出民族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生物属性三个概念。这显然是对他早先民族的民族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规范和深化,延伸到不同类的领域。(《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龙先琼在《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吉首大学学报》,2006,4)中认为,民族发展“是民族社会演进的历史过程及其存在状态,表现为民族社会形态的整体和系统的转变,特别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文中进一步对民族发展的特征作了概括,即:主体性、历史性、文化规定性、一般同质性。

金炳镐、张银花《论民族和谐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6)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民族和谐发展。“民族和谐发展是指民族共同体内部各要素及民族共同体与外部各要素之间的全方位发展。民族和谐发展着眼于更加全面协调、长远持续、整体共同的发展”。

从民族发展概念、内涵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民族发展的内涵越来越符合民族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科学。

2.民族发展的环境、条件、制约因素

1989年,孙青在《加速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1)中认为虽然因素很多,但基本因素是民族生产力。“民族生产力水平衡量民族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生产力发展了,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思想、文化习俗等等,都会相应前进。”接着,他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发展民族秤力的关键性因素:自然条件、劳动的社会力量(包括社会分工程度、生产工具的改善、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等内容),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为主的社会形式以及民族人口素质。以上四个因素是民族自身的基本因素,而改革开放作为外部的一种动力,其深度、广度和速度与加速民族生产力的发展成正比。金炳镐由于提出民族发展是三位一体的发展,所以在谈到影响民族发展的因素时,也自然认为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他在文章中列举了有重要影响的五大条件和环境。属于民族自身的有: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属于社会外部条件的有: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族发展的本质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质量的提高”。(《论民族发展的诸条件、环境》,《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4)都永浩认为:影响民族发展的条件有两方面:一是主条件,指民族素质;二是属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族关系状况等。(《关于民族发展研究的几个问题》,《民族理论研究》,1991,3)他在另一篇文章《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发展》中着重谈了民族关系对民族发展的影响。(《民族理论研究》,1990,4)石亚周在《论民族发展环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6)中专门对民族发展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民族发展环境是指在民族发展中必然遇到的对民族发展有一定作用的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它是一个变动着的综合体系。”并对民族发展环境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一个分类。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民族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有:系统性、复杂性、可塑性、客观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所以在民族发展中要有系统观念,协调各种关系。1993年,熊锡元在《试论制约民族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民族研究》,1993,3)一文中认为:民族发展中起制约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民族意识、政治经济、文化素质、心理状态为较为重要的因素。民族的政治经济是民族发展的基础,文化素质则是民族发展的核心内容,而民族的意识与心理状态则对民族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这四个重要因素构成一个制约民族发展的有机体。乌尔希叶夫《论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因素和趋向》(《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6)中提出: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和条件是:生产力、社会发展、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族素质和市场经济。罗康隆、易小明在《论民族外部生境差异与民族发展进程的关系》(《怀化师专学报》,1997年,3)一文中提出:民族生存的环境外部系统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包括:生态背景、地貌条件、地质特征、气候条件等;社会环境包括:并存民族、行政隶属和跨越性社会组织。杨建新在《关于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2,1)中指出: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关系,也可以说是趋同和融合,当然民族交往也是民族发展的一种阻力。金炳镐在《论民族发展的规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中总结性地归纳出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民族属性,即民族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生物属性的辩证统一;民族结构,即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意识结构。其中“民族经济结构对其他各要素起推动或制约作用”;民族素质,即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和身体素质;民族关系。彭学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民族发展问题》(《中国民族》,2007,4)一文中提出:科学技术是民族发展的动力。王希恩在《科学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民族研究》,2007,6)中提出:“民族地区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其中第一位的因素又在于自然条件的制约。”

显然,运用综合性的视角,系统地、整体地对民族发展进行研究已成为学者的共识。

3.民族发展的方式、道路

乌尔希叶夫《论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因素和趋向》(《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6)中提出: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有:常规性发展模式、非常规性发展模式和跳跃式发展模式。2004年胡鞍钢、温军《西部开发与民族发展》(《西北民族大学》,2004,3)提出新追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异质同构的平衡发展”。张银花在于2006年提出:跨越式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统一,“这是民族发展的捷径,是少数民族共奔小康的必然选择。”(《少数民族发展:纵向跨越与横向和谐的统一》《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1)

龙先琼在《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吉首大学学报》,2006,4)中认为:民族发展的主体是少数民族。要“巩固少数民族的主体地位,充分依靠少数民族的自身力量,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的主体性”。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推动人力增值。所以民族地区应该走“内生型”发展道路。而文化重构是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应该“对民族传统文化模式进行结构改造和功能更新,使之对民族社会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因素能够进行新的有效的整合,从而推动民族社会的新发展。”金炳镐在《论民族发展的规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中指出: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常态发展模式、异态发展模式和跳跃式发展模式。其中,常态发展模式“包括民族的协调快发展型,也包括不快速也不很协调,但是民族内部结构和发展内容上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过程中实现的一般的普遍的发展。”民族的异态发展包括“极度缓慢发展,停滞发展甚至暂倒退等类型。”跳跃式发展“既可以是民族社会发展阶段的跳跃式发展,即质的发展,又可以是民族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跳跃式发展,也就是打破常规的快速发展。”

王希恩在《科学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民族研究》,2007,6)中提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差距过大是当代中国民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和重视这一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发展的要求;而最终解决这一问题,依靠的也只能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民族发展方式、道路的多样性探讨,说明学者更加强调民族发展的具体环境分析和优劣势对比研究。

4.民族发展观上:新的研究视角和创新

超越以往从纵向理解发展的局限,从横向比较开始关注民族发展。1989年,吴金在《论当代民族进程和我国民族发展的多元化战略》(《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2)一文中提出,民族发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发展历史上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而是在面对世界性产业结构、劳动方式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急剧变革的当代条件下,一切不发达状态的民族,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借助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和科学技术的巨大杠杆,通过本民族社会与经济的全面改革,以达到世界先进民族现代发展的水平。”提出现代民族的现代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要实现现代化最根本问题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解放又离不开人的思想的解放,于是将当代民族的发展归结为人的发展。

1990年马尚云在《民族发展的整体系统观》(《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1)一文中提出:研究民族发展应该从整体观念出发,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要明确民族发展的内涵、核心、相关因素、表层现象与内在动因,以及主导动力与整体系统。“民族发展应当是该民族的生态环境、经济政治及民族关系、民族精神文化、民族人口素质五个方面的协调同步发展。”其中,“人的发展,即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是民族发展的实质和核心,是比照民族发展水平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石亚洲在《论民族发展环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6)中专门对民族发展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民族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有:系统性、复杂性、可塑性、客观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所以在民族发展中要有系统观念,协调各种关系。

从量化角度来研究民族发展。1992年,谭明华在《试论民族的发展及其度量》(《民族研究》,1992,5)一文中认为:民族类型发展反映在民族纵向上质的演进,即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社会发展而更替的过程。这一点理论界研究的较多,而民族特征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反映在民族横向量的扩展的内容,理论界的研究较为薄弱。原因就是对后两者没有统一的衡量指标体系。正是基于此,他对民族发展横截面上各种度与量进行了观察,并以图表的形式介绍了民族发展三大组成部分所包含的指标体系。

1994年金炳镐在《民族理论通论》中提出,民族发展是民族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生物属性等三个方面综合去研究民族发展的程度。

1996年郝时远在《取代与改造:民族发展方式选择》(《民族研究》,1996,4)一文中提出:“民族发展,尤其是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的各民族发展,在相当长的过程中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发展。”“求同,即是各民族发展水平和共性日益接近;所谓存异,即是各民族达到发展水平日益接近的途径和方法有所不同。”

贾晞儒《论民族发展》(《青海社会科学》,2000,1)提出民族发展中要重视民族发展的个性特征,但同时也指出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盲目照搬国外或国内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的现成发展战略或发展模式;二是过分强调本民族的特殊性,机械地主张维持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整体性’,而忽视民族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传统。”“特色不一定就是本民族或本地区发展中的根本性的优势,不能盲目固守自己的特色。”

马克俊《浅论民族意识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中州大学学报》,2000,4)提出:在民族发展中“要密切关注我们的民族意识问题,认真检讨我们现在的民族意识中的缺陷,大力弘扬有利于民族振兴的民族意识。”

2002年胡腾从人权角度提出民族发展权问题,并认为它带有时代特点,是处于中国特色的区域自治制度下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权略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7)

2004年胡鞍钢、温军《西部开发与民族发展》(《西北民族大学》,2004,3)提出新追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异质同构的平衡发展”。

2006年刘建文在《社会发展与民族发展机能问题研究》(《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6)中提出民族发展机能这个新概念。“民族发展机能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包括经济承受力、心理承受力、自适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在内的有机系统。”

2007年金炳镐、张银花《论民族和谐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6)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民族和谐发展。并从民族和谐发展的基本内容、基本要素、指标体系等方面对民族和谐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指出民族和谐发展的基本内容是:民族自身:和合共存、全面发展;民族与民族:和衷共济,共同发展;民族与社会:和谐共进,协调发展;民族与自然:和睦共处,待续发展。民族和谐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生产力是根本前提;民族内部结构的协调是一个主要内因;民族素质优化是民族和谐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内因;民族关系和谐是一个重要条件;民族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重要基础。民族和谐发展的指标体系分经济、民族关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四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

王希恩在《科学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民族研究》,2007,6)中提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差距过大是当代中国民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和重视这一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发展的要求;而最终解决这一问题,依靠的也只能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5.历史经验总结

主要是中共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和新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发展的理论。目的是从中找出一些基本理论经验来对照、指导和解决现实的民族发展问题。共有论文15篇,包括1篇优秀硕士论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988年后对民族发展的研究内容上更多,角度上更新颖。学者们都将民族发展的研究放在了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讨论民族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以实现民族更快更好地发展。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多学科的最新成果,既注重系统、整体和综合的方法也注重实用、具体和可操作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标签:;  ;  ;  ;  ;  ;  

20年来我国民族发展理论研究综述_社会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