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_托拉斯论文

刘少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_托拉斯论文

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社会主义经济论文,理论论文,刘少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为理论依据,以苏联经济模式为现实样板,建立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建立初步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也随着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日益明显地表露出来。刘少奇从八大前后至60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所有制形式、计划经济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试办托拉斯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创见的思想和主张。研究刘少奇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对于我们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一、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排斥商品及价值规律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甚至把商品经济同搞资本主义等同起来,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刘少奇立场鲜明地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计划地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并明确提出生产资料、劳动力也是商品的新观点,为探索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行了勇敢的尝试。

(一)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长期发展的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预测在未来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亡,市场机制不复存在。因此,通过计划调节下的产品经济成为后人眼中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刘少奇精辟地论证了商品生产存在的长期性,他认为,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来看,它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有许多痕迹脱离不了,还要“利用许多资本主义的旧形式,如商品、货币、银行等”①。刘少奇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对其中所阐述的商品生产存在的三种原因进行了分析,这三种原因分别是社会分工、两种所有制的存在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刘少奇认为社会分工不是商品产生的原因,因为“社会分工必然产生交换,但交换可以是商品交换,也可以不是”②。刘少奇承认斯大林关于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商品存在的原因,因为这表明全社会未能占有一切生产资料,但他特别强调指出按劳分配也是商品存在的原因。他说,哪怕将来集体和全民两种所有制都消灭了,只要按劳分配的原则还存在,“消费品的分配,势必采取价值的形式,生产资料也要按价值计算,大体上说,商品还会存在。”③只有等到生产力的水平充分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按需分配的时候,保留商品就没有必要了。刘少奇没有把商品经济等同和依赖于某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但他仍把商品、货币、银行等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并不认为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内在的、固有的本质属性,所以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商品经济同计划经济体制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斯大林根据商品是一种可以转让所有权的产品这个理论,把商品仅仅限于消费资料,而把生产资料排除在商品生产之外。刘少奇在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这个理论恐怕还值得研究。”④首次对斯大林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比毛泽东在郑州会议讨论这一问题时间要早两年。刘少奇还一针见血地提出,资本主义社会把生产资料看作商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的范围也应该包括生产资料,生产资料要按价值计算,可以作为商品流通,而且要“比他们搞得更好,要建立一套生产资料的分配网,为生产服务,促进生产发展。”⑤他还亲自指导了国家物资体制的改革,我国在1964年建立了物资管理部,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前全国已形成生产资料流通网络,为物资管理工作冲破单纯行政管理的老框框,引进市场机制开拓了一条新路。

刘少奇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的本质不是商品,也还是采取了商品的形式”⑥。他指出,斯大林不承认劳动力是商品和不承认按劳分配是商品存在的原因的思路是一致的,是错误的。不承认劳动力是商品,就等于不承认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刘少奇强调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情况下,无产阶级的剩余劳动表现为剥削性质的劳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剩余劳动的目的在于扩大再生产,这是两者在本质上的不同。

(三)利用价值规律指导生产和分配

刘少奇突破了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对生产过程不起作用,要求用有计划按比例的规律去代替价值规律的观点,充分肯定了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他指出,经济计划是主观的,市场需求是客观的,客观实际要比主观计划丰富得多,只依赖经济计划指导生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因此,我们不能用计划指挥生产的东西,就让价值法则来指挥它生产。刘少奇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不同的,由于社会主义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它的特点就是计划性,“社会主义社会可以通过人们的计划,实现按比例发展”⑦。因此,“价值规律对生产有调节作用,而没有决定作用”⑧。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生产、交换、流通、分配都应该坚持作为商品价值规律重要内容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否则,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就会破坏,再生产就会中断。

二、所有制的变革必须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所有制结构是经济体制的基石和核心,经济体制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取决于所有制结构的类型及其实现形式。因此,刘少奇提出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变革所有制。

(一)改革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必须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不少地方又出现了私营、个体工商业户,当时称为地下工厂、地下商店,这就引起了一些同志的忧虑。毛泽东提出要在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基础上,发展个体经济,这样可以保留一定的竞争机制。刘少奇在毛泽东的思想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提出了所有制的变革必须要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国有经济为领导发挥多种经济成分作用的思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在这种情况下,马上实现全社会的公有制和统一的国家市场,不可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要使社会主义经济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就必须有多种所有制成分存在。他明确指出,“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也不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一条是它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一条是它可以在某些方面同社会主义经济作比较”⑨。同时,他还主张增加个人在一定限度内经济活动的自由,提出要协调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的矛盾,才能达到更快更有效地发展生产的目的,至于如何合作和配合,刘少奇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办法。

(二)调整农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

我国的农业合作化是在主客观条件都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急促地实现的。由于时间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但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有些干部还要坚持办大社。对此,刘少奇很担心。他明确地提出:“生产力只是那么个水平,适宜生产单位小一点,特别是分配单位小一点好,太大了则生产关系就超过了生产力。”⑩刘少奇认为农村所有制形式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急于从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必然会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他支持乡村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重视农村商业问题,认为农村经济不活跃,群众生活很苦,与商业问题有着直接关系。他还多次表示赞同实行“包产到户”的主张,这可以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广泛施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刘少奇提出了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作为党制定农村路线、政策的标准,客观反映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一唯物史观,今天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证明了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三、调整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刘少奇认为,“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了,分配问题就大量地、突出地产生出来了。”(11) 所以我们要十分注意研究分配问题。在劳动制度方面,刘少奇提出要实行固定工和临时工、合同工两种劳动制度并存的劳动制度,这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的新型的劳动制度,有利于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在工资制度方面,刘少奇认为,固定工资制限制了人们积极性的发挥和生产的发展,他提出要在企业内推行“生产责任制”和“滞后工资制”,并具体提出了计件工资、超产奖励等措施;提倡要把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和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多次强调“物质刺激是必要的”(12)。以此为基础,刘少奇针对当时客观存在的“铁饭碗”现象,从50年代末开始提出了改革劳动制度的设想,今天旧体制下国有企业不合理的用工制度使我们更加体会到刘少奇的远见卓识。

四、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灵活性

刘少奇敏锐地发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症结所在,提出要把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和灵活性、多样性相结合,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一)开放和利用自由市场

三大改造完成后,刘少奇针对我国流通领域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后出现了一部分工业品质量下降,品种减少,一部分农产品和副业产品减产,一部分物资交流受到妨碍等现象指出,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同时具有计划性和多样性,就要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一定范围内,利用自由市场具有国营商业所不具备的灵活、方便特点,补充当前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不足,这就克服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局限,这一思想为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提供了理论前提。刘少奇要求国营商业部门放下架子,向私商小贩学习,采取一些灵活的办法,以方便群众生活,开放和利用自由市场,允许社员有家庭副业和自留地,这里实际上已经蕴含着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某些设想。刘少奇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有计划的经济,但计划只能计划那么几类,而经济生活是千姿百态,如果只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就会把灵活多样性挤掉,搞得简单、呆板。“我们一定要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多样性、灵活性超过资本主义,使我们人民的经济生活丰富多彩,更方便、更灵活”(13)。他提醒人们,不要把自由市场挤掉,不要认为哪一年就可以不搞自由市场。当然,他也强调自由市场具有破坏性,要加强对它的管理。

(二)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

刘少奇比较早地看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政企不分、以政代企、责权不明确的弊端。为此,他主张国家计划要和地方计划互相调整,把中央各经济部门的积极性和地方经济组织的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在许多工作事情上,“中央只提出一般的方针政策和大体的规划,具体工作应当交由地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去部署办理。”(14) 刘少奇发挥了毛泽东提出的企业应该有点“独立王国”的思想,提出要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关键是承认企业的相对独立性和经营自主权。指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分离的,所有者不一定是直接经营者,国家可以委托企业自己去经营。刘少奇提出的这些思想提高了地方和企业生产积极性,改变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和行政部门的状况。其中已经涉及政府职能、政企关系等关键问题,对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和经济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它已被我们当前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实践所充分证实。

(三)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刘少奇主张在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在吸取资本主义积极成果方面完全开放的社会体制,来自觉地、全面地利用资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证政治和经济制度成功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刘少奇鲜明地提出,要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他要求中央各经济部门把全世界一切好的东西都学过来,要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的长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了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刘少奇还要求一定要充分信任和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他说,对于科技人员,关键是让他们一定要有职有权,真正信任他们,技术上发挥他们的特长,政治上不能要求太高,只要他是真心为人民服务,有些英国气、美国气也不要紧。邓小平吸纳了刘少奇利用国外资金不会改变政权性质的观点:“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15) 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不要拘泥于姓“社”姓“资”的死结之中。

(四)试办托拉斯的设想

试办托拉斯是在刘少奇倡导下我们国家在60年代努力探寻工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之路上的一次有益尝试。托拉斯是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很高程度后产生的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它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和与产品经营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合并组成。刘少奇试办托拉斯的目的主要是组织全国性的专业公司,“可以搞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16) 刘少奇指出了办托拉斯的原则是按经济管理的办法,按行业改组工业体系,就是政企分开,由企业性机构管理企业。并强调社会主义条件下托拉斯的性质是姓“社”而非姓“资”。他认为,托拉斯虽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但它并非资本主义的专有物。因为社会主义也是社会化的大生产,也同样需要对社会产品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刘少奇还强调试办托拉斯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这样会使各行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从而减少和避免过去那种因组织形式单一化而带来某些矛盾。试办托拉斯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工业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我国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五、对刘少奇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认识

笔者认为,刘少奇是党内较早认识到我国经济体制存在较多弊病的领导人之一,也是积极思考、探索改革的卓有成效的领导人之一。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一部分,同时又带有独到的理论色彩。

首先,对当时的经济建设具有指导作用,提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思路。刘少奇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成为制定中共八大正确路线,以及国家在经济生活各方面的政策的思想理论来源。纵观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总体设想,可以看出其核心就是“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也就是要在不排斥计划和行政手段前提下,更重视运用价值规律、市场调节、经济竞争、专业化管理等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刘少奇的这些思考虽然没有最终突破苏联模式,但却为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其次,开启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为今天改革开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尽管刘少奇的上述思想未来得及实施或实践不久即中断,但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中显示出了真理的光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从刘少奇的合作制到邓小平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反映了我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道路的艰难求索和对社会主义理解认识的不断深化;刘少奇当年强调的“灵活性”同今天我们党和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搞活”在基本精神上无疑也是相通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包括政企分开在内的现代企业制度,从中就可以发现刘少奇的思想痕迹。

再次,由于受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理论的局限性,刘少奇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也有其缺憾。他还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认识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不可能真正在理论上突破计划经济这一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因此他提出的许多改进措施,也只能是在计划体制的框架中作某些修补和调整。邓小平所倡导的改革之所以成功,关键就在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做出了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回答,突破了把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纳入社会主义范畴内的传统观念,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注释:

①②③⑤⑥⑦⑧⑨⑩(11)(12)(13) 《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408、408、414、399、386、407、326~327、329、337、382、350页。

④ 转引自金冲及、黄峥:《刘少奇传》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86页。

(14)(16)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0、475页。

(1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标签:;  ;  ;  ;  ;  ;  ;  ;  ;  ;  ;  

刘少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_托拉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