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双辽市柳条乡后俗九年制学校 136415
摘 要: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时代对初中美术教学有着新的要求,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美术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发挥美术对学生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美术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审美素养,让学生能在美术课堂的学习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初中美术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美术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美术 审美能力 培养
美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高超的绘画技巧,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这要求美术教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审美能力后,可以陶冶情操,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进而全面发展。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美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能够传递信息、表现生活。在教学中,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时时感知自己身边的美。美无处不在,但是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来去匆匆,往往忽视了对生活中美的感受。所以,美术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每个地方各有特色,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殊的美。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让他们学会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然后用笔将生活中的美描绘出来。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当看到一株从石缝中坚强生长的小草时,当看到成片美丽的映山红时,当看到随风飘扬的蒲公英的种子时,学生难道不会赞叹大自然吗?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后,便能时时感受美的存在,从而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二、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美
美术欣赏课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有利于他们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
1.转变观念。
美术教师应该首先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一直以来,有些人认为美术教学是对学生的美术技能的培养,但是实际上,美术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绘画技巧,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后者才是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学生的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些学生对美术存在偏见,认为学习美术与升学无关,没有什么用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美术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真正爱上美术,投入美术学习。这样,美术教学才会取得进步,学生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2.选择合适的内容。
美术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选择的内容必须接近学生的生活、正确反映社会现象、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并对初中生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和创造力。
3.掌握审美心理。
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特点。美术教师要把握每位学生的特点,从中提取相同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美术教学的进行。初中生处于叛逆期,教师要全面了解他们的审美特点。初中生的审美对象不仅是社会与自然,还包括艺术等领域。他们对比较抽象的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感知事物内在的美。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爱好,有的喜欢中国画,有的喜欢西方的印象派,教师要对每位学生有清楚的认识,有目的地进行指导。
4.引导美术鉴赏。
美术教师应该让学生同美术作品产生共鸣,在作品的选择上,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积极向上的、有教育意义的,会带来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创造美
美术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讲解上,更应该注重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要发现美、欣赏美,更应该创造美。在学校生活中,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必须改革传统教育的诸多误区,给学生欣赏的“阵地”和“空间”,加强学生“学”的成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乐学精神,进行创造性的欣赏。这比教师把喉咙讲哑掉的欣赏法教学效果要好多了,学生学得也更有“味”了,特别是学生学到了欣赏的方法,欣赏能力得到了锻炼,审美素质得到了提升,变得更高雅,人的素质才能得到更全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荣 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学生的语言匮乏现象刍议[J].美术教育研究,2015,(20):50-56。
[2]翟三 中小学美术欣赏课应怎样教[J].中华少年,2015,(29):50-51。
[3]韩玲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J].新校园(阅读),2015,(09):30-31。
论文作者:孙亚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月总第9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美术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自己的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初中论文; 《教育学》2016年1月总第9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