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测量数据共享与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

大地测量数据共享与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

赵冬青[1]2002年在《大地测量数据共享与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给大地测量带来了新的挑战,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网络技术使数据共享成为可能。在大地测量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集成技术等多种新技术。本文在研究了如何构建数据共享环境的基础上,着重对数据集成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主要内容如下: 多源多格式大地测量数据采集的集成技术。数据共建是数据共享的重要前提。本文运用数据建模技术,设计了大地网的数据对象模型,进而制订了具有统一格式的数据采集接口格式,把不同数据生产者提交的不同格式的不同类型的数据集成起来,起到了信息集成的作用。 1.多需求大地测量数据服务的集成技术。数据交换是进行数据服务的主要方式。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几种数据交换格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GML为大地测量数据交换格式,把各种信息都集成在一个表单里,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得到的表单进行相关操作。 2.数据应用的集成技术。将其他系统中的功能结合运用到新的系统中来,这就是系统集成。本文研究了如何将ComGIS的功能引用到大地测量数据共享中来,为数据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3.数据集成与应用的实践。给出了数据采集接口设计的控制网统一数据格式,介绍了集成允许MapInfo系列产品的方法,并在实际的数据应用中进行了实践。

李健[2]2007年在《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的系统架构及软件体系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相关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目前是测绘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各类CORS正相继建立。经历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其工程水平和技术水平相继成熟,积累了一定的核心算法和服务模式,已经到了从整体上对其进一步研究和集成优化的阶段。建设CORS的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涵盖了CORS从数据采集到服务应用整个流程。本文针对CORS服务体系的数据共享和服务共享问题,从软件工程角度对CORS的数据采集、处理、计算、分发、服务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梳理,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在立足当前研究现状和现有CORS建设的基础上,讨论了CORS的概念和较全面的分类;对CORS基础设施完备性进行了探讨,对CORS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定位做了划分和界定;较详细地分析了各子系统的功能和设备组成,建立了完善、实用且有利于扩展的拓扑结构;分析了CORS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两种服务形式(实时定位服务与精密事后服务),分别阐述了其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对CORS的技术指标,按覆盖范围、服务领域、系统精度、服务方式、可用性、完好性和兼容性等方面进行了表述。2)对CORS相关软件的研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CORS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进行了建模,提出了较完备的CORS分布式软件体系结构、层次模型、部署方式。基于CORS中间件平台(CORS-MW),对基准站软件(CORS-RSS)、系统管理软件(CORS-SMC)、数据计算软件(CORS-DOT)、用户服务软件(CORS-USS)、事后定位服务软件(CORS-WEB)和用户应用软件(CORS-UAS)等6个软件进行了自主设计,并用UML图例对各个软件的部件、类和核心交互流程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3)对CORS相关的业务数据、工况数据等进行了分析和汇总,提出并采用了基于实时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方式,设计了基准站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服务数据库等叁类数据库,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数据同步关系,建立了较合理的数据库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4)针对CORS事后定位服务,制定了软件设计和开发策略,将CORS-WEB划分为在线数据服务系统(CORS-ODS)和在线定位服务系统(CORS-OPS)两部分。对两者的基本功能分别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提出了技术集成方案和系统设计方案,开发了原型系统。本文提出的CORS系统架构,从完备性、集成性、可扩展性、安全性方面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并给出了较合理的方案,对CORS相关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在软件体系架构方面的设计成果和实践,可有效地改善当前CORS领域软件开发现状中软件和研究成果保密、软件功能单一、无统一的开发标准和架构模型等一系列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吴凤娟[3]2006年在《大地测量信息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大地测量信息系统的服务模式直接面向应用,用户需求改变时维护力度大,且不能满足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不同时期各测量单位建立的数据库不能互相访问、共享,造成数据资源浪费。为了改善信息服务模式,实现异构、异地信息源集成,本文提出了基于XML的中间件解决方案,建立大地测量信息接口,实现数据入库、数据交换、异构集成。主要工作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提出基于XML的中间件解决大地测量信息的数据服务和异构集成问题。 (2)建立了大地测量数据库与XML双向转换模型,为大地测量数据服务、异构大地测量数据库集成中间件中数据入库、输出以及集成提供了核心功能。 (3)基于XML建立了两种数据接口:面向大地测量生产过程的观测数据、平差数据与大地测量数据库的接口;面向传统用户的获得与控制点有关的各种信息的接口。分别对应于大地测量信息的入库和输出接口。 (4)基于XML技术实现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结构的大地测量数据库的集成。 (5)基于标准接口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实践,利用XSLT根据用户需求动态生成报表,提供个性化服务。 本文建立了大地测量信息接口,完成了异构大地测量数据库的集成,能够动态的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改善了大地测量信息服务模式。

王衍臻[4]2004年在《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以建设胶州城市空间信息基础框架为目标,以“数据动态稳定”和“信息共享”原理为基础,以工程系统管理思想、方法为指导,以空间信息技术(3S)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进行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重点是面向应用、面向问题,研究构建了城市空间信息工程一体化技术工艺流程;框架数据库动态稳定工作流模式;城市空间信息共建共享工作流模式。初步形成了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体系框架。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研究的意义,分析存在的问题,评述测绘学向空间信息工程科学的发展方向。确定研究思路、体系和技术路线。 2.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理论探索。空间信息哲学和空间认知方法论探索,提出了现阶段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的“阶段性、时效性、持久性”总体建设策略,全面规划、分阶段实施的工作方法。 3.城市空间信息动系统动力学过程机理。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城市空间信息系统动力学过程机理,构建了框架数据库动态稳定工作流模式。 4.城市空间信息共建共享方法。根据系统动力学和并行工程原理,构建了城市空间信息共建共享工作流模式及其组织、管理、技术保证体系。 5.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实践。研究设计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一体化工艺流程,总结了城市空间信息基础框架建设实践的理论和技术成果。

韩琼[5]2003年在《土地管理信息化方案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Core,A. 1998),这主要是由美国的国家目标和全球战略决定的。同样地,从我国的国家目标出发,我们需要一个“中国数字地球”或“数字中国”。由于“数字地球”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而是一项整体性的、导向性的战略目标,因此,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考虑(徐冠华等,1999)。“数字国土工程”是“数字地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土地管理信息化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土地管理信息化可以说又是实现数字化国土工程的前提和手段。随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有关国土资源的空间信息技术呈现出全球化、整合化和可视化的趋势,带动了国土资源各项工作的现代化。如卫星遥感技术实时提供了有关国土资源的海量高精度影像数据;GIS与通用数据库技术的结合大大增强了对国土资源数据的处理与管理能力;现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及基于网络的GIS开发使全球范围内国土资源信息的传输、访问和分发成为可能;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兴起,使用户能够快速、有效地从海量数据中获取决策所需的关键信息和知识;以工作流和知识管理为特征的新一代办公自动化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虚拟现实与数据库、GIS技术的融合,可形象地显示“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我国的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对于有效利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高层次的有关土地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研究,我国各地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各自为政,建成的各类信息系统数据格式多样,不便于全局数据共享和社会服务。因此,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土地管理行业的众多业务问题,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本文系统地、全面地探讨了土地管理信息化体系的研究方案,并从战略高度研讨了土地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其要点是:通过统一规划、制定标准和试点示范等措施,加强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和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土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促进国土资源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通过系统集成,整合国土资源空间基础信息,为社会提供广泛而深入的信息服务。本文在策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方案,对所涉及到的有关数据采集、办公管理、数据管理、业务处理和数据输出等主要环节的信息化内容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提出了以“多S(GIS+GPS+RS+DBS+ES)”结合与集成为技术支撑,采用OA+MIS(或DDS)+GIS的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模式。最后,总结了笔者主持或参加的五个省部级项目(试点)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各个项目(试点)分别侧重了信息化实现的方案以及数据的采集、管理、服务和应用等五个方面。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一些策略和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因此是切实可行的。 “土地管理信息化方案与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如下几个部分:(1)信息采集自动化处理方案研究土地信息化处理的基础是数据的采集,没有数据就不能进行以后的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就更谈不上辅助决策了。搞好数据采集工作是土地信息化的基础工作,通过测量工具和航天飞机等,可以得到大比例尺和小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图像。对于航片、卫片以及测量仪器(例如全站仪等)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所需要的标准的矢量和栅格式<WP=5>的数据。(2)数据集成管理以及数据共享研究有关的土地信息在数字化采集过程中和采集完成之后,必须进行数据的集成管理,才能满足土地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具体组织工作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库的划分、库结构的设计、地理实体的编码以及有关图形要素的分层。(3)土地管理信息化体系中业务处理和决策支持研究在深入研究土地管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综合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决策支持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人工智能,采取多“S”集成技术,建立能够辅助决策的土地信息系统,并结合土地管理的具体业务形成各类主题应用系统,如地籍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系统、土地利用监察系统等。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拓展和再开发,结合基于数据流和业务流的可视化技术,实现土地利用动态演示和空间分析和一定程度的辅助决策分析。(4)数据标准体系研究土地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几乎所有与信息系统有关的领域。对信息系统标准化的内容,可以从分两个层次去理解。一是狭义的标准化,其内容包括数据、数据交换、数据库转换、图形、软件、硬件等方面的标准,主要包括空间数据标准和信息技术标准两个方面。二是广义的标准化,其内容则更为广泛,除以上两个方面外,还包括地理、算法、解译和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内容。(5)社会服务研究科学数据数据共享是一项国家行为,没有政府的倡导和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必须重视政府在实施数据共享工程中的职能和政策引导的作用。建议政府将实现数据共享职责列为政府职能,一方面,在国家层次上,加强政府对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强化

张西光[6]2003年在《数字化布网设计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控制网的优化设计在大地测量界是一个经典的研究课题。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对该问题的研究曾一度停滞,计算机的出现使之重新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然而,研究发现,优化设计的结果并不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这一问题的研究再度陷入困境,但是,对这一问题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优化设计主要是应采用机助法,发展人机对话形式的软件来解决。随着软件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智能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解决问题的希望。 本文提出将控制网优化设计理论、地理信息、大地测量信息相集成,建立控制网设计系统,实现技术设计的数字化,解决控制网优化设计应用于大地测量生产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问题。针对各类控制网对技术设计的要求,讨论了构建技术设计系统的研究体系,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设计系统的特点。利用比较成熟的技术,开发了实用的技术设计系统。 引入协同设计的概念,提出了基于网络进行大地测量控制网协同设计的思想。协同设计有助于设计出更符合要求的控制网,是进一步满足质量控制作用的需要。论文探讨了协同设计的概念、关键技术;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建立了共享设计模型;在技术设计系统的基础上,对协同设计的实现进行了探索。 设计的智能化是控制网技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本文从技术设计自动化实现的可能性出发,引出了智能设计的概念,讨论了智能设计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新的软件应用系统的支持下,进行技术设计同传统的技术设计在内容、方法、手段上都有了不同,因此制定了新的技术设计规程。这种系统的实用,以数字化手段代替测量规范中有关技术设计部分的操作;也是大地测量生产中的软件开发向可视化和支持质量控制发展的方向。

赵喜安[7]2002年在《公路规划和勘探设计新技术集成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GPS控制测量、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地质、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目前国内外公路规划和勘察设计中所采用的新技术。 GPS静态精密定位作为一种成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大地测量等各个测绘应用领域,给测量手段和方式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可以有效减少野外测量的工作量,减轻劳动强度,其输出成果数字地面模型及其数字化产品,与工程建设结合最为紧密,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遥感地质技术可为公路规划和设计从宏观上提供准确可靠的工程地质资料;CAD作为一种可以极大地提高设计效率的有效手段已经被广泛采用,目前正朝着可视化、动态化、叁维化方向发展。 国内对这些新技术的研究早已开展,且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项成果在勘察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作为单项技术来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没有能够实现有效的集成。从性能上来看,各项技术自成一体,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支持,未能充分发挥各项技术的潜能及总体优势;从信息流程来看,各项技术间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潮流及网络化协同作业的需要。本文结合我国公路勘察设计新技术研究的现状,以工程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通用的数据接口,将各单项技术所采集到的信息以及这些单项技术所产生的中间结果、最终成果提供给其它技术所共享和引用,快速提供各单项技术应用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和各类模型,从二维设计提升为叁维设计,由静态经验设计提升为动态优化设计,形成从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的一体化技术,最终实现公路虚拟景观实时漫游,达到设计快速方便、方案比选有效可靠、设计效果审查直观的目的。 本文以工程项目为核心,通过对各项新技术与公路勘察设计的之间关系的研究、抽象和提高,利用工程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围绕勘察设计项目的实施过程,实现了GPS、航测遥感和CAD技术的集成,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野外勘察、内业数据处理和CAD设计一体化的集成技术,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通用开放的开发环境和应用平台的选择,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各单项技术间实现了无缝的数据传递与共享; 采用面向对象技术设计了有效的工程数据库,统一管理各种类型的测量数据和设计数据; 通用开放的接口设计,以兼容和吸纳现有各单项成果; 实现了模块级系统集成;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实现了地表模型、路桥设计模型的多模型迭加:实现了公路虚拟景观的实时漫游,以直观地评价设计效果。

李昌贵[8]2006年在《网格及其在大地测量与卫星定位数据共享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新的大地测量技术的出现和其应用的大众化,大地测量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迈向新的高度。大地测量和卫星定位数据在网络环境下的充分共享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大地测量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网格技术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的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网格技术的出现、发展和成熟为实现大地测量和卫星定位数据在网络环境下的充分共享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本文在对当前的主流网格技术的技术体系进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构建大地测量数据网格节点解决大地测量和卫星定位数据共享问题的设想,并详细探讨了如何基于OGSA-DAI构建大地测量数据库网格节点以及如何访问基于OGSA-DAI的大地测量数据网格服务。最后对基于基准站网格节点的连续运行参考系统(CORS)做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基于基准站网格节点的新的CORS体系结构。

郑春梅[9]2014年在《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实践。城市管网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城市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已经进入网络化阶段,信息资源正从单纯的自供自给的封闭模式,发展成为多种数据、资源融合的模式。如何利用已建立的城市管网GIS系统,建立基于各种管线可扩展的分布式共享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一致的、透明的共享与服务,提高城市职能部门的综合决策和管理能力,实现人类与城市系统的和谐共生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管网所涉及的单位众多、信息种类和数据格式多样化,每个部门建立的GIS系统采用的信息模型与处理技术不同,导致城市管网应用服务系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是实现本课题的重要前提,在强有力的技术体系的支撑下,有利于打破部门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并结合统一、标准的共享服务框架,使城市管网空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为构建智慧城市的服务体系奠定基石。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城市管网空间信息的集成、共享以及应用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从空间信息共享体系结构的演变过程着手分析了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的必然性,构建了基于SOA、开放的、较完整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服务框架。2.引入城市管网本体思想,建立基于本体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模型,以屏蔽城市管网数据的差异性。3.通过对城市管网空间数据管理现状的深入分析说明了城市管网空间数据集成的必要性,提出多源异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的集成方法:分别通过元数据、空间数据库服务器的集成模式,实现对多源异构城市管网信息的一体化描述、组织和管理。4.基于服务资源的动态聚合和已有城市管网资源集成的需求,提出城市管网空间信息资源的动态聚合模型,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分布式城市管网空间信息的智能化定制、检索和获取,为服务发现和GIS资源的集成提供虚拟化的支持。5.构建了面向服务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模型,该模型实现了GIS与工作流技术的有机集成,设计了基于GIS网络模型的工作流技术体系框架,为面向业务流程的多层城市管网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系统的集成提供了总体框架和顶层指导。6.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SOA的城市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的原型系统,验证了本文研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今后将以基于云的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的构建及空间信息表现模型作为本课题的后续研究。

张威[10]2008年在《多源空间数据集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GIS应用不断拓展与深入,对空间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建立所需的地理信息系统,往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多种的数据采集,空间数据量日益庞大;各应用部门总是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选取不同的GIS软件平台、采用不同的数据模型和投影方式,从而导致空间数据在数据模型、数据结构、语义信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针对空间数据的多语义性、存储格式的多样性,为了能够更好的共享格式互异的海量数据,本文对多源空间数据集成方法做了探索性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通用空间数据模型的多源空间数据集成方法,建立通用数据模型与各类数据模型的对应关系,在任意两种数据格式之间建立“数据通道”,使得任意两种数据格式和模型之间可以进行最大限度不丢失信息的相互转换和表达。建立常用GIS数据模型与通用数据模型映射关系,通过相应的转换算法,采用中间件技术的集成方式,将多源空间数据集成到同一平台中。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基于空间数据模型、地理要素语义信息和空间基准统一等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的理论,总结了空间数据模型集成的方式和应用到的新技术。在分析语义异构原因的基础上,介绍了分类分级、重新编码和本体的语义集成方法,并从坐标系统转换、投影变换和高程基准统一等叁方面实现了空间基准的统一。2、在分析典型空间数据模型特点、比较国内外常用GIS数据模型的优缺点和开放式地理空间数据模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通用空间数据模型,并详细阐述了通用空间数据模型组成、空间数据结构和实现方法。3、采用动态链接库和中间件技术,建立了常用各数据模型与通用数据模型映射关系,解决了数据格式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不同格式GIS数据的集成。4、在通用空间数据模型设计和数据集成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多源空间数据集成平台系统,实现了在同一平台下对多源空间数据的集成。

参考文献:

[1]. 大地测量数据共享与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D]. 赵冬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2

[2]. 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的系统架构及软件体系设计[D]. 李健.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

[3]. 大地测量信息接口技术的研究与实践[D]. 吴凤娟.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6

[4].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D]. 王衍臻.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4

[5]. 土地管理信息化方案与策略研究[D]. 韩琼. 中国地质大学. 2003

[6]. 数字化布网设计技术的研究与实践[D]. 张西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3

[7]. 公路规划和勘探设计新技术集成化研究[D]. 赵喜安.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8]. 网格及其在大地测量与卫星定位数据共享中的应用[D]. 李昌贵.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6

[9]. 城市管网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郑春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10]. 多源空间数据集成方法研究[D]. 张威.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大地测量数据共享与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