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社会主义的前景瞻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景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前景如何,世界上许多政治家、学者、社会主义者都在进行预测。由于他们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预测的结论自然也不相同。在各式各样的预言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一种预言是:21世纪是社会主义“衰亡”的世纪。美国政治家兹·布热津斯基在1989年出版的《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一书中断言:“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它的实践与信条将不再与人类的状况有什么关系。”另一种预言是:21世纪是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俄国学者亚·布兹加林和娜·莫罗佐娃在1993年“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学者国际会议”上明确提出,苏东剧变的“隧道尽头是社会主义的复兴”,“21世纪: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我们应着手清除瓦砾,打扫场地,绘制新蓝图。”我们坚信,在20世纪创造光辉业绩的社会主义,经受苏东剧变严峻考验之后,决不会在下个世纪“衰亡”,它必将通过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从低谷中奋起,逐步走向复兴之路,在21世纪再造辉煌。
这个结论,是对21世纪社会主义历史命运最一般的预测。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是立足当今世界现实,从客观事实出发对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瞻望。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经历了新的伟大革命,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场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是当今世纪一个突出现象,它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的面貌,并对社会主义的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进步同社会主义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在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中叶,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第一次产业革命,引起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以及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产生了列宁主义并导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现在,从二战后开始并延续下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所产生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导致一批新技术群体(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劳动手段、经营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类社会进入高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必将带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历史性飞跃。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1~292页。)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必将指引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步入高潮。
这场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是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发源地。它首先有力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使本世纪下半叶世界资本主义出现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而同处于下半叶的社会主义各国建设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抓住新科技革命兴起带来的发展机遇,有些国家甚至长期处于新科技革命潮流之外,以致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差距愈拉愈大。如果先进的科学技术长期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垄断,那么社会主义国家就无法取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因此,摆在社会主义国家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努力寻求社会主义与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科学技术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恩格斯语),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不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而且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现社会主义与先进科学技术的密切结合,才能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优越性,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拥有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并为缩小和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体之间的差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条件。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世界资本主义在经历了本世纪上半叶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大震荡年代之后,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大调整,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以及一系列具体制度,给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新科技革命浪潮不断高涨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同时也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所容纳的生产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人类社会尚未达到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资本主义仍然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并将在自身的范围内,通过自我调整继续向前发展。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相反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在新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加深。
为了容纳新科技成果,容纳更多的生产力,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被迫采取国家垄断资本这一资本社会化最高形式,由国家直接掌握愈来愈多的生产资料,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并建立与市场机制并存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干预和调整社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因为国家垄断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对资本关系的调整,只是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并没有改变资本的属性,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调整也表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距离社会主义愈来愈近了。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级。”(注:《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三版,第266页。 )这意味着达到了一个新的社会本身占有一切生产力做准备的阶段。
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尽管垄断资本利用政权干预经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而信息技术又为制定这种规划提供了完备的物质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仍然频繁爆发。据统计,战后50年间,美国、英国发生经济危机8次,日本发生7次,联邦德国发生6次,法国发生5次。虽然这些经济危机同战前相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例如对资本主义的打击不像过去那样沉重,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阶段不够明显,结构性危机更加突出等等,但也准确无误地传递着一个信息:国家垄断资本仍然难以驾驭日益膨胀的现代生产力。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一具体表现的社会阶级矛盾、贫富鸿沟还在扩大和加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实施社会福利保障制、“雇员持股计划”等举措,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雇佣地位,无法掩盖资本对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和贫富悬殊的扩大。这些国家两极分化、富裕阶级与贫困阶级收入差距已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据美国社会学家伊安·罗伯特逊的统计分析,美国人中最富的1/5占有国民财富的76%,最穷的1/5占有国民财富的0.2%,次贫的1/5占有国民财富的2.1%。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6年6月17日载文称:在70年代,美国500家最大公司的总裁,其年收入同工作的差距为41∶1,到了1995年,这个差距扩大为197∶1。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10月6日报告, 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四口之家年收入不足1463美元)的人口已增至3930万人,占美国人口的15.1%,生活在贫困中的儿童总数的22.7%。按人口比例计算,白人中的穷人约占白人总数的11.3%,而黑人中的穷人则占其人口的32.7%。此外,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社会问题愈益严重。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兹·布热津斯基在诅咒共产主义“死亡”的同时,也掩盖不住对“丰饶中的纵欲无度”的西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承认并列举出美国社会面临的20道严重难题,如:贪婪的富有阶级;日益加深的种族和贫困问题;广泛的犯罪和暴力行为;大规模毒品文化的流行;社会上绝望情绪的内部滋生;过度的性自由;通过视觉媒体大规模地传播道德败坏的世风;日益弥漫的精神空虚感,等等。
还要看到,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垄断资本剥削向全球拓展,它们凭借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通过贸易、贷款和直接投资等渠道,加强对广大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剥削、掠夺和控制,使世界上富国(发达国家)和贫国(不发达国家)的差异进一步拉大。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2年《人类发展报告》统计,从30年代到90年代, 富国和贫国的收入差距从30 倍猛增到150倍。从人均GNP来看,1994年发达国家达到16610美元, 发展中国家为950美元,只及前者的5.7%。最富有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天近100美元,最贫穷的国家人均每年仅80美元。 在许多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顿,债台高筑,政局动荡,资源外流,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战乱连年不断。这更加充分地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正在更大的范围内日益积累和加深。
由此,我们从中不难得出结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未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矛盾,反而使这些矛盾不断扩大和加深,历史的逻辑将再次表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三、苏东演变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是历史在前进中暂时的曲折。它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前进和上升运动,但这种前进和上升运动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波浪起伏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曲折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上,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曾几经曲折,发生许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是在一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胜利的。这种新的不发达、不成熟的社会主义,要最终取代发达、成熟的资本主义,无疑需要经历更加长期曲折的斗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内部原因和外部影响出现曲折甚至倒退,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得而复失,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但是这种曲折和倒退本身,又孕育着进一步更大发展的条件。历史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社会主义运动每前进一步,都是在曲折中实现的,每一次大的曲折之后,都伴随着社会主义发展的一次大的飞跃。那种认为苏东演变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无疑是短视之浅见。对此,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3页。)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曾一度让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欣喜若狂,纷纷断言:“20世纪将以社会主义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21世纪不会有社会主义的一席之地,世界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但几年之后,它们又惊呼“共产党人重新崛起”,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仍然具有“惊人的再生能力”。社会主义在经历空前挫折之后,世界上大多数共产党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已渡过了苏东剧变造成的“震荡期”,基本稳住了阵脚,有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的力量还有发展。各国共产党人都注重从苏东社会主义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强调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独立自主探索本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顶住了国际上的压力,坚持改革开放,正在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创造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许多非执政的共产党,努力克服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对党的理论、纲领、战略和策略等根本问题进行调整和创新,寻找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前苏联东欧国家许多共产党人、社会主义者,通过反思和总结,决心抛弃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恢复并重建社会主义。在前东欧地区,多数国家的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之后,又重建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如匈牙利的工人党、波兰的共产主义者联盟、保加利亚的共产党、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党等,他们正在团结和教育广大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而奋斗。在俄罗斯,重建了许多共产党,其中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拥有60万党员,在1995年议会选举中获得22.3%的选票,成为国家杜马中的第一大党。俄罗斯共产主义力量的崛起与发展,是俄罗斯政局走向的重要制约因素。尽管当前执政的与非执政的共产党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决非短时期的事情,但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1997年10月20日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国际研讨会,世界上97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组织的212 名代表一致认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灾难只能被解释为一种实践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消亡。面对资本主义在解决人类问题所表现出的无能,社会主义仍然行之有效和具有诱惑力。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1997年10月24日在圣彼得堡庆祝十月革命80周年时,满怀信心地宣告:“20世纪是伟大十月革命的纪元,21世纪是预示着十月革命的思想将在全世界获得胜利。”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社会主义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会有社会主义运动;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胜利具有决定性作用。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施坦公开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造成第二国际内部机会主义思潮泛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国际大多数党和领袖公然站在本国政府立场上支持帝国主义战争,标志着第二国际的破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同伯恩施坦代表的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帝国主义时代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和“一国胜利”学说,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正是在列宁主义的旗帜下,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空前的高潮。事实说明,在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它将指引着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步入高潮。
在一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革命胜利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一个世纪性难题。几十年来,从列宁到毛泽东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马克思主义者,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也取得过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但总体说来上述问题仍没有被很好地解决。这正是本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各国建设受挫,进而酿成苏东剧变历史悲剧的深层次原因。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的低潮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与挫折的历史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以及时代主题论等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历史难题。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并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社会主义从“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并经受住了国内国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据统计,从1979—199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年均达到9.8%,保持了全球范围内较快的增长速度。 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609亿美元,位居世界第7位, 发展中国家第1位;人均收入自1978年至今增加4倍多。中华大地发生了20世纪第三次历史巨变。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时期,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并使社会主义真正发展起来的事实本身,就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正如邓小平所说:“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21页。 )“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46页。)这不仅给全世界共产党人、 社会主义者和广大人民增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而且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生机和活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苏东剧变的原因,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重新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党的十五大描绘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宏伟蓝图。中国的目标是:到下个世纪中叶,也就是建国一百年时,完成“三步走”发展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那时,中国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中国人民将达到现代化基础上的共同富裕,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的复兴。
邓小平认为,“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20页。 )“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5页。)可以预料, 到下个世纪中叶,一个繁荣富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将屹立于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社会主义熠熠生辉的形象将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全世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向往、追求和走上社会主义。可以看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表明:各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必将通过各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模式,逐步取得胜利。20世纪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是在单一的僵化的苏联模式禁锢下失败的,21世纪社会主义必将在各国本质相同而形态各异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模式中复兴。各国人民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光辉灿烂的未来!
标签: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