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 214251
摘 要:化学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提问艺术 情境式问题 发散式问题
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化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孔子要求“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所谓“温故而知新”,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 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极切期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能否用(NH4)2SO4、(NH4)2CO3、NH4NO3、(NH4)3PO4代替NH4Cl?如在讲到碱金属的性质时,首先演示光亮的铁钉置于CuSO4溶液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分析“为什么铁钉表面会变成红色?”并进而发问:“如将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呢?”学生在铁和CuSO4溶液反应的思维定势下,很容易得出生成 Na2SO4和Cu的结论,此时再演示Na和CuSO4溶液的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学生大脑潜在的能量,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三、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好奇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公式独到的证明或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讲授“原电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 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如在做卤素的性质实验时,学生已完成了碘水中分别加入苯和四氯化碳的实验,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现象后清洗仪器时,有一组学生无意中将上述两支试管的液体混合后振荡,发现上层呈紫红色,就提问:“当往碘水中加入苯和四氯化碳时,溶液会不会分三层,各层的颜色又如何?”及时把握住机遇,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学生大胆思考,发现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展开讨论。随后作归纳:肯定不会分三层,根据相似者相溶的原理,苯和四氯化碳在振荡后会溶在一体,溶液分两层,至于苯和四氯化碳层在上或在下要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多少,如苯多则在上,反之则在下,并演示了两种情况时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的学习感受和见解的机会,使他们在“一事多论、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学习活动中放射智慧的火花,培养出“不唯上”、“不唯书”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参考文献
[1]刘显国 课堂提问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毕华林 亓英丽.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化学教育。
论文作者:童云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3月总第1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7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溶液论文; 灵活性论文; 知识论文; 自己的论文; 创造性论文; 《教育学》2018年3月总第13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