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全集的出版及其学术价值_老舍论文

老舍全集的出版及其学术价值_老舍论文

《老舍全集》的出版及其学术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舍论文,全集论文,学术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同老舍亲属, 在原《老舍文集》(以下简称《文集》)的基础上,重新整理老舍先生的全部作品,出版了十九卷本的《老舍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这套《全集》是老舍近半个世纪的创作集成,汇总了近年来老舍作品挖掘、搜集、整理的全部成果,其编辑思想和体例,较以往的大作家全集,有很大的突破。《全集》的出版为老舍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材料,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也有很大的意义。

《老舍全集》的出版情况

出版《全集》工作正式启动是在1997年秋,到1999年1月完成, 经历一年多时间。全书共分十九卷,总字数约800万字。其中1—8 卷为小说;9—12卷为戏剧;13卷为曲艺、新诗和旧体诗,14、15卷为散文; 16—18卷为文论、工作报告和译文;19卷为日记、佚文,并附《老舍年谱》和《全集篇目索引》。全部作品以分类编年排序。其中小说部分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未完成长篇划分,较《文集》增收《他的失败》、《天书代存》、《小人物自述》等6篇。 戏剧部分分作话剧和其他戏剧、戏曲,较《文集》新增英文话剧《五虎断魂枪》,合著剧本《桃李春风》、《王老虎》,歌剧《第二个青春》、《拉郎配》,电影文学剧本《人同此心》等20部,曲艺按种类分作鼓词、相声、快板、唱词等,新增《游击战》、《赞国花》、《打小日本》等45篇。新旧诗新增约200篇。散文、杂文不作区分, 但考虑到老舍的创作特点和以前收集的延续性,将幽默文单独编排,共计新增约300篇, 较《文集》增加了近一倍。书信部分是《文集》中没有的内容,这次以《老舍书信集》为编辑基础,并有所增补,共收入书信约200封, 文论部分新增《文艺思潮讲义》等文章180篇。工作报告新增18篇。译文部分这次首次收集, 收入老舍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文艺理论文章15篇和肖伯纳的话剧译本《苹果车》。日记部分除1937年《五天的日记》曾在当时杂志上发表,其余九个相对独立的日记片段,都是首次披露。另外佚文部分收入老舍早年的非文学类文章4 篇和他在英国任教期间参加编写的《灵格风汉语教材》,也是《文集》中没有的内容。

作品一般按最初发表时间排列,没有发表的作品按写作时间排入,个别写作发表时间不详的作品按内容考定系年。长篇作品,已编定的作品集,其发表和出版情况,在卷前说明中交代;短篇作品、单篇诗文在篇末注明最初发表时间和刊物,作品均据初刊本校勘,并加有简注。

在编辑思想上,《全集》与以往出版的大作家全集相比有所突破。出版界常说的一句话是“全集不全”,这是就两方面而言的:一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作品无法搜集完全;另一方面是某些作品因各种原因不宜公开发表而不收入全集,或即使收入也作删节、改动。就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前出版的大作家全集来看,除《鲁迅全集》对作品保持了原貌外,其他如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全集都回避了某些文章或其中的片断。问题的焦点一般集中在这些作家解放以后在不同政治形势下和各种政治运动中写的一些文章上。这次编辑《全集》,作者亲属也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九十年代初,当《文集》出齐后,认为它已经囊括了老舍作品的精华,没有必要很快出全集,更主要的是,当时认为,有关“大跃进”等内容的文章,其观点和议论是错误的,不应该再出版。几年后,随着观念的更新,对这个问题也有了新的看法。《全集》编辑伊始,就上述文章该不该收入和怎样收入,作者亲属和编辑部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工作,征求了其他全集编委和一些专家学者的意见。他们一致认为应该收入,有的编辑对过去的一些删节处理表示遗憾。一些学者谈到,后人无权删改作家既成的东西,历史是不能改变的。经过听取意见,反复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个共识:老舍生活在中国二十世纪初至六十年代,他的思想不能超越时代,必然受到各种历史条件影响;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也都有着和老舍相似的经历,他们的作品经及他们思想上的局限已经成为历史的存在。只有承认历史,才是尊重历史,尊重作家。

这次编辑《全集》,一条总的原则就是要保持老舍创作的原貌。这包括能够搜集到的老舍作品全部收入,没有撤去任何一篇。收入的作品除改正个别原版误植之处,不加任何删节改动。无法辨认的字句用方框加注释说明。对老舍先生惯用的字词、标点,一般不以现代汉语规范来作处理,保持作者的语言特点。老舍的英文作品和从英文复译为汉语的作品,《全集》将英文原文也一并收入,向读者提供作品的原始文本。

《老舍全集》的学术价值

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是一代文学大师,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老舍研究近年来在选题的扩展,研究的拓深,视角、思路的更新上有重大的突破,颇具学术吸引力和研究潜力,并形成了专门的研究队伍。《全集》的出版是老舍研究成果的体现又对促进老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1.《全集》较《文集》新增200多万字。 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最初发表的原始刊物上整理收入的,还有以前从未发表的文字。这为老舍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拓展了老舍研究的空间。比如,新增收的老舍与赵少侯合著的《天书代存》,虽然没有完成,但却是目前发现的老舍唯一的一部书信体小说,增加了已知老舍作品的体裁样式。《天书代存》是《牛天赐传》的续集,情书和人物相接续,牛天赐的性格有进一步的发展,老舍的幽默也有所体现,书信体对情节的剪裁简洁别致,这些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此外,戏剧、诗歌、曲艺也都有不同数量的新增作品,特别散文、杂文、文论新增作品多而且大部分是解放以后的,这为相对较薄弱的老舍当代创作和文艺思想的研究提供了资料,老舍的翻译作品这次是首次收集;探讨老舍翻译的动因、翻译的方向,从事翻译对个人创作的影响及翻译作品的语言特点等,都是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首次披露的老舍的日记,记载了作家解放后部分社会活动、文艺活动、外事访问和交往情况,是老舍工作和生活最切近的实录,对研究他的生平思想极具史料价值。《全集》根据老舍创作的特点,收入了他的英文作品和英文复译作品的原件,这对我们全面考察老舍的创作,研究他在国外的活动具有参考价值,特别有助于我们研究《鼓书艺人》等作品的翻译过程,澄清作品的原貌。目前对《鼓书艺人》的翻译,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当时从中文译成英文时,译者因种种原因或多或少地对原著进行了加工,现在复译不能完全按照英文径译,也应有所取舍。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些作品的英译始终在老舍的直接过问和审读之下,是老舍认可的,现在复译应当尊重英文原件,这也是尊重老舍。《全集》为尊重译者的意见,《鼓书艺人》的中文翻译是有删节的,但为了研究的需要,删节的部分加有注释说明,并将英文全文收入,以供对照研究。这些新增加的作品和文字使老舍研究有了新的增长点,能够加强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

2.如果更进一步,将这些新增作品与老舍其他已经进入研究视野的作品放在一起来考察,不但能够给老舍研究中原有课题的探讨以补充、支持或纠正,而且还能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和视角。譬如,将老舍翻译的《但丁》、《文学中道德的价值》、《文学中理智的价值》、《批评与批评者》等外国文艺理论文章,同他的理论著述《文学概论讲义》及《文艺思潮讲义》、《世界文学史》讲义等对照考察,可以加深对老舍文艺思想、文学观念形成的探讨和研究。我们还可以把三十年代初的七年间,老舍为教学而研习大量中外文艺理论,看作老舍个人理论上的充电期,与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的理论选择与接受相比较,研究现代作家文学道路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再比如,以前的研究者在小说《断魂枪》和话剧《五虎断魂枪》的对比研究中一直认为这两部作品有着承续、演进的关系,但如果对照老舍谈个人创作的文章,就会发现老舍曾有一个武侠小说的写作计划,作品名为《二拳师》,10万字。后来这计划没有完成,但题材浓缩为短篇小说《断魂枪》。《五虎断魂枪》虽与小说《断魂枪》有明显的联系,但却不是承传、派生关系,而是同源关系,它们的一个共同源头就是《二拳师》的构思。而且可以说,虽然《五虎断魂枪》的写作在后,却更接近《二拳师》的构思,剧中两位拳师的形象比小说更加充实,在相互比较中见出性格,正合《二拳师》的题目。有了《五虎断魂枪》作参照,回头看小说《断魂枪》,更见出它在题材的取舍、意境氛围的布造和艺术提炼上的优势。

此外,《全集》还提供给我们从文学以外的其他角度去研究老舍的材料。比如从《文学概论讲义》和新收入的其他自编讲义及《灵格风汉语教材》,可看老舍的教学思想与实践等。

3.《全集》是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老舍作品总集,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作家思想创作的发展轨迹,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文本。

老舍这位跨跃中国现当代两个历史时期、写作时间持续半世纪、作品享誉海内外的文坛巨人,他一生的思想历程和文学道路是在复杂的社会条件和诸多个人因素的共同制约下形成的。二十年代,老舍身在异国,开始文学创作,并确立了以文学为终生职业的思想。从那时开始,他的作品就带着深刻的文化批判色彩,直到三十年代抗战前夕,解剖民族性格,探讨国民性问题,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蜕变中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一直是他作品贯穿的主题。他的创作,选材和风格带着平民意识和地域色彩,追求作品艺术上的完美。这个时期,老舍基本上是一位自由的民主作家,虽然也受到左翼思潮的影响,但对政治淡漠,不重作品的功利性,只以独立的文人意识,上观国家政治,下察民间生活,在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写出了《骆驼祥子》、《离婚》、《月牙儿》等优秀作品,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在学术界已基本取得了共识。

但从三十年代中后期抗战开始到六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多变,战争、政治高压和左的思潮,使老舍的创作呈现出复杂、曲折的发展势态。抗战初期,老舍在个人风格已基本成熟的情况下,放弃了以前的写作计划,去学习鼓词、相声等大众文学,学写陌生的话剧,向民众宣传抗战。中后期,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个人生活的贫病交加,使老舍的创作步履维艰。在出版审查通得过的前提下,为了养家糊口,老舍写下了许多作品。最终创作的《四世同堂》,重新反思国民性与传统文化,是抗战文艺的重大收获。

1950年至1958年,老舍再次从大众文艺形式入手,宣传新思想,破除旧观念。他这一时期的戏剧作品,虽取材各异,却表现出共同的思想倾向。老舍出身低微、贫苦,对人的平等、尊严是敏感的,《方珍珠》、《龙须沟》等描写新社会、新生活的作品,就表现了这一思想。而《柳树井》、《大家评理》、《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十五贯》等作品,又明显体现了老舍要求政法修明、审判公正、杜绝腐败的民主建国思想。后来写成的《茶馆》,被公认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六十年代,在左的思潮压力下,老舍回避了现实题材,转向民间文学和在历史中寻找创作素材,写出了《宝船》、《神拳》、《荷珠配》、《拉郎配》、《正红旗下》等作品,特别是他五部歌剧的写作,从内容上发掘民族宝库中的优秀传统,用高雅的歌剧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他在艺术上更高层次上的追求。

老舍的作品体现了中国民族风格,他一生的文学道路也体现中国作家在艰辛坎坷中寻求发展的不懈追求精神。创作环境的恶劣,对作家的艺术生命是一种摧残,也是一种磨练。老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矢志不渝,始终没有放弃写作。但是,政治热情不等于艺术上的成功。这其中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全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期待着在今后的研究中,对老舍的作品能有新的发掘,以使《全集》更加充实完善。

标签:;  ;  ;  ;  ;  ;  ;  ;  ;  

老舍全集的出版及其学术价值_老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