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归因理论在高中语文试卷分析中的运用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自我论文,语文试卷论文,高中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考试的成败历来是教师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学生学得如何,教师教得怎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映在考试成绩上的。新课改背景下的考试难度并不太大,只要认真学了,“过度学习”、“适度学习”取得的效果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教育心理学上的术语,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过度学习”有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但是也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不能一味地重复再重复。那么怎样进行轻松快乐的“适度学习”、避免“过度学习”呢?只要能够对试卷共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做的题目会重复做错,为什么记忆模糊的题目每次都强化的是错误答案,正确答案却记不住,这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能否找到解决的方法等等,进行正确归因并积极寻找解决策略,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归因理论对试卷进行合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策略。
二、高中学生语文考试归因情况总体调查
为了找出高中生对语文考试成败的主要归因及其差异,为改进教学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对北京某中学高一两个班共72人采用座谈法和不记名问卷法做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学生考试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形成明显对比。
按照海德的归因分类法,原因可分成内部和外部两大类,成功的内部原因按其出现的频率高低不同,依次排列为:(1)学生付出了努力,认真复习的占57.7%,平时上课认真听讲的占39%;(2)学生比较自信,学习方法好的占9.3%,学习能力强的占6%;(3)学生临场心理稳定,临场发挥好的占7.3%。
失败的内部原因与成功正好相反:(1)学生不努力,不认真复习的占38.3%,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占31.7%;(2)学习困难大,学习方法不好的占3.7%,能力弱的占21%;(3)受到临场心理影响的占3.7%;(4)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占3.7%。
按出现的频率高低,成功的外部原因依次排列为:认为试题难度小的占23.3%,认为运气好的占2.3%;失败的外部原因依次排列为:认为试题难度大的占15.3%,认为运气不好的占4%,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低的占2.75%。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和归因的三个维度,结合上述统计数据,分析如下:
1.如果学生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如自己平时努力不够),那么他将会逐渐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集中注意力、付出更大的努力,就可以在下一次的考试中获得成功。
2.如果学生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是自己太笨,能力不够),那么他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失去信心、产生怀疑,同时对学习也缺乏必要的兴趣和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就不能用积极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就会自暴自弃、听天由命。
3.如果学生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于外部的原因(如这次考试太难、这次考试运气不好、这次考试别人都做过,就是我没做过等),那么他就会对学习和考试采取消极的态度。
4.如果学生把考试的成功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如我考试的成功,是因为我很努力),那么每次考试无论成功与否,他都会投入更大的精力,拥有更强的自信心,更加积极地对待更困难的任务。
5.如果学生把考试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因素(如这次考试太简单、这次考试运气比较好、这次考试因为有别人帮助我等,这次凑巧考好罢了),那么就会产生听天由命的心理。
由此可见,如果学生把考试成败的结果归因于外部的因素,那么他们的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学习不愿意花过多的精力和更多的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将逐渐地消退。如果学生把考试的成功归因于学习能力强和刻苦努力,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自豪感和愉快的情绪等。如果学生把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低能,就会引起羞愧感等。
三、高中学生语文试卷常规错误的正确归因
(一)认识不清
1.对语文基础性的认识
学科本身没有正副、主次之分,所谓的区分是应试教育遗留的后果。作为学生,越是自己不喜欢的、不擅长的科目越要花时间重视。语文的基础性非常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非常紧密,可以说,语文培养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语词简练、准确表达的能力几乎覆盖了所有学科。所以,对语文学科,高中生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2.对语文持续性的认识
语文的短期效应不如其他学科明显,但它的长期效应却比其他学科作用大。少上一两节课确实看不出什么影响,但是它的危害却在于习惯的破坏,辛辛苦苦养成的习惯一旦被“无所谓”占据了,紧张的神经就会松弛。长此以往,懈怠之心就会生成,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如果学生对一个学科没有了兴趣和上进心,那么这个学科对他而言也就基本失去了生命。
3.对语文作业的认识
进入高中以来,学生普遍感觉作业量减少。拿语文来说,许多老师重在讲、轻于练,重在课内、轻于课外,所以许多学生对语文作业的认识只停留在按时上交上。其实,高中语文作业应重在课前而不是课后,重在课外而不是课本。课前的作业主要是预习,包括初读中的字词积累和语句质疑,包括课文注释的识记与补充。课外的作业主要是摘抄、迁移性阅读和某些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前作业意在养成读书习惯,夯实语文基础;课外作业则意在扩宽视野,丰富词汇,锤炼字句。可是,学生却只注意完成上交的作业、文字的作业,对于预习和课外阅读巩固抱以应付的态度,加上老师检查力度不够,以致学生对语文作业的认识怪圈越来越大。
(二)习惯不好
高中学生在试卷中反映出来的不良习惯多数是平时在审题、读题、答题等细节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造成的,因此,考试成绩大打折扣。
1.书写习惯
笔画潦草,结构随意变形,连笔、带笔现象普遍,乱涂乱画,标点乱点或不点,错别字多。江西高考卷从2008年起实施错别字在作文中逐个扣分的规定。这一规定对那些书写不规范的学生是一个警示。
2.阅读习惯
一是读文本贪快。很多考生为了赶时间,现代文阅读一目十行,只求大意,结果答题时信息找不全、找不着。为了保证答案,某些考生不得不进行二次阅读,结果浪费了时间不说,头遍先入为主的印象还会严重干扰答案的准确性,结果是欲速而不达。二是读题干不标重点,不圈赋分点和几个问题,漏答一问或一个角度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不做标识,题目有难有易,考生答题时,对那些无把握、有难度的题目应标记下来,以便顺次答完题后进行二次斟酌;还有的就是不愿标记题目中重点的词句和文章中重要的词语等等。标注重点,并不与卷面整洁相矛盾,学生的标记是在题本上进行,而非答题卷。其实题本上符号的多少也是衡量学生思考、重视程度的一个因素。
(三)规范不够
近年来,高中语文试卷逐步由标准化答题向主观性答题过渡,上海高考命题首先试验,江西卷也正向这方面改革,并有全面替换的趋势。目前,高考语文卷主观题的比例已经占到了分值的76%,因为主观题多,对规范的要求也就更高。
1.书写规范
字不一定要漂亮,但一定要正确;笔画不一定成体,但一定要完整;结构不一定要圆润,但一定要端正;卷面不一定要美观,但一定要整洁;笔力不一定要遒劲,但一定要清晰。据不完全统计,考生在答题时因不良书写习惯造成的分数损失人均达到了6分。
2.答题规范
每种题型有每种题的思考方法,相同题型的答案套路几乎一样。以语言揣摩题为例,答案分为以下几步,缺一不可。第一步圈关键词,解释常规意义;第二步回归语段,解释语境义;第三步结合句子的陈述对象、话题体会作者用意(含情感等);第四步审视全局看技巧方法。每一步一个得分点。其他题型依此类推。许多考生总是不能分点规范答题,结果答案挤在一块,给老师阅卷造成很大障碍。
(四)积累不足
语文是一门非常看重基础积累和方法归纳的学科,“语文的学习在课外”的观点本身就强调了平时积累、归纳的重要性。可有些同学对积累和归纳的认识较浅,坚持不够。其实积累和归纳既是兴趣,更是能力,一个真正懂得积累归纳的学生,不能说语文成绩一定会如何优秀,起码可以断定他的成绩不差,且逻辑条理能力一定强,某方面的兴趣和专长必定突出。那么,语文要注意哪些方面的积累?
1.基础常识的积累,包括拼音、字词书写、成语、熟语、常用同义词、文化常识等,这一部分量大,且纯粹是机械记忆,所以要日积月累,随遇随记。
2.方法、规律的总结,如衔接题“五条定律”:句式一致、特殊顺序、话题一致、主语一致、意境一致和音韵和谐;如同义词辨析四个角度:词义角度、色彩角度、使用角度、修辞手法。诸如此类的规律考生要烂熟于胸,不断强化,以至能够驾轻就熟。
3.兴趣摘抄,依个人喜好,主要是语文资料的积累,突出自己的专长。
4.错题、难题、新题、好题的集锦。
5.类题归纳,以便举一反三。
(五)心理不稳
很多考生在做语文试题时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成绩却让人大跌眼镜,讲评结束后自己又懊悔不已。还有些考生语文学科已成弱势、拐腿,要么破罐子破摔,由它去;要么越在意,越考不出好成绩。这些情况的出现大多跟心态有关,因此摆正考试的心态至关重要。
1.紧张心理,也叫压力心态,这在那些对语文七上八下的学生身上最为明显,患得患失的心理让他们在答题过程中常犯答不准、答不全、打擦边球的错误。
2.麻痹心理,也叫马虎心态,其根源在于求速,常常在答题时丢三落四。
3.自负心理,也叫自以为是心态,因为过于自信,所以常常仅仅做到了一知半解。这种心态下的同学想问题想得快,配合老师也最早,可惜的是用力不用尽,常常行到半路就昏了头,飘飘然早早结束。他们答题往往不会答不到却只会答不全。
4.思维定势心理,也叫先入为主心态。轻视第一次的影响,以差不多的心态应付平时的语文学习。或者,第一次错了没有深入订正,第二次、第三次重复着相同的错误。
针对这些心理,学生应努力克服和纠正,尽管有些心态的端正不能一步到位,但常绷“锱铢必较”的弦,在细节上抠,定能受益匪浅。
正视自己的失利,研究存在的问题,寻找失败的原因,总结教训,改进方法,提升成绩,这是一个会读书的同学必经的道路。考生在考后和讲评后都需要问问自己:“这次我输了几分?”这不仅是一个胆量的问题,更是一次考试新价值的评判和挖掘,这才是归因的价值。
四、教会高中学生对语文试卷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归因
一个学期2~3次的试卷分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老师都要求学生自己分析试卷,对试卷中出现的错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提出避免错误的策略。学生在考试中折射出来的问题往往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他们习惯将失分原因用马虎、粗心等简单笼统的文字概括,认为只要下次小心点就可以解决。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呢?
第一,注意正确结果的偶然性。这类题是考试结果的不确定因素,也是学生知识网络中的漏洞,最容易忽略,如不会做的题目猜对了,模糊的题目碰巧做对了等。
第二,注意规律性的错误。(1)会做的题目做错: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由于解题的习惯、思维定势、疏漏、误解、知识点的暂时遗忘等,都会使题目出错。需要找到错误结果的共性,加以规避。(2)学生在解题中,对有的题目总是举棋不定:好像是这样,又好像是那样,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无法解决问题;对于有的问题一时想不起有关的知识点,或对于有的问题,在比较的过程中无法选择最好的答案,不能发现其他答案的问题所在。对于这样的问题怎样解决是非常重要的。解决这类问题使学生在考试中超常发挥成为可能。(3)不会做的题目做不出来,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第三,学生对具体试卷问题的反馈列举:我明明写“B”的,不知为什么写成“D”;我没有看到这个“不”字;我每一次作文都因为审题的原因不及格,但我已经认真审阅了;只要是重要一点的考试,我在答题中有时总出现大脑空白,做过的或会做的题目一时就是无法回忆起来,但一离开考场就什么都想起来了;看到一个题目就是不知道用哪个知识来解决,但只要别人或老师简单地提起这个问题的有关解题思路的一点,马上就知道这个题目的解题方法及答案;我心里想的和在试卷上写的不一样,或写的就是不够全面,不知为什么,我考试的时候总是考虑不够全面;只要拿到自己平时没有信心那类题目,在考试时即使很简单也有可能出错。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反馈,并给予必要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