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化、历史方法与发展社会主义论文

新全球化、历史方法与发展社会主义论文

新全球化、历史方法与发展社会主义 *

庾虎**1,2

(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航天文化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这是一个新全球化时代。因而,21世纪的马克思必然不同于20世纪的马克思,马克思历史方法理论的运用也必然不同于以往。当前,须通过马克思历史方法理论的生产、交往、分工、联合等范畴自觉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方法的运行终归于人的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历史方法;社会主义;新全球化

“21世纪的马克思几乎必然不同于20世纪的马克思。”[1]21世纪的马克思也肯定不同于19世纪的马克思。19世纪的马克思相对于“猴体”(东方社会)更注重“人体”(资产阶级社会)的解剖。在当代,也是一样。只不过,以往的“人体”成为“猴体”,社会主义成为“人体”。“世界要终结了,因为我们正要开始一个向共产主义转型的过程。”[2]萨米尔·阿明所指向的那个要终结的世界,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同的世界,而是以资本主义为代表的旧世界。当代,渐为“猴体”的资本主义与渐为“人体”的社会主义正在作最后的同台共舞。因为,资本主义的当代情境、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与世界历史、资本主义在全球社会的作为等等,这些状况并不是在说明资本主义的未来,恰似在说明资本主义已经作为一种过去。资本主义在各个方面正在落后于社会主义、落后于历史方法对它的要求,只有把握历史方法,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全球社会,把握今日之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

前文提到,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发展困境主要源于行政层面上的支撑不足,表现为学科服务制度、服务策略、服务理念上的制度保障和执行能力有限,具体改进策略如下。

笔者曾在多篇文章里指出,马克思文本中存在着与历史规律理论并行的历史方法理论。历史方法理论的基本范畴是生产、交往、分工、联合等,基本内容是生产与交往、分工与联合两对功能关系。本文运用了马克思历史方法理论对新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析。

有邻居听到阿里的号声,跑了过来。最先来的是细婆。细婆端了一碗热干面,大声说:“阿里,看,细婆给你送热干面来了。”

1新全球化、生产与发展社会主义

就新全球化(笔者将东欧剧变后的全球化称为“新全球化”。见拙作《马克思历史理论与新全球化》)所造成的生产革命后果来看,关系到社会主义生命攸关的问题。不断扩大生产仍然是社会主义获得制胜资本主义的前提,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根本前提。反之,资产阶级社会同样怀有这一想法。未来的社会是一种理想的全球社会,是社会主义全球化和共产主义全球化的过程。目前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以经济为内核的全球化,如何在全球资本关系与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各类生产方式中生存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第一,必须利用好全球生产与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不仅是同存在于国内市场以外的一切外国市场相联系的国内市场,而且同时也是作为本国市场的构成部分的一切外国市场的国内市场。”[3]中国的生产也是世界性的生产,世界性的生产也是中国生产的一部分。然而,中国的生产与世界的生产并不直接同一性。中国的市场与世界的市场存在着竞争与合作。中国的生产要学会利用全球生产方式的新技术因素、新的生产模式,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生产之路。马克思更是认为世界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在资本主义环境中,政府无法完善地纠正市场失灵。这对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来说,正是要做的事情。社会主义发展只有把握了新全球化,并在新全球化中实现自由的生产,实行全球的全面生产,个人才能够形成真正的个性。社会主义还需要更多的全球市场、全球资本,即新全球化需要再深入。

因此,在深圳境内,选择留仙洞以南的所有车站及上屋北站、光明城站和公明广场站作为快车停靠点;在东莞境内,选择华为站、大朗西站(与东莞1号线和赣深铁路换乘)及松山湖北站(终点站)作为快车停靠点。13号线快慢车的停站方案如图2所示。

第三,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使命。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与世界历史在很大方面是同一的,可以说,新全球化及全球社会的出现是世界历史的当代表征。社会主义发展把握了全球化进程也就把握了世界历史的具体。社会主义或者说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一种物质财富的巨大丰裕是当前社会主义形态的主要任务。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发展过程中,须以生产与人的发展直接结合,让人在生产中获得物质与交往的普遍发展。在生产形式方面,社会主义第一阶段的最终建成是可以直接解决生产与人的异化问题的。

第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一方面要吸收资本主义生产方面的成果,一方面要防止资本主义生产方面的异化后果。“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是实现社会主义生成的前提之一,是当前社会主义发展无法绕过的。如何占有呢。我们在与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以资本为核心的生产所产生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努力地消除消极的因素。我们在吸收资本主义的成果中,“肯定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要意识到这一点,但不难克服,有办法克服”[4]。克服只是一个方面,不能在资本主义已经出现自我毁灭的全球化过程中仅只是克服,更是要创新,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成为主导世界生产的社会主义生产,不仅是与成为“猴体”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的同台共舞。

2新全球化、交往与发展社会主义

第二,交往有纵向交往与横向交往之分,在历史过程中,实现为人的纵向交往是根本,在当代也应注意为人的横向交往。新全球化,似乎是一个纵向交往,实则表现为横向交往。马克思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5]马克思这一思想要求社会主义运动更注意为人的纵向发展,为人的世界历史的未来奠定发展的基石。同时,也要求已经开展的社会主义发展更加注意人的横向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的现实。为什么要注意这种现实,在于旧的历史形态与新的历史形态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同台共舞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中,旧的社会形态由于回光返照,可能暂时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与资本主义同台共舞中要形成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制度与社会关系,并使这种制度与社会关系落实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在马克思看来,实现每一个个体的个性自由发展才是共产主义,而不是一种平均数的人的发展。

第三,在扩大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分工的生态效利。全球分工体系往往是注重经济增长,注重财富增长,这种增长又往往是掠夺生态的结果。这也是全球分工体系中,资本主义饱受批评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同样被认为在这方面不比资本主义要好一些。因此,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社会主义的分工体系既要成为全球分工体系的重要甚至主导部分,并且要实现分工与生态的直接统一,实现分工既是保护生态、发展生态、补偿生态的前提,生态也是分工的前提。

新全球化及全球社会不管它所形成的后果是怎样,首要的是一种交往(commerce)的变革。新全球化改变了各个民族地区流传下来的原有的制度与社会关系,使一种符合全球化要求的制度与社会关系似乎成为一种统一的社会关系。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似乎统一的制度与社会关系并没有生成一种总体性,而是越来越分散。社会主义的全球交往使命在于在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的统一中使这种统一中的分散形成真正的统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意义是生产与交往的世界联系。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5]

第三,对新全球化中的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吸收在于为了人的发展,不是仅为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部分人的利益。社会主义国家在吸收和借鉴包括经济结构组建等成果的过程中,往往因与本身的交往关系、交往原则相冲突,有时会转变成为一部人获得了这种吸收的大部分成果,另一部人仅是获得了这种吸收的少部分成果,甚至一小部分人没有在这一过程中获益或者失去了原有制度与社会关系中的利益。这就要求在吸收中注意每一个人的发展的需求,平衡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必须形成社会主义的生产特色。这种特色是在新全球化中形成一种可持续性生产。美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国社会发展、整个全球社会稳定的良药。当前的社会主义生产中,仍未能全面避免因生产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尽可能地将生产扩大与减少生态破坏之间的距离拉近,为全世界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成留下一个较好的生态环境。因而,要形成社会主义的合理的生产增长方式。在这方面,拥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已经提出了从增长到发展的“绿色”理念,厘清了“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生产与生态辩证统一性,从而也破除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带来的某些程度的片面影响。不过,要注意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的本质区别,走向由国家化生产转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化生产。

新全球化打破了分工的民族-国家的界限,也打破了分工的社会形态的界限,分工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联系在了一起。马克思认为分工与私有制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在资产阶级社会还能够容纳生产力的时候表现为同一,但是分工只有消灭私有制的同时,才能将自身异己的力量消灭。在新全球化中,社会主义不断深化参与全球分工是不可避免的。从而,在许多场合,降低了分工的所有制性质。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分工中获得分工的社会主义发展价值。

3新全球化、分工与发展社会主义

第四,必须学会完善,并且是快速地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完善社会主义的制度与交往关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理论方面。这不是一个可以等待的时代,这是一个瞬息变化的时代,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时代。如没有正确的把握这个时代,资本主义可能在新全球化中形成再生形态。在这方面,首要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并创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理论,防止受新全球化的控制。

鼓挂好,敲响之后,祭奠仪式开始。自此,直到丧葬结束,芦笙在鼓的配合下,就不能再停息,白天黑夜都要轮班吹(吃饭的时间有短暂休息)。

新全球化中的联合(合作、团结)世界,即各种社会形态能够暂时地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和平存在期,并能够共同地去解决一些全球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全球化将展现出一种史无前例的、为所有人建立体面社会的机会。我们所有发明、发现、改进、改善以及努力的结果都会成为后辈们的财产。同样,先人所做出的努力也是我们这一辈实践的环境,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生活的条件。同样,每一个国家的努力结果也应该是其他国家获得发展的条件,并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坚持分工的所有制属性。无论分工怎样的扩大,分工在新全球化中都具有所有制的属性,即在分工的过程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在分工的后果中产品归谁所有。在新全球化的分工中,社会主义发展要防范分工的私有制属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侵蚀。在社会主义社会内部,要实现由形式上的人民占有而内容上国家占有向人民的真正占有转变。未来的社会形态是社会所有制,不是国家所有制。

第一,21世纪交往给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人们“在自己的经验的实际中以及由于经验的要求造成了世界交往的这一事实,使个别的人在顺利的条件下可能超越地方局限性”[6]。这一论述在新全球化中具有了更真实的意义。从新全球化给个人发展造成的重大影响来看,个人的自由程度获得了明显地提升,个人拥有了较高程度的促进个性发展的物质生活关系。面对新全球化,社会主义的发展将为实现更具个人自由与个性发展提供更普遍的交往,将满足个人的全面需要归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

第四,自觉把握新全球化的矛盾,消灭旧式分工、消灭私有制。新全球化一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由于全球化的异化导致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困境,个人在全球化中不得不付出自由的代价。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那种全球资本关系的后果,摆脱对个人的异化。“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旧式分工,社会真正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劳动转化为真正的人的自主活动的这样一种趋势,同时,伴随的是世界市场高度发展之后形成的世界范围的联系交往普遍化以及人们的自由时间和闲暇时间不断增多。”[7]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将分工与生产(世界市场)、交往之间的历史方法关系予以了说明,并指出这种历史方法关系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它的结果就是,在消灭了分工之后,联合完成了分工与联合之间的功能关系。

4新全球化、联合与发展社会主义

第一,利用全球分工解决新全球化中的矛盾。相对于私有制来说,公有制在解决新全球化中的矛盾更具优势。公有制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因而更有利于解决生产的全球性与全球资本的竞争性的矛盾。公有制更有利于资源的利用,协调对资源的分配,从而更有利于解决包括生态问题在内的许多全球性问题。公有制抛弃了竞争的恶性循环,也就更有利于全球发展的合作要求。

刁德恒提提裤子,便领着手下闯到河东窑。“烧窑的,你给老子滚出来!”刁德恒一反在日本人面前低三下四的狗熊样,双手叉腰,厉声叫喊。

第一,形成一种全球合作理念。由于新全球化产生了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现存的条件出发借以不断生成一种新的全球社会观,这种全球社会观要求建立在一种合作的思想之上。这种合作的思想首先要求在合作中不再以制度的冲突作为先决条件,而是从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出发来考察它们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达成合作。尽管,制度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必须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来防范竞争造成的破坏力,化解新全球化基本矛盾之外的冲突,同时也为解决新全球化基本矛盾提供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从当代的全球社会实践出发,进入到马克思的历史方法理论视野,然后再从这种理论视野回到全球社会的现实,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中来。人们相信可以通过形成一种愿景来达到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是在不断深化的交往过程中终究会形成一种合作。

第二,形成一种全球合作的政治框架。与世界上各种经济制度进行合作有利于社会主义不断壮大,社会主义必须加强与全球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的交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主义在全球资本关系中还有些处于不利地位,这种不利可能导致在全球不同经济制度的合作中处于不利地位。不管怎么样,世界上的各种社会形式都会被纳入共产主义中,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当然,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经受阵痛之后才能导向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苏联的解体表达了这种阵痛已经存在过。社会主义还将继续下去,阵痛不会自发消亡,社会主义必须懂得将全球化作为工具自觉地为我所用,而不仅停留在与全球资本关系的合作中。

第三,形成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合作平台。全球社会在总体上是竞争的,但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仍存在着合作的要求,它成为建构合作平台的前提。然而,这只是为社会主义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而不是成果,社会主义要在这一平台上,不断取得生产的发展,不断防范生产的反作用,才能更好地走向新的社会制度。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建立在其他制度自觉消亡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的作用是要为这种消亡提供榜样,如突破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层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践。

5结语

在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指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8]按这个思路,这段话同样也适合新全球化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的道路选择。如果中国改变现有社会主义世界历史道路而走资本主义道路,那么中国就会失去新全球化提供给其最好的历史机遇,而遭受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社会发展会带来社会代价,代价往往会以社会发展作为一种补偿,发展与代价即矛盾又具有统一性。共产主义以前的历史,任何社会发展、社会形态的发展都伴有这种矛盾与统一。享受了发展,必然付出代价。这种矛盾与统一是将社会作为整体来对待,即把社会视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就存在“谁的发展,谁的代价”问题。具体来说,发展并不是所有人均衡受益,有的人甚至在整个一生中都没有体验到发展带来的利益;反之,代价也不是所有人均衡付出,有的人在一生当中都没有因为社会代价其利益受损。社会发展必须付出代价,但社会必定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将社会整体代价视为每一个个人的代价,其本质是一种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来换取社会发展这一做法,同样具有“多数人暴力”这一逻辑与行为。如果未来社会主义发展依然定位于此逻辑,是有悖于历史方法的。幸运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社会主义发展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将惠及每一位人民,回应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9]

在人们进行在线社交期间,大数据也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大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大数据能够实现用户使用期间的便捷性,例如qq空间、微信、微博等通讯软件。在人们进行在线社交期间,大数据能够直接反映出用户的具体活动,实现用户信息的实时交互。与此同时,在进行大数据使用期间,用户可在社交平台进行分组,根据用户自身情况推送与之相关的信息以及群组,较大程度上增加了用户的体验感,使其能够及时找到自身较为感兴趣的事物以及话题。在社交网络中,大数据能够有效实现对用户数据的处理以及收集,而后根据具体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进而推送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有效促进社交平台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M].吕增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6.

[2] 李北方.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期——对话萨米尔·阿明[J].文化纵横,2013(2):108-11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0.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540.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7.

[7] 宋萌荣.当代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7.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46.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4859(2019)01-0141-05

* 基金项目: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历史理论新释:历史方法与历史规律关系研究”(17XZX006)。

** 作者简介: 庾虎,男,广西全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社会学。

(责任编辑 叶桂郴)

标签:;  ;  ;  ;  ;  ;  

新全球化、历史方法与发展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