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什么样的家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长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应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利。”欧美国家男女青年领结婚证前要培训,取得资格认证后才发给结婚证书;妻子怀孕后,准父母则更要进一步培训,让生孩子、教育孩子成为胸有成竹的事。
而在我国,“无证上岗”现象特别严重,毫不客气地讲,不合格的父母比比皆是。我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各位家长:无师自通教子已经成为尘封的历史!凭老经验教育孩子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究竟呼唤什么样的家长呢?
抓紧充电,才能尽快成为合格父母
现实中一部分家庭文化荒漠现象相当严重,好多家庭没有藏书,有的有几本书也是摆设,从来不看。一部分家长经常为不读书而找借口:“自己文化水平低,有好多书看不懂。”“工作太忙了,哪有时间读书?”“这把年纪了,读书还有什么用!”
可是,这些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没有书籍之家庭,犹如无窗户之房屋。不读书学习之人,往往是精神残疾人。
当今社会,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更新,家长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早已老化,如果不学习新知识,不接受新事物,不研究新问题,极易丧失对孩子教育的权力。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给孩子如何做人,试想,一个不读书学习的人,他本身就不明白生命的意义,他本身就是在糊糊涂涂做人,“师傅无能弟子拙”,他又怎么能做好孩子的人生导师和人生楷模呢?
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具有知识、智慧和美德,如果这些东西我们都不具备,那我们就和动物无异了,那我们就愧对人这个称呼了。我们不思进取、浑浑噩噩也就罢了,不要忘了,我们还肩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呢!
近代学者郑逸梅非常喜欢读书,他每天的生活不但离不开书,而且读得广而杂,可以说是博览群书,因此,他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看来,有书读、有书写是人生一大幸事。他曾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很难想象,那些不读书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这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这里,我也给不读书的家长猛敲警钟,社会已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作为新世纪的父母,你不读书学习,不更新观念,不与时俱进,怎么能读懂孩子这本书?你若还用老掉牙的教育理念来教育新时代的孩子,你的孩子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
读书能撩开纷繁的世界表象,让你深刻了解这个复杂的社会,入木三分了解某一个人,了解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真谛。正如但丁所说:“我在悲痛时想在书中寻找安慰,结果不仅得到了安慰,而且得到了深深的教诲。就像有人为了寻找银子,竟然发现了金子一样。”
我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各位家长朋友,在这个世界上,绝对找不到比读书学习更能让你受益的事情了,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投资的话,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所有投资中回报率最大的,世界上的任何投资都无法和它比效益。
父母的精神高度决定孩子的成长高度
有这样一个例子:鲁北有一个孩子叫王阳,初中、高中学习成绩都是中上游,2001年比较轻松地考入了一所本科院校,学理科。在大学期间,王阳成绩比较优秀,2005年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进入社会后,问题就出来了。他不敢面对社会,不找工作,不谈朋友,天天把自己封闭在家里,疯狂地玩电脑,几个月不出门,社交活动一次也不参加。爸爸妈妈急得团团转,每次动员他走出去,他都要和父母闹别扭,轻则言语中伤父母,重则绝食,甚至以死要挟父母。爸爸患病住院,妈妈劝说他到医院照顾爸爸,也想以此机会让他走出去。谁知他把眼睛一瞪:“爸爸住院和我有什么关系,你是他的第一责任人!”妈妈情急之中说:“没见过你这样不孝顺的儿子!”他暴跳如雷:“你再逼我,我让你白发人送黑发人!”
我和王阳接触后,发现他虽然智商比较高,但情商和德商都比较低,性格比较偏执,常常容易走极端。分析他致病的原因,除了爸爸妈妈从小比较溺爱,生活方面替孩子包办代替,造成孩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心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阳从小不喜欢读书,课外阅读几乎是零。他喜欢数、理、化,科学素质确实比较高,但从小没有养成读书习惯,不能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不能从书中获得智慧,可以说精神是一片荒芜、一片混沌,人文素质很低,故而社会适应能力很差。他不喜欢参加学校任何社团活动,不喜欢和同学交往,慢慢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因而走入社会后不敢面对现实生活,距现实社会越来越远。
追根溯源,王阳的父母都不喜欢读书,家里没有读书氛围。再往上追,王阳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虽然都有工作,但都没有读书习惯,家里连一个书柜都没有,几乎没有藏书。可见,读书对人的精神高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换言之,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和灵魂塑造主要依靠阅读来完成的。可以说,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他不读书有关。一个孩子的心灵缺乏阳光雨露的滋养,他的精神处于荒漠和干涸状态,怎么能健康成长呢?怎么会有学习动力呢?怎么会不迷失方向呢……实际上,孩子没有养成读书习惯,都是父母从小没有正确引导的结果。进一步说,都是父母自身不喜欢读书的结果。俄国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的成长史能给我们以启示。
高尔基在一家裁缝店里当学徒工时,白天他擦铜器、刷地板、劈木柴,累得筋疲力尽。晚上,他躲开店老板的监视,偷偷用罐头盒做了一盏小油灯,趁主人没留意时,悄悄收集一点烛盘里的残油。夜深人静时,高尔基便躲到板棚的一个角落,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学习。他读起书来很专心,把所有的疲劳都忘掉了。
一天夜里,老板起来上厕所,忽然发现板棚里有一丝光亮。走近一看,原来是高尔基在读书。老板追问从哪来的油灯和书。高尔基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吓坏了,不知该如何回答。老板见状一气之下把书给撕了。从那以后,店老板更加严密地监视高尔基,他再也没有机会弄到灯油,但他又实在想读书,所以总等到明月高悬时,借助月光来读书。
高尔基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横下一条心读书学习。他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中吸取精神营养,通过读书,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宽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最终成为一位精神巨人。他写出了不朽的长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母亲》,成为俄国一代文学巨匠。
从以上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一个孩子读书与否,结果大不一样,命运大相径庭,读书人可以成长为精神超人,不读书的人往往是精神侏儒。所以,父母的精神高度决定了孩子的成长高度。
要想给孩子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
作为新世纪的父母,还要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要想给孩子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常流水。我们的知识只有储备得非常丰富,我们才能传播给孩子一定的知识。要想让孩子信服我们,从内心深处把我们作为人生导师,我们首先要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一个崇高的形象,这就要求父母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威望。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会不断向父母提出一些问题,上到天文,下到地理,再到做人处世的道理。孩子今天问你,你说不知;明天问你,你含糊其辞;到后来,孩子就不会再问你了,同时,你在他心目中的威信也在降低。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问父亲:“俄罗斯和苏联是什么关系?”父亲说:“是相邻国家,是兄弟国家,两个国家的关系还特别好呢!”这样有意无意给孩子注入了错误的信息。学习首先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家长这样不严肃,孩子怎么可能有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呢?如果你有渊博的知识,能深入浅出地给孩子讲明白,还能旁征博引讲得更加透彻,那就是锦上添花了。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会对你肃然起敬。如果你确实不明白,你可以对孩子说:“对不起,这个问题爸爸也不是十分明白,我晚上会告诉你。”在这期间,你可以查资料、请教别人。通过学习,你既拓宽了知识面,又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有的家长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和孩子对家长家教方法的质疑,往往显得不耐烦:“你倒能了,提这样刁钻的问题来为难家长!”“到学校问老师去!”“课本知识学会就行了,不要钻牛角尖!”这类家长也许不知道,这样对待孩子实际上是亲手掐掉了孩子求知、思考的火苗,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个损失对于孩子来说,恐怕今生今世家长也无法弥补了。
家长必须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由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在上世纪60年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他提出教育应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它为人类进步与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追根溯源,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不是法国学者的发明,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老祖宗早已提出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情。
作为一个现代的家长,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学校学的那一点儿知识、积攒的那一点儿老本,已经很难适应这个社会。信息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特别快。如果家长不读书学习,不与时俱进,必然要被时代淘汰。
我们的人生是如此丰富,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又是那么广博,没有哪位全能的导师或家长可以完全指点孩子的人生,只有让孩子在新时代家长的引领下,让书籍陪伴终生,才能发育并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