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跨国经营中的资源获取、转移与整合_跨国经营论文

企业集团跨国经营中的资源获取、转移与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集团论文,跨国经营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0)12-0074-04

一、引言

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之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经济全球化反映的是产品和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之间大规模流动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时,各种限制逐渐消除、各国经济间联系和依存程度逐渐深化的状态和过程。其具体表现在世界贸易活动迅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活动在高速扩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且国际投资的增长已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跨国公司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对外直接投资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内生产中所占份额增加等等。

从以上现实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跨国公司的发展相对应的是产业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所谓产业的全球化趋势是指各国市场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国市场的竞争态势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市场上的竞争格局。产业全球化对企业的经营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各国市场相对封闭的产业而言,一个纯粹的国内企业可依赖当地市场而生存,并且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与跨国公司竞争。而产业的全球化却使得成功的企业往往是那些在各国市场上都拥有相对优势的企业,纯粹的当地企业难以与之竞争[1]。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直接参与了资源的跨国传递与转化,其主体活动是对外直接投资,这是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的最高阶段。跨国公司是典型的具有母子公司体制的企业联合体,因此从本质上看就是企业集团。分析当前世界范围跨国公司活动的现象及其本质,可以为中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和寻求竞争优势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传统理论对跨国经营的解释及其指导实践的不足

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是企业具备了哪些优势才能开展跨国经营活动,有关优势问题的理论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的理论一般将特定优势看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其中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是邓宁(John H.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按照邓宁的分析,一个企业只有在以下三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1.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s)。企业拥有某种特殊的资产,是其能够在国外市场上克服跨国经营的种种障碍,在竞争中战胜当地企业的原因。具有这种特殊资产的所有权特定优势,也就具有跨国投资的潜在能力,因此可能成为跨国投资活动的主体。但这一条件本身并不足以导致跨国投资现象的出现。

2.内部化特定优势(Internalization Specific Advantages)。指企业在内部运用自己的所有权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如果特殊资产的交易成本过高,具有特定优势的企业就无法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来实现其利润,而只能将这种特殊资产的商业利用控制在企业组织机构的内部,这就造成了特殊资产利用的投资现象。如果企业不具备内部化优势,这种投资就不会出现。

3.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s)。指那些对任何规模、任何国籍的厂商都适用,只与特定地区有关而且必须在这些地区才可以加以利用的因素。这是东道国具有的、企业无法自行支配而只能利用的优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素禀赋。一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的比较优势都有可能为在此国经营的企业带来优势。二是政府政策的影响。一国的税收政策、外汇管理体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规定等都可能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或提供企业所需的信息及渠道。三是社会文化环境。开放和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跨国公司的竞争力。区位特定优势决定了企业在某一地区生产比在国内或其它地区更有利可图。

综上所述,经典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构筑了一个“三优势”模型,只有三种优势全部具备才获得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这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更多地关注了企业跨国经营的条件与成因,即分析了在什么条件下或是什么原因导致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因此当企业集团开展国际化经营时,如果以上述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往往偏重于分析企业集团自身的特定优势是什么,有无可能将这些优势内部化,以及合适的投资地点在哪里等,也就是对跨国经营所需要的充分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从当今世界的企业实践来看,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和获取优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具备优势的企业有进行跨国经营活动的潜力,而跨国经营活动也会给企业带来优势。即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并不仅仅是跨国经营的原因,在许多情况下优势也是对于企业过去活动的报酬。所以在当今国际竞争环境下需要正视和研究的问题是,跨国经营本身就是企业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企业集团不仅要关注获得跨国经营的条件,更需要关注如何通过跨国经营活动来使自己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三、跨国经营的资源基础观分析

1.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资源基础观是当前企业战略领域的重要流派[2]。与基于产业组织学说的战略学派不同的是,资源基础观注意到同一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强调竞争优势的根源来自于企业内部,将企业视为可以为竞争优势提供基础的特定资源的集合。企业应当将其战略建立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的基础之上。总的说来,资源基础观的基本逻辑是:企业将资源充分开发出来,然后通过特定组织内部特定的管理过程,将这些资源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确立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并获得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观在承认企业独特资源重要性的同时,也将其放在一个竞争的情境下进行分析,解释了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资源是如何驱动其行为的。根据资源基础观,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自然地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可以作为有效战略基础的资源必须经过外部市场的检验。能够产生优势的资源被称为战略性资源(strategic resources),通常应该符合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转移和不可仿制等条件。

一个企业拥有的资源一般可以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另外,资源还可以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资源主要是物质资源,由于可以在市场上购买,物质资源并不是稀缺的,因此基于有形资源的优势容易被模仿。无形资源可以分为资产(assets)和能力(competence)。无形资源中的资产在某些方面类似于有形资源,一般可以被输入或输出,相对而言容易在企业间进行交易。能力则不易在企业间交易,它是基于信息的或智力的资源,依靠能力可以实现对企业资源的协同配置,故有的学者将其称为“组织炼金术”。从资源基础观衍生出来的知识基础观(Knowledge-Based View),更是将知识尤其是能力视为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资源基础观使我们可以在微观(即企业)层次上考察企业的行为与绩效,其理论有助于深入分析和解释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2.“三优势”模型的资源观分析

“三优势”实质上等同于企业特定优势集合和区位特定优势集合的结合,即存在于企业内部的资源和存在于企业外部的资源的结合。

根据资源基础观还可以分析这两种资源集合之间的重要差异[3]。区位特定优势起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要素禀赋,即所谓比较优势,它存在于企业的外部,对在一个行业中竞争的所有企业而言都是相同的。对某一个跨国公司而言,它很难依赖自身力量改变区位特定因素。因此,不存在阻止竞争者仿制某一企业利用区位特定优势的障碍。但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程度或能否先于竞争对手获得使用这些资源的权力,则依赖于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定能力,例如企业是否拥有及时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准确评估东道国环境的能力。在这一方面,不同企业显然具有异质性。

因此,从资源基础观的角度,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是具备必要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而其中企业对资源的协同配置能力则不但是企业发现、识别并获得和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将内部资源有效转移并与外部资源加以整合的必要条件。

3.市场内部化与跨国经营

经典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强调的是企业的内部资源可以跨越国界进行内部化,并且找到适合企业运作的具有区位特定优势的投资场所。而企业之所以要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是因为外部市场存在缺陷并由此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以市场不完善为前提的。

而根据企业的资源观和知识观,决定企业边界的是企业内部资源转移和创造的效率,而不是交易成本和内部控制成本的比较[4][5]。企业之所以将市场交易内部化,是因为知识(尤其是隐含性知识)在企业层级结构内部各个单元之间的转移要比市场上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转移更加有效。因而作为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最高阶段的产物,跨国企业集团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它替代了国际市场,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企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与交易体系,并使得资源可以在这一体系内更有效地转移和创造,从而实现更高程度的经济性或取得更大规模的效益。

因此,跨国企业集团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市场交易,其目的是为了在以多国为基础运作的企业体系内部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在此市场不完善或交易成本并不是考虑的必要前提。基于对市场内部化功能的这一认识,可以说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并不是因为外部市场存在缺陷故“不得已而为之”,而是从战略角度为获取竞争优势主动进行的选择。

四、作为网络的跨国企业集团及其资源整合

1.资源的整合与优势的创造

根据资源基础观,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能否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必须在竞争的环境中加以识别和评估。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在某一领域的强项,既然是竞争优势,其产生与表现就必须放在一个竞争的情境下去考察。从世界范围的企业经营实践可以看到,企业的优势并非能够完全转移,即在某一地区拥有优势的企业,在另一个地区并不一定仍然具有优势。对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来说,母公司或国内子公司在本国具有竞争优势,并不等同于其海外子公司在所经营的东道国也具有优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跨国经营会有损于集团的整体利益。

从一般意义上讲,对于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而言,无论是企业特定优势还是区位特定优势,都只是其“优势源”,优势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集团能够将母公司的特定资源与子公司及其所在国的特定资源加以有效的整合。在资源基础观的框架下解释企业成功的跨国经营活动,可以认为企业具有将优势源转化为优势的能力,从而创造出在海外经营环境下的竞争优势。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实质就在于寻求、保持和发展优势,而其基础是转移和获取可以产生优势的资源并有效地加以整合。

2.跨国企业网络中的资源转移与创造

从资源理论的角度,企业可以被视为由特定资源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并且资源得以在这一共同体中转移和创造。从网络组织理论的角度,跨国企业可以被视为组织间的网络体系,是由各个经营单位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地理分散的多国网络。综合这两种观点,我们认为,跨国企业集团是由分散在若干个地理区域的经营单位构成的、可以在其中进行资源转移和创造的多国性的企业网络。

对于一家现有的跨国企业集团来说,如果国外的子公司在经营中获得了一定的优势,那么产生优势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母子公司之间有效的资源整合。跨国经营中的资源整合与优势创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一是对海外经营区域内的资源的获取问题。这主要是企业识别和评估存在于目标国家或区域中的、并对企业具体的经营活动有益的资源,并获得利用这些资源的权利。企业的特定能力在资源的获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是跨国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源转移问题。这主要是将企业网络中的资源从一个实体转移到另一个实体,其中知识在各经营单位之间的转移及在此过程中的知识再创造显得至关重要。而能力则在资源的转移中扮演了一个不可缺少的催化剂的角色。三是在拥有某些资源后,尽量发挥和利用这些资源,从而获得优势;或者是在取得某些资源后,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在全球范围探索有利条件,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内外资源的整合,以取得更大的优势。

3.学习体系的建立

为了保持和不断创造竞争优势,企业应使自己通过创造和复制新知识而发展的能力快于竞争者模仿和创新的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国企业集团必须通过一个持续的组织学习过程,维持企业能力的独特性。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将直接影响跨国企业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进行资源整合的能力及其优势的获得。跨国企业集团资源的开发、培育和利用以及动态的学习过程可以分解成连续的几个活动[6],如图1所示。

图1中,活动1是在某个国家的子公司在公司总部的支持和鼓励下,在其经营过程中开发出独特的知识和技巧。活动2是将这种知识和技巧转移到总部以将其转化为整个组织范围的知识。活动3是总部对独特知识和技巧的整合过程,通过这种整合,可以在全企业范围内创造出具有独特性的新知识。活动4是总部将这种新知识转移到其它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的子公司。活动5是各个子公司在其经营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具有独特性的知识。

如果跨国企业集团的总部及各个子单位可以开展上述连续的几个活动,并形成良性循环,则可以使整个企业网络实现资源的创造和共享,继而获得不断学习的效果并不断创造出竞争优势。因而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及其竞争要产生良好的效果,作为网络的整个企业集团必须成为良好的资源转移与整合的学习体系。在此,动态学习过程的建立是企业集团在其跨国经营过程中获取优势的关键。

五、结论

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着重分析的是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跨国经营,这往往会使企业集团忽视了在当前环境下跨国经营对于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以资源基础观分析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活动,可以认为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本质不是为了克服市场缺陷所造成的交易成本问题,而是为建立能更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的企业网络体系所进行的主动的战略选择。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及产业全球化的趋势下,跨国经营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要使跨国企业集团真正成为资源有效整合的网络体系,必须在企业集团的总部和各个子单位之间建立良好的动态学习过程。因此中国企业集团必须认识到主动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重要意义,并且从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体系的建设上为此做好准备。

收稿日期:2000-06-16

标签:;  ;  ;  ;  ;  ;  ;  ;  

企业集团跨国经营中的资源获取、转移与整合_跨国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