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妇幼保健院 152000
【摘 要】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组由于父母遗传因素导致的新生儿与母亲血型不合而发生红细胞破坏,表现为黄疸,贫血,甚至肝脾肿大严重者可发生死亡。因此新生儿溶血病检测在新生儿黄疸患者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应当给予重视。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溶血;黄疸
【中图分类号】R55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0-138-01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的发生是由于来自父亲的遗传因素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血型与母亲血型不合,携带父亲血型基因的胎儿血液通过脐带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IgG类抗体,此抗体通过脐带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体内发生抗原抗体结合,激起相关免疫学反应,最终导致胎儿体内红细胞破坏而发生溶血,临床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水肿,黄疸,贫血,肝脾肿大及有核黄疸等,甚至死亡。因此及时准确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结果有助于临床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或者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对新生儿进行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为本院新生儿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患儿100例,男性患儿57例,女性患儿43例,日龄为:出生后1天-14天,黄疸患儿62例,贫血28例,早产儿10例。
1.2检查方法
给予新生儿溶血病定性检查,并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新生儿溶血病检查抽取患儿静脉血3ml枸橼酸钠抗凝,采用微柱凝胶卡进行检测,包括,ABO血型、Rh血型鉴定、直接抗球蛋白实验(DAT)、游离实验、放散实验,严格遵守实验说明及步骤进行。其实验主要步骤主要包括,洗涤红细胞3-5次,进行血型鉴定,并且于56度水浴箱15分钟,将红细胞表面致敏抗体放散下来进行放散实验检测。
1.3评价指标
(1)溶血实验中放散阳性则判定为新生儿溶血病,直抗及游离实验阳性则表示可疑。
(2)血清学检测指标:直接胆红素>3.4umol/L,总胆红素 >17.1 umol/L。
(3)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u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umol/L(16mg/d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1.4鉴别诊断
(1)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生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开始消退。
(2)病理性黄疸,发生于24小时内,黄疸过重,手足心发黄,血清胆红素>205umol/L,黄疸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每日升高>85.5umol/L等,黄疸持续过久,或者出生后消失复现并进行性加重,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1.5治疗方案
(1)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每日4-8mg/kg,副作用有嗜睡及吮奶缓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口服药:清肝利胆口服液每次30ml,每日3次。
(3)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每日1-2mg/kg,或者地塞米松每日0.3-0.5mg/kg,应根据病因慎用。
(4)光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间接胆红素增高均可以进行光疗,一般血清总胆红素达到205.3-256.5umol/L(12-15m/dl)以上时使用。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时,一旦出现黄疸即可使用光疗。
(5)换血治疗:O型洗涤红细胞+AB血浆。
2.结果
100例患儿经HDN及血清学胆红素实验室检测,患儿HDN阳性者为48例,52例为其他病理性黄疸,其中发生24h内黄疸者65例,达到光疗指标患儿84例,需要换血治疗患儿13例,3例给予药物治疗。
3.讨论
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临床最常见的是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HDN),以母亲血型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者B型最多见,且造成黄疸较重【1】;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型,胎儿血型为B型或者AB型;母亲血型为B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者AB型较少见,且发生黄疸较轻。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一般在胎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发生,且逐渐加重【2】。其次为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其他还有MN、Kell血型系统发生的溶血病,但比较少见。原因是母婴血型不合,胎儿遗传父系基因,导致胎儿红细胞膜上产生父亲基因编码的血型抗原,在母亲怀孕期间胎儿红细胞通过脐带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从而刺激母亲产生相应的IgG类抗体,由于胎盘母体侧滋养层细胞具有IgG Fc受体,通过细胞的外排作用,母体可以将IgG分泌到胎盘的胎儿侧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从而导致胎儿体内存在抗自身血型的抗体,当不完全抗体IgG与胎儿致敏红细胞结合后及发生了抗原抗体结合,在补体参与下,通过经典途径,产生巩膜复合物,导致红细胞的破坏,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引起溶血,以至于发生新生儿溶血病(HDN)。
研究发现母体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HDN)发生具有正相关关系,并且胎儿出生日龄与新生儿溶血病(HDN)检测结果阳性率具有一定关系【3】。孕妇抗体效价与其妊娠次数有着紧密的关系,妊娠次数越多,则IgG产生越多,抗体效价越高,因为机体接受再次抗原刺激,产生记忆性免疫反应即再次免疫应答,可以快速且产生大量抗体,所以妊娠次数增加,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4】,甚至发生流产,这也是习惯性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报道,在ABO血型系统中,因O型人具有抗A或抗B IgG的人数比A型及B型的人数多:A抗原较B抗原的抗原性强,故母O型,胎儿A型者得病机会多【5】。ABO溶血症可发生在第一胎,与母体曾受自然界中类似A、B物质的抗原刺激,已具有抗A或抗B抗体有关。Rh溶血症的免疫抗体,只能由人类的血细胞作为抗原刺激而产生,若在分娩时胎儿红细胞才进入母体,则除有输血史者,罕见第一胎即发病。我国绝大多数人为Rh阳性,故Rh溶血症在我国相对比较少见,但是发病相对较重【6】。本病症状之轻重差异很大,一般ABO血型不合者症状较Rh血型不合者轻。病儿常于生后24小时以内或第二天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随黄疸加深可出现贫血、肝脾肿大,严重者发生胆红素脑病。Rh不合大量溶血者,出生时已有严重贫血,可导致心力衰竭、全身水肿、甚至死胎。
本研究患儿可见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相对较高,临床必需重视,及时确诊,并给与相应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新生儿溶血病造成的严重临床后果,
参考文献:
[1]温洁新,马西霞,孙稔侠. O型血孕妇血清中IgG抗(A)B抗体效价与ABO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分析[J].广东医学,2010,31(11):1430-1431.
[2]曹琼,兰炯采.新生儿溶血病产前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01):67-68.
[3]雷红霞,牛芳,屠晓华,等.孕妇血型IgG抗体与新生儿溶血病关系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5):344-346.
[4]张志哲,黄青枝,吴会红,等.应用ROC曲线评价产前IgG抗A(B)效价检测对早期诊断ABO新生儿溶血病的价值[J].检验医学,2011,26(05):338-339.
[5]肖瑞卿,林武存,隆晓秋,等.O型母亲抗-A、抗-B 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发病关系分析[J].重庆医学,2006,35(11):969-970.
[6]周英,李健,吕文彬,等.Rh(D)阴性孕妇血液中胎儿微量Rh(D)红细胞与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05):866-868.
论文作者:汪涛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2
标签:新生儿论文; 黄疸论文; 胎儿论文; 血型论文; 抗体论文; 红细胞论文; 胆红素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