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哲学的主题、视野与风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哲学论文,风格论文,教师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于1994年12月14日收。
[内容摘要]教师的教育哲学是一门新的实用教育哲学。本文针对教师的教育哲学应有什么样的主题、视野和风格进行了讨论。主要观点是:教师的教育哲学是教育哲学富有生命力的生长点之一,它旨在以突出的主题、广博的视野和独特的风格,阐明深刻的教育哲理,弘扬教育信念,为教师指点应有的教育明智。
[关键词]教师 教育哲学 教育信念 大众化
教师的教育哲学作为一门新的实用教育哲学学科是教育哲学体系中富有生命力的生长点之一。它旨在以普通教师能懂的“教育观”,阐述深刻的教育哲理,弘扬教育信念,开启教师应有的教育明智。
普通教师能懂的“教育观”,应该是大众化的教育观。大众化是当代教育哲学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教育实践的强烈呼唤。但大众化并非平庸化。大众化要求的是深入浅出,既要能“深入”,又要能“浅出”,这是一种双重的高要求。本文试从教师教育哲学应有的主题、视野和风格,探讨如何达到或接近这一双重要求,并衷心希望有关专家学者给予指教。
一、教师教育哲学的主题
教师的教育哲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最初的研究中难以囊括教育中的全部哲学问题,最好择其要者,把握住研究的主题。
我们认为,教师教育哲学的主题应是教师的教育信念。所谓信念即人们认定的思想,但不等于所有的思想,只有当思想与人们的认知、情感发生共鸣并为主体确认,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时,才称其为信念。信念具有十分宽广的外延,如人生信念、政治信念、经济信念、科学信念、教育信念等等。所谓教育信念是人们认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人们对某种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的确认和坚信,它包括教育决策者的教育信念、公众的教育信念和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育哲学旨在探讨教师应有的教育信念,如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值得追求的?我们应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等等,这些就是教师的教育哲学的研究主题。其根据如下:
(一)从哲学本性来看,全部哲学归根到底是关于信念的学说。我们知道,古往今来一切哲学并未公然声明它们是关于信念的理论,但“哲学是世界观,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已是哲学界的共识。既然承认哲学是世界观,就等于承认哲学是关于信念的学说。因为,在世界观的体系里,既包括态度、观点、思想和理论,也包括理想和信念,而且理想和信念是世界观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思想和理论的升华,也是世界观的核心。当一种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理论,而且成为哲学家和人们追求的一种信念的时候,那么,可以说这种哲学就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其生命力也就不言而喻了。其实,任何哲学都不仅仅是思想和理论,而更重要的是在追求、表达、弘扬一种信念,如人生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指明关于人生的信念;文化哲学实质反映的是关于文化的信念;……可以说,信念是全部哲学永恒的主题之一。
教育哲学家柏格莱说:“科学给我们以事实,事实本是很重要的,可是科学不能给我们以理想,理想的选择,不是科学家的事而是哲学家的事。”[1]我们赞同柏格莱的这一观点,认为研究信念,弘扬信念正是哲学之所以为哲学的本性之一,更是哲学家当然的责任和使命。所以说,教师的教育哲学作为哲学体系中的一门应用学科,把教师的教育信念作为研究主题是其哲学本性的必然要求,是对哲学应用精神的发扬光大。否则,就不成其为应用哲学了。
(二)从教育信念的意义来看,将教师的教育信念作为教师教育哲学的研究主题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
1.在学校全部教育现象及其复杂关系中,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前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信念——这是学校里最宝贵的东西”[2]。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它需要有深思熟虑的科学的教育信念作指导;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有无教育信念,有何种教育信念,不但直接影响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也直接左右着学生有什么样的思想信念,进而向何方向发展。从此意义上说,教师的教育信念是学校全部工作的活的灵魂,是推动教师工作的动力。此道理就象民族要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涣散的民族;人要有信念,没有信念的人是缺少追求的人一样,教育必须以一定的教育信念为指导,否则,易迷失方向,易左右摇摆。教师必须有自己正确的教育信念,否则就象庞大机器上没有思想的齿轮,工作常常是机械、教条或盲目的。
对此,我国教育界有沉痛的教训,如1958年的教育大生产运动;十年文革中轻视教学和知识的“左”的做法;1978年以来普遍忽视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的现象;在商品大潮冲击下,出现的厌学风、经商热、教师职业倦怠等等,都与我们缺少深思熟虑的正确教育信念有直接关系。为此,教师的教育哲学站在一定高度研究、弘扬教师应有的教育信念显然十分必要。
2.有无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是划分教育家与教师的重要标准。古往今来为师者不计其数,但由教师而成为教育家者却屈指可数。其根本原因就是有无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
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影响全世界,影响几十代人的大教育家,不仅在于他从教四十余年,弟子三千人,而更主要的是他在从事教育活动的同时所做的思考和总结,由此而形成的系统化的教育信念,并在这些教育信念的指导下,对教育的执著追求和奉献。孔子的一生是为他的教育信念奋斗的一生,他创设私学,广收弟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那一时代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为二十世纪有影响的教育家,也不仅在于他从教三十余年,或因为他是校长,做过班主任,教过中学里几乎所有的学科(除制图外),或者是因为他所面临的各种条件优越,而是因为他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熟思熟虑的教育信念。他所在的学校——帕夫雷什中学——最初仅是一所窄小而荒芜、仅有几位平凡无奇教师的乡村学校,是他按照自己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这一教育信条,把这所学校逐步建设成为供学生学习、劳动、生活的美好的“天堂”——蜚声国内外的教育实验园地。学校里的一切设施,一草一木无不体现着他的教育信念。更可贵的是他敢于坚持自己经过实践和深思熟虑的信念,不随波逐流,如在劳动教育问题上,1955年以前,前苏联学校完全取消了劳动课。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故仍然一如既往,坚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1962年4月11日,前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院召开会议讨论他的《青年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一书时,不少教育界著名人士对该书有关劳动对青年共产主义信念形成中的作用提出异议。他们批评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是一种“共产主义禁欲主义”,批评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中存在着“以生产劳动偷换教育工作的危险性,把学校变成生产单位的危险性”。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包括凯洛夫在内的权威人士,表示不同意上述一系列批评意见,坚持认为孩子应从小养成为社会和人民劳动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就是这样在教育实践中奉行他的教育信念,又不断地检验、完善、丰富其教育信念的一生。
除了孔子、苏霍姆林斯基外,中外每一位教育家无不有自己成熟的教育信念,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家。而他们在教育信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活动则更有意义和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教育信念也是使教师摆脱“教书匠”的困惑,使平凡工作得以升华,变得更富有价值的关键所在。但教师的教育信念不是教师头脑里固有的,它除了受长辈、同事的影响和自己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形成以外,还需要教育哲学工作者给予指导。教师的教育哲学就是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的学问。
二、教师教育哲学的视野
我们认为,无论是思考问题,还是建立一门学科,都应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可以说,哲学视野愈广阔,思想就愈全面、愈深刻,也就愈有普遍意义。哲学思想的深刻性、普遍性与其视野广阔性的一致性,是哲学的一种显著特点。
哲学是这样,教育哲学、教师的教育哲学也不例外,也应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其根据是如下一些显而易见的道理: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不仅是自然个体,更重要的是社会个体;教育既是人类延续、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文化保存、传承和丰富的唯一手段,教育关系着民族的兴衰,也影响人类的文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公民的导师;教师的信念应是民族繁荣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信念。一言以蔽之,教育哲学、教师的教育哲学研究的是大教育观,以及在大教育观基础上形成的应有的教育信念。大教育观必须建立在宽广的视野之上,否则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片面狭隘的思想歧途。
那么,教师的教育哲学究竟应有什么样的视野呢?所谓视野有两种含义,其一指人的视觉所及的时空范围;其二指思想或知识的领域。教师的教育哲学既要将目光指向广阔的时空范围,又要以广博的知识和多元思想为基础。
(一)从时空范围来看,应立足本国,纵览古今,把握当前,放眼世界和未来。教育哲学家不是政治家和观察家,但是应有政治家和观察家的气魄和风度:既清楚本国的国情,又了解世界趋势;既知晓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又掌握已有教育思想的精华;既研究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对教育的新要求,又对未来有所认识,进而探讨既符合全人类的最高利益,又体现本民族的利益,既继承过去优秀文化,又代表当代思潮;既反映时代,又创造时代;既针对时代,又超越时代,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教育信念。
因为当代世界是国际化的时代,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的互惠往来、相互理解、相互促进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且,由于人类对物质文明的过度追求而导致的社会发展重心偏离的现象,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而导致的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报复等全球性的问题,不能仅靠政治家、经济家、环保家来解决,要靠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位有思考能力的人共同携手解决。其中教育哲学家和教师的特殊使命是针对这些复杂的全球问题来思考应追求什么样的教育信念才能使人类变得更美好,进而付诸于教育实践。
站在这样的视野上可知:我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思想,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勤劳、节俭的品德;我国当前奉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世界范围内的“民主”潮流,新世纪全人类的时尚——对自然的追求,当代和未来世界的主旋律——协调,新世纪的最高命题——人的发展以及精神、创新、合作、关心等等,都是我们确定教育信念应有的参照系。如果我们缺少这样的视野,相反,过分注重“自我”,就会出现种种失误。
此外,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更重要的是改造社会、创造社会。那么,教育应适应社会的什么,改造社会的什么,又去创造什么样的社会?关于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不能仅从教育内部去寻找,而必须站在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全部民族的繁荣兴旺,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协调关系中去寻找。否则,正确的教育信念就无从谈起。换言之,教师的教育哲学必须有一种超前意识,它不仅应体现我们对教育应该适应什么、改造什么和创造什么的追求,而且应明辨、慎思什么样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才能有利于促进实现这种理想。
(二)从思想或知识的领域来看,应以广博的知识和多元思想为基础,从全体人类经验和全部民族文化上,确立崇高的教育信念。教师的教育哲学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哲学或个人主义哲学,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哲学。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它是为教师指点教育上的“迷津”,而从间接意义上看,它是为人类指点“迷津”。因此,它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思想视野,能从多视角和多元文化方面看问题。例如哲学(包括一切有积极意义的哲学)、科学史、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人类学、未来学等等,都对我们确立正确、崇高的教育信念具有指导或启发意义。但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对重要的哲学视野简论如下:
1.社会哲学的视野。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教育过程是传播、灌输社会理想的过程,也是通过培养人实现社会理想的过程。教育哲学家、教师不能不对社会表示关注:什么样的社会是好的、值得追求的?我们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对人类来说,美好社会最重要的是什么?对一个民族来说,应提倡何种社会信念?这些社会理想必然会渗透于教育信念之中,尤其是教育目的在一程度上是社会政治理想的创作,而社会哲学则能为我们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提供启示。
2.人生哲学视野。人生这个永恒的主题是教师的教育哲学不能回避的根本问题。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教人过有意义的人生。正如陶行之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人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怎样过有意义的生活?什么是真、善、美等等,这一系列人生问题都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教育信念的确立。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观的学问,它一定程度上能为我们寻求上述类似问题的答案提供指导。当然,不同的人生哲学有不同的人生观,教师的教育哲学应建立在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之上,同时应将研究者自己关于人生、生活的思考和人生的信念渗透于教育信念中。
3.文化哲学视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是文化社会;人是文化的创造物,又是文化的创造者;人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生活”。教育正是通过传授文化使一个毫无文化的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摄取、分享、鉴赏和创造文化财富能力的文化人的过程。文化哲学对我们探究这一特殊社会活动的意义、方向和反思我们的社会信念与人生信念,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育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师教育哲学的风格
风格,本是一种形式。形式对内容而言,内容是事物的本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形式仅是事物的现象,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但形式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东西,它对内容具有积极的反作用;适合于内容的良好形式对内容的表达和传播有促进作用;否则起阻碍作用。所以,为了思想的更好表达与传播,寻求良好的风格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教育哲学作为面向广大教师的应用教育哲学,应在充分反映内容的前提下,以普通教师乐于和易于接受的风格出现,从而使这门学科更好地起到它应起的作用。
目前,教育哲学乃至整个教育科学理论对教育实践缺乏影响力,除了其它原因外,不能不说与我们对教育思想、理论表达形式的忽略有关。长期以来专业理论工作者习惯于以理论思维、某种固定模式著书立说,而不善于以直觉思维、灵活的形式和强烈的感召力写广大教师“喜闻乐见”的教育思想读物。全国多种多样的教育刊物,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的一本又一本教育专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是人们评职晋升的依据。而对教育实践和教师实际工作影响甚微。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3]我们认为,目前教育理论最大的问题不是理论落后于实践,而是理论脱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主要表现为教育实践拒绝或盲目适应理论。其原因之一是相当一部分教育理论既肤浅又抽象,缺乏感染力,加上研究和成果表达中表现出的繁琐哲学,实在令广大教师头痛。这是摆在教育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教育哲学首先对此作出尝试性努力。
我们认为,根据教师的教育哲学的性质和它所面向的读者,它应具有以下风格:
(一)文笔朴素优美。科学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更不是以艰涩的文字去故弄玄虚。而应以质朴的文笔,优美的语言与和谐的结构表达深刻的思想,只要可能的话一切理论的表述都应尽量这样做。对此,也许有人反对说:科学是严肃的,不能用美学的标准要求它!我们认为,科学是为人服务的,人皆有享受美的需要,况且科学本身也具有内在美,尤其是社会科学,如果它以“丑陋的面孔”出现,表达的又是严肃抽象的思想的话,可以想象人们在情感上与之发生共鸣是何等困难!我们都读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尽管少数人对其思想也有微词,但大多数人都感受到了其思想的博大精深,且又亲切可行。《智育的奥秘——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4]一书的译者刘文华同志在该书的代序中写道:“在翻译该书的过程中,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觉得好似在游历一处名山大泽:每向上攀登一步,就进一步领略到奇峰胜景的无限风光;在大泽中行舟,每向前划动一步,就进一步感受到流水的无比清澈和幽深。”是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是生动的教育艺术作品,读此作品既能启迪思想,获得教育上的明智,又能得到美的享受。教师的教育哲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种风格!
(二)批判深刻明快。哲学的精神是什么?就是“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判与析是哲学的一种精神,也是哲学的本性。教师的教育哲学理应发扬这一精神,保持这一本性。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哲学。而我国目前的教育哲学研究缺乏这种批判精神,这是教育哲学缺少“哲学味”的原因之一。为此,教师的教育哲学当以宽广的胸襟和气魄,充分表现哲学的这种批判精神,不但要审视、明辨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要扬弃全部已有教育思想;不但要对已有的教育历史与事实进行反思,也要对现实中错误的教育行为进行批判;不但要对大众教育思想进行批判性思维,而且对那些名家名言也要批判地接受,这就是哲学所倡导的在否定中求肯定,即辩证的否定。
(三)生活气息清新浓郁。教师的教育哲学也是教师的生活哲学和人生哲学。因为教育工作是教师的生活和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它与教师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制约影响,演奏着教师生活的乐曲,创造美好的人生。因为教师是普通人,不是神。作为普通人,他们有各种需要,有多种感情,有成功和失败。教师的教育哲学应充分表达教师的需要和情感,正视他们生活与工作中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会使教师感受到:教师的教育哲学似乎是与他们对话,与他们促膝攀谈,与他们切磋研究,与他们交流思想与情感。正确的、符合人类进步和民族繁荣需要的、充分体现积极人生观的教育信念,有可能在这种理智与情感、现实与理想的相互撞击过程中,被教师自然地内化,成为推动教师工作的动力。
(四)体系开放,多研究问题。在教育哲学界早就有人提出要少构造体系,多研究问题。笔者认为这是明智的研究策略,符合教育科研“个个击破”的原则。研究不可急,也不可缓,急则进锐而退速,劳而鲜功,缓则怠也无功,踏实地、深入地探究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由量变而达到质变。况且教师的教育哲学是初出茅庐的新学科,急于构造体系很可能束缚其发展。
上述教师的教育哲学的主题、视野与风格是我们为建立这门新的实用教育哲学而设定的理想,有了此理想,我们的研究即有了目标和方向。同时对其它类似学科的建立也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释:
[1]转引自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2][苏]索洛韦伊奇编、陈菌梅等译:《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1984年版,第264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4][苏]M·N·穆欣编:《智育的奥秘——苏霍姆林斯基论智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