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二人民医院 甘肃武威 733009)
【摘要】目的:利用超声诊断对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引起肝脏损害患者的临床价值进行观察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就诊的60例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引起肝脏损害患者临床诊治资料,将服药时间3~5年的30例患者纳入实验1组,将服药时间5年以上的30例患者纳入实验2组,另外在同期选择30岁以上且未服用过抗精神药物的30例研究对象纳入对照组。结果:对比其他2组,实验2组患者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结石发病率均明显更高,实验2组患者对比对照组单纯性脂肪肝发病率明显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引起肝脏损害,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结石,利用超声诊断可对患者肝脏损害进行明确诊断。
【关键词】超声诊断;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肝脏损害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110-02
临床常见疾病中包括精神分裂症,属于慢性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精神残疾,发病率逐年增加,与人们心理承受力降低、工作压力增加等多种因素存在一定关联,需加强临床重视。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幻觉、妄想,患者可表现为消沉、冷漠、思想混乱、行为异常等,传统治疗中,采用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氟哌啶、氯丙嗪等,分析得出,长期应用以上药物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副作用,最为明显的是肝脏损害。B超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上常用[1],可用于诊断脂肪肝、肝硬化及胆囊结石、胆囊炎、胆管结石等疾病,诊断符合率较高,对于X线检查,临床应用价值明显更高,可对肝脏早期损害起到及时发现及诊断的作用。本文选取90例研究对象,对“超声诊断对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引起肝脏损害患者的临床价值”这一课题进行了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对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就诊的60例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引起肝脏损害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知情同意,根据服药时间不同进行分组,将服药时间3~5年的30例患者纳入实验1组,男女比例20:10,年龄26岁至74岁,中位年龄48.6岁;将服药时间5年以上的30例患者纳入实验2组,男女比例21:9,年龄25岁至75岁,中位年龄48.5岁;另外在同期选择30岁以上且未服用过抗精神药物的30例研究对象纳入对照组,男女比例22:8,年龄24岁至73岁,中位年龄48.7岁。分析3组研究对象入组数据,可对比,P>0.05。
1.2 方法
超声诊断:利用Phlipi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研究对象进行检查,将探头频率合理调整至3.5MHz,叮嘱研究对象在检查前晚保证饮食清淡、少渣,且确保晚10点后禁食,晨起保证空腹,由超声科主治医师为研究对象实施腹部超声检查,对研究对象肝胆改变进行重点记录,参照《医学超声影像学》对患者病情进行确诊[2]。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分析得出,实验2组患者慢性胆囊炎23.33%(7/30)及胆囊结石发病率26.66%(8/30)均明显更高,对比实验1组,χ2=5.1923,4.3200,对比对照组,χ2=5.1923,6.4052,对比对照组,实验2组患者单纯性脂肪肝发病率30.00%(9/30)明显更高,χ2=5.4545,差异均明显(P<0.05)。
对比实验1组及对照组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结石发病率,χ2=0.0000,0.3509,实验1组对比实验2组单纯性脂肪肝发病率,χ2=0.8000,实验1组对比对照组单纯性脂肪肝发病率,χ2=2.3077,差异均不明显(P>0.05)。
对比实验1组、实验2组,对照组肝囊肿发病率差异均不明显(P>0.05),χ2=0.0000,0.0000,对比其他2组,对照组肝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差异均不明显(P>0.05),χ2=0.0000,0.0000。
3.讨论
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运用频繁,包括奋乃静、舒必利、利培酮等,部分研究报道,抗精神药物可导致肝细胞过敏性损伤、肝细胞中毒,用药剂量增加、用药时间延长可导致患者明显增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因此,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时,需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监测[3],需对患者肝脏、胆囊等改变进行定期监测,需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对其进行及时合理处理。
既往研究中显示,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可导致患者机体糖脂代谢异常并增高患者内脏脂肪含量,尤其是肝脏,临床表现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本组研究结果:对比其他2组,实验2组患者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结石发病率均明显更高,实验2组患者对比对照组单纯性脂肪肝发病率明显更高。由此得出,抗精神分裂药物可增加患者单纯性脂肪肝发病率,分析原因,与肝脏负责抗精神分裂药物代谢存在关联[4],肝脏进行脂质代谢时,受到了抗精神分裂药物的影响,肝细胞、肝小叶间脂肪颗粒会出现沉积现象,另外,本组研究结果也表明,抗精神分裂药物不会告知患者增加肝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及肝囊肿发病率。
临床常见胆囊疾病包括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结石,本组研究得出,各胆囊疾病发生率随着抗精神分裂药物服用时间的延长而出现上升趋势,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存在密切关联:(1)胆囊收缩素受体关联精神分裂症症状,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可随着患者胆囊收缩素含量降低而衰退[5],可导致患者发生胆固醇沉淀、胆囊内胆汁淤积,从而诱发胆石症。(2)抗精神分裂药物可抑制患者机体各项免疫功能,可下降T细胞计数,可减少体内抗体生成,长期服用抗精神分裂药物,可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胆囊炎。(3)抗精神分裂药物存在抗胆碱作用[6],可对胆汁成分级流动造成影响,可诱发胆汁淤积及胆囊结石。
综上所述,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可增加单纯性脂肪肝、慢性胆囊炎及胆囊结石发病率,利用超声诊断可对患者肝脏损害进行明确诊断并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可促使患者肝脏损害明显减轻,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古丽,阿不都克然木,王艳.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超声检查结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1):45-46.
[2]赵霞.长期服氯丙嗪与奥氮平患者肝脏超声检测[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
[3]赖金枝,李长远.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患者的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5):1390-1391.
[4]刘海波,董月英.传统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对肝脏影响在超声改变上的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5).
[5]李静,袁捷,赵娜,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长期服药对精神病患者腹部脏器以及下肢动脉血流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12):51-54.
[6]韩剑峰.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脏及血脂水平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0):1450-1451.
论文作者:何兴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患者论文; 肝脏论文; 药物论文; 发病率论文; 超声论文; 胆囊炎论文; 单纯性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月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