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防治及护理。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260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者。对其实施防治和护理,观察院内感染情况发生率。结果:260例新生儿患者中,出现院内感染患者16例,对16例院内感染患者实施相对应治疗和护理,在7~10内全部好转,1例患者因为呼吸功能衰竭死亡。15例院内感染患者中,发生率最高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46.67%,其次为胃肠道26.67%,口腔13.33%,泌尿系统6.67%,皮肤6.67%,肚脐6.67。结论: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情况发生,可将败血症、吸入性肺炎以及早产患者作为重点护理、检测对象,从而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特别是肠胃道以及呼吸道感染患者,做好消毒工作,可控制感染率。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新生儿;;院内感染;防治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1-0227-02
新生儿机体器官不成熟,抵抗力薄弱,极易受到细菌的侵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做好抗感染措施有着重要意义,可有效降低感染情况发生[1]。因此,本文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防治与护理,院内感染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具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共260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者。男患儿167例,女患儿93例,年龄1至28天,平均(14.5±1.76)天。
1.2 方法
以医院感染管理规定为基础,根据临床情况制定院内感染防治和护理措施;首先,完善院内感染制定和消毒制度,构建完善的新生儿感染检测系统,实施岗位职责制。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实施考核,从而可提升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无菌操作水平,做好消毒工作。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需通过考核方可上岗。让护理人员多参加感染知识方面的理论课程,提高无菌意识,减少二次污染情况发生。护理人员操作前,一定要应用消毒液对手部进行清洗,采用的毛巾也应通过高压灭菌处理,不可重复应用,所应用的器械及时进行消毒回收。护士长督促护理人员洗手的重要性,确保洗手质量。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定期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消毒,保持环境清洁,从而达到降低院内感染的目的。护理人员定时对病房进行通风,调整好室内温度与湿度,若条件允许,可应用空气净化器与或者空气清菌片清洁室内空气。
1.3 观察指标
记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防治与护理后,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情况。
2.结果
2.1 防治与护理结果
260例新生儿患者中,出现院内感染患者16例,发生率为6.15%,这与未实施防治和护理前相比较,院内感染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对15例院内感染患者实施相对应治疗和护理,在7~10内全部好转,1例患者因为呼吸功能衰竭死亡。
2.2 15例新生儿患者主要感染部位
15例院内感染患者中,发生率最高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46.67%,其次为胃肠道26.67%,口腔13.33%,泌尿系统6.67%,皮肤6.67%,肚脐6.67。具体见表1。
表1 15例新生儿患者主要感染部位(n,%)
3.讨论
由于医院感染发生率呈递增模式,实施相关防治和预防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多为早产儿、体重偏低患者,抵抗力薄弱,发生医院感染机率非常大[2]。诱发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为侵入性操作、皮肤、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体重和住院时间等。皮肤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皮肤薄嫩,皮下血管丰富,角质层薄,而且新生儿皮肤含水量高,PH值高,这为病原菌提供了有力的生长环境[3]。重症监护室患者多为早产儿或者换体重较轻,生长发育缓慢,对细菌的抵抗能力低,从而受到感染。新生儿在重症监护室需要吸痰、气管插管等操作,从而使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同时插管过程中,会导致喉部、鼻腔细菌侵入到气管中,诱发肺部感染[4]。我国是抗生素用药大国,抗菌药物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从而使新生儿菌群失调,使致病菌繁殖,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使新生儿耐药性有所提升,从而导致二重感染。新生儿住院时间越长,发生院内感染的机率越高。所以,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防治和护理,可有效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率。
为确保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建议定期对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进行考核,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做好院内感染防治与护理工作,将医院各项制度牢记,提高自身护理质量,从而更好的服务患者,减少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此外,对新生儿要做好保暖工作,定期进行清洁、皮肤消毒。为患者穿戴无刺激、柔软衣服。喂养之前,先对新生儿口腔做好清洁工作。尽可能让新生儿保持右侧位姿势,以免呕吐物侵入到呼吸道中,针对出现腹胀的新生儿适当进行禁食,缓解肠胃压力。护理人员一定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定期进行消毒,对监护室医疗器械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护理人员操作前一定要洗手。家属不可进入重症监护室内,如有需求进入,一定穿戴无菌服和口罩。提高全院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完善消毒管理,可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率[5]。
综上所述: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情况发生,可将败血症、吸入性肺炎以及早产患者作为重点护理、检测对象,从而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特别是肠胃道以及呼吸道感染患者,做好消毒工作,可控制感染率。
【参考文献】
[1]许云仙,管亚飞,崔曙东,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病原体阳性病例分析[J].江苏医药,2015,41(24):2984-2986.
[2]储雯雯,管世鹤,杨凯,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15,19(2):307-308.
[3]韩利芳,常娟娟.重症监护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监测及护理控制[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7):951-953.
[4]芦丹.53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要点[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250-251.
[5]秦欣.腋下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及护理[J].淮海医药,2015,33(1):103-104.
论文作者:沈冬冬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新生儿论文; 院内论文; 患者论文; 重症论文; 监护室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发生率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