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七夕传说中信仰的对比研究
郑 岚 ( 南京林业大学 210000)丁嘉艺
摘要: 本论文通过探究中日七夕传说中所蕴含信仰及其表现方式的异同,试图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中日两国七夕传说中都蕴含着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但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中国七夕日期当中的数字“七”本身就包含了生殖崇拜的含义,而在数字“七”在日本则没有这方面含义,转而通过生殖力强的“竹子”来表达。另一方面,因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两国在自然崇拜的表现也不同。中国通过“牛”来表现,而日本则通过“水”。
关键词: 七夕传说;信仰;中日
七夕传说在中国和日本都广为流传。一般认为日本的七夕传说是从中国传入,但受到地理环境,社会习俗以及民俗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其情节和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目前中日两国的七夕研究大多着眼于本国传说的起源与流变等问题,中日比较研究相对较少。对此,本文选取信仰这一切入点,尝试探究来自中国的七夕传说被日本人民接受及演变过程中民俗信仰这一因素所产生的影响。
一、中日七夕传说的演变
中国七夕传说的相关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自此,牵牛织女二星开始作为文学作品的主体在民间流传。到了汉代,关于牵牛织女的记载增多,《古诗十九首》中首次描绘了牵牛织女的爱情。此后流传的版本中牵牛织女大都遵循男耕女织的模型,而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正是形成于确立了封建制的汉代,可以推测七夕传说的基本模型也是从一时期开始成型1。
其中:C为蓄电池容量,单位为(Ah);P为UPS的输出功率,单位为(W):T为后备时间,单位为(h);Vbat为电池组电压(本方案选配UPS电源的直流工作电压为240V),;η为UPS电池逆变效率(本方案取0.94);K为电池放电效率,按表3对应选取:
汉代以后,随着志怪小说的流行,七夕传说也逐渐朝着今天我们熟知的形态发展,虽然在各个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异文,但基本情节大体如下:
(1)牛郎受到嫂嫂虐待,与一头老牛为相依为命。
(2)老牛让牛郎藏起在湖里沐浴的织女的衣服。
(3)织女失去衣服后无法返回天庭,她嫁给了牛郎,并养育了一儿一女。
(4)王母知道后将织女抓回了天庭。
七夕传说里一个重要的情节是男主人公如何去天上,凡人不能轻而易举地登天,因此道具必不可少。在日本的传说中,男主人公是通过攀爬一直长到天上的竹子或者藤蔓登天的。这类植物在日本非常常见,且拥有惊人的生长能力,能够成为七夕传说中不可或缺的的道具,可以推测其中蕴含了古代日本人的某种愿望。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日本固有的竹信仰,古代日本战争频繁人口不足,人们渴望繁衍子嗣,因而崇拜可以一夜之间生长几米,繁殖力也十分惊人的竹子4。七夕传说中出现的植物或许也是源于这种生殖崇拜。
(6)王母拔下金簪划出天河分开了牛郎织女,他们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踏着鹊桥见面。
另一方面,日本的七夕传说一般认为起源于日本本国的“棚机津女”信仰。棚机津女指神话中一边在河边的棚子里织献给神的衣服,一边等待神明降临与神结合的少女。而织女的形象与棚机津女有所相似,这使得日本的庶民阶级具备了接受七夕传说的条件。奈良时代,汉诗作为风雅之举在日本上层阶级风靡,其中就包含了大量咏唱七夕的诗。此后,日本上层阶级仿汉诗创作了大量七夕诗,这些诗歌由上而下,逐渐演变为传说2。
直至今日,日本各地还流传着各种版本的七夕传说。其中流传较广的版本大体情节如下:
结构优化是在满足刚度、强度、可制造性、稳定性等性能要求下,通过对结构的尺寸、形状或者拓扑进行优化,从而实现质量最轻、造价最低等目标的最优[3].从国内外研究可以看出,现阶段CAD、CAE和CAM贯穿优化设计,首先利用CAD软件进行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常用的CAD软件有CATIA、UG、Pro-E、Solidworks等),然后将已得到的三维模型导入CAE软件(Hypermesh、Ansys等),对轻量化设计的车身进行静强度、疲劳和碰撞分析[4],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优化.结构优化的流程如图1所示.
(2)天女失去了羽衣,无法回到天上,成为了男人的妻子,并生下孩子。
不论传说的内容怎么变化,牛女相会的日期始终是七月初七。“七”与中国的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关系最为密切是生殖崇拜。《黄帝内经》里提到,女性生理以七为周期,二七时具备生育能力,七七时丧失生育能力。毕雪飞(2007)由此认为七与子嗣有关,七夕乞巧的活动也是在祈求子嗣。在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凡人与仙女超越世俗的恋爱故事是人们表达对子嗣祈愿的一种途径。
(3)天女知道藏羽衣的地点后,穿着羽衣回到了天上。
2016年,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共同印发《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该《规划》指出:与2015年相较,2020年全国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应下降11%、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应下降10%、人均用水量应下降15%,明确了医院节能的硬指标与管理目标。此外,随着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医院经济运营面临压力。精益管理成为确保医院经济运营的必由之路,节能管理被提上重要高度。
(4)男人借助能够不断伸长到天上的植物来到了天上。
(5)男人解出了天女父母提出的难题。
(6)男人破开了瓜,里面冲出大水将他和天女分开,两人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见面。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看出中日七夕传说中存在差异。接下来,本论文将通过分析两国传说中体现的民俗信仰,来探讨这一因素对日本固有的七夕传说产生的影响。
【案例5】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中,设计捕鱼达人中奖程序,让学生将焦点在x轴的双曲线和焦点在y轴的双曲线所对应的性质写在卡通小鱼下面,让学生捕捉小鱼到正确的渔网中,这样的演练使学生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二、中日七夕传说中的信仰
1.中国七夕传说的信仰
原始社会,人类自身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非常渺小,人类憧憬超自然的力量,常常将大自然中的事物人格化当作神来崇拜,以期望获得神的庇佑。到了封建社会,来自统治阶级的压迫逐渐加深,底层民众无法满足于现实生活,就通过创作神话传说来抒发意志,七夕传说的起源正是古代中国人的星神崇拜。而中国古代的农耕信仰诞生远早于“牵牛”“织女”二星星名的诞生,当时的牛作为农耕活动和祭祀礼仪中的神圣动物被古代人民崇拜,织女则被奉为农桑纺织之神。因此,牵牛织女先是作为农耕信仰的对象与星辰结合,又因为星神崇拜而逐渐人格化,最后成为了古代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的主体3 。
消化性溃疡疾病属于临床内科的常见病症之一[1],包括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由于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病症存在相关性,为此,临床将消除Hp作为治疗的目的[2]。含铋四联疗法是常规的治疗手段,其具有保护胃肠黏膜与抑制胃酸的作用,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则属于微生态制剂[3-4],其能够控制胃肠致病菌的繁殖,在控制Hp感染率方面优势明显[5],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我院在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12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含铋四联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2.日本七夕传说的信仰
棚机津女的传说是古代日本人水信仰的一种表现。日本自古就有禊的习俗,指在河边用水清洗身体,来除去自己的罪恶和污秽。此外,还有死去的人口中装入“末期之水”来净化灵魂的习俗。由此可见,“水”对于日本人来说是神圣的,它可以除去污秽净化灵魂。被选为棚机津女的少女必须在河边的棚子里为神织造神衣,等待神的来临,成为神的妻子。从“必须在河边”这个设定可以推测少女必须在河边用水洗净自己的污秽后才能成为神的妻子,日本人对水的态度也由此可见一斑。
生殖崇拜在各个国家乃至各个民族都普遍存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劳动力不足,因此通过生子来增加劳动人口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愿望甚至被古代人民融入了传说之中。中日两国的七夕传说都是凡人与天上的仙女结合的故事。在男性作为主导的封建社会,人世间难求的仙女就成为了当时男性的性幻想对象,在传说中口口相承。
(5)牛郎依照老牛死前告知的方法,披着牛皮带着儿女上天庭。
三、中日七夕传说中的信仰比较
1.相同点
(1)生殖崇拜
4.烤箱预热至160度,取烤盘、上置一烤架,鸡置于烤架上(鸡背向上),烤盘置于烤箱最下层,烘烤时间为每1000克鸡烤35-40分钟。每过45分钟将烤盘中的汤汁和鸡油,收集起来倒在另一盆内。同时将鸡翻一次身。
(2)自然崇拜
古代人类的日常生活主要依赖于大自然,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之说。自然崇拜同样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但根据地域差异崇拜的对象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人们大多崇拜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自然生物及自然现象。前文提到,中国的七夕传说是将星辰,牛,桑神化,日本的七夕传说是将竹子等植物神化,其中确实有自然崇拜的意思。
中草药经微生物发酵后,可以增加有效成分的利用率,提高药效。微生物细胞含有的丰富酶系可以对中草药的活性成分进行修饰,使其产生新的药效物质,同时可减少中草药的毒副作用,节约资源[6]。因此,本文对饲用微生物黑曲霉固态发酵冬凌草的条件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为冬凌草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此外,在中国,“七”这个数字有很强的生殖崇拜的隐喻。而在日本并没有看到与“七”这个数字本身有关的信仰。
(1)男人将正在洗澡的天女的羽衣藏了起来。
张明远(1994)认为中国的七夕节和中元节原本是丰收时节供奉先祖的祭礼中的两项仪礼,由于农耕信仰逐渐淡薄才分化成为了两个节日,但七夕的传说与习俗中仍然可以看到祖先崇拜的残留。而日本供养祖先的盂兰盆节的时间也在七月十五前后,杉谷隆(2001)认为日本七夕传说中女子回到天界实际上是死后往生,其灵魂在七日后的盂兰盆节回归,由此看来,日本的七夕与祖先崇拜或许也存在一定关联。
求知欲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的渴望.“串联式”实践教学活动从多个途径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活跃了学习氛围.在面对各种临床复杂情景时,护生不断发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在“串联式”教学活动中“动”、“静”结合,如床边病例分析讨论后形成护理病历,在非经典PBL教学查房后进行概念图的练习,不仅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有意义的连接,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能力,从而增强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6].
社会舆论方面,媒体和消费者群体应充分发挥舆论和反馈监督作用。不论是传统的纸质媒体还是新时代背景下的自媒体,都应该在这一问题上发挥其本身的舆论监督作用:一方面,对于医药企业内部对于假药的查处和监查进行报道;另一方面,通过监督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来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激励医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消费者群体作为药品的直接使用主体,在药品质量、价格等问题上可以起到反馈监督的作用,可以就医药器企业药价过高、药效乏力等问题向媒体及政府进行举报,从而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监督的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氛围。
2.不同点
(1)生殖崇拜的不同表现
七夕传说中两人的被迫分开是一种性的禁忌,一年一次的相会则是禁忌的解除。中国的传说中解除禁忌的是喜鹊,即鹊桥。而日本的传说中解除禁忌的是竹子之类的植物。
(3)祖先崇拜
中国政府部门的总杠杆率在2017年下降了0.4%,总杠杆率只有36.2%,远远低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设定的国际公认标准—60%。其中,截至2017年年底,中央政府杠杆率为16%,地方政府杠杆率为19.9%,都在风险可控范围之内。
(2)自然崇拜的不同表现
2.3 施肥∶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亩用腐熟农家肥200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堆沤20天以上,起垄时与优质复合肥50公斤+硫酸钾15公斤混合沟施;中后期视苗情追肥,打孔追施尿素,每亩10公斤;喷施磷酸二氢钾补充叶面肥。
中国人了解星辰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战国时代成书的《石氏星经》是世界上最早诞生的星表。当时的占星术不仅服务于祭祀与农耕,还关系到战争之事。而日本自古星辰观念淡薄,从中国传来的历法对日本的影响也十分有限,民间的占星术主要应用在农耕业。直到七夕传说传来的奈良时代初期,以星辰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才开始在日本登场。中国的七夕传说中将牛郎织女分开的天河原指银河,而日本的传说中,男主人公破开了瓜引发了大水,这是受到日本固有的水信仰影响,有触犯禁忌而受到水之神惩罚的意思。
牛在中国的七夕传说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牛与中国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约两三万年前,牛凭借巨大的力量成为了原始人崇拜的对象。另一方面,七夕传说传入日本的年代,日本人民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还没有开始养殖家畜,与牛的关系并不亲密,无法快速接受这样一个新元素。因此,日本的七夕传说中几乎看不到牛的身影,而猎犬却频频出场,登天的道具也成为了竹子之类受到日本人崇拜的植物。
四、结语
综上,日本的七夕传说起源于本国的棚机津女信仰,发展于中国传来的七夕传说。两国在信仰方面都有向往与天女结合的生殖崇拜和祈求死者复活的祖先崇拜等传统,相似的信仰背景是七夕传说被日本人民接受的原因之一,而自然崇拜方面,中国向往农耕文明,星辰,崇拜对象上的差异使得传说中具体的人物身份及道具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注释:
1.孟修祥. 七夕節起源与形成考論[J]. アジアの歴史と文化,2008(12):111-117.
2.毕雪飞. 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J]. 日本学刊,2007(6):108-116.
3.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41-42.
4.沖浦和光. 竹の民俗誌-日本人の深層を探る-[M]. 岩波新書,2005:56-74.
参考文献:
[1]出石誠彦. 牽牛織女説話の考察[M]. 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文学思想研究」,1928.11.
[2]王孝廉. 中国的神话世界[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3]張明遠. 中国の七夕祭と中元祭 一先祖崇拝の比較研究一[J].比較民俗研究,1994(10):133-139.
[4]中西進、王晓平. 七夕星歌的交流史溯流(上)一中日诗歌自然意向对谈录[J]. 日语学习与研究,1994(5):44-49.
[5]杉谷隆. 「七夕説話のシンボリズム」お茶の水女子大学『お茶の水地理学会』,2001 (42):37-46.
[6]吴天明. 七夕五考[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75-85.
[7]沖浦和光. 竹の民俗誌-日本人の深層を探る-[M]. 岩波新書,2005.
[8]毕雪飞. 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J]. 日本学刊,2007(6):108-116.
[9]孟修祥. 七夕節起源与形成考論[J]. アジアの歴史と文化,2008(12):111-117.
[10]张永亮、雷芳. 西行《山家集》“秋歌”中的“物哀”美[J],《大众文艺》,2018 (14):45-46.
[11]张永亮、雷芳. 西行《山家集》“恋歌”中的“物哀”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11):96-97.
[12]周润秋. 中国传统文化英译之文化空缺与翻译补偿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8(4):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