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对立统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与论文,道德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做经济人,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还是做道德人,对社会作无私奉献?这是对立的两种道德规范,也是两种人生价值观。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单纯做经济人,就会溜到拜金主义,不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原则;如果单纯做道德人,只讲无私奉献,不承认个人物质利益,就不能实行市场经济。两者都会陷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误区。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做经济人与做道德人、追求物质利益与无私奉献统一起来。
“经济人”是亚当·斯密使用的概念。亚当·斯密有两本代表著作。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论》;17年之后,又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简称《国富论》)。他在《道德情操论》中,以人性论为出发点,提出理想的道德有双重性,说:“有完全道德的人……是一个能把对于别人的原始的和同情心的微妙感情和得到最完全控制的,原始的和自私的感情结合起来的一个人。”〔1 〕他反对过份崇拜金钱,认为过份崇拜金钱会使道德堕落。他还指出利己主义应如何被克服,说:“人道主义的软弱力量和自然在人的心中点起的轻微的仁爱的火花不能抵抗利己的强烈冲击,是一更大的力量更大的动因。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了作用。这里指的是,理智、原则、良心、胸中的栖息者、内心的人、我们行为的大法官和仲裁者。”〔2〕从这里看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利己主义还是要“自我控制”的。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却以完全的利己主义更替了“自我控制”的利己主义和同情心,并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们都受利己心的支配,成为一个经济人。利己主义像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以“看不见的手”控制着人们的全部经济行为。政府只要采取自由放任政策,被激动的利己主义会自然而然地导引着经济走向公平和繁荣。他把人比拟为动物。动物的首先意识是自我保存。自我保存就是利己主义所由产生的最原始动机。斯密把经济行为简化为交换。利己主义则是在交换行为中人性的特征。他说:“别的动物,一达到壮年期,几乎全能独立;在自然状态下,不需要其他动物的援助。但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但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是不行的。他如果能刺激他们的利己心……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别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3 〕亚当·斯密这一经济人利己主义思想,成为他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有过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思想的论争,而在伦理上很少有公开宣扬利己主义的学说。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普遍存在利己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也流传着许多这种言论。如“人为钱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红楼梦》第一回,跛脚道人唱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都是把利己和金钱作为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说的则是利己的手段。在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中,纠正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否定个人经济利益的倾向,承认了物质利益原则。但有人却对此发生误解,甚至认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切向钱看”的。有一个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竟然提出:“抬头向前看,低头向钱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这几句话与亚当·斯密的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实现全社会普遍利益的思想是相似的。经济人都从追求个人利益出发,不顾社会利益,甚至不惜损害社会利益,是不可能自然实现全社会普遍利益的。从激励利己主义搞活起来的经济,只能是混乱无序、失衡的自由经济,不适合现代需要的自由市场经济。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的:“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4〕
“道德人”是以实现理想社会为人生追求,崇尚一种高尚道德情操的信仰,因此在行为上大公无私,对社会作无私奉献,并以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为不道德行为。把道德与利益、义与利完全分开。在我国统治了二千多年的孔孟之道就属于这种道德规范。
孔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为富”必然“不仁”。因而提出“重义轻利”和“安贫乐道”的主张。这种道德规范,常视金钱为万恶之源,认经济为不道德事业。古今中外都有这种观念。据《世说新语·晋书》记载,西晋时代有位儒者名叫王夷甫,不但“罕言利”而且“口不言钱”,在不得已时竟叫钱为“阿堵”(这个)。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说:“人间再没有像金钱这样坏的东西到处流通。这东西可以使城邦毁灭,使人们背井离乡;把善良的人教坏,使他们走上邪路,做出可耻的事,甚至叫人为非作歹,犯下种种罪行。”法国作家左拉在小说《金钱》中说:“这个叫人堕落腐化的金钱,它会使一个人的灵魂无情感,同时还会把别人灵魂中的和善、温柔和爱情都赶跑!只有金钱才是最大的罪人,一切人类的残酷和肮脏行为,都是金钱导演出来的。”他们把金钱与道德对立起来,虽然如此忌讳金钱,如此深恶痛绝金钱。但他们是生活在商品和货币世界里,他们正如人抓住自己的头发不能离开地球一样,如何憎恨金钱也离不开这个货币世界。他们天天都要与钱打交道,一天不用钱就活不成。
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由于否定商品和货币关系,因而必然建立“道德人”的道德规范。要人们心不存利,口不言利,生产和经营都不求利,安贫乐道,不讲效率,只讲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把亏损和贫穷与道德联系起来,却把盈利和富裕与方向不正联系起来。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就是搞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言利,不言钱,否定人们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无法进行商品交换和搞市场经济的。金钱是没有臭味的,它没有罪恶。它可以为社会公众服务,也可以被拜金主义所利用,拜金主义才是罪恶的根源。空想社会主义者正是把金钱看成是万恶之源,才提出非商品社会的设想。
对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经济人和道德人这两种对立的道德规范,不但可以统一,而且必须统一,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统一的条件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是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及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在共产党人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思想教育和实行正确的政策,追求物质利益与无私奉献就可以统一起来。
邓小平正确处理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也就包含了追求物质利益与无私奉献的关系。他认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5〕“只要我们的生产力发展, 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6 〕人民得到了温饱并改善了生活,亲身体验到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个人的物质利益来源于公共利益,才有可能激发起对社会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人民激发起无私奉献精神,又促进物质文明,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的发展。这种观点,既与单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而不崇尚道德,又与否定个人物质利益,要求人民当苦行僧而空谈无私奉献划清了界限。
邓小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内涵非常广泛丰富,其中直接促成追求物质利益与无私奉献统一的,最重要的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法纪、党风建设。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新人,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7 〕“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8〕“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是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 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9 〕反对“一切向钱看”,反对“把精神产品商品化的倾向。”〔10〕“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11〕
邓小平强调对党员、干部进行党风和法纪约束。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12〕“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没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这一手,不但对外开放改革肯定要失败,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也肯定要失败。有了打击经济犯罪这一手,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就可以沿着正确的方向走。”〔13〕“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这一手。但是为了保证这个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能够真正有利于四化建设,能够不脱离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同时还有另外一手,这就是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没有这一手,就没有制约。”〔14〕邓小平所说的开放、搞活,包括了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先富裕起来;所说的有利于四化建设和不脱离社会主义方向,也包括了无私奉献。有理想,有道德,就有无私奉献精神;有良好的党风、法纪,就会约束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致超出有利于社会和合乎政策、合乎法律的范围,使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与无私奉献得到统一。
我们要区分道德和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并鼓励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就是承认个人和单位的物质利益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经济政策。对社会无私奉献不是经济政策,而是共产主义道德。所谓无私奉献的道德,是指参加经济活动的人,不是为了个人和本单位的索取,而是为了对社会做贡献。社会对他们给予多少报酬,甚至必要时要求他们做出牺牲,他们是不计较的。这两者并不矛盾,社会并不因为这些具有无私奉献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而对他们不按劳分配,否定他们的经济利益;也不因为要实行现阶段的分配政策,而不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不提倡无私奉献。
道德是有层次的,对不同素质、不同道德情操的人们有不同要求。对一般群众,只要求他们遵纪守法,遵守社会道德,履行公民的权利义务,并鼓励他们通过积极劳动和合法经营富裕起来。这个道德层次的人群仍然属于经济人。但是对于有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特别是对于举手宣誓过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共产党员,则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对社会作无私奉献。要求他们具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5〕所谓“脱离了低级趣味”,就是精神上脱离了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还应当要求这些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懂得无产阶级要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道理,他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共产党员有义务带领群众致富,并且和群众一起致富,但不应该只顾自己个人先富起来。
注释: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6版,第152页。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第6版,第137页。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上册,第1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3—254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2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3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3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4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9页。
标签:经济人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利己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经济学论文; 对立统一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