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发现到“以人为本”——马克思的“人学”发展理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路论文,马克思论文,以人为本论文,人学论文,发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5)01-0020-06
经过哲学界多年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人学”,几乎已成定论。这种认识虽 然相对于传统理解是一大进步,但其中却隐含着一系列问题:首先,一种哲学包括“人 学”,并不是哲学史上的创新之“举”,关键的,这种人学究竟相对于“历史”在认识 上有何突破?其次,从思维逻辑上看,哲学包括“人学”,那么这种“人学”在思维和 现实的框架内,究竟要引向什么结局?实际上,我国的“人学”讨论,一直停留在“为 什么”的层面上而展开,而在“是什么”、“走向何处”的更深层面上则缺乏涉猎的勇 气和智慧,因此,“人学”的讨论陷入困境之结局,也就不足为怪。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创新之处,不在于哲学中包括人学,而是在对“ 人”理解上,有了新的创见,其“人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人出发,走向“以人为本 ”,从而使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矗立在了时代的哲学巅峰。
一、马克思对“人”的新发现
从哲学开始产生,人的问题就构成哲学家智慧的指向。古希腊罗马的许多哲学家在探 索自然奥秘的同时,就对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幸福等问题进行颇具启发性的探 索。普罗泰戈拉通过对人与世界的比较,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 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1](P133)。但总体上看,古代的人学观,与 其哲学有着近似的性质,即以笼统、直观的猜测去理解人的本性与特点。古代哲学倾向 于把人视为宇宙中的部分和自然性存在,人的丰富性内容和多样性本质被探索者理论思 维的朦胧性所遮蔽。
近代以降,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作为神性的对立物,人性得以高度张扬。人文主义 肯定人生的意义,要求享受人世的快乐,追求人的价值,其对人的赞美,以激扬的情绪 与诗化的语言替代了对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本质的理性沉思,以对感性快乐的 追求为目标而裸露出其对人的深层次特征理解的肤浅与苍白。黑格尔把人的存在僵滞地 抽象为单一的“自我意识”存在,“用自我意识代替人,因此最纷繁复杂的人类现实在 这里只是自我意识的特定的形式”[2](P244)。作为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费尔巴哈,直 称自己的哲学是“人本主义”,他坚持对人理解的自然本体论,由此出发把追求幸福当 作人的本性,而人性的本质体现则是善和爱。这样,费尔巴哈使人从自然性存在又衍生 出道德性存在。由于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始终飘荡在他的思维之外,费尔巴哈 把人抽象为一个脱离社会本质的自然人、宗教人、道德人,从而使得唯物主义自然观与 唯心主义历史观在哲学中得以矛盾性扭合。对人的研究,如何从抽象和片面走向丰富与 具体,在近代哲学发展的历程中并没有实现根本性进展与突破。总之,从古代到近代, 在对“人”持续不断的研究中之所以始终伴随着“人是什么”、“人学何以可能”的追 问,实际上已经反映出理论对人的把握的一种迷惘与自信缺失。因此,人学研究的纷争 与其在历史长河中的起起伏伏,由于始终在低层次和低境界的范围内旋舞,因而使整个 人学史呈现出无规则特点并构成杂乱景象。
马克思的哲学,始终伴随着对人及其本质不懈的探索和追求。马克思通过对传统人学 理论的批判性反思,结合社会现实条件的变化,对人学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在马 克思的理论视域内,“人”再也不是一个抽象而孤立的问题,也不再是一个纯思辨的形 而上学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从根 本上讲是一种从人的多样性存在审度人的本质的过程,是一种倚重整体把握人的历史形 成及其实践丰富性的过程,从而在拓荒意义上确立了自己的人学思想。
相对于传统“人学”,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历史性贡献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确 立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命题。马克思是从宗教批判开始来创建自己的人学理论的。 从这个视角来考察,马克思所要做的工作,即是把“人”从神的统治和奴役下拯救出来 ,在价值上将神的维度彻底还原为人的维度。由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并认为,人从神学统治 中解放出来的重要体现,就是“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 东西的一切关系”并称这场革命为“人的高度革命”[3](P9-10)。其目的是“把人的世 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把人从神性中解放出来,是人的本质的深度复归,即“人 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P123 )。倡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就砸碎了人身上的神学枷锁,唤醒了真、善、美等往往 以潜能形式沉睡于人体内的各种本质力量,确立人之为人的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 价值,使人和人性沿着合规律性、合道德性、合情意性的轨迹丰富、发展和完善。这一 命题,既是激励马克思围绕人的解放而进行理论创建的内在动力,又是其恢弘学说中全 部思想的根基。其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抽象的 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3](P1)马克思所说 的“一切社会关系”,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 系、思想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是社会联系的总体结构。因此,人的本质在单一 的关系中是难以呈现的,只有从多关系的综合运动中把握“人”,人的本质才能显示出 丰富性和完整性。因此,站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基础上认识人,是研究人 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方法论前提。第三,从多样性存在形态中理解“人”,从而使人 有了丰富性和立体感。作为人本身,是存在于多样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中 ,是在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精神等所构成的复杂关系系统中的 生存物。人是自然性存在,人存在于自然界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系统中,作为一种基础 性存在方式,它是人对自然的超越性追求及其他存在方式的前提;人是意识性存在,人 的意识的出现,使世界、人自身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构成了人所面对的复合对象;人是 实践性存在,在实践的基础上,人开掘出自己的社会性特点与创造意义,在主客体关系 中实现着“自我”在真善美意义上的全面统一。实践是构成人的本质的基础性存在方式 ,也是从人及其活动角度审视人的其他存在方式的前提性依据;人是社会性存在,人是 社会化动物,社会本身即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文化性存在,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 对象化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后果。人只有在文化 存在中并通过文化存在,才形成人的历史、人的社会经历和人的现实生活,才展开着人 与世界的丰富性关系。人是为我性存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某种目的、意图支配下的 活动。当人们意识到自身活动的意义,并使人的活动成为创造某种价值的自觉活动时, 人的活动就成为为我性活动,人也就成为为我性存在。人的为我性存在,在一定意义上 也就是人的价值性存在;人是历史性存在,社会历史是人类活动经历的时间和空间的总 和,是社会从过去到未来的行程。人既继承着历史,从历史的深刻内容中找出现实的根 据;人们又创造、延伸着历史,以从现实中寻觅着未来的“美丽”。人,人的本质,只 有在人的历史性存在中才能显示其具体性、生动性的特点。[5]人的活动的历史揭示出 人及其本质,正是唯物辩证法在人学上的深刻体现。人的规定性,即是“靠历史、通过 历史并同历史一起保存下来和发展起来的”[2](P140)。
马克思从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性角度出发理解人,并结合人的具体性存在的过程分析 阐发了人的具体本质。他把人的存在方式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视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 的历史过程,通过对人类的存在方式之间逻辑联系的揭示,使人具有了立体感。这一研 究方式,摆脱了传统人学研究中的思维局限,突破了对人片面理解的狭隘视界,从而把 人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境界。从哲学上审度,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意义, 即体现在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人”理解的超越上。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伟大 之处在于:他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和人的自我创造的手段,把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 劳动的结果,把人的自我创造看成是历史的内容。错误在于,黑格尔所说的劳动是抽象 的精神的劳动。“当他把财富、国家权力等等看成是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本质时,他只 是就它们的思想形式而言。他们是思想的本质,因而只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 化。”[6](P118)由于黑格尔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因此,这就使他只能在抽象 的范围内把劳动看作是人的自我创造的活动。黑格尔的这一理解基本上代表了历史上唯 心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的思路。费尔巴哈抛弃了黑格尔的抽象的“自我意识”,企 图从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出发。但是,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意志和爱 ,而这又是普遍的、脱离具体历史环境的抽象的理性、抽象的意志、抽象的爱。马克思 对人的理解,既把其同实践、同社会历史联系起来,从而使其置于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7](P30)。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从宗教的异化出发,致力于把宗教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这是对 的。但是费尔巴哈驻留于此而停步不前,没有继续分析世俗基础本身的矛盾,因此,只 有继续批判产生了宗教世界产生的根本原因时,才算把握住“人”的根本。马克思由此 出发,从而在对世界的辩证而全面的认识中,产生了具有独特意义的新“人学”。
二、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思路及逻辑性内涵
就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历程来看,应该承认,对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 解作为一条清晰可辨的主线索贯穿马克思一生各时期哲学研究之中。马克思的早期哲学 革命、中期《资本论》的研究、晚期唯物史观的升华和发展,都是通过对人的深化探索 为契机而实现的。马克思早就认识到,人作为主体,不能不把自身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 尺度和标准,视自己类的需求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所以,马克思一登上哲学舞台,就 亮出自己的哲学旗帜:“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P9)。在 马克思看来,传统哲学经过神本、物本和人本的发展阶段之后,就必须突破对人的抽象 理解,进入到以“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8](P241)为特征的人本阶段。 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认识的空前突破,是马克思以人为 研究对象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从多维视角揭示了人的内在规定性,从而使人学理论在突破旧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限制后,跃升到新的水平,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重大变革。但马克思的“人学”思 想并没有驻留于此。从发展的思维和哲学追根究底的本性上向前迈进,自然而然的就形 成这一问题:人在哲学中的位置究竟如何?这一回答自然是哲学逻辑所引申出的,但哲 学逻辑不过是现实逻辑的再现和转换,因此,这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的真问 题。
在对上述问题的探索性解答中,使马克思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从而真正 完成了人学的理论框架,使马克思人学思想赋有了历史性价值。所谓以人为本,在哲学 角度审视,即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实际对象,应体现出人的活跃性主体、价值地位。从哲 学的内在逻辑看,马克思力主哲学的问题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 的主体是人。因此,如果说马克思哲学是改造世界的哲学,那么这种哲学首先应该服务 于人改造世界的需要,适应于人在与世界的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当我们说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时,尽管这一表述没有把握住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但它仍然暗示着世界观就是人对世界改造观的前提,从语义叙述的逻辑上分析,人是世界观的前提性出发点。因此,说马克思的人学隐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不过分,反而以此出发才能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马克思人学所理解的“以人为本”逻辑地透含着三层要义:
首先,“人”的出发点地位。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问题,后人一再引起争论。但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时,一再明确地强调了自己的理 论出发点:“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 身出发”,而且,在马克思看来,这是一种“符合实际生活的”“观察方法”[7](P30) 。对确立现实的人作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这是马克思对前人思想的各种出发点进行批 判的结晶,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人出发,为自己的学说确立了现实的逻辑起点。这里的“现实的 人”既不是淹没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之中的人类个体,也不是费尔巴哈关于人的那 种抽象的“类”的概念,而是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进程中的活生生的、在存在中 创造和创造中存在的人。马克思就是从这种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地考察个人的现实生 活,揭示个人从现实的生存条件中解放出来的自然的历史过程。这样,一方面把逻辑的 起点建立在了坚实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为历史找到了真正的主体,使历史不再是抽象 概念的运动。同时,这一起点的意义,还表现在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为自己的学说 确立了范畴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贯穿于整个学说的 其他主要范畴之中,这些主要范畴构成“现实的人”的合乎逻辑的展开。生产力、生产 关系、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范畴,都不过是从某种角度对人与自然、人与 人、人与社会等现实关系进行抽象的结果。
马克思把人作为出发点,是建立在人类历史发展基础上的,体现着逻辑与现实、逻辑 与历史的统一。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属人的世界。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是体现着人 的意图与目的的活动,人是立足于自身而在把握世界。自从人类出现之后,在人与世界 的关系中,人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人为了自己而认识和改造世界,人为了自身而确立了 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9 ](P23)。马克思的“人学”从现实的人出发,进而使“人”矗立在其理论体系的基础地 位,把现实的人视为历史的主体,当作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从而打开了历 史奥秘的大门。
其次,以“人的解放”为枢纽,进而展开理论逻辑的延伸和构建。人是现实的,也是 在历史中生成的。由于人所处的世界以及社会物质条件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因而人在与 社会物质条件互动的过程中,也就促使自己在本质特征上发展变化,马克思的“人学” 确立了“人”这一出发点,并不预示着“人学”思想已经完成。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 者,马克思始终以发展、辩证的眼光审视人本身,以“人”的改造和发展为目标,在这 个基础上形成了“人的解放”的思想。
人的解放的含义即是使人摆脱束缚和压抑,获得人类生存发展的合理条件和组织结构 ,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塑造和弘扬,从而进入较为自由的创造历史的状态。具体说,人 的解放就是消除个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分离,使“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 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10](P443)。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超越了政治解放的狭隘界限,具有更加广泛、深刻的 哲学意义。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 0](P443)解放的实质就是人实现人对世界的主体性,成为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主人。人的 解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人从自然力的盲目控制下获得解放;其二是指人从社 会关系的盲目控制下获得解放。马克思把从人与人对立的社会关系下解放生产力称为解 放劳动的第二个条件。
人的解放之所以是一个过程,就因为“异化”和“占有”是一个长期的改造过程。异 化是一种特殊的对象化关系,指活动结果作为不依赖活动者的力量,不但不表现活动者 的本质,而且和活动者相对立。人的活动的异化是阶级社会的产物。马克思通过对异化 劳动的分析,指出了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劳 动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的四种情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异化劳 动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消除人的活动与人 的本质分离、对立的异化现象,才能恢复劳动的积极方面,把劳动结果由异化化为占有 。这一分析,蕴含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深刻底蕴:因为逻辑地看,正是在“异化”方面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才促使马克思产生了否定旧世界、构建新的社会理想的激 情冲动和理性探索。以往人们把马克思的异化学说视为马克思主义中“不成熟”的方面 ,显然是幼稚可笑的。
正是着眼于“人的解放”,马克思才构建了自身庞大而科学的理论体系。首先,马克 思始终认为,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头脑,不从哲学意义上确立人的解放的意义和目标,所 有关于斗争的目的和途径的研究就是虚幻。因此,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多从哲学上探讨 人类真正解放的含义,并成为他的首要工作。他认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 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人“就会解放成为人”对于 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10](P15-16)。哲学的解 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其次,在经济领域,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学说的确立,揭示出资 本主义不合理性的最大隐秘,并为无产阶级认识自己的地位提供了根据,从而找到终结 资本主义社会的理由和基础。再次,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形成,为无产阶级确立了达 到自身解放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实现社会形态的转换,只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替代 ,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充分体现,人的依附关系才能完全摆脱,人的能力素质才能不断提 高,人的个体需要才能得以全面满足,人才能追求到理想的社会状态。
再次,“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目的,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建构的归宿 。马克思把人看成人的最高本质,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要实现人的 如下目标状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 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94)。这句话包 含的意义有三:一是,人的真正发展,是指人的本质和特征能够真正得到充分发挥的发 展。自由是指这种开发和发挥,不是出于生存的逼迫或社会关系的强制,而是人以人自 己占有和享受自己的全面本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二是,马克思讲的是“个人”的自由 发展,这种发展必然导致强调人的自由个性,这正是对人的个性差异性的肯定,它使人 性丰富多采地展现出来。强调人的自由个性,也是对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进行选择的自主 性的肯定,就是说,个人的发展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三是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互为前提的,直接针对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将多数人的牺 牲作为少数人的享乐的条件,同时旨在表明这种自由发展是人人平等、没有例外的。可 以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概括,是马克思“人论” 的最终命题,也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马克思的一生思想追求,都是指向这一目的的 。
人的自由发展概念,充分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马克思哲学必然形成的逻 辑结论。自由的充分实现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人类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的标志 ,也是自由和解放的最高境界。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盲目必然性的束缚,成为自觉主 人的一种境界和状态,人的自由发展正是这一境界的体现。“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 的发展”[11](P927),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也是自由王国诞生的标志。人只有在与 自然、社会建立全面、丰富的对象性关系的同时,确立人在这种关系中的主体地位,真 正做到人是目的,人才能得到真正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实践特征
在历史的长河中,凝聚了无数关于人本身的种种观念、理论,虽然其中包含有不少有 价值的思想,但总体上仍有不科学的成分,哲学家对“人”这个世间最奇妙现象的凝神 思索,并没有给后人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头绪。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巨大贡献就在于, 他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为关于人自身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人的 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解放和发展等问题上作出了比较系统的、深刻的理论 回答。实践性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把实践规定为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这是从人对实践的双重需求角度而析出的 结论。实践对人而言有着外向性和内向性的价值。所谓外向性价值,是指实践作为人的 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能够通过人的本质在实践中的释放,以作用于外界对象,使之按 人的意图、目的发生变化,从而适合、服务于人,并因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 证。所谓实践的内向性价值,是指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有着提升、丰富人自 身的功能,人们通过实践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不仅提高了人的主 体能力,丰富了人的本质,而且促进整个人的生存由人的片面和不自由状态逐渐变为全 面而自由的状态。实践的这种内、外价值,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在实践的双重价值 的统一中,推进着人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跃升,使人向全面自由发展的境界趋近。
从“人”作为出发点理论和现实出发点的意义和旨归,就是要求从人所从事的社会实 践出发来理解人、把握人,并通过实践全面塑造人、提升人。人的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 活动,本身即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实践。人的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物质生活能够得 到保证;而人的物质生活又是由物质生产实践来实现的。人们是从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出 发,来进行实践、来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把人的意图对象化,真正使世界满足人, 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展开人的活动的丰富性并凸显人的主体地位。
从“人的解放”过程角度理解,摆脱自然、社会关系的束缚,就必须通过实践来理解 这种受束缚的根源,并进而通过实践寻求到使人在诸多束缚中得以摆脱的途径。正是在 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 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关系的状况促成的”[4](P368) 。所以,马克思为了“人的解放”而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乃至共产主义的高级理想, 都不是在一种纯粹抽象性分析基础上形成的结论,而是通过对世界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 实践的深刻把握,立足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所描述的历史画卷。
从人的发展目的上看,人的自由发展,就是摆脱必然性束缚的过程,而人只有在实践 的基础上才能够对规律有充分认识,在“占有”规律的基础上使人自身与规律的发展相 契合和相协调。人的自由意味着人的自我决定、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本质。人自己决 定对于自己活动对象的选择和发展方向,这样的自决权是通过实践的自我创造获得并变 成现实的。人的自由发展意味着自我创造。自我创造就是主体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创 造的结果就产生了主客体统一的存在物,物在其中有了属人性质,人在其中实现了自己 的本质力量和理想,这种主客体能动的统一和实践是等义的,这就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本 质。人的自由发展意味着人的自我实现,人的创造活动不是从无中生有。从客体看,创 造即是塑造客体,即人支配客体成为自然的主人;从主体看,创造是主体使自身中沉睡 潜力发挥出来,使人成为自己活动的主人。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目的”性结论,不是靠 因果循环所推出的,而是靠人类集体的意志和行动协调运动的结果,也是人的实践所寻 出的结果。马克思哲学和“人学”的这种实践特征,不仅仅是指他立足于实践基础对人 的诸种规定性进行了揭示,对“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了现实理解,更重要的,马克思 把哲学思维作为一种方法论,使其在马克思的诸种理论创造中,突出了人学思想和“以 人为本”的基础地位。
从理论意义上分析,人学对人的研究,应以对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尤其是对人的实践 研究为中心,深入社会矛盾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去寻觅“人”的问题,这既是人学研究展 开的立足点,又是人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中国理论界以往对“人”的研究,由于 思维方式的抽象性、视界的狭隘性所制约,人学探索通向现实的道路被阻隔,这又反过 来封闭了人的思维空间。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的语境中,就是要立足于改革和 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中,在对中西文化尤其是人学思想的吸取中,在 对人的科学的综合研究中,提升出当代中国人学的核心理念,为人的现代化、完善化和 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提供具体的人道关怀。从实践意义上分析,马克思人学思想及其所含 蕴的“以人为本”理念,一直是马克思打通其他学科的基本思想。我们党以求实创新的 态度,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新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人的发 展目标,党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人学理论在当代条 件下的实践阐发。哲学界的任务,首先是在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的前提下,打通其与 新发展观的紧密联系,以使马克思人学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指导社会现实 生活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其次,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指导,加强对新发展观内涵、意 义的研究,以使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再次,以人为本对人类社 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普遍有效,但其具体表现又各不相同,这一发展观的落实,又必须同 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哲学界的任务,即是通过研究“以人为本”的落实途径 和操作方法,为其向各领域的渗透打开通道。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抽象劳动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个人价值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自我认识论文; 以人为本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