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强化企业会计监督的内部审计机制创新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会计论文,内部审计论文,机制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等问题为研究起点所推导出的“会计监督弱化”成为当前热点问题,从制度建设、人员发展和技术开发等许多方面提出了如何强化会计监督的对策和办法。然而,这些对策和办法大多局限于会计机构和岗位本身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忽略了会计本身也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没有能够更多从企业的“监督者”层面思考对策。事实上,企业监督体系中真正适合会计来监督的主要还是一些技术性差错,如应收账款回款程序不符合规定等等,而对一些决策性失误、策略性差错,如制度设计上的不足等,应该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或其他部门来监督。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讲,当前要扭转会计监督弱化局面,需要建立起企业内部审计与会计有效衔接机制,着力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再监督”作用。
二、内部审计“再监督”现状分析
与会计监督相比,内部审开监督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再监督”。一个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内容、范围、技术、方法和效果如何,与该企业的会计监督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同时,内部审计的监督能力和水平还受制于企业历史沿革、管理体制、领导者意志和态度、所处行业特性及外部法规和监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内部审计事业与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保持同步较快发展,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正在为各级各类企业决策者所接受和认同,突出表现在内部审计通过行使其监督职能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日益显著。然而,也应当看到相当多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再监督”发展十分落后,对会计监督的推动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事务性工作多,有针对性的项目审计和“问题”审计少。开工作会议、交流工作经验、例行收入与支出预算审计、年度资产与负债和损益审计基本代表了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工作常态。审计人员主要忙于上传下达等事务性工作,基于主动性发现的问题的项目审计很少,有的也只是企业主要领导临时交办的审计任务。
2.查改的问题以业务处理、会计账项差错等小问题居多,查处和追究相关人员经济责任问题很少。审计查处问题多数系记账人员、业务人员工作疏忽,较少涉及相关业务、财务、会计主管层面的问题,而且问题的性质多半很轻,很少触及能够影响相关人员薪酬、升降职等问题。
3.事后监督多,事前预警和事中发现少。当前内部审计主要是以对历史财务数据的审计为基础,因此发现的问题常常是过去的问题,很多时候对问题的处理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整改时机。同时,内部审计由于事前预警和事中实时发现方面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条件均有欠缺,所以能在事前、事中及时揭查和纠正问题的情况较少,如企业很少能及时预知和洞察企业某项业务的控制体系存在的漏洞。
4.内部审计部门会计转岗人员多,专业和综合人才少。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其主要成分还是会计转岗人员及相关岗位“调剂”人员,审计专业人员极少,尤其是既懂审计又懂计算机、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这样的队伍其专业知识水平、执业能力、成长空间都会受到抑制,严重影响内部审计的监督能力和水平。很多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开展起针对性的项目审计和服务企业岗位考核的经济责任审计,很大部分原因就是专业人员匮乏。
5.“闭门造车”多,走出去联合及接受政府审计指导较少。很多企业习惯于以“结合企业实情”为借口,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能和工作范围确定、审计监督重点上不肯向先进企业学习,更谈不上与行业内其他企业联合开展审计和经验交流。对来自政府审计层面的指导和要求常常处于应付状态,很少创造性加以落实和运用。一般此类企业的内部审计其独立性、权威性较差,在地位上比会计、采购、销售等职能部门都要弱。
以上,我们从内部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方法和手段、观念和认识、机构和人员、外部协作等几方面来考查当前内部审计“再监督”的现状和不足。这些不足的存在,决定了内部审计“再监督”现状难以撑起企业科学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系,也直接影响企业会计监督水平。这启发我们,要想从长期和根本上改变会计监督弱化局面,必须着力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这片土壤,只有土壤好了,才能生长森林,树木才能强壮。
三、强化内部审计“再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1.赋予审计主体独立性、权威性及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当前面临最富挑战性的问题就是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地位如何合理定位。我们通常讲要确保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但在机构设置上常常将其与会计等部门并列管理,其突出的独立的监督没有得到重视和尊重,其发表论断的权威性更是无从提及,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在企业内部设审计委员会,隶属监事会。与独立、权威性同样重要的是专业胜任,内部审计要在确保专业人员数量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锻炼,确保不断满足日益提高的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
2.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价值增值的角度去思考各个发展阶段的审计目标、任务和计划。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计划的制定是灵活的,要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企业内部审计也要有中长期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在这个前提下去设计每一个发展阶段乃至每一年的发展目标和计划,要重点盯住关乎企业全局性的关键的重大项目,针对项目的特点合理设计审计时间、人员配备和审计重点,确保项目的实施和开展为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有一些企业对重大基建项目根据工作进度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内部审计,效果十分良好。
3.科学界定审计范围,根据需要不断扩展。要坚决改变只拘泥于查技术性差错的“小打小闹”工作局面,审计范围不应局限于收支审计、预算审计,要更多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用人实施“先审后用”。要坚决杜绝不敢或不愿查处某某会计、财务主管经济责任的局面,要逐步改变审计“只对事,不对人”的工作状态。笔者甚至坚定认为,审计监督之最大区别于会计监督,就在于审计监督要“掷地有声”,审计监督本身有时滞性,如再无声那这种监督就是可有可无。因此,每一次查改问题只是始点,还要就此深入追究当事人责任,并向人事等有关部门实事求是地提出错误性质和处理建议。实施审计结果通报和上报制度,增强内部审计的威慑力。
4.不断充实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依据,确保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有依有据。目前企业内部审计依据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相关会计制度,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的要求、规定,中央及地方政府有关产业政策、方针和规定,其他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预算、计划、会议纪要等等。在此基础上,企业内部审计依据要着眼于促进企业规范、有序和加快发展的要求,适当提高相关标准,增加约束,加强宣传,以此服务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如有些企业将企业领导的关于增收节支方面的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视为审计依据,使审计直接为企业发展大计服务。还有的企业将内部审计查处的问题、依据和整改意见以文件方式在企业内部下发,并抄报上级主管部门,这些举措的效果都十分显著。
5.引进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实施和推广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代表先进的审计理念,在该理念下,审计的核心就是要善于识别和发现审计重点领域,变常规性的对会计账项、凭证的抽查程序为主为重视对分析程序的运用,变主要实施事后审计为大量实施事前、事中审计,通过全程引进风险审计观念,确保及时、有效、有针对性查找线索,发现问题。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还有一个更大好处,就是易激发审计人员积极学习业务,掌握先进技术,提升业务本领的动力,因为风险导向审计包含着一揽子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审计人员的执业是一大挑战。
6.改进审计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增强审计效率和效果。当前在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领域,以计算机辅助审计迅速推广和应用为标志的审计技术推广浪潮席卷了审计界,企业内部审计也要借机造势,加大内部审计装备水平,自觉尝试和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改进工作手段,提升审计效率。并抓住计算机辅助审计优势,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监督范围、层次和水平。
7.加强政府审计对内部审计指导,坚定内部审计服务企业价值增值定位,实现查处违规与服务企业双重目标。
标签:会计监督论文; 内部审计论文; 会计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审计软件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企业内部环境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