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视角到问题解决视角——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再审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社会工作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3)06-0001-07
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质疑传统问题视角的服务,并且进行最早的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探索。①优势视角提出之后,获得了很大的反响,迅速从最初的精神健康领域②扩展到老人、③妇女、④青少年⑤和家庭服务,⑥以及贫困帮扶、⑦社会工作教育、⑧社会政策倡导、⑨文化优势挖掘⑨等不同方面,成为80年代之后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特别是80年代之后能力建设(capacity-building)、抗逆力(resilience)以及增能(empowerment)等强调能力挖掘的理论的兴起,使得优势视角上升为一种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成为整个社会工作发展的主导。(11)优势视角近年来引入到中国,也得到了热烈响应,迅速扩展到不同的服务领域,包括工读学校的流浪儿童、(12)网络成瘾的青少年、(13)新生代的农民工、(14)城市贫困妇女、(15)残疾人(16)以及农村社会工作(17)和司法社会工作(18)等,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关优势视角理论基础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在优势视角迅猛发展之时,我们有必要停下脚步,重新审视优势视角建立的理论逻辑基础——问题视角的质疑以及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以期对优势视角的局限以及社会工作的基本问题有更清晰、更深入的理解。
一、问题
优势视角首先质疑的是对问题的理解,认为以往的服务介入策略以问题为焦点,假设服务对象因为有问题才寻求帮助,而且整个服务都围绕着修补服务对象的问题。(19)优势视角发现,对问题的理解方式与社会工作者的关注焦点直接相关,如果关注服务对象的不足,就会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服务活动;如果关注服务对象的能力和资源,就会在服务活动中注重挖掘服务对象的优势。(20)优势视角的代表人物韦克(A.Weick)和钱姆布兰(R.Chamberlain)强调,问题只是服务对象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服务对象面临多少困难,他们的实际生活远远超过问题,而且问题只是表明服务对象生活的某些方面需要改善;相反,如果过分关注服务对象的问题,就会忽视服务对象的优势以及服务对象在面对和处理问题中的一些成功之处。(21)
显然,优势视角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有自己清晰的立场。不过,针对服务对象优势的界定,优势视角却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主要包括个人的优势(aspiration,competence,and confidence)和环境的优势(resources,social relations,and opportunity)两个方面;(22)有的强调涉及优势(competence,capacities,courage)、希望(promise,possibility,positive expectations)和资源(resilience,reserves,resources)三个部分;(23)有的甚至提出涵盖支持网络、家庭、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45项指标。(24)非常有意思的是,优势视角的著名学者塞利贝(D.Saleebey)在分析优势时,并没有把优势和问题放在一起进行直接对比,而是将机会(the possible)和问题进行比较。(25)他认为优势视角的核心是把生活的主动权还给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在希望和梦想的指引下,发掘自身的优势,并且通过周围其他人和社会工作者的支持面对和克服生活中遭遇的逆境和困难。(26)因此,优势视角所要做的就是让服务对象自己决定改变的方式,(27)并且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28)
实际上,优势视角的产生还涉及价值层面的探索。优势视角的重要创建者苏利文(W.P.Sullivan)和兰珀(C.Rapp)在提出优势视角的构想时就发现,如果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服务,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就会与实际服务相脱节,无法实践出来;相反,如果从优势的角度看待服务对象,就能做到:(1)肯定服务对象问题解决的能力和自我决定的能力,(2)尊重服务对象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要求,(3)支持服务对象运用和拓展社会资源,(4)肯定服务对象的价值和尊严等,从而使具体的服务实践活动能够真正体现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29)
因此,将优势概念引入社会工作,不是简单增添了问题的对立面——优势,而是根本改变了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立场,让服务对象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导者,而且这样的转变也让社会工作有机会重新握有她的基本价值理念。(30)这样,优势概念就具有了观察视角层面的内涵,成为挑战问题视角的有力证据。
二、问题视角
针对问题视角的三个基本理论假设,即问题就是服务对象某种能力的缺乏、问题的本质需要专业人员确定以及服务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服务对象修补不足,美国堪萨斯大学的韦克、兰珀、苏利文和克斯莎德特(W.Kisthardt)提出优势视角的三项基本理论原则:(1)服务对象有能力决定什么是最好的;(2)服务对象能够按照最好的方式行动;(3)服务对象的个人历史和品格的独特性是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的结果。(31)他们假设,每个人都具有天赋、能力、技能、资源和希望,如果关注个人已经拥有的积极品格和能力,他(她)就能运用这些优势继续成长。(32)塞利贝对优势视角的基本理论原则做了进一步界定,他假设:(1)每个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区都具有能力;(2)创伤、受虐待、患疾病等是一种伤害,但同时也是改变的资源;(3)每个个人、群体和社区都需要获得真诚的对待,他们的成长和改变没有上限;(4)帮助服务对象的最好方式是合作;(5)环境中充满了资源;(6)创造一种相互关爱的联系是社会工作的核心。(33)
不过,塞利贝认为,优势视角的提出并不是为了否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存在,而是希望改变以往过分关注服务对象问题的现象,让人们能够同时注重服务对象的能力和机会。(34)塞利贝强调,评估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问题、痛苦、困难和病症是社会工作服务不可忽视的部分,优势视角的关键是寻求平衡、有效的社会工作服务。(35)韦克和钱姆布兰也有类似的看法,他们指出,从优势视角来看,是否有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寻找面对、处理和超越问题限制的具体途径,优势视角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不是否认服务对象问题的存在,而是调动服务对象、家庭以及社区的能力和资源超越问题的限制。(36)
显然,问题和优势是人生活中无法舍弃的两个方面,我们既不能否认优势的存在,也不能否认问题的存在。虽然问题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它是生活无法摆脱的部分。麦克米兰(J.C.McMillen)、莫里斯(L.Morris)和雪兰登(M.Sherraden)回顾了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后指出,在社会工作服务中问题和优势是无法截然分开的,社会工作需要一种既关注问题也关注优势的双重视角。(37)因此,优势视角所要倡导的不是排斥问题的优势,而是通过优势概念的引入让社会工作真正变成一种关爱人的学科。(38)
三、问题解决
既然问题和优势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两者无法偏废,那么,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争论的核心焦点也就不是是否需要关注问题还是优势,而是怎样在服务中保持问题和优势的平衡。这样,问题和优势这两个概念就具有了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指某个人或者某种环境的具体状况,是问题还是优势;二是指人的基本生活态度,是从问题角度看待生活还是从优势角度看待生活。也就是说,决定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的关键是以什么态度看待生活,是以优势为首位还是以问题为首位规划社会工作服务,让优势和问题在服务中保持平衡。虽然优势视角对此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回应服务对象的问题时,关注服务对象问题之外的能力、资源和梦想,以服务对象希望达到的目标为核心组织社会工作服务。(39)因此,可以说,优势视角是以优势为首位来规划社会工作服务的。
优势视角的代表人物韦克、兰珀、苏利文和克斯莎德特假设,服务对象也像其他人一样拥有天赋和能力。(40)塞利贝在此基础上做了修订,认为不仅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区都具有能力,而且每种环境都充满了资源。(41)显然,这种注重个人优势的看法源于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个人拥有发展的潜能和理性驾驭生活的能力,它根植于西方启蒙运动对个人天赋和价值的追求。(42)这样的看法已经受到不少学者的批评,被认为是导致西方个人主义盛行、社会责任缺乏的重要原因。(43)实际上,西方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向人们展现了这种优势视角的内在局限,不仅催生了工具理性的盛行和对环境无节制的侵害,而且还造就了一个强势的人类中心主义。(44)就逻辑层面而言,这种只注重潜力挖掘和能力发展的优势视角必然无法理解日常生活的另一面——放弃,看不见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以及它与成长之间的内在关联。(45)
如果以问题为首位来规划社会工作服务,此时的问题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即不管个人如何努力,都很难完全如愿,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或者说,都会遭遇生活中的局限。①特别当服务对象身处于问题的困境之中的时候,这种体会就更为真切和强烈。让服务对象在生活局限面前学会运用自己的能力重新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和信心,不仅对服务对象来说是一个挑战,对社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它的核心不是让服务对象相信自己拥有某种不受环境限制的抽象的优势,而是在生活局限面前仍旧关注自己能力的发掘和运用,相信生活可以改变。显然,以问题为首位的视角更能让服务对象贴近实际生活,也更能让社会工作者理解服务对象面临的困难,使社会工作真正成为一种关爱人的学科。事实上,这种以问题为首位的视角同时也为问题和能力的结合提供了具体特定的场景;否则,社会工作的服务就会出现忽视服务对象的问题或者过分强调服务对象的能力的现象。(46)
如果以问题为首位规划社会工作服务,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的消除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希望没有问题的生活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服务对象的成长不是借助没有问题的生活,而是通过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才能实现。②因此,问题解决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策略,它同时也具有观察视角层面的内涵,让社会工作的关注焦点从问题和优势之争转变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一旦把关注焦点放在问题解决上,是否有问题就不仅与服务对象面临的局限有关,同时也与服务对象的应对方式相连。也就是说,即使面临问题的处境,只要服务对象找到运用自己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时的问题对于服务对象来说也就不成为问题了。事实上,解决问题是消除问题的唯一方式,社会工作者所能做的就是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让服务对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果社会工作者替代服务对象消除了问题,只会增强服务对象的依赖,导致更大、更多问题的出现。显然,只有在问题解决的观察视角指导下,保持问题和优势的平衡服务才有可能。
四、问题解决视角
尽管这种以问题为首位的观察视角也强调问题,但它与传统的问题视角存在根本的差别,它除了注重提供问题和优势的平衡服务之外,同时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问题解决上。我们可以称之为问题解决视角。这种问题解决视角吸收了优势视角中的优势概念,强调服务中既需要处理问题,也需要运用优势,但它又不同于优势视角,假设人的生活是有局限的,总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为了清晰说明问题解决视角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将它的内容简要概括为三个基本假设。
假设1,生活是问题解决过程,服务对象只有通过问题解决过程才能成长。在这个假设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局限,即生活是有局限的,表现为面临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服务对象的生活限制,也是服务对象的成长条件。这样,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才能改善。在这样的有局限的生活环境下,问题解决过程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服务对象的成长不是通过消除问题达到没有问题的生活,或者通过挖掘潜力发挥不受限制的优势来实现的,而是借助问题解决的具体过程达成的。只有在问题解决中,服务对象才能找到克服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并且建立起在问题面前寻求改变的信心。因此,问题解决过程的安排和设计才是帮助服务对象克服问题的关键。
假设2,问题解决既是一个寻找和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放弃的过程。放弃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通过放弃,服务对象才能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放在问题的解决上;同样,通过问题解决方式和途径的选择,服务对象又在学习如何放弃。③可以说,解决问题和放弃是同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是帮助服务对象克服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只关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解决问题这一方面,就自然强调问题的消除,而不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可惜的是,西方社会工作一直注重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的实践,关注问题消除和能力发挥,把放弃视为一种消极的经验,(47)没有看到它在问题解决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假设3,如果涉及人际冲突,问题解决既是一个理解周围他人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放下内心价值困惑的过程。一旦问题解决涉及人际冲突,就不仅仅关乎如何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同时也与理解周围他人的要求紧密相连,服务对象与周围他人之间的不同价值原则冲突就会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呈现出来。显然,此时,解决问题与理解周围他人结合在了一起,相应的,放弃也需要融入内心价值困惑克服的内容,即放下内心中自认为正确的那些价值困惑;否则,服务对象与周围他人之间的理解空间就无法扩展。④因此,在人际冲突层面,问题解决过程就表现为理解周围他人和学习放下内心价值困惑的过程。
五、总结
尽管优势视角对问题视角的基本逻辑框架进行了深刻反思,把问题视角忽视的优势带入了社会工作,提倡一种优势和问题相结合的平衡服务,并且假设人人都有优势,但是优势视角的理论基础源于人本主义,根植于西方启蒙运动推崇的基本理念,它本身不仅无法避免强势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的盛行,而且忽视了人的生活总是面临某种问题这一事实,使得优势和问题的结合缺乏具体的场景和基本的指导原则。
问题解决视角尽管也强调问题,但它与问题视角存在根本的差别,除了吸收优势视角中的优势概念,注重运用问题和优势相结合的平衡服务之外,同时它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上。问题解决视角也不同于优势视角,强调生活是问题解决过程,只有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服务对象才能成长。更为重要的是,问题解决视角拓展了西方社会工作的观察视角,将解决问题与学习放弃和放下结合起来,挖掘一直被西方社会工作忽视而受到中国文化关注的放弃和放下概念中的价值,这样的辩证逻辑也为西方社会工作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注释:
①有关生活局限的讨论在中国哲学中比比皆是,可参见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务馆,1999年版。
②问题解决这个概念由Helen H.Perlman正式提出,但她的讨论集中在问题解决的具体技术层面,见Perlman,H.H.Social Casework:A Problem-Solving Proces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③放弃这个概念在中国哲学中有很深入的讨论,详见老子的《道德经》。
④由于受到东方哲学的影响,西方社会工作近年来开始推崇“mindfullness”概念,见Hick,S.(ed.).Mindfullness and Social Work.Chicago:Lyceum Book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