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经费与经济增长的适应性分析_教育经费论文

中国教育经费与经济增长的适应程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中国论文,教育经费论文,程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教育经费支出水平通常是相互影响的: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反之,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会拉动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的适应程度可以通过建立“推拉效应”模型进行具体测算。教育经费支出增长所引起的国民经济的增长效应可以称为“推动效应”,而把国民经济增长所拉动的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效应称为“拉动效应”。

一般来说,如果国民经济增长对教育经费支出的拉动作用大,那么教育经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小,反之亦然。因此,可以把教育经费支出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形:当“推动效应”大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一国家或地区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教育经费支出是其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制约因素,即教育经费支出发展滞后,应该加速发展;当“推动效应”与“拉动效应”大致相当时,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支出水平是相适应的;当“推动效应”小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增长过快,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应适当减慢,以求得教育经费支出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由于“推拉效应”分析法可以不依靠任何标准值,仅通过“推动效应”系数和“拉动效应”系数本身的分析就可得出结论,使用时具有较大的方便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另外,此方法数学模型简明,并且由于是对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同一时期的推、拉效应系数进行比较,所以不失为对教育经费支出水平适度与否判定的一种较好方法。

对中国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进行具体测算。国民经济增长通常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度量基础,教育经费支出水平通常采用教育经费作为测定基础[1]。为了使所作的分析指导性更强,我们还可以进行分项分析,具体确定失衡的主导因素在哪里。按照《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等的分法,教育经费可分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含预算内教育经费)①、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赠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六项。1998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修订,新增“事业收入(含学费和杂费)”统计口径,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据此新增事业收入(含学费和杂费)一项,但鉴于事业收入统计数据的不完整性及学费和杂费基本可代表该项,在此,拟沿用之前的《中国统计年鉴》分析方法,即就学费和杂费进行分析。同时,由于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比重很大,约占60%,拟单独进行分析。即,在此我们进行分项分析时,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赠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二、“推动效应”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和教育经费支出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根据表1中的1993-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以Y来表示)和教育经费合计(以X来表示)数据,再依据经济计量方法反复测算,可以确定“推动效应”的数学模型为:

LN Y= a+b LN X

其中:a为常数项;

b为“推动效应”系数;

LN为自然对数。

对上式求时间(time)T的微分为:

可见,“推动效应”系数b实际上是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它表明了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即教育经费支出每增长1%,所引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b。当b>1时,说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于教育经费支出增长,教育经费支出水平相对滞后,教育经费支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当b=1时,说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教育经费支出同速增长,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是协调的;当b<1时,说明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教育经费支出水平相对过快,可以减速。

此处,采用统计学中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模型为:

从这些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系数均小于1,说明它们的增长速度已经超出了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特别是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但社会捐赠经费模型未通过检验,从其数据可以看出,社会捐赠经费1996年为188亿元,之前是呈递增趋势,之后是呈递减趋势,说明社会捐赠经费未能随着经济的增长呈现出有规律的增长,即社会捐赠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间的线性关系不显著。

三、“拉动效应”分析

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的,国民经济的增长反过来也会带动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同样,利用表1数据,通过经济计量方法反复测算,可以确定国民经济增长对教育经费支出的“拉动效应”的数学模型为:

d是“拉动效应”模型中最重要的量,它是国内生产总值对教育经费支出水平的弹性系数,表明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将拉动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增加d。同时还可以发现,它是推动效应系数的倒数。当d>1时,说明教育经费支出增长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教育经费支出增长相对过快,教育经费支出可以减速;当d =1时,说明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同步增长,国民经济增长与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之间是协调的;当d<1时,说明教育经费支出增长速度慢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教育经费支出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经费支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

由于拉动效应系数d是推动效应系数b的倒数,所以根据前面的中国教育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推动效应”系数0.75、0.87、0.75、0.33、0.55和0.40可以求得国内生产总值对中国教育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的拉动效应系数分别为:1.33、1.15、1.33、3.03、1.82和2.5,这些“拉动效应”系数均大于1,说明中国教育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内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都已经超出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特别是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四、结论

通过对“推动效应”系数和“拉动效应”系数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国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系数为0.75)远远小于国民经济增长对教育经费支出水平的“拉动效应”(系数为1.33),特别是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系数为0.33)更是远远小于国民经济增长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的“拉动效应”(系数为3.03)。理论上表明:近些年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增长较快,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可以适当减慢,以求得教育经费支出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但是,从现实来看,中国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较低,还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平均水平[2]。早在1993年,中央政府在制定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曾明确提出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发达国家为4.9%,欠发达国家为4.1%)②[3]。但是, 2006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3.01%)才首次超过3%,2005年仅为2.81%,所以,中国教育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间的这种失衡可以理解为是过去失衡的一种弥补。

注释

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年度内安排,并计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主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基建拨款和其他经费拨款。社会捐赠教育经费在此不予分析。

②1988年,厉以宁等学者通过对38个国家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了国际教育投资变动规律,并提出我国教育投资至2000年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的政策建议。

标签:;  ;  ;  ;  ;  ;  

我国教育经费与经济增长的适应性分析_教育经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