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精算分析_老年人口论文

中国农村老年津贴精算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算论文,津贴论文,中国农村论文,老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40.67;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06(2009)04-0030-06

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强调要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因此,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在现行养老保障体系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有退休金制度,企业职工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土地被征用人员有土地被征用人员的养老保障制度,而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群体的养老保障却非常薄弱。农村虽然有过一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目前的实际覆盖率和保障程度都很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从这几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探索的实践看,建立农村老年津贴制度是一项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制度。所谓老年津贴制度,即由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资金为农村老年居民提供生活津贴。这一制度在国际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在国内也有成效很好的探索,如浙江省的萧山、鄞州,广东的东莞,江苏的苏南,河南的郑州等。这一制度清晰明了,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且具有很强的社会公平效应。实施这一制度,不需要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不设立基金,因而管理成本低,亦无通货膨胀、基金贬值和基金被挪用等风险,只需要合理的财政预算安排。

从全国范围看,实施农村老年津贴,具有下列积极意义:一是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尽快实现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体系的目标;二是缩小养老保障领域的城乡差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居高不下,近几年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不断提高标准,形成严重的城乡差别);三是走出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确立新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四是有利于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以促进经济发展);五是促进公共财政的转型。

为此,我们依据相关统计资料对全国农村老年人口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精算方法,重点分析了中国农村老年津贴资金需求量以及国家财政对其支撑能力。

一、全国农村老年人口分析

为了准确估算实施老年津贴所需要的资金,我们必须对中国农村未来老年人口数进行统计分析。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10-3c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乡村),我们编制了全国生命表(乡村)。我们发现,老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13.7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9.55%),而同期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1.0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69%)。这说明,农村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全国总体的老龄化程度,因此,农村养老保障的任务很重。

根据《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年末全国人口基数为132 129万人,再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各地区城镇、乡村人口数》,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1%,可以得到2007年底全国农村老年人口数量约为:132129×56.1%×13.73%=10177.23(万人)。再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3-1c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乡村)提供的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分布,我们可以得到2007年底全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分布,如图1。

图1 2007年底全国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分布图

从图1显示的结果来看,到2007年底30~45岁人口比较集中,而到2038年左右这一代人刚好步入老龄阶段,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将急剧增加,未来中国农村老龄化问题将十分突出。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9-3c各地区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口(乡村),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生活来源主要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到54.07%,有一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是无固定生活来源的。

二、精算模型

根据老年津贴制度,我们可以建立适合于全国和任何一个地区的老年津贴计算模型。假定老年人开始领取津贴时的年龄为岁,则某地区岁以上老年人领取的老年津贴,若分男、女,则计算公式为:,具体算法如下:

三、全国农村老年津贴资金需求分析

按照上述模型,我们利用全国农村老年的人口数据,在不同参数假设条件下测算了全国农村老年津贴资金需求量。

(一)参数假设

为了便于讨论和决策,我们需要进行参数假设。

1.领取老年津贴的起始年龄

考虑到农村老年人的一般身体状况和生活方式,我们建议作三种选择:一是60岁;二是65岁;三是70岁。

2.老年津贴标准

考虑到农村老年人生活的需要和国家财力,以保障农村老人基本生活不低于农村平均水平为原则(老年人的原有收入渠道不变),我们建议每年给付额度可以作以下四种选择:一是600元;二是1200元;三是1800元;四是2400元。

3.老年津贴增长机制

考虑到物价上涨、生活水平提高和共享社会进步成果等因素,我们设定老年津贴的年增长率有两种选择:一是2%;二是3%。

(二)各种方案下未来30年老年津贴资金需求

以2009年作为实施农村老年津贴方案的第一年,利用全国生命表(乡村),测算得到各年不同起始领取津贴年龄条件下的领取人数,然后可以测算多种方案的资金需求量。

1.方案1

假设老年津贴的起始领取年龄为60岁,老年津贴额每年递增2%,则未来30年资金需求量如表1。

2.方案2

假设老年津贴的起始领取年龄为60岁,老年津贴额每年递增3%,则未来30年资金需求量如表2。

3.方案3

假设老年津贴的起始领取年龄为65岁,老年津贴额每年递增2%,则未来30年资金需求量如表3。

4.方案4

假设老年津贴的起始领取年龄为65岁,老年津贴额每年递增3%,则未来30年资金需求量如表4。

5.方案5假设老年津贴的起始领取年龄为70岁,老年津贴额每年递增2%,则未来30年资金需求量如表5。

6.方案6假设老年津贴的起始领取年龄为70岁,老年津贴额每年递增3%,则未来30年资金需求量如表6。

四、结论与建议

为了分析国家财政对于老年津贴制度的支撑能力,我们在前面计算的基础上,就起始领取年龄不同所需资金与国家财政收入进行比较分析,见表7(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关于2008年中央决算的报告》,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61 330.35亿元)。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在中国实施农村老年津贴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行的。我们建议以“财政可承受、制度可持续”为原则,低标准起步,尽快建立并组织实施农村老年津贴制度,并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城乡老年居民津贴制度,即把城镇未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老年人群纳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覆盖全民。

建立农村老年津贴制度所需资金,建议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筹资,并根据地区经济状况和财力不同,采取不同的承担比例。例如,发达地区,中央政府承担三分之一,地方政府承担三分之二;中等发达地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承担一半;困难地区,中央政府承担三分之二,地方政府承担三分之一。

注释:

①限于篇幅,表2~表6中2016-2034年测算数据从略,有兴趣了解全部详情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

标签:;  ;  ;  ;  ;  ;  ;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精算分析_老年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