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和谐企业的经营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营之道论文,仁义论文,和谐论文,企业论文,礼智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谐有路
和谐企业的核心是“和谐”。和谐企业中的“和谐”究竟是什么,许多论者的认识并不相同。有人认为,和谐企业里的“和谐”只不过是指企业内部人事关系上的和睦,这个看法未必妥当。在我看来,和谐企业的“和谐”是指一个企业内部关系契合、外部环境协调。
构建和谐企业,有多种途径,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但因经营之道对企业来说,颇为重要。所以,如何去做好和谐企业的经营,至关重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了几千年的“仁义礼智信”等优秀思想理念,传承至今日,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和谐经营方面仍然值得借鉴。
妙用精髓
“仁”、“义”之理 经营理念是每个企业的灵魂和根本指导思想,是企业发展和前进的纲领和旗帜。建立和谐企业,首先要树立企业和谐的经营理念。今天我们的和谐企业,其经营理念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和谐。在这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大家知道,仁、义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所谓仁,主要就是爱人,就是视人如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仁就意味着自己的经营不只是为了个人发财、独自享乐,而是要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义,就是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荀子说:“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朱熹也说:“仁者,心之总,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可以说,仁和义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关系,中国古代的很多企业家都意识到,一个健康和谐的企业经营理念,必须包含这两个方面。因此,他们超越了“贾为厚利”局限,进入了“志于道”的境界。他们勤于“治生”,经营企业,不只是为了自己的活命,为了恤妻养子、孝养尊亲、友于兄弟,而且还要兴家亢族。在这个方面,徽商最为突出。据载:
“夫两邑(指休宁、歙县)人以业贾故,挈其亲戚知交而与共事。民故一家得业,不独一家得食焉而已,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数十家。”更有一些商人胸界更开阔,不但顾及家族故里,而且能以利国利民为己任,和平时期他们能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修桥开路、疏浚河流、兴办教育,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以仁义之理促使企业与外部和谐在中国古代的商人身上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体现。现今,构建和谐企业,这一点同样弥足珍贵。因为仁义之理无论是对企业家来讲,还是对整个企业的运作经营而言,都是一种理念和规范。
“礼”、“智”之道 一个企业的道德信念、行为方式和作风习惯,虽然是一种软力量,但是它决定着该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的斗志,规范着他们的行为,指引着他们前进。在我们当前所要构建的和谐企业中,道德规范固不可少。我们知道,中国人视道德为生命,甚至超过生命。道德和血液一样,流淌在许多商人和企业家的血管中,存在于他们的经营事业里。明代曹叔明在谈到一位商人起家的经验时说:“持心不苟,俭约起家……以忠诚立质,长厚摄心,以礼接人,以义应事,故人乐与之游,而业日隆隆起也。”明确地点出,道德对于商业和企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关系。
例如,作为道德之一的“礼”,直接关乎着人际和谐,历来一直倍受中国人民重视,这也是从事商业和企业活动的重要渠道,沟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对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尤为重要。中国商人从古以来就重视礼,他们懂得,“以礼接人”,就能够“人乐与之游”,他们的“业”,也才能“日隆隆起”。因此之故,商人们不仅重视官吏财主,而且结交“海内名公,贤士大夫”,对于普通知识分子也“屈己纳交,挥金不靳”。他们甚至要求“贵贱长幼,一律平等”,“就是乞丐花子,都可以交接”。对于礼貌,他们要求得特别严格,如顾客进门,店员必须“挺身站立”“礼貌端庄”,洽谈生意时,“要谦恭逊让,和言(颜)悦色,出口要沉重有斤两”,“如春天气象”等等。在事关利益上,要尽量依礼而让,“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
中国人民一向重视理性和智慧,传统文化中“智”是重要的内容。不论古今中外,经营企业都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形势,处理极其复杂的关系,因此特别需要智慧、智谋,中国古代的商人就是这样的。好的商人和领军的将领一样,懂得天时地利,善于审时度势,运用心计,精于筹算,然后决定取予,以便稳操胜算。
明代蒲州王海峰,到人们不愿去的长芦区经营盐业,又向政府提出整顿盐业,杜绝走私的建议,不但自己的企业发达,也使那里的盐业发展起来。洪洞商人王谦光,经营山东盐业,“累致千金。时盐运日弊,知已不可为,乃决计弃去。后山东盐务果益疲,商大困,人自危。时谦光谢业已久,不受其害。”清初吴三桂等三藩造反之时,山西商人张芝却料定吴必败,用低价从其他商人手里收下他们不敢去卖的货物,毅然前往。“至半途适藩削平,国家偃武修文,货售如流水。”
诚信之本 诚信,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必需。中国人民向来讲究诚信,包括在竞争比较激烈的商业领域。明清之际的商人,不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非常重视企业内部的诚信。东家、掌柜与伙计之间,有时世代相传,保持着信任关系,“虽不誓而无私藏”。洞庭商人金汝鼐,“凡佐席氏者三十年……席氏不复问其出入,然未尝取一无名钱。”他们非常重视信誉,对于经营中的朋友和同伴总是以诚相待,每当合作中出现了麻烦,往往都是宁肯自己吃亏,也不损害他人。对于作为“衣食父母”的顾客,更是认真负责,不肯苟且。洞庭商人王公荣,“身无择行,口无二价”,人称“板王”。婺源商人洪胜,“平生慎取与,重然诺,有季布风,商旅中往往藉一言以当质卷。”由于讲诚信,得到顾客的肯定和欢迎。歙商吴南坡,“人宁贸诈,我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久之,四方争趋坡公。每入市,视封识为坡公氏字,持去,不视精恶长短。”
致力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丰富内容。我们今天要建构和谐企业,要树立坚定正确的经营理念,要坚持良好的道德原则规范,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的以“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道德观念,以及其他的一些道德规范。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还包括着知行合一的精神,以及如何实践并且贯彻执行的系列制度及经验,古代商人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些对于当前我们构建和谐企业都具有借鉴作用。例如,古代商人在从业实践时,非常注意把一系列的道德规范由无形的、比较抽象的原则概念,转变成可以见到的、可以执行并且易于检查的具体规定。以山西商人为例,他们编写过一本《贸易须知》的读物,详述了商业道德规范的实施细节,其中仅仅是初学生意者(也称小官)如何勤俭,就讲了许许多多,对于一般店员,也开列了五项要求,从讨信息、懂行情,到行为举止,再到用人办事,可谓深入细致,具体入微。
再如,对于企业的组织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考核、培训等方面,也都体现出了和谐的原则规范。例如,训练学徒内容之一就是“职业道德训练,主要有重信义、除虚伪、节情欲、敦品行、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恨、幸辛苦、戒奢华,并派往繁华商埠,以观其色。”选用人才不但要注意聪明才智,业务熟悉,而且要特别注重道德素质,要不怕远行、能吃苦、懂礼貌。坚持严格的店规。晋商“大德号”规定,对于工作人员,“规定凡分号经理,务须尽力号事,不得懈怠偷安,恣意奢华;凡一般工作人员,强调和衷为贵。职务高者,对下要宽容爱护,慎无偏袒。职务低者,也应体量自重,不得放肆。”“严禁陋习。规定不许任何人吸食鸦片……赌钱之风,今后不管平时过节,铺里铺外,老少人等,一概不准,犯者出号。游猖战局者虽是偶蹈覆辙,亦须及早结出,刻不容缓,严行禁之。”从今天看来,这些伦理经营的制度和经验并不完整,其中更难免有不当之处,不能简单肯定,更不能机械照搬。但是,它所体现的和谐精神却是值得现在的企业去借鉴的,其中的若干做法大有可取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不仅存在于历代圣贤君子、专家学者的著作和史册之中,更深藏于广大的中、下层人民的思想灵魂和言语行动之中,它们代代相传,维护了人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包括商业活动的和谐运行。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在建立和谐企业中,理应珍视并且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