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_目的论论文

论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_目的论论文

论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的论论文,道德论文,工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是伦理思想史上两种最主要的道德价值理论和伦理学说。它们根 源 于人对道德性质、功能、作用和价值的思考,反映着人们的道德立场、道德觉悟和道德思维 趋向,是道德观中两种彼此颉颃互相对垒且有一定联系的伦理学理论。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 所短,但都未能科学地解决人与道德的关系问题,犯了割裂道德目的与道德手段的错误。笔 者认为,新世纪的道德建设应当超越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的二元对立,把道德目的与道 德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建构起一种新的道德目的工具合一论。

一、道德目的论和道德工具论的界说

人的活动总是充满着目的性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人高于并优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之 所在。人从对目的的追求和确立中发现了适合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工具或手段的认定与运用 强化并推动着目的的实现。人不能没有目的,人也不能没有工具或手段,目的和手段建构起 了完整的人生。因此,对人来说,目的是有价值的,工具或手段也是有价值的,而且人世间 的一切价值大略地看无非是作为目的的价值和作为工具或手段的价值。一般地说,目的的价 值在目的自身,而手段或工具的价值则取决于一定的目的。有鉴于此,人们常常把目的价值 称之为内在价值,把工具价值称之为外在价值。

道德作为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人的本质力量,既具有目的的意 义和价值,亦具有工具的意义和价值。德国著名伦理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把合理性区分为工 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将伦理区分为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他所谓的信念伦 理实质上是以行为者内在的信念包括目的为内在善的伦理,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目的论;他所 谓的责任伦理强调人对行为后果的责任,认为善本质上是一种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行为,故 是一种道德工具论。英国伦理学家乔治·爱德华·摩尔在自己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中认为 , 伦理学以善为研究对象,而善又具有目的善与手段善或内在善与外在善两大类,目的善是自 身具有善性质的事物,即“善事物本身”,它自身就是内在地善的;手段善是指本身并不具 有善性质然与善事物本身具有某种因果联系的事物,它可以作为达到善事物的工具或手段。 如果说目的善是事物之内在本性的展现,它即使孤立地存在,其善的性质也不会消解,那么 手段善则依赖于它同善事物的联系,自身不能单独地存在,一旦单独地存在,它在道德上就 成为“中立”的或非道德的。根据韦伯和摩尔的道德类型说,我们可以为道德目的论和道德 工具论下这样一个定义:所谓道德目的论是指一种以道德为目的,认为道德本身即具有内在 价值和目的善的道德理论;所谓道德工具论是指一种以道德为某种更高目的的手段,认为道 德只具有外在价值和手段善的道德理论。

道德目的论和道德工具论作为两种既有一定联系又彼此颉颃互相斗争的道德观和伦理学说 ,各有自己的理论特质和价值取向。第一,道德目的论肯定道德自身即具有无上的价值和至 高的价值,是人必须孜孜不倦地追求、信守并躬行践履的,人是道德的动物,道德是人之所 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遵循并讲求道德。为道德而生,生得有 意义;为道德而死,死得有价值。道德工具论并不认为道德自身具有最高或终极的价值,它 认为人生最高或终极的价值在道德之外或道德之上,道德是人达到某种更高或至高目的的工 具或手段,人生并不是为道德而活着的,道德只具有工具或手段的价值;第二,道德目的论 肯定道德的内在价值和目的价值,往往主张为道德而道德,要求纯化道德动机,端正道德意 向,拓展出一种绝对主义和严肃主义的伦理精神。道德工具论只承认道德的外在价值和手段 价值,主张“为某个更高或至高的目的而讲道德”,蕴涵有“实现某个更高或至高目的不需 要讲道德时,则可以不讲道德”的因素,彰显出的是一种实用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伦理精神; 第三,道德目的论主张从人的内在道德理性去寻找判断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看重人对道德 本 身的态度和意向,在道德评价上往往与动机论合一或持动机论的立场。道德工具论主张以 外在的非道德价值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价值,是故特别看重行为的效果或功用,在道德评价 上持 效果论的立场;第四,道德目的论只承认道德自身的内在价值和至上价值,而其他一切价值 相对道德价值来说都是从属的、派生的,本质上是道德价值的产物和表现,因此道德目的论 可以说是一种价值一元论。道德工具论眼中的价值无疑是多元的,道德在多元的价值结构体 系中不仅不具有至高或终极的意义,相反还是从属于其他目的价值的。

道德目的论不同于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人们在论及道德类型时所说的目的论。目的论是相对 于义务论或道义论而言的一种道德理论,它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为达到一定目的、取得一定效 果而为的,因此道德责任、应该、正当等均来自行为的效果或功用,评价道德行为正当与否 的标准是它可否造成最大可能的好结果。目的论以善作为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关注着人类幸 福总量的增加,在道德评价上往往持效果论的立场。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是目的论的两种主 要派别或类型。与目的论相吻合成相一致的是道德工具论。也许可以说,道德工具论与目的 论有一种内在的相关性,它们都主张以外在的非道德价值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特 别看重行为的效果或功用,都坚持效果论的基本立场,总是提出关于达到最大善和最小恶的 聚集性标准,把一物善超过恶的盈余视之为有道德价值的,总是把道德视为达到幸福或功利 目的的手段,赋予道德以手段的意义。如果说道德工具论与目的论有一种内在的相关性,那 么 与道德目的论相吻合或相一致的无疑则为义务论或道义论。事实上,道德目的论可谓一种真 正的义务论或道义论,真正的义务论或道义论在对待道德的态度上也总是持道德目的论的立 场。

道德目的论和道德工具论的理论差异和区别,也许还表现在其他一些方面,但上述差异或 区别,足以确证它们各自内在的理论规定性,也使它们在自完其身的同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它们都是对道德功能与作用的理论认识,在阐释和论证道德功能 与作用的过程中均涉及到对目的和手段关系的理解,深化着对人与道德关系的思考,从不同 侧面或角度回答着“人为什么应当讲道德”的问题,因此都属于根本性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价 值问题,是任何一个关心伦理学理论建构和现实的道德建设的社会人都必须面对并加以思考 的重大的理论课题。

二、道德目的论和道德工具论的评析

道德目的论和道德工具论本质上是对道德的功能和作用的两种不同认识。前者从目的上探 讨道德的价值,赋予道德以目的性的意义,认为道德本身即是人们追求的目的,具有崇高或 至高无上的价值,因此“人为什么应当讲道德”的理由在道德之内而不在道德之外,在道德 自身而不是其他。道德之为目的是人应当遵循道德的最好理由,舍此便会使道德的目的性价 值受到损害。这种理论强调了道德的内在价值和目的价值,有助于确立起道德的尊严、权威 和神圣性,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助于人们找抗非道德因素的侵蚀或进攻,培养追求道德践履 道德的坚定信念和纯粹性。而其将人与道德联系起来,视人为有道德的动物,更含有认道德 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所在,有助于弘扬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人。这种理论从道德精神上建构起了人的道德主体性,本质上使人由凡入圣,突显了人的道 德和精神生活的伟大。后者从手段或工具上论及道德的价值,将道德与其他非道德的目的或 非道德的价值联系起来,赋予道德以手段或工具性的意义,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在道德自身, 而在 于能促成其他非道德目的的实现,而这些非道德的目的其价值远在道德的价值之上。道德对 人来说仅仅只具有手段或工具的价值,在人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应当是道德为了人而不是人 为了道德。道德只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没有道德人类不可能完全实现自己的 目的和实现社会生活的和谐,但仅有道德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道德的生活实质是非常不圆满 的生活。这种理论强调人是道德的主体而不是道德的客体,人的生活需要道德但并不仅仅只 是道德,无疑有助于强调人的丰富性和人在道德面前的主体性,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人与道德 关系的认识,破除人们对道德的神化或道德神话,建构起人本主义的道德观。

就其理论缺失和偏弊之处而言,道德目的论常常把人的物质欲望和功利幸福同道德对立起 来,似乎道德的追求必须以牺牲人的物质欲望和功利幸福为条件,道德天生即是反功利反幸 福的。它在理论上总是同权威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道德观不谋而合,甚至互为表里,互相确证 互相补充。而权威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道德观完全有可能扼杀人的个性和现实幸福,否定功利 效果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否定功利效果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则势必无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使道德成为反社会最终变成非人性的,这也正是道德目的论在近现代受到诸多批判的内在原 因。可见,过分地强调道德的目的性并不能真正地确立道德的价值,反而还会妨碍道德价值 的真正实现。将人绝对置于道德的宰制与统治之下,使人纯粹成为道德目的的工具,也许既 是人的不幸更是道德的不幸。道德外化于人、高出于人之上并成为人生存的唯一目的,是道 德本质的严重异化,它只能使道德成为被人所嫌憎怨恨的东西,遭到人的无情反对和抛弃。

道德工具论是作为道德目的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注重人的非道德目的,主张将这些非 道德的目的置于道德之上,要求道德服务并服从于这些非道德的目的,认为道德的合理性及 其价值就在于促成这些非道德目的的实现。如果不能促成这些非道德目的的实现,道德的存 在就是多余的或不必要的。道德工具论所确立或论及的非道德目的,常常表现为世俗生活的 功名利禄、富贵荣华、幸福快乐、舒适安逸等,这就意味着在道德工具论者眼里,功利幸福 这些非道德目的的价值远远高于并优于道德本身的价值,道德应当成为人们谋利计功或追求 人生幸福的工具或手段,为人们追求功利和幸福进行价值论证和伦理辩护是道德发挥作用的 主要方式。这就势必大大强化人们和社会的功利意识和功利追求,导致道德功利主义和实用 主义泛滥的局面。将人的功利幸福置于道德之上,表面上看是对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尊重,突 显 了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但深入地考察,这种理论是以将人还原为动物或等同于动物为前提 的,将人等同为动物只能是对人的价值的贬损或嘲笑,而绝不可能是对人的价值的真正尊重 。更为重要的是,使道德仅仅只具有工具或手段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助长功利主义和 实用主义的风习,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堕落和道德危机。现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危机和道 德堕落是与道德工具论的盛行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道德危机和道德堕落达到一定阶 段也会使功利的追求受到阻碍,人生的幸福无从谈起,这也正是现当代许多深明大义的伦理 思想家所深感忧虑并对道德功利主义和道德工具论持批判态度的因由之所在。

正因为道德目的论在价值指向或价值导向上总是与义务论或道义论密切相关,道德工具论 总是与目的论或功利论合流,所以真正科学而深刻地评析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还必须 结合对义务论和目的论的理论剖析来进行。

目的论把人的现实世界视为伦理致思的基点,强调人在道德面前的主体地位,把个人的幸 福、快乐和功利提到十分重要的高度来认识,并赋予功利、幸福、效用以美德和善的意义, 由此彰显了道德的现实性和功利性,表达了尘世中人的自然要求和合理欲望,理论上具有一 定 的合理性,实践上也切合人的行为趋势和生活态度,在近代的反封建反宗教的资产阶级革命 中对于唤起人的功利意识和价值自觉也不无某种启蒙作用。但是目的论毕竟只是意识到了人 的功利和幸福的道德性,没有看到道德与功利幸福之间的差异性或不一致性,犯了如同乔治 ·爱德华·摩尔所说的“自然主义的谬误”即把现有当成应有、把事实当成价值,从而导 致了事实与价值不分的错误。极端的目的论亦即利己主义常常不遗余力地为个人私利辩护, 赋予个人私利以美德的价值,在实践上总是陷入“强权就是公理”、“有用乃是道德”的实 用主义或非道德主义泥坑。温和的目的论即功利主义虽然对利己主义也有一定程度的批判或 抵制,并总是提出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结合以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等命题,表现出对 利己主义的某种超越,但由于功利主义把个人利益视作真实的把社会利益视为虚幻的,强调 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利己与利他、利己与利群的结合,故此不仅带有相当的欺骗性,而 且在根本上常常与利己主义形异而神通,总是不可避免地沦为利己主义。

义务论或道义论以正当和义务为伦理学的核心范畴,认为正当独立于善并支配善,正义的 价值高于并优于善的价值。义务论崇尚道德的内在价值,强调道德动机的纯粹性、道德法则 的绝对性和道德价值的崇高性,因而无疑有助于道德作用的发挥和道德功能的实现,造就出 一种理想的道德风尚和道德秩序。但义务论也有自己不可克服的弱点,它有可能忽视人的现 实需要和功利幸福,把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及其他价值对立起来,无助于道德价值的真正实 现,为义务而义务的观念完全有可能使道德成为枯燥、空洞和生硬的东西。

如同目的论和义务论具有各自的优劣长短一样,道德目的论和道德工具论作为对道德功能 和作用认识的两极,也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其实,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人的个体与群体 、物质与精神、生理与心理的有机统一,因而也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由此可以推出道 德作为人的道德本质上也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没有没有目的的手段,也没有没有手段 的 目的,将道德的目的性与手段性割裂开来本质上是在割裂道德。真正的尊重道德应该是将 道德的目的性与手段性结合起来,超越道德目的论和道德工具论的对立,对二者的合理因素 作辩证的综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人类道德文明的进步。

三、建构新时代的道德目的工具合一论

一般地说,在近代以前的社会,道德目的论总是占据支配的地位,这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 低下、社会相对封闭、社会调控需要借助道德的权威以及人们对道德本身认识相对欠缺、道 德水平还大多处在自发和他律阶段等因素密切相关的。道德目的论高扬了道德的尊严、价值 和权威,将人纳入道德的制约与支配之下,使人产生“为道德而道德”的信念或思想,使道 德 获得了宰制人心的特殊功能和力量。道德也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确实发挥了凝聚思想、支配人 心、规范社会生活并使社会与人处在一种有序状态的作用。但严格地说,古代社会的这种道 德目的论是以高稳定低效率为其特征的,它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产生着自己的 副作用。人类道德文明的发展必然要求冲破道德目的论占据支配地位的状况,于是资本主义 的兴起,顺应了道德文明发展的要求,以道德工具论取代道德目的论并使其在整个社会生活 占据了支配或统治地位。道德工具论在资本主义兴起的初期确也有将人从道德目的论的控制 下解放出来的作用,它突显了人的功利、幸福和权利,并使其具有目的和至上价值的性质和 意义,对人的个性的发展、潜能的释放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鲜明的进步性。然 而,随着道德工具论在整个社会支配地位的确立,随着道德工具论的高度社会化、普遍化和 日趋泛滥化,真正道德的追求受到奚落和嘲笑,整个社会的道德质量和道德水平普遍下降, 道德危机和道德堕落愈发严重。当代西方社会,人为物化的现象有增无减,消费主义、享乐 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意义大厦纷纷崩塌,神圣的价值不复存在,人们精神空虚,自我迷失 ,诚如爱利希·弗罗姆所说,西方社会的个人完全成了自己物质欲望的奴隶,变成了一种纯 粹的经济动物和消费动物,同时又被一种无可救药、一无所有的感觉所笼罩。可见,道德工 具论的无限扩张或蔓延,并不能真正地提升和弘扬道德,推动人类道德文明的进步。

纵观道德目的论和道德工具论发生发展的历史,人们也许会发现,无论是道德目的论亦或 是道德工具论都不是一种理想的道德论,它们各有自己的所长亦各有自己的所短,二者都含 有将道德的目的性和手段性割裂开来的因素,因此都产生了自己特有的偏弊并在人类的道德 史上造成了各自的道德危机或灾难,教训十分深刻。而今,当我们身处新世纪和新千年的开 元之时,深入地总结人类过去数世纪和数千年道德生活的经验教训,激浊扬清,推陈出新, 继往开来,确乎是一件关乎新世纪和新千年道德建设的大事。新世纪和新千年的道德建设, 从对道德的认识和态度上讲,既不能简单地复兴道德目的论,亦不能重蹈道德工具论的覆辙 ,应当体现出对道德的全面理解和真正新生,建构起一种道德目的和道德工具合一的道德论 ,在道德的理解和认识问题上,坚持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这种道德目的和工具合一论既 有视道德为目的和内在价值的一面,也有视道德为工具和外在价值的一面。它在把道德视为 目的和内在价值的同时不忘道德还有作为工具和外在价值的属性,在将道德作为工具运用的 同时亦不忘它还有作为目的而存在的价值。道德目的的实现离不开道德手段的运用,道德手 段的运用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道德目的。正因为如此,道德目的与非道德目的才不是彼此对 抗的,它们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补充,拓展了人的目的的丰富性与全面性,使人成为真正的名 副其实意义上的理性动物或道德动物。道德目的和工具合一论是人与道德关系的科学求解, 确证着人的道德或道德的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道德是人的道德,道德渗入人的本质和内 在心灵,但道德又是人所创造并不断更新的。人既需要道德却又在不断地运用和发展道德, 由此而论,人既是道德的主体亦是道德的客体,而且人的这种主客体常常是辩证转化的。人 作为道德的主体,总是能够表现出对道德的批判性审视、创造性利用和辩证性理解,显现出 道德之为工具的一面;同时,人作为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道德的客体,也有自己服从自己所 订立的目标和规范的需要,自己服从自己的“立法”,本质上是人自己服从自己的目的,是 人的自我完善的表征和确证,这种服从显现出道德之为目的的一面。道德目的和工具合一论 也是人的本质和特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目的与手段的合一,既是目的又是 手 段。马克思还专就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来论证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他说:“(1)每个人只 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我的存在)才 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3)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 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1](P196)既然人是 目的与手段的统一,那么作为人的道德同样是而且也应当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道德既具有 作为目的和内在价值而存在的一面,也有作为工具和外在价值而存在的一面。作为目的,道 德无疑是人所应当追求和向往的,自有其神圣性和崇高性,因此人不能嘲笑和蔑视道德。嘲 笑道德也就是嘲笑人自身,道德充实着人的内在心灵,提升着人的精神境界,也确证着人的 价值和伟大。作为手段或工具,道德无疑是人所应当利用和把握的,自有其本身的功利性和 实用性。道德可以造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整个社会生活公正有序;道德可以为人排忧解难 ,疗治心灵的创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还具有资本的属性,可以使价值增值,为 社会创造许多不含负价值的正价值。将道德目的和道德工具综合起来,要求人们既要崇尚敬 慕道德和追求向往道德,又要学会运用和驾驭道德,保持对道德的某种批判性理解和创造性 运用,使道德为人的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和完善服务。

新世纪的道德目的工具合一论本质上是一种功利与道义并重的道德价值观。它一方面主张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张用合乎道德的手段或方式去追求作为目的而存在的利益,不 取 不义之财,做到财以义取,利凭德获,使非道德目的的功利财富因道德手段的运用而具有道 德的因素,这是道德手段的运用证明目的的正当。马克思主义认为,正当的手段可以使目的 的得以实现,手段的性质也直接影响到目的的道德价值。一般来说,手段的合理确证着目的 的合理,手段的卑鄙反衬着目的的卑鄙,“要求的手段是不正当的,目的也就不是正当的。 ”[2](P74)通过合乎道德的手段追求到的个人利益即是正当的个人利益,正当的个人利益也 就是合乎道德的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它又坚持认为道德并不仅仅只是工具或手段,道德自 有它作为目的而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主张把道主视为社会文明和个人完善的重要目标,肯 定其具有自身的内在善和目的善,强调利益的占有、分配和消费应当服从并服务于社会道义 的目的,使利益的占有、积累、分配和消费有助于道义目标的实现、发展和完善。新世纪的 道德目的工具合一论既反对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仅仅把道义视为谋利计功手段的道德工具论, 认为真正的道义自有其内在的和神圣的价值,强调不能把道德纯粹工具化。如果把道德纯粹 工具化,就会造成如同庄子所说的“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的道德实用主义局面,就会 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危机;也反对封建地主阶级一味地强调道义的目的价值和至上价值,视 人为道德工具的价值观,认为如果只承认道德的目的价值而否认道德的手段价值或工具价值 ,将人变成道德目的的手段存在者,就会造成对人性的压抑,使道德脱离现实的人生和社会 ,失却其改造现实世界、服务人生的作用。由此可见,新世纪的道德目的工具合一论是一种 包含着公平正义的社会功利论,一种注重功利效用的公平正义论,因而本质上是一种两个文 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伦理价值观。

标签:;  ;  ;  ;  

论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_目的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