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青年工作的课题与思考——新世纪的挑战与应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网络时代论文,课题论文,青年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社会越来越进入“网络时代”。据统计,截止1998年底,全球共有9000万因特网用户,其中中国的网民总数是210万,预测网民总数在1999 年还将成倍增长。有媒体将“上网”评为1998年的社会流行语。人们的确象追逐时尚一般地向网络涌去,在“猫”、鼠标、键盘等组成的空间中,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
每一种商业形态都有自己的消费群体,从目前的统计看,在中国,因特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比电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40 岁还低5岁。男性网民占92.8%,女性网民仅占7.2%。 因特网使用者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多为教育、研究、管理、电脑相关行业及专业技术人员。网上内容的丰富多采,使青少年对因特网情有独钟。在大学校园,上网价格的相对便宜,青少年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跟风”心理,使网络的普及率更高。在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的学生宿舍里,电脑随处可见。大学生们通过“伊妹儿”(E-mail)互相联系, 通过网络和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交朋友,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也利用电脑和网络带来的逼真惊险的游戏来打发课余空闲的时光,他们仿佛是一群新世纪的“新人类”群体。网络时代的降临,使人类憧憬已久的信息时代成为现实,它和知识经济的浪潮一起涌来,将给人类原有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带来许多变革性的影响。但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麻烦”甚至是消极影响。让上至政府首脑、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头疼的“千年虫”问题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说人类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花费将大大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损失。而网络对人类的社会行为、文化传播等带来的消极影响今天也许还不十分明显,但也已稍露端倪。电脑“黑客”的肆虐、电影《网络时代的爱情》的诞生,都已经在提醒人们,应该很好地研究一下网络时代人类的文化精神生活问题。特别是对于青年人来说,由于他们还没有最后形成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十分旺盛,容易沉湎于“网上世界”,因此受到影响的可能性更大。作为当代青年工作者,如何认识因特网对青年的影响,探索与思考因特网对于青年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对做好新世纪的青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之一:如何防止因特网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鼓励、引导青少年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其文化身份,文化身份由其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一系列区别于他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态构成。经历了几千年繁衍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塑造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为博大精深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文化之精华越来越具有生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世界走向和平与美好的未来,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青年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特别是在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当今世界,保持每一个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保持世界文化的丰富多采。近年来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后盾,向世界各国渗透。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亚欧各国都采取措施,扶持本国文化,抵御美国式的媚俗文化。中国政府也一直在做复兴中华文化、扶持中华文化的工作。但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当代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有可能消解我们本身的民族文化身份。
因特网具有开放性,它完全打破了国界,连通了地球上任意一个可以连通的角落。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大量新鲜而真实的信息和发达国家的先进观念。这对我们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庞大的说教式的意识形态体系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它同时可能消解我们那些有价值的应当保留和弘扬的意识形态,这是由因特网当前的状况所决定的。
首先,因特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95%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中文信息目前还不到1%。中国的人口数量虽然是世界第一, 使用中文的人数也是世界第一,然而在这个代表着未来、代表着最先进生产力的因特网上,中文却不是一种强势语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也是最基本载体的中文在因特网上地位的衰微,将有可能导致长期沉湎于因特网的青少年(即所谓“网虫”)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淡漠。
其次,因特网的主导国家是美国,因特网上运行的信息潜含的往往是美国式的意识形态。这其中当然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也有许多东西不适合我们,甚至是我们要大力反对的。世界观并没有完全形成的青少年长期接触因特网,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听起来仿佛有点危言耸听。但实际上如果接触一下现在的许多青少年,感受一下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漠然和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式大众文化的热衷甚至痴迷,就能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有所认识了。因特网的日益普及,使美国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它在迅速有效地同化着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青少年。防止网络时代消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同时鼓励、引导青少年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时代青年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课题之二: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时代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确立积极、健康、有助身心成长的人际关系。
信息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传媒业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庞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庄:坐在家中,就可以和地球任何一端的朋友愉快地聊天。而网络技术更将地球浓缩到一张无形的网络之中。就联系方式而言,因特网弥补了其它联系方式的不足,而且具有本身独特的优势:
(1)它具有广泛性。 人们可以在几千万甚至更多的人口中选择交往对象,并同时与其中的许何人交往。
(2)它具有间接性。联系感情的方式是网络, 人们不用直接面对面,这就大大激发了彼此之间的神秘感,随之而来的是美好想象和交往热情;人们不用即时回应对方,这就给予了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其便于从容、机智、幽默地处之,容易与对方保持良好关系。
(3)它具有安全性。在网络上人们往往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所以不必担忧因泄漏自己的隐私或秘密而失去面子或危及自身利益。
与网络交往的这些优点相比,现实交往的缺陷非常明显。因此相对而言人们很容易在网络上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和终极关怀。当人们在虚拟世界获取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人们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网络交往中。而每次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只会让人更加倾向在网络中寻求安慰。这种循环很可能造成一个后果:人们只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但完美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
对于处于特殊时期的青少年来说,网上交往就显得更加具有吸引力。青少年对情感的需求日渐强烈,但又面临着繁重的学习或生活方式的压力,因此通过网络交友,在网上聊天,成了许多青少年沉湎于网络的重要原因。有些青少年甚至因为过分投入而染上“网络毒瘾”: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消极对待学习和生活。有些家庭对孩子上网采取限制措施,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当然也有的青少年能够避免这种结果,能够适当控制对网络的倚赖,通过网络扩大了交往面,将网上、网下的朋友结合起来,使生活更加丰富多采。因此,正确引导青少年对待网上人际交往,采取正确的态度,充分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面,而不是将网络当作自己唯一可信赖的“朋友”,是网络时代青年工作必须认识的第二个课题。
课题之三: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辨别网络信息中的“垃圾”与合理利用游戏。
网上有丰富的内容,包括新闻、最新的技术等等,但网上同样也有“垃圾”,特别是一些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黄色、不健康信息以及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这些东西不仅会耗费青少年大量的时间,也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电脑游戏,这是目前青少年接触电脑最大的兴趣点之一。据统计,目前全国对电脑的真正使用率只有10~15%,电脑的普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电脑应用的普及却很不尽如人意。许多人对电脑的印象就只是个打字机而已,其次就是电脑相当于游戏机。这点在青少年中表现尤甚。
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特别是有效利用因特网上的信息,这是包括电脑专业技术人员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提高了电脑特别是因特网的有效利用率,才能让电脑和因特网更多为人类服务。这点不仅对年轻人如此,对成年人也如此。但对青年工作来说,任务在于通过教育和引导,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电脑和因特网在学习和工作方面的兴趣,而不仅仅是游戏方面的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天性中存在着游戏倾向,并在某特定人群中有某种概率分布,其中包括对电脑或因特网着迷的概率分布。何况电脑、因特网上的游戏确实丰富多采,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令许多人身不由己、欲罢不能。有社会学专家主张要爱护和鼓励青少年的游戏倾向,并认为游戏是科技创新的基本前提之一。所以,对于已经迷上电脑游戏和因特网游戏的人,不宜采取打击方式(当然对违规者应有纪律约束和符合规定的惩罚),而要积极引导。游戏不是坏事,痴迷也不一定是坏事,问题在于不要影响他人,不能伤害自己的身心,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要教育他们对家庭、社会和自己要有责任感。不少家长说,因特网上的游戏有些是很好的,既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还可以提高英文的阅读能力。通过游戏,孩子还能学习到许多中外历史、文化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笔者认为,正确对待游戏的态度正是现代许多青少年所缺乏的,是应该大力培养的。因此,大力向社会呼吁杜绝有害游戏毒害青少年的同时,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让电脑和因特网游戏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网络时代青年工作应该思考的新课题。
课题之四:如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网上伦理,杜绝恶意的破坏行为。
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方便了交流,但同时也容易使恶意的“垃圾”信息流传,而且由于其保密性和安全性难以确保,使有些不在知情范围内的无关人员却能设法通过因特网进入某些内部信息资源库;有些人为的电脑病毒,能够引起整个系统的瘫痪。因此,有人说,因特网是新世纪的“犯罪工具”。前不久让电脑业者闻之色变的“CIH”病毒, 据说就是一名台湾大学生的玩笑之举。而美国五角大楼的电脑系统受到侵入甚至遭到破坏的事情也发生过不止一起。上海、江苏都发生了利用电脑进行金融犯罪、经济犯罪的案例。电脑业内人士将这些非法入侵者称为“黑客”。“黑客”事件的连连发生,使人们对电脑系统的安全性越来越怀疑,对“黑客”的恐惧心理与日俱增。因为连保密性能极好的国防、金融方面的信息系统,都曾经受到过“黑客”的侵入,有些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此带来的损失将无法估量。因此,已经有人呼吁要确立电脑方面特别是网上的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电脑行为和网络行为,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这对于占电脑使用者的大部分人数的青少年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年轻人的好奇心理、对于身边事物的不满甚至少数人对社会的仇视心理,很可能引发电脑行为、网络行为的出轨,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有时候有些后果甚至是“黑客”本人都想象不到的。而且网络行为具有的等距性(平等性)、互通性、脆弱性、隐蔽性使这种行为带来巨大损失的可能性很大。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网上行为,杜绝破坏性事件的发生,是网络时代青年工作的又一课题。这个课题不仅对于青少年有意义,而且对于规范全社会的网民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这些对网络时代青年工作的思考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社会的政治、文化、伦理、法律等诸多方面。作为跨入新世纪的青年工作者,对于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正确对待,积极投入,切实参与,前瞻思考,预见对策。只有这样,青年工作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要求。否则,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时代为我们准备的也许是一个“文明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