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经济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а]Россия/стратегии развития/экоиомическая структура/инновации
[中图分类号]F13/17.512.42 [文章标识]A [文章编号]1009-721X(2009)02-0022-(13)
俄罗斯经济创造了惊人的奇迹。普京执掌俄罗斯政权8年来,俄居民实际收入增加了1.5倍,失业和贫困水平降低了一半,经济稳步发展。2000-2007年间,俄GDP总量增加了72%。2007年GDP增长率达到近7年来的最高水平——8.1%。俄罗斯国家统计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975亿美元,仅次于美、中、日、德、法,居世界第六位,人均11861美元,迅速跃入高收入国家行列。8年来,商品进出口总额增加了4倍,吸引外资增加了6倍,而在此之前资本外逃每年达100亿—250亿美元不等。2007年俄罗斯资本净流入达到创纪录的823亿美元,证券市场市值是1999年的22倍。国家外债已经减少到GDP的3%,这是世界上最低的指标。截至2008年7月1日,俄罗斯国家外汇储备达到5683亿美元,2008年年初,稳定基金也达到了1600亿美元。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自主整体上得到了保证。最近两年俄罗斯正在兴起真正的投资和消费高潮。开始了大规模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机械制造和住房建设计划,飞机和船舶制造业正在进行结构改革,汽车和铁路生产吸收了大规模的投资。其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然而,其经济结构的调整任重而道远。
一、俄罗斯经济结构变化的消极趋势
众所周知,俄罗斯的经济复苏主要得益于国际市场日益高涨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俄罗斯副总理、财政部长库德林说,俄罗斯依靠石油8年共赚取了近5000亿美元收益①。2007年俄罗斯原油和石油制品出口实物量比1995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分别达到2.6亿吨和1.1亿吨。
1、“荷兰病”威胁俄罗斯经济
2005年2月,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发表报告称,俄罗斯已经患上了“荷兰病”,石油出口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卢布坚挺,威胁工业的竞争力。从长期来看,“荷兰病”会造成资源从加工部门向采掘部门转移,导致增加值减少。经济长期依赖自然资源的出口会削弱加工业发展的动力和高新技术的发明和创造。2008年上半年俄罗斯能源部门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8%,而生产最终产品即消费品和投资品部门的贡献只有23%。能源部门在工业中的比例达到了35.6%。商品出口当中原料占89%,其中能源占64%。2008年1月库德林指出,近7年来卢布对一揽子货币有效汇率升值了85%,是世界升值速度最快的货币②。本国货币的升值导致了进口的增加。2008年1—5月商品进口增加了48.5%,进口满足了居民新增消费的70%,占所有商品资源的43%,严重威胁本国工业。近7年来,俄罗斯进口商品年均增加26%,超过所有的大国如印度和中国(23%)、美国和日本(7%)。进口商品在国内消费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30%上升到2007年的53%。同时,国内通货膨胀居高不下,2000年以来CPI年均上涨13.7%,而PPI则更是高达18.5%。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失衡,经济的原料和能源化趋势不断加强
2007年与1991年相比,所有经济部门中增长幅度最大的除了电力、电子和光学仪器设备生产外就是能源开采。最薄弱的是纺织工业,年均增长率只有3.9%,是1991年的20%多,运输工具和设备生产平均增加4.2%,与机器设备生产增幅一样只有1991年的60%。从各经济部门的盈利率来看,最高的当属能源开采,但机器设备以及运输工具和设备的销售盈利率平均只有8%和不足7%,纺织业不足5%。俄罗斯产品竞争力极其低下,只能出口原料产品和粗加工产品。这一趋势到21世纪初得到进一步强化。包括能源在内的矿产品出口从1995年的333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80亿美元,增加近6倍。在出口商品结构中,从1995年的42.5%增加到2007年的64.7%。本来所占比重就不大的机械产品出口2007年与1995年相比几乎减少了一半,不足出口额的6%。
3、第三产业比重下降,金融服务业严重滞后
2000年以来,俄罗斯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了43%,所占比重从56.4%上升到60.9%。2002-2006年间,第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增加了1.2倍,低于第二产业的1.8倍,同时所占比重也从59.6%下降到55.8%。在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中,第三产业相应地从49.7%下降到2005年的46.9%。第三产业内部,比重最大的是批发和零售贸易以及汽车、摩托和个人日用品、物品的维修服务,一直保持在32%—33%,其次分别是运输和通信以及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保持在19%和16%左右。但是金融业发展缓慢,2006年其在服务业产出中的比重不足6%。宾馆和饭店服务的比重更是不足2%。
4、投资结构失衡,融资渠道单一
尽管近年来俄罗斯出现了投资热潮,但投资结构不均衡。投资的主要领域分布在交通和通讯部门、房地产业、加工业和能源开采,对国民经济装备工业投资严重不足。2000-2007年期间机器设备生产投资比重平均只有0.86%,运输工具和设备生产也只有1.2%。国民经济基础部门农业投资比重依然偏低,为4.2%,不过具有稳步增加的趋势。外商投资中,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平均只有25.6%,而且具有下降的趋势。各种贷款比例过大,平均高达71%(见表2)。截至2007年底,累积吸收外资2206亿美元,其中88%投向了加工业、贸易和各种维修领域、能源开采和冶金行业。直接投资总额1030.6亿美元的87%投向了加工业、能源开采和冶金行业。贸易和维修部门吸收的外资主要是各种贷款,累计高达495.2亿美元,是累计外资总额的近1/4,累计贷款总额的44.7%。
2007年俄罗斯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中,企业自有资金占45%。说明企业经营状况逐步好转,但同时也说明企业经营的开放度不高。在企业外部融资当中,2000年以来平均有23.8%的资金是通过银行贷款和企业间贷款进行的,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的比例很低。证券市场不发达,企业主要通过自有资金和少量的贷款进行投资,从而制约了投资规模的扩张。
5、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制约消费增长
俄罗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性劳动报酬,所占比例从2000年的62.8%提高到2007年的70.4%,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较低。同时,俄罗斯居民货币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衡。占居民总人口20%的低收入阶层所拥有的货币收入从1995年的6.1%减少到2007年的5.1%,而20%高收入阶层所拥有的货币收入从1992年的38.3%增加到2007年的47.8%,也就是说20%的高收入阶层占据了近50%的货币收入。收入差距从1992年的8倍增加到2007年的16.8倍。相应地,基尼系数从1992年的0.29上升到2007年的0.42。一般来说,收入越高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收入越低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但受到收入总量的限制。所以,严重的收入分配差距制约了国内消费的进一步提升,对经济增长不利。
6、地区间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均衡
2007年,占国土面积3.8%的中央联邦区集中了26.2%的人口、35.2%的地区总产值、30.4%的加工业产值、企业盈利的49%和24.2%的投资。最大的远东联邦区占国土面积36%,而人口只有不足4.6%,生产的地区总产值只有4.4%,只获得了6.3%的投资,甚至不足莫斯科市的60%。中央区人均月货币收入16812.8卢布,莫斯科更是高达34539卢布,而南部联邦区只有8724.7卢布,是莫斯科市的25%。中央区、伏尔加河流域和南部联邦区集中了近70%的农业产值。2006年中央区吸收了301亿美元外商投资,占全国的54.6%,仅莫斯科市就集中了43.5%的外资,而南部联邦区和西伯利亚联邦区的这一指标分别只有12.6亿和19.1亿美元,分别仅占2.3%和3.4%。
7、研发投入不足,科技进步停滞不前
由于科研经费不足,俄罗斯科学院的某些重点实验室被迫关闭,科技人才大量流失。俄罗斯从事科学研究和设计的机构数量从1992年的4555家减少到2006年的3622家,科研机构从2000年的2686家减少到2006年的2049家,设计局从1992年865家减少到2004年的194家。1992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有153.3万人,到2006年减少了近1半,只有80.7万人,其中研究人员只有38.9万人,其他均为低级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据联合国专家估计,俄罗斯因科技人员外流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30亿美元。科技领域的危机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技术结构,高技术综合体部门严重萎缩。
二、俄罗斯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扭转俄罗斯经济结构的政治决定
在整个苏联时期就存在这种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决,社会主义具有无比优越性的意识形态,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苏联在1960年代以前依靠牺牲农业和轻工业,1970年代又主要依靠大量的能源出口,集中一切力量发展重工业,发展军事工业。1980年代初世界能源价格的急剧下跌,标志着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的彻底失败。1990年代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大转型导致了空前的衰退和严重动乱,民不聊生。进入21世纪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度攀升和普京拨乱反正政策的实施,使俄罗斯在短短八年之内重新跃入世界强国的行列。八年来,普京的核心政策就是让居民休养生息,实施教育、医疗、住房和农业四大国家工程。如今,国家积累了大笔的资金,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社会、政治、经济已经逐步走上正轨,彻底扭转严重依赖原料和能源的畸形经济结构就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
1、战略目标
2008年2月8日,普京在国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作了《俄罗斯2020年发展战略》的报告,③确立了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其根本是人的问题。围绕这个基本目标,普京规划了俄罗斯未来12年的教育和科研、医疗卫生和住房建设三大民生问题的解决方向,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要使中产阶级在整个居民结构中的比例不低于60%,甚至70%。普京提交给国务委员会的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实际上是把俄罗斯从惰性的能源和原料发展道路转向创新发展道路的政治决定。这一战略包含了以科技进步及其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和社会发展目标为基础的广泛的内容,希望最终将俄罗斯经济转向创新发展的道路,推向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快速和稳定增长的轨道。
2、战略措施
普京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就是要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求今后12年内各主要经济部门这一指标至少要提高3倍。主要政策措施是: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基础经济部门,包括自然资源的深加工,发挥能源、交通和农业的潜力;对各经济部门的现有生产实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实行崭新的企业管理,更新所有的机器、设备和生产工艺;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部门,如航天、造船、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发展信息、医疗和其他新技术;加快道路、车站、港口、机场、电站和通讯系统的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业,使其达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平,形成世界金融中心;努力建设良好的市场和竞争环境,积极参与全球和地区一体化进程、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为此他要求集中力量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为人们创造平等的机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形成创新行为和积极提高经济效率的动力机制。④
3、实施机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普京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把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实际成果作为评价整个国家机器的主要标准。消除对经济过多的行政压力,积极吸收私人资本到国有部门,加快发展落后地区,培育新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心。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加快实现“强国富民”。进一步加强以企业“强强联合”为特征的战略行业重组,组建国家绝对控股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提高俄民族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对战略资源的支配权,将国家经济命脉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切实落实四大“国家项目”。2008年5月8日,普京在国家杜马发表的总理就职演说中将这一长期战略进一步具体化:⑤(1)发展金融市场,建设世界金融中心,支持民族资本的“对外扩张”;(2)建立为经济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新技术等服务的税收体制;(3)进一步扩大经营自由,消除经济的行政和垄断障碍;(4)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调整经济结构,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农业、包括造船和航空在内的高技术领域;(5)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6)改善国家管理体系,转变政府职能。
4.战略特点
首先是恢复了国家的作用。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第一次把战略发展问题提到了国家层面。没有国家的应有努力,战略也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其次,与以往的战略幼稚地强调万能的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不同,这一战略清醒地认识到俄罗斯经济的复杂情况。普京在强调GDP翻番任务的同时,也指出了惰性的能源发展模式是死路一条。他确定了国家政策的方向,那就是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升教育、科学、医疗卫生水平,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本国优势,实现经济现代化,发展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能力,重建和扩大生产、社会和金融领域的基础设施。为使国家转向创新发展道路,提出的任务是逐步提高创新和投资积极性,使积累水平达到GDP的30%,在教育、医疗和科学研究方面的预算拨款水平与发达国家标准接轨。
5.依靠大量投资转变发展方式实为粗放式发展模式
遵循普京把俄罗斯经济从原料出口型发展转向创新型发展的指导思想,俄罗斯政府在2008年8月提交的《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提出了三种发展方案:(1)惰性发展方案、(2)以继续对能源和原料部门增加投资为基础的原料能源型发展方案和(3)创新发展方案。⑥从表3可以发现不同方案对2020年前时期宏观经济预测指标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型和原料能源型方案都能够保证GDP翻一番,而且创新型发展方案的GDP还要高出21%。
在C.格拉季耶夫看来,转向创新型发展道路,要求根本转变经济增长的机制和结构,其主要源泉应当是科技进步。⑦根据战略构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工业企业的比例应当达到40%—50%,工业产出中创新产品的份额要达到25%—35%,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部门占GDP的比重应当不低于17%—20%(2006年为10.5%)。经济部门结构要实现大幅度转变。按照创新方案,高新技术部门在增加值中的比重要提高一倍,即从10%提高到20%。与此相反的是,石油天然气部门的比重要从20%降低到12%,原料部门从8.4%降低到6.8%。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应当每年增加15%—20%,到2020年要达到不低于800亿—1000亿美元,从占世界市场的0.2%提高到1%。月平均工资应当提高到2000美元(2006年为391美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个方案都要求以提高经济效率为前提。根据创新方案,GDP能耗和电耗分别减少39%和27%,而劳动生产率提高138%,这离普京要求的目标还差很远。政府的战略构想计划增加近3倍的投资,投资的增加大大超过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加GDP的指标。由此可以认为,战略构想试图主要地依靠粗放地增大固定资本,以扩大增加生产的基础。
三、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结构变动的积极趋势为实现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许多学者担忧2020年发展战略能否得到实现。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已经表现出了向好改善的积极趋势。
1、工业特别是加工业发展迅速,比重上升,能源部门增长率下降
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了14%,创造的增加值增加了1.8倍,其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从2002年的33.7%上升到2006年的39.4%(见表4)。第一产业在总产出结构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6.6%下降到2006年的4.4%,第二产业则从43.7%上升到48.2%,这种变化趋势表明了俄罗斯正在经历所谓“再工业化”。这也可以从以下数据得到证实。2000年到2007年,在GDP年均增长7.1%的情况下,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8.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然而总积累增长率却达到了21.3%,按照2020年发展构想的创新方案,积累率还将达到30%。工业生产平均增长6.6%,而农业生产年均只增长了3.3%。
第二产业内部,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增长最快的是电力、电子和光学仪器设备的生产,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超过16%,个别年份甚至猛增了43%和35%,但发展不稳定。其次是机器设备生产年均增长8.1%,2003、2004和2007年甚至分别增长了19%、21%和19.1%。加工工业年均增长6.8%,某些年份达到10%。能源开采平均增长率只有5.3%,且从2003年最高的增长率10%逐年下降,2007年只增长了不足2%。能源出口也基本上到达顶峰(见图2)。
俄罗斯投资高潮的到来导致对投资品需求的大幅度增加,这表现在进口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机器设备和运输工具的进口从2000年的10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020亿美元,增加近10倍,在进口商品结构中的比例也从31.4%上升到51%。上述积极的变化趋势表明,能源和原材料部门的增长速度和对GDP的贡献率在下降,以加工部门为主的最终产品部门增长速度和贡献率在稳步上升。在加工工业部门中,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在增大,传统产业的贡献率在下降。图1显示,1997-2003年国际油价变动与GDP变动是同步的,而2003年以后国际油价的大幅上升对GDP的拉动并不明显。
图1 国际石油价格与俄罗斯GDP变动
资料来源:Основные параметры прогноза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2030 гг.Приложение к Концепции долгосрочного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Проект МЭРТ РФ,2008(8).
图2 俄罗斯能源出口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Россия вцифрах.2008:Стат.сб./Росстат.–М.,2008.–стр.485.
2、投资需求大幅度上升,加工业和服务部门投资比重增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复苏,俄罗斯投资年均增长约14%,其中2007年投资总额增加了21.1%,是1995年的近2倍。设备更新系数从2000年的1.8%提高到了2007年的3.9%。从投资的部门结构来看,2000-2007年期间投资比重最大的是交通和通讯部门,平均为22.1%。其次分别为房地产业16.8%、加工业15.9%、能源开采14.7%(见表5)。
1990年代由于俄罗斯社会的动荡,几乎很少有外商投资。1995年吸收的外资总额只有29.8亿美元。2000年以来,外商投资总额每年以10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2007年俄罗斯吸收外国投资总额达1209.4亿美元,猛增了658亿美元,超过了前一年累积吸收外资总额的一半。从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来看,截至2007年底,累计吸收外资2206亿美元,其中30%投向了加工业,能源开采和冶金分别占17%和14.8%。累积直接投资总额的39.2%投向了加工业。2007年吸收的1209.4亿美元外资当中,投向加工业319.5亿美元,占26.4%。而能源部门吸收的外资只占13.1%。
3、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趋向合理
随着经济的迅速恢复,俄罗斯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2000年以来人均可支配货币收入年均增加12%。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人数从1992年的33.5%和2000年的29%减少到2007年的13.4%。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引发了俄罗斯国内消费风暴。2007年居民家庭最终消费比2000年增加了近4倍,年均增加8.8%。2007年为居民服务的零售贸易额超过了10万亿卢布,是2000年的4.6倍。根据抽样调查资料,在居民消费结构中,2007年购买食品的支出比例占28.4%,比1995年减少了近一半,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支出弹性大的非必需品将处于主导地位。非食品支出比例则增加了10个百分点,达到41.7%。购买房产的支出也从2000年的1.2%增加到了2007年的3.3%。消费能力日趋提高。
4、国有经济对国家经济的导向作用增强
2001年12月俄罗斯颁布了新的《国有资产和市政资产私有化法》,纠正了过去私有化的一些问题,加强了对私有化的管理和监督。自2004年以来,俄罗斯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陆续出现了重新国有化的迹象。⑧国有和地方政府所有的企业数量从2001年开始逐年增加,到2006年增加到41.4万个。2000-2007年,俄罗斯投资总额中政府预算投资平均占20%,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在投资总额中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平均高达24%,国有企业零售贸易额增加了近1倍,国有建筑企业完成的工作量增加了近1.7倍。2007年国有固定资产总额比2001年增加了1倍,达到10.9万亿卢布。国有企业吸纳了32%的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2165.6万人。俄罗斯政府在能源、军工、飞机制造、重型机械、核能、矿产开采、汽车制造、海洋运输、航空运输、银行、造船等几乎每个重要战略领域都建立起了大型国有控股公司,大大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主导作用。2000年以来俄罗斯投资总额中政府预算投资平均占20%,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从2007年联邦预算支出来看,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措施的支出高达83537亿卢布,占GDP总额的25.3%。
5、研发投入大量增加,科技成果突出
2006年用于研发的投入达到2888亿卢布,是2000年3.8倍,占GDP的比重为1.07%,其中国家投入占27%,占政府预算支出的比例为2.27%,这一指标比2000年提高了34%。俄罗斯专利申请数量和批准数量分别从2000年的35609项和23316项增加到2007年的54337项和36805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总额从2004年的1228.5亿卢布增加到2006年的1884.9亿卢布,占生产投入的比重保持在1.4%—1.5%。其中2006年化学工业、电力设备、电子和光学仪器和设备的技术创新投入高达4.4%—4.5%。
四、2020年前俄罗斯实现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
1、能源的路径依赖
从前述俄罗斯经济结构变化的情况看,俄罗斯经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并没有削弱,而且依赖性更强。即使是2020年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构想三种方案的预测也依然是建立在对未来国际石油价格不同估计的基础上的,况且俄罗斯已将能源作为其重返世界大国行列的重要杠杆。
2、俄罗斯咄咄逼人的新的对外政策构想会恶化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外部环境
2008年7月俄罗斯公布了新版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⑨7月21日俄罗斯《Коммерсанть-власть》发表文章称,“俄罗斯终于站起来了,现在要进入下一阶段,那就是要让整个世界跪在它的脚下”。⑩这种含义的词句在新版对外政策构想中重复出现,提出结束单极世界并使俄罗斯成为国际政治另一极的目标。表示要有效利用一切资源包括能源作为俄罗斯重返世界舞台的有力杠杆。梅德维杰夫决心要建立国际新秩序,普京要求民族资本“对外扩张”。俄罗斯这种咄咄逼人的企图改造整个世界的野心,以及与格鲁吉亚的军事冲突及其背后的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敌对关系越来越紧张,西方对俄罗斯的遏制必然会进一步加强,甚至重新回归冷战,重走军备竞赛的老路。同时,其他国家与俄罗斯发展关系时也不得不提升戒心。显然,没有一个良好的和平环境,俄罗斯2020年发展战略是难以实现的。
3、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对俄罗斯经济产生强烈冲击
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俄罗斯的实体经济,(11)首当其冲的是俄罗斯各大银行。2008年9月16日俄各大银行和另外一些大公司的股票一天之内丧失了近1/3的市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俄油气行业面临减产的压力。2008年9月24日,天然气工业公司、卢克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和THK-BP石油公司请求俄政府提供贷款。俄罗斯70%的石油产量和91%的天然气产量来自这4家公司,因此它们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影响举足轻重。此外,俄罗斯的冶金业和汽车制造业也受到严重冲击。一些冶金企业已经宣布减产,汽车制造商降低了商用小轿车和载重汽车的产量。金融危机还造成了物价全面上涨:零售网络受到打击,许多批发商面临破产;另一方面,生产、运输、仓储等环节成本的增加也会抬高物价。同时,2008年8—10月,资本外逃已近1000亿美元。
注释:
①参见:http://www.investor.ua/news/141-11648.html.
②参见:http://www.rian.ru/economy/20080130/97992059.html.
③Путин В.В.,О стратегии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и до 2020 года.Вытупление на расширенном заседани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совета.08.02.2008.http://www.regnum.ru/news/954426.html.
④同上。
⑤Путин В.В.,Выступление Владимира Путина на заседани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Дум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8 мая 2008 г.http://www.gzt.ru/business/2008/05/08/193351.html.
⑥Концепция долгосрочного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Проект МЭРТ РФ,2008(8); Основные параметры прогноза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2030 гг.Приложение к Концепции долгосрочного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Проект МЭРТ РФ,2008(8).
⑦Глазьев С.Ю.Стратегия и Концепция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и до 2020 год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2008-03-06.http://www.apn.ru/publications/print19384.htm#_ftn2.
⑧赵秋艳:“浅析当前俄罗斯经济中的‘新国有化’趋势”,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7期;曲文轶:“试析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的新动向:强化国家对自然垄断的所有权控制”,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2期。
⑨Концепц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МИД РФ,2008.http://www.kremlin.ru/text/docs/2008/07/204108.shtml.
⑩М.Зыгарь,В.Соловьев,Послание послам или Россия окончательно встала с колен.《Власть》,№ 28(781)от 21.07.2008 г.
(11)参见李新:“俄发展战略受冲击”,《解放日报》,2008年11月18日,第4版。
标签: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俄罗斯卢布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