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泰和医院 湖南 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比较CT、核磁共振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入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行CT扫描,研究组行核磁共振扫描。比较两组的总诊断准确率以及对不同损伤位置的诊断准确率、对不同血肿厚度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组对颞叶、额叶、额颞叶、顶枕叶等位置的诊断准确率稍高于对照组但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的总诊断准确率为97.5%,高于对照组77.5%的总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对血肿厚度<6mm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上核磁共振临床价值更加显著,其对较小的血肿厚度也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核磁共振;急性颅脑损伤;CT;诊断价值
急性颅脑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外伤,患者因外力的冲击而导致颅骨、脑膜、脑血管发生机械形变,该疾病病情发展迅速,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昏迷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休克或死亡;同时,急性颅脑损伤还可使神经纤维受到损伤,导致致残等结果[1]。为了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临床需要尽快准确诊断患者的损伤位置以及血肿厚度,以便为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本文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试比较CT、核磁共振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入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具体资料为:研究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4岁~74岁,平均(48.52±11.71)岁;高空坠落致伤10例,交通事故致伤23例,重物击打致伤7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25岁~73岁,平均(48.47±11.82)岁;高空坠落致伤11例,交通事故致伤24例,重物击打致伤5例。将患者的平均年龄、致伤原因、性别比例等资料进行组间对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可采取统计学对比。
纳入标准:①与急性颅脑损伤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②无核磁共振或CT检查禁忌证;③受伤至入院接受检查的时间不超过72小时;④患者家属了解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也批准本次申请[2]。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②妊娠哺乳期女性;③有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3]。
1.2 方法
对照组行CT检查,为患者取仰卧体位,以64层螺旋CT为患者扫描头部,参数设置如下:①管电压:120kV;②管电流:125mA;③扫描时间:5s;④矩阵:512*512。扫描主要为常规轴位扫描,扫描基线为OM线,层厚与层距均为10mm。若需对重点部位进行薄层扫描,层厚与层距可调为5mm。
研究组行核磁共振检查,为患者取仰卧体位,以1.5T核磁共振仪对患者进行横轴位(T1WI、T2WI序列)、矢状位(T2WI序列)的扫描,T2WI矩阵为230*230,TE为120ms,TR为4000ms;T1WI矩阵为230*230,TE为9ms,TR为400ms,层厚5mm,层距1mm若对重点部位进行薄层扫描,层距可调为1mm。
为确保诊断结果准确,阅片者为同一批影像科医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总诊断准确率以及对不同损伤位置的诊断准确率、对不同血肿厚度的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这些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需正确录入至SPSS-19.0版统计学软件中进行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利用软件可检验卡方值。假设P<0.05,那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损伤位置的诊断
研究组对颞叶、额叶、额颞叶、顶枕叶等位置的诊断准确率稍高于对照组但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的总诊断准确率为97.5%,高于对照组77.5%的总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血肿厚度的诊断
研究组对血肿厚度<6mm的诊断准确率为82.5%,高于对照组62.5%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血肿厚度≥6mm的诊断准确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患者发生急性颅脑损伤后,颅内会因为组织出血而导致颅内压力升高,进而引发脑血肿或脑水肿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若要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则要对其急性颅脑损伤状况进行及早的诊断与治疗。而医生制定方案的依据通常来源于诊断结果,本文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采取了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前者基于X线对不同人体组织的透过率与吸收差异来获取患者的血肿状况,但是其存在一定局限性,即只能采取横断面扫描,容易受到颅骨特殊生理结构的影响,在扫描相邻脑组织时出现伪影,并且也无法扫描颅底与颅顶等特殊位置[4-5];而后者基于核磁共振原理从多个角度观察患者病灶,可以更有效地筛查患者的组织病变情绪,由于其采取了多个序列进行扫描,因此对病灶的成像清晰度、获得数据丰富程度都要优于CT,其借助空间-波谱分布四维影像可以获得颅脑解剖结构,即使是微小的血肿病灶也可以发现[6]。见结果,行核磁共振检查的研究组的总诊断准确率高于行CT检查的对照组(97.5%vs77.5%),其对血肿厚度<6mm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82.5%vs62.5%),正可以证明核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上具有比CT更加显著的临床价值。
结语:
核磁共振于急性颅脑损伤尤其是微小病灶的诊断上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应在临床上积极推行。
【参考文献】
[1]罗宏锦.对比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5):55-56.
[2]刘晓亮.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3):172-173.
[3]金毅,唐维林,李国华,等.对比分析核磁共振与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06):24-25.
[4]郭开灿.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2):5-6.
[5]扈延伟,陈娜.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1):126-128.
[6]邓张勇.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价值临床比较[J].当代医学,2016,22(05):20-21.
论文作者:崔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准确率论文; 患者论文; 血肿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