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实践研究技术:名师研究方法_胡明道论文

语文教师实践研究技术:名师研究方法_胡明道论文

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名师研究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法论文,名师论文,语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春,武汉市教研室在武汉市第14中学召开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的教学艺术研讨会,我在会上有一个近两万字左右的长达两小时的发言,话题是“胡明道老师教学生动的艺术”。胡老师很认真地听、记我的发言并在发言结束后立即问我:“余映潮,你讲话的这些资料是从哪儿来的呀?”我说:“我有专门研究您的卡片呢!”事后,我给胡老师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过去了,那上面有她四十多篇文章的目录及出处——这份目录,连胡老师自己都没有。

很多年前,我不仅有研究胡老师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对张建华、章熊、黎见明、洪镇涛、徐振维、陈钟梁、蔡澄清、陆继椿、鲁宝元等名师的研究纪录。特别是上海的一批名师,可以说是被我“尽收眼底”,即使是上海本地的老师也没有像我这样研究过他们。在我的卡片上至今还有他们的名字:沈蘅仲、何以聪、鲍志伸、周其敏、陈亚仁、戴德英、卢元、钱蓉芬、俞达珍、何念慈、潘鸿新、方仁工、吴侃、陆军、火观民、梁康华、金志浩、杨墨秋、邵愈强、朱乾坤、过传忠、冯志贤、董金明、居志良……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雄奇壮丽的队伍啊;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才华横溢的队伍啊!

师德师道师风师艺是需要传承的。我觉得,如上所述的学习与研究,就是“名师研究”。

中学语文界的名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前沿”;从师要“高”,他们就是“高师”。研究、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技艺、教学经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少走好多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少走好多羊肠小路,少走好多走进去又退回来的路。

所以,名师研究是很有效益的研究。

“名师研究”不是“名师模仿”,那太浅白了,那样做仅仅只能学到一点点“艺”。名师研究贵在深入,贵在品味,贵在提炼。

在研究中,如下角度与方法都是可行的:

1.收集。收集某位或某些名师的各类作品,进行阅读与探究。

2.收藏。收藏名师们特别经典的论述或案例,以作长时间的揣摩、感悟、品味。

3.摘抄。摘抄名师的名言,摘抄名师精彩的教学片断,缩写著名案例的主体内容。

4.观摩。观摩名师的现场教学或教学录像。

5.评点。评点名师的教例。

6.跟踪。对某位名师进行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多角度地感受其教学思想与教学特色。

7.评说。对名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观点以及课例进行评论或进行批评。

8.综述。从宏观的角度对名师的思想体系、教学体系、教学风格进行评介。

9.比较。或从纵向、或从横向对名师进行比较研究。

……

笔者研究名师的方法主要是“收集”“综述”“评点”;研究的理念是“广泛研究,多方吸纳,整合提炼,发展自己”。

对名师的研究,要落实在“体会”之上,要尽可能地多形成一些文字的书面的研究结果,这不仅仅是从理性上提高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们学到一些“真东西”。

如下面是笔者研究胡明道老师时写下的一些文字,从中既可以看出名师研究的一点道道,又可以感受到向名师学习并不是用一朝一夕的工夫就能解决问题的,它同样地充满着艰辛劳苦。

宏观的评述

在我看来,要完整地研究胡明道老师的阅读课堂教学艺术,透彻地了解胡明道老师的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技巧,必须从如下角度进行探索。

1.胡明道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

2.胡明道提问设计的艺术。

3.胡明道品读教学的艺术。

4.胡明道学法点拨的艺术。

5.胡明道课堂调动的艺术。

6.胡明道课堂教学生动的艺术。

7.胡明道文体教学的艺术。

8.胡明道教材处理的艺术。

9.胡明道思维训练的艺术。

10.胡明道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在上述内容中,我有一定的、较深的体会的是胡明道老师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和教学生动的艺术。我在这两个方面受益匪浅。

中观的评析

就阅读而言,所谓“高效率”教学,简言之,主要有如下含义:第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得到不断的激发,教学过程紧凑、生动、热烈。第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得到充分的吸收与表达的训练,知能共进。第三,教材内容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教学内容丰富、饱满。

胡明道老师的阅读教学,就鲜明地具有上述特点。她的课生动热烈,活泼多姿,其神韵,其思想内核,在于教学构思的科学和新颖,在于教学手段的灵巧,在于教学目的的深刻——追求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率。我们可以从她大量的课例中,欣赏到她确保“高效率”教学的一个优美艺术线条,那就是“精心创境”。

胡明道老师上课,很少使用“道具”,也不追求如何优美动人的“导语”,而认真地着力于有气氛、有情味的语文学习环境的创设,并往往能于三言两语之中,于撩拨和调动之中,酿成和保持让学生愉快投入的良好情景。具体地讲,这种“创境”的手段又集中运用于两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学习语文的心理环境。

请看胡明道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实际操作的一些细节:

①像朋友似地对学生倾吐心声;

②与学生就授课内容进行民主性的协商;

③变换角色,直接参加学生的讨论活动;

④对学生的建议作赞许性的吸纳;

⑤对学生的标新立异作中肯的评价;

⑥对学生的见解作欣赏性的评析;

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亲切的鼓励和鼓动;

⑧友好地倾听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见解;

⑨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能力进行褒扬;

⑩就学习语文的心得作感染性、鼓动性很强的精彩表述;

……

上面这些内容,用胡明道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进行“心电交流”。这种“心电交流”就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友谊交流,信任交流。教师对于学生,有悉心的支持,亲切的教诲;有友好的赞同,善意的批评;有热情的表扬,中肯的评价;有信心的激励,人格的尊重。学生对于教师,则是保持着积极的和谐的向上的语文学习心理,表现在学习上则是胆子变大,信心增强,情趣增长,兴致勃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率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内驱力”源源不断地发自学生本身,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语文教学的“高效率”也就有了当然的保证。

2.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的课中环境。

请看胡明道老师常用的一些激趣的、鼓劲的,能够非常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投入语文学习的调控手段:

①全班同学分组抢读,进行读课文表演赛;

②各组推举代表进行小型学习比赛;

③游戏抢答、接力译文,或者句段配图;

④就课文内容推荐值得探讨的好题目;

⑤就课文的教法和学法提出学习建议;

⑥教师设误,学生反驳;

⑦教师有“困难”,请学生帮助释难;

⑧请同学就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⑨同学之间质疑问难;

⑩各组“承包”“问题”,对全班同学进行讲析;

……

以上这些内容,既可以看作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也可以看作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某个片段时间内的组织形式。它们的惟一出发点,就是“积极调动”四个字,换个说法,就是积极地努力地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从激励的对象看,有个体的,有小组的,也有全班的。从活动的形式及内容看,有提建议、荐题目的;有释疑难、驳错误的;也有作抢答、搞竞赛的,如此等等。从智力活动的层次看,有操作性的学习内容,也有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这些手段在老师的娴熟运用中,往往像万花筒一样,“一摇又是一朵花”,变化无穷且形式优雅,将它们在不同的课型之中相机穿插运用,永远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励性。它们其中的每一朵“花”,都是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小环境,都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得到极大的激发。无数节语文课中有无数朵这样的“花”,就能显示“高效率”的非凡效果。这与那种教师主讲、教师多讲、教师硬讲的手段相比,学生智力活动中的主动与被动、积极与消极、灵活与呆板、兴致勃勃热烈沸腾与兴味索然平静沉闷,可谓高下分明。

微观的评点

例一:请看《小橘灯》三步式教学。

(1)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这一块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有三个:①读课文,给自然段加序号。②用一句话讲讲这个故事的梗概。③以“我”的活动为分段的依据进行分段。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

(2)精读课文,咀嚼理解。

这一块解决三个问题:①初次见面时小姑娘给“我”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②再次见到小姑娘时,她给“我”的印象又是什么?③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我”对小姑娘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研读课文,探究评说。

这一块活动将学生分为四人小组,主要解决如下的问题:①“照不了多远”与“无限光明”矛盾吗?②本文主要是写人的,为什么还要写山景呢?③“王春林”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为什么要写他呢?④作者为什么以“小橘灯”为题,它对表现小姑娘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评点:

这样的三个教学步骤即三个教学板块,有着怎样的艺术性呢?

①“通读”“精读”“研读”三步,由粗而细,由浅入深,既表现出教学的程序,又暗示了一种学习方法,教学线条单纯而又明晰。

②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小的教学板块连缀而成,呈顺向思路且层层递进,每个教学板块“各司其责”而又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整体的美。

③教学目的非常鲜明。从表面上看,教学安排是:通读课文,整体把握—精读课文,咀嚼理解—研读课文,探究评说;而教师的良苦用心则是:通读明内容—精读赏形象—研读探写法。也就是说,这教学中的三步,每一步都有它的“深层含意”。

例二:请看几个教学提问。

①谁能将《枣核》中带“枣核”的句子找出并用短语加以浓缩?

②《卖炭翁》中,卖炭老人衣正单为什么“愿天寒”?想尽早卖炭为什么“泥中歇”?靠卖炭为生为什么又“惜不得”?

③用25分钟浏览课文(原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请问,各课中的陌生朋友各“渴望”什么?

评点:

提问①是一个单问,此问很有力度,仅此一问便牵动着学生对全篇课文的理解。这个提问从表象看,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内容并加以浓缩,而实际上,是将学生深深引入课文,了解课文并进行概括训练。从教学目的上看,教师好像是在利用提问清理文章脉络,而深层的含义则是理出全文的叙事线索、抒情线索,既便于形成板书,又为课文分析作了充足的铺垫。提问②是一个问题群,用于课文的研读、分析阶段,覆盖了课文的重点内容。从形式看,它形成一种排比,具有力度之美,对学生有趣味性也有压力;从提问技巧看,这是巧借课文内容提问,表现了一种教法,同时也暗示了一种学法。从设问的目的看,其主轴是人物形象的分析。三个问题逐一解决,不仅全课内容纵横连贯,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一气呵成。提问③是一个单元起始课的总揽式提问。这是一个异常精妙的提问,它既表现了教师品味理解教材的优美角度,又一线串珠式地牵动了对全单元课文的粗线条的赏析。想想看:小姑娘盼望爸爸回来、妈妈病好,美籍华人朋友渴望得到几枚枣核,“我”希望再吃一顿榆钱饭;孟浩然希望再来喝菊花酒,王昌龄期望“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连串的理解要在25分钟的浏览中得到,其训练的力度该有多强。不仅如此,教师还用此问为下一步的教学埋下伏笔:我们透过各不相同的“渴望”,将认识哪些不同的社会生活?

这种提问的艺术,可以概括为:利用“提问”的牵引性,进行整体阅读教学。

上述提问的牵引性,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每一问,既有眼前的用途,又有“长远”的目的,既有表象技巧又有深层含义,既有教法实施又有学法显示,“高效”教学的效率由此可见一斑。

优秀的有个性的有创见的教师,“设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精心研读教材与精心设计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学之中那些极具牵引力的优秀教学题,无一不是教师精心咀嚼教材所得且又恰切地根据教学实况而设置。胡明道老师所设计的教学之“疑”,这方面的特点尤为明显,值得我们细细地品析鉴赏。

标签:;  ;  

语文教师实践研究技术:名师研究方法_胡明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