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构想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由贸易区论文,上海论文,意义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12年6月6~7日,胡锦涛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12次会议,这是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第三次在中国举行。在2008年杜尚别召开的第8次首脑峰会上各方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期目标是在贸易投资便利化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经贸合作。远期(2020)目标是在本区域内逐步实现货物、资本、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本届首脑峰会上,如何落实《纲要》规划,携手应对金融危机余波及欧债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冲击,是各方重点商讨的议题之一。《纲要》为我们规划出了一幅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各国经济贸易投资合作的长远蓝图,能否落实、如何落实则是当前需要研究的课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贸易自由化作为一种趋势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各种因素,特别是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下,WTO框架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事实上受到诸多掣肘,反映在现实中就是WTO主导的多轮贸易谈判至今乏善可陈。在此背景下,为了最大限度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分享贸易利得和参与国际分工,以及安抚国内既得利益者和保护贸易拥趸集团,参加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成为各国政府的折中选择。在WTO框架内,WTO对建立和加入自由贸易区实行报备制,WTO不反对各成员国参加各类自由贸易区组织,并希望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通过扩大自由贸易区的范围和领域间接向更广泛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虽然自由贸易区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仍是目前争议较多的话题,但是不争的事实是形形色色的自由贸易区裹挟着全球化浪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区主要有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欧盟(EU)、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等,大致可以包括北北型自由贸易区、南南型自由贸易区和南北型自由贸易区。从实践上说北北型自由贸易区(如欧盟)或者南北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较南南型自由贸易区开展时间更早。作用也更加明显,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以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典型代表的南南型自由贸易区发展更加迅速。一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发展带动了对外贸易发展,继而推动了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在与发达国家经贸交往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自身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保障,例如墨西哥经济发展严重受制于美国,即使是在由发达国家组成的欧盟内部也时常就自由贸易区利益分配问题而龃龉不断;三是深陷债务问题的欧美各国经济增长疲乏,市场萎缩,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给发展中国家开拓发达国家市场造成了麻烦,因此需要扩展发达国家之外的其他市场。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仍将是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的主流。
目前,中国正在与28个国家或地区建设了或正在建设15个自由贸易区,其中已经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区协定,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自贸协定,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内地与台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CEFA)。正在商建的自由贸易区有5个,分别是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挪威、瑞士、冰岛自由贸易区。同时,中国已经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与韩国结束了自由贸易区联合研究,正在开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官产学联合研究。总的来说,目前中国自由贸易区安排呈现出一种以亚太邻国为重点、以拉美北欧为侧翼,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态势。中国14个邻国中,在东亚,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甚至有望在一定条件下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努力;在东南亚,中国已经与东盟正式建立了自由贸易区,这是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地区性自由贸易区组织;在南亚,中国与巴基斯坦建立了中巴自由贸易区,并且正在积极与印度磋商建立自由贸易区;但是,中国尚未与中亚地区邻国哈吉塔乌等和北方邻国俄罗斯在自由贸易区问题上有重大进展,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构建全方位立体式自由贸易区体系的一大缺陷或者遗憾。
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合作组织商务日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提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可以适时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这也是迄今为止中方高官就此问题最新也是最积极的表态。事实上,以深化成员国之间睦邻友好关系、巩固地区安全与稳定为出发点,以打击三种主义和促进联合发展为己任的上海合作组织在地理范围上正好覆盖了目前中国周边自由贸易区进程最为滞后的俄罗斯和中亚诸国。这就给我们指出了一个鲜明的方向,即能否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现有渠道,在加强政治互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能否积极推进以政治话题为主要议程的上海合作组织向区域性政治经济合作组织迈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互信有必要加强双边经济贸易联系。而贫困和经济落后正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激进主义的温床,为了彻底根除三种主义对地区稳定的危害,提高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治本之策。
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促进国际分工,提高贸易各方福利,因此自由贸易一直以来都为经济学家奉为圭臬,并不断为实现自由贸易而奔走呼号。但是,自由贸易虽然能提高贸易各方福利,但是纯粹自由贸易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困难重重。因此,才建立了以降低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为目的、以实现自由贸易为己任的WTO;同样正是因为在实现全球自由贸易道路上障碍不断,才有了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向区域自由贸易演进,并最终实现全球自由贸易的次优选择。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也是当下各国之间相对容易达成一致的议题。
目前,针对中国自由贸易区问题研究大量集中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研究上,如佟福全(2002)、张蕴岭(2002)、崔日明(2002)、张彬(2011)等探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和贸易效应,胡鞍钢(2001)、刘昌黎(2001)、张曦、海闻(2003)等分析了中日韩,乃至包括中国香港等地的四地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发展的前景及可能性;但是,很少有文献涉及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为数不多的几篇,如:贾俐贞(2007)首次探讨了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相关问题,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和中亚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对脆弱性是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历史必然,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机会。陈小沁(2010)也谈到了特别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上海合作组织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上海合作组织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肩负重任。赵鸣文(2011)认为上海合作组织从“上海五国”机制演变10年来成绩斐然,但是上海合作自由贸易区短期内难以形成。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如何促进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这正是本文试图解决和回答的问题。
二、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经贸发展现状
为了探求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有必要分析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经贸发展情况。本节主要从区域内部贸易发展状况、贸易密集度和贸易互补度三个方面分析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经贸发展现状。
(一)区域内贸易比重
表1分别统计了1995~2010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各国与其他五国区域间贸易占各国总贸易的比重。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与其他五国区域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仅为1.95%~3.39%之间,其中中国对五国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大部分年份均低于中国从五国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俄罗斯与其他五国区域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高于中国,大致在8.28%~11.93%之间,同样,俄罗斯对五国出口占俄罗斯出口的比重略低于俄罗斯从五国进口占俄罗斯总进口的比重。这说明对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而言,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对其他国家的贸易进口强度高于出口强度,也就是说在区域内两国更倾向于扮演进口者的角色。
与中俄不同,哈吉塔乌各国对其他五国区域内贸易占各自总贸易的比重明显较高,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比重甚至超过50%,而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也超过40%。这说明对上述四国而言,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贸易重要性十分明显,这是各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条件。还可以发现,上述四国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区域内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略高于进口的比重,这说明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出口强度高于进口强度,也就是说在区域内两国更倾向于扮演出口者的角色;而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区域内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略低于进口的比重。
从该比重及进出口相对大小可以看出,哈吉塔乌等国区域内贸易的重要性明显高于俄罗斯和中国,其中中国最低。因为中国传统的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贸易主要集中在从上述国家进口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初级商品,而出口工业制成品等商品。
(二)贸易密集度
在分析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时,贸易密集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及由此得来的贸易偏斜指数都是重要的指标。其中贸易密集度指数的公式为:
表2显示,俄罗斯与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其他国家贸易密集度整体而言高于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其他国家;但是,中国与其他国家(除俄罗斯)的贸易密集度呈上升趋势,而俄罗斯与其他国家贸易密集度呈下降趋势。一方面,哈吉塔乌四国与俄罗斯历史上同属苏联加盟共和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苏联解体后,五国均为独联体成员国,继续保持着密切往来,俄罗斯也一直视哈吉塔乌等国为其经济后院,不断通过诸如签订《独立国家联合体自由贸易区》等方式加强在该地区的贸易存在,因此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密集度高于中国与上述国家。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因此与哈吉塔乌等国的贸易密集度不断上升,目前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密集度均超过1,与这些国家之间贸易密切;而随着俄罗斯经济发展,对外贸易随之扩大,但在贸易方向上开始注重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等国发展贸易,因此与哈吉塔乌等国贸易密集度呈下降,但是即使如此,俄罗斯与哈吉塔乌等国贸易密集度仍达到10左右,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联系十分密切。
(三)贸易互补性
贸易互补性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重要问题,Drysdale(1967)提出如果两国存在紧密的贸易联系,那么还必须确定这种联系是互补性和还是偏向性,进而认为当各国之间存在互补性的紧密贸易联系时,有利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至少会减少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阻力。为了衡量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参考于津平(2003)和尹翔硕、郎永峰(2011)等人的研究方法得到以下贸易互补性指数计算方法:
其中,X、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下标i、j、w分别表示i国、j国和世界,下标k表示k类商品,分别代表i国k类商品出口比较优势(形式上类似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j国k类商品进口比较劣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构造的思路是,i国k类商品出口比较优势越大,同时j国k类商品进口比较劣势越大,那么两国之间互补性越大,再加权求和就可以得到两国之间贸易互补指数。本文计算了1995~2010年上海合作组织各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见表3。
从表3可以发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均大于1,并且与所有国家的贸易互补程度均呈上升趋势。俄罗斯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而与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贸易互补程度呈下降趋势。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与区域内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互补程度也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吉尔吉斯斯坦与俄塔乌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与区域内各国贸易互补程度基本保持不变。塔吉克斯坦与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与其他三国贸易互补程度呈下降趋势而与中乌两国贸易互补呈上升趋势。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与俄塔两国贸易互补程度上升而与哈吉两国贸易互补程度下降,与中国贸易互补程度基本不变。同时,以2010年为例,可以将表3改写成另外一种形式,见表4。
通过表4可以发现,中吉、中塔、中乌贸易互补指数小于吉中、塔中、乌中贸易互补指数,也就是说根据不同国家计算出的贸易互补指数并不相同,其中吉中、塔中和乌中贸易互补性要高于中吉、中塔和中鸟,也就是说上述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互补性要高于中国对上述国家的贸易互补性,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上述国家因与中国进行互补性贸易而获得福利提升更加明显。同样,以俄罗斯为例,俄中、俄乌贸易互补指数小于中俄、鸟俄贸易互补指数,也就说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的贸易互补性要高于俄罗斯与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互补性,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中乌两国因与俄罗斯进行互补性贸易而获得的福利提升较俄罗斯更加明显。以此类推,可以研究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各国之间开展贸易,特别是互补性贸易而获得的福利提升。
三、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
从区域内贸易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区域内贸易占各国,尤其是中亚四国对外贸易的比重,还是从密集度指数所反映的贸易关系,特别是从各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来看,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组建自由贸易区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
(一)高水平的区域内贸易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条件
区域内贸易的高度发展,说明区域内贸易往来频繁,经济关系密切,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条件。哈吉塔乌等国区域内贸易比重高达50%以上,区域内贸易是上述各国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区域内贸易比重也达到10%左右,且特别是由于与中国贸易规模扩大,呈上升趋势。中国区域内贸易比重虽然较低,有一个重要前提是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庞大,因此与上述国家区域内贸易比重相对较低。另外,中国从上述国家的进口大多是石油、铁矿石和煤炭等大宗原材料,对维护我国能源供给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加强和中亚地区各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欧美出口市场相对疲软,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区域内贸易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呈现稳定的上升态势。
(二)密切的贸易关系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关键因素
密切的贸易关系,既是对长期以来区域内各国经贸关系的概括,也是对今后各国经贸关系的展望。业已形成的紧密经贸联系有助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现有的经贸关系,因此,紧密的经贸关系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关键因素所在。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反映双边贸易关系的贸易密集度指数大多年份大于1,这反映出中俄与其他国家已经形成比较密切的贸易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对关系中,只有中俄或者俄中贸易密集度指数均小于1,这反映出中俄之间的经贸关系明显滞后与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也滞后于两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一方面既有历史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两国政热经冷的尴尬现状。随着两国互惠友好关系的发展和两国政府间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不断延伸至经济领域,可以想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两国贸易关系必然更加紧密。更加紧密的中俄贸易关系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前提,同时,可以预见自由贸易区的组建也将进一步推进中俄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三)较高的贸易互补性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动力
组建自由贸易区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更加合理的国际分工,降低关税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福利水平,因此,较高的贸易互补性正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动力所在。各国在追逐对方比较优势弥补自身比较劣势的过程中,即在贸易互补性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对自由贸易区的需求,在自由贸易区成立后,较高的贸易互补性同样是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动力。否则,经济和贸易结构上的同质化表现出来将是激烈的竞争性,不利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即使在发达的欧盟内部也存在诸如德国、法国这样的先进国家,意大利、西班牙这样的中等国家和葡萄牙、希腊这样的发展中发达国家;互通有无,互补余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由贸易区的功效。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个别几个国家之间在个别年份低于1之外,其余均大于1,这意味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互补性较强,这也基本符合目前的现实情况,即中国在制造业领域有比较优势,其他国家在初级品特别是大宗原材料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这说明,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已经具备了组建自由贸易区的最重要条件,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同样是各国据以获得贸易利益和社会福利的本质。
四、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及途径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对中国而言,对区域内部其他国家同样如此。对其他国家而言,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可以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充分享受中国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地区经济增长红利。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耀眼的国家,30多年的持续增长使得国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这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为迫切的问题,扩大内需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这又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具有贸易竞争力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特别是矿石燃料和农作物产品,部分国家特色纺织业和其他产业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与中国的进口需求基本吻合。另外,对中国而言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一)强化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地区共同发展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内部国家互通有无,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即有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市场潜力;也有像俄罗斯这样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发展迅猛的金砖大国;也有像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拥有丰富的油煤气资源,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性大国;同样也有像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对落后的国家。但是,发展本国经济,加强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是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话题,也是各国寻求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力。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程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下较为现实和理想的选择。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地区共同发展。
同时,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初衷在于打击三种主义,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而贫富差距过大,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正是恐怖主义、地区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有效地发展经济,提振国内市场,促进居民收入提高,增加社会福利开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这就要求上海合作组织更多地通过关注经济发展,以达成其政治目的。因此,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落实上海合作组织宗旨的题中之义。
(二)开拓新兴市场,稳定大宗商品供给
随着美国内部经济问题和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加深,欧美发达国家国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这使得我国本已严峻的贸易形势雪上加霜,扩大国内需求和开拓新兴市场是解决外贸吃紧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国内产能得到合理利用,在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必须不断加大开拓新兴市场的力度,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力度,转移外贸出口方向,增加当地存在。与我国边境接壤的邻国无疑是第一选择,哈吉俄塔乌等国历史上同是苏联加盟共和国,经济政策上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制度,重视重工业生产和忽视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生产,独立后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民生领域生产仍然比较滞后,这为我国企业拓展当地市场提供了条件。
同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均有丰富的油煤气资源,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重要的产油大国,哈萨克斯坦的坞、铀等资源储量世界第一,铁矿石的产量也十分丰富。近一段时间以来,西亚北非局势紧张,世界能源供给受到伊朗问题和叙利亚问题的不断干扰,并且在将来一段时间内能源紧缺将始终是伴随世界经济的一个敏感话题。近年来,中国石油和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因此,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强经济合作与联系,稳定大宗商品供给对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三)在上海合作自由贸易区内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地区影响力
另外,对我国而言更为现实的因素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是为数不多的由我国倡议并主导的地区性组织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以我国城市名称命名的国际组织,通过促进上海合作组织由侧重政治合作向同时注重经济合作转型,有利于我国在区域内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首先,可以通过ODA或者信贷支持/优惠贷款等方式帮助地区落后国家发展本国经济①;其次,可以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对上述国家进行投资开发,深化互利合作关系;再次,可以深化政府间的经济合作关系,签订大型基础设施合同和长期商品供求关系②。
在上海合作自由贸易区内部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日后发展的长远规划。中亚五国中四国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三国与我国接壤,中亚是中国周边一块相对独立的战略区域。在上海合作自由贸易区内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有助于深化睦邻友好合作,维护边界安全和稳定,特别是可以防范地区外其他大国或者大国集团插手地区事务,制造不稳定因素,最大程度上使中亚地区成为我国稳定的战略后方。结合美国拉拢日本积极构建TPP争夺太平洋地区经济主导权,美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等一系列事件可以发现,我国所面临的周边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因此也急需加强自身自由贸易区建设,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而上海合作组织正是理想的平台之一。
为了尽早有效的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准备:(1)加强宣传,通过政府层面的沟通和企业层面的推进,消除当地居民对组建自由贸易区的疑虑,大力宣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好处,促使各国政府同样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自由贸易区谈判;(2)加强边境贸易力度,通过边境贸易的发展间接促使双边贸易规模扩大,为组建自由贸易区提供经济基础;(3)加强金融联系,提供融资便利,我国政府可以加大对哈吉俄塔乌,特别是吉塔等国的金融援助,加强双边经贸关系,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其他国家进入中国提供相应的投融资便利,加强经贸联系;(4)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先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把新疆重点建设成为与中亚经济合作的桥头堡;(5)向其他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援助,为其他国家人员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培养经贸人才。
中国政府一直是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协调成员国政策、稳定区域内部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不仅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成员国共同利益,也是本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对各方而言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而区域内各国之间的互补性和地理上的紧密联系恰好为组建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是自由贸易区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各国政府应当本着共同利益一致原则,积极参与到组建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来,携手努力为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注释:
①2004年中国曾向成员国提供9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2005年中国宣布提供10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帮助成员国国家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料来源,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网,http://www.sco-ec.gov.cn/crweb/scoc/info/Article.jsp?a_no=600&col_no=290).
②如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修建了“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线,—期工程已于2006年7月完工。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直在商谈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并换取美元贷款的合同,双方石油管线也已架设完毕。
标签:自由贸易区论文; 上合组织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贸易互补指数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