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培育工业规模经济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注意论文,规模经济论文,我国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培育工业规模经济是工业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本文侧重讨论了培育工业规模经济过程中应当引起注意的四个问题,即必须与产业政策相吻合,必须与改革相结合,必须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必须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培育工业规模经济,“船大好冲浪”。这是工业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已日益成为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共识。目前,许多地方的党政领导对培育工业规模经济非常重视,纷纷拓出了重点企业,制订了种种优惠扶持政策,落实了发展的规划和措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培育规模经济要依据规模又不唯规模,必须与产业政策相吻合
多数地方确定培育规模经济重点企业的基本方法,是对现有工业企业依据产值、利润的多少依次排队,居前选择若干个企业。有一个以纺织、机械工业为支柱的市,确定了10家重点企业,其中有3家是原料、产品同一的纺织企业,2家是机械企业,而符合该市产业政策所确定的战略行业中的一个企业、一个项目都没有。长期下去,新的支柱产业不能形成,夕阳产业不能淘汰,现有产业结构的水平何以提高?还有的县(市)财力很有限,但确定的重点企业有几十个,这就造成精力和财力更加分散,短期内难见效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培育规模经济的重点企业时,即要依据规模又不唯规模。依据规模是因为一般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大,起点越高,但在依据规模确定对象时要有超常的胆量和气魄,大中选大,大中选优,优中选优,更要避免重复。扬州市每个县(市)培育规模经济的重点只有几个企业,这样领导倾注的精力高度集中,人财物等生产要素高度倾斜,才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培育出象少女之春、春兰空调等产值规模几个亿、十几亿乃至几十亿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不唯规模,就是不能绝对依据规模,要大胆地把那些生产设备先进、产品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大、市场适销对路的小规模企业作为培育规模经济的重点。当然,一个地区,有前途的中小企业会很多,并非要把每个企业都作为重点,关键是要选择符合产业政策所确定的战略性产业中的带头项目。海门市近几年,所规划发展新材料工业作为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项突破性战略措施来抓,以特种钢材、特种铜材、陶瓷、电子铝材和玻璃钢复合材料的生产企业为培育和发展的重点,认真组织,全力实施,使这些企业迅速由小到大,并带动了整个新材料工业的发展,成为工业四分天下有其一的新的支柱产业。从南通市区的情况来看,今后发展的重点一是港区,二是开发区,在产业政策上,除调整、巩固和提高现有的纺织、丝绸、食品、机械、建筑等支柱产业外,在港区主要是开发港口资源,建设各类码头泊位,重点发展利用水运、水域的石化、电力、冶金、建材、化学、醋纤、船舶、港口进出口货物加工,以及为港口服务的机械、集装箱、钢丝绳、包装器具等工业;开发区发展的重点是以石化为龙头的合成材料、新型材料产业和以机械、电子、仪表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我们在确定培育规模经济的重点时,一定要向这些行业倾斜,不能因小而舍之。只有把这些行业的弱小企业列入重点,倾心培植,才能促其尽快成长,形成规模,并带动与之关联的前后向项目的开发,形成新的产业群,进而带动全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民经济的振兴。同时,对于属被国家或地方列入“夕阳产业”的企业,即使规模再大,也只能是帮助其调整产品结构,以求新的生存之路,而不能列为培育规模经济的重点。
二、培育规模经济既要政策扶持,也要存量整合,必须与改革相结合
目前,各地相继制订了一些培育规模经济的激励政策,如实行银企挂钩,贷款原则上实行基准利率;所得税包干,超过分成;与地方工业发展基金挂钩;优先安排企业的用电或建立供电专线;优先安排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贷款;优先转报自营出口权,审批出国(境)人员的手续;优先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等等。这些政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增加企业自有或贷款资金,刺激企业增加投入,扩大规模。但是在当前地方政府对政策的调控特别是对资金的调控不断弱化的情况下,这些政策实施艰难。
而从另一方面看,各地中小企业多,行业分布广,企业之间、项目之间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同一主管部门所属企业之间“兄弟相煎”的事情比比皆是。如果进行存量组合,可以更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的生产批量,以便在市场同质产品还不多的情况下迅速占领市场,提高产品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增强与市场已有同质产品的竞争力,并为今后同质产品打入市场增加难度。
要实行存量整合,关键是把培育规模经济与改革结合起来。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大胆地把一些同类的中小企业的资产交给实力雄厚的重点企业去经营:一是鼓励中小企业以资产折股向重点企业投资;二是鼓励重点企业购买、兼并或投资控股现有的中小企业。上海第二毛纺织厂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该厂在1984年还是一个设备陈旧,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十年来,特别是近三年他们通过出资收购、投资控股、联营合资、风险承包等方式,控制了包括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在内的21家企业,成为一个实际掌握着5亿多人民币固定资产使用权,能从事毛条、毛料和服装加工、产品销售的全能型大型毛纺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连续十年位于全国同行业之首。三是鼓励重点企业以商标许可为纽带向中小企业扩散技术,协调组织中小企业生产同一优势产品,以迅速扩大优势产品的生产批量。八十年代上海的凤凰、永久自行车集团都是通过这种途径扩大规模的。实行商标许可关键是有名牌产品。目前,南通的名牌还不多,有些企业尽管也有了较大的规模,但品牌的知名度不高,有的产品虽是名牌,但商标还是借用的等等,这些都是不行的。凡是列入培育规模经济的重点企业,都要进行商标登记注册,在些基础上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对产品的宣传,为商标许可创造条件。
三、培育规模经济既要注重量的扩张,又要注重质的提高,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
有的地方制订的培育规模经济的计划就是企业量的扩张计划。走访一些企业,发现企业规模虽在扩大,但企业面貌依旧,还是原来的那种管理体制及那么几个管理人员,企业的营销队伍及科技开发队伍都原封未动,与新的企业规模很不适应。有的企业在量的扩张的同时甚至出现了各方面的混乱。因此培育规模经济必须坚持量和质的统一。否则,量的扩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提高企业素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包括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管理、技术、营销队伍的充实及水平的提高等各方面的内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一步规划、分步到位,乃至一步到位。首先要选准合适的企业法人,鼓励现有企业负责人多学业务知识,追求上进,否则,不求知、不求进、不开拓必换人。真正把具有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和经验,又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能人推上领导岗位。其次,要清产核资,明晰股权,保证企业法人具有独立支配的法人财产,成为产权主体、经营主体,能自主地进出市场。再次,无论是搞公司制还是股份合作制,都要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所构成的企业治理机构,形成权责分明,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机制。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要着重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健全营销体制,增强开拓市场的能力。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要不断扩大营销队伍,提高营销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大胆地借鉴的春兰集团、少女之春集团的经验,推行销售责任买卖制,实行产销分离,由企业(集团)与销售公司签订销售责任制合同,让销售公司负责建立营销网络,包购包销企业的全部产品。实践证明,这些销售公司在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下,精心策划,广揽人才,营销渠道宽广,手段灵活,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都比较高。从理论上讲,产销分离是生产资本积聚到一定程度以后的又一次向商业资本的分离,有利于加快资本周转的速度,增加资本使用效益。二是加强技术开发,完善科研体制,作为大规模的企业(集团),一般都是以产品质量优和生产成本低取胜的,而其背后真正的竞争实力则是规模化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核心产品。如虹雨集团的做法和体会是“每个产品的背后都有一位教授”,“今天产品的科技含量就是明天产品的市场容量”。因此,在培育规模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大力吸引科技人才,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队伍,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走厂校、厂院联合的道路,借智开发,借智生财。三是提高装备水平,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多角经营。要加大技改力度,目标世界先进水平,购置新设备,改善技术装备。要不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通过加快开发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淘汰劣势产品,扩大优势产品生产,来形成企业产品的系列化、配套化、梯队化,使企业始终立足于市场的制高点,在公众中树立企业新形象。
四、培育规模经济既要求规模的扩大,又要注重效益的提高,必须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培育规模经济主要是通过企业规模的扩张获得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但从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企业已达相当大的规模,但经济效益未见提高,有的甚至下来了。除产品、市场因素以外,主要原因是两条:一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长期生产成本上升,超过了企业获得规模经济益的最大临界规模;二是管理手段陈旧,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关键靠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因此,要把扩大企业规模与加强科学管理结合起来。
如何实施科学管理?首先要充分做好规模扩张前的决策论证,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的长期成本曲线是一条“U”型曲线,当长期成本点处在该曲线的最低端时企业的规模效益最大,此点的边际成本为零,此时的企业规模为最佳经济效益规模。如果再扩大规模,则企业的长期成本不断升高,而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企业的规模效益会逐步丧失。因此,在企业规模扩张前要通过边际分析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慎重决策。
其次要加强企业内部日常经营管理。在管理的主体上,要选择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人才上岗,使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序高效运转;在管理的层次上,要按照企业规模要大,管理单位要小的原则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分级管理,逐步推行企业内部的市场化;在管理的内容上,要重点抓好“质量、资金、成本、营销”四项管理,按国际标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加速资金运筹,加快资金周转,阻塞各种增本减利的漏洞,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做到以销定产,以生产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