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数学教育阶段,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衡量数学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对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212-01
数学教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一味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数学知识,忽视了小学生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导致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学习能力较低,所以,在积极推行新课改的背景下,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重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有效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教法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也存在一定的可取之处,教师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的部分充分吸收,摒弃滞后的教学观念。比如有些应用题是图形类应用题,在教学时,教师都会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通过分析图形找出解题思路。这种方法能够提升解题效率,应当继续沿用。又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互相解答的教学模式。因为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可以用来作为数学模型,设置数学题目。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换题目进行解答。
二、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信息的提取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教师在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出示问题情境后,可引导学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教师提供的信息。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将机会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在众多信息中,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在关键句或关键词的一旁作出喜欢的标记,明确信息中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的目标量,从而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从熟悉的情境中搜集信息,再想一想,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说题意理解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意”。 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利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叙述题意,既利于促进学生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又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积累,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更主要的是能养成审题习惯,从而能够理解数学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学会标记,让条件更醒目
(一)读一读,画一画
对于问题中呈现的信息,通过读一读,教师让学生发现信息,感知问题,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在学生读懂已知条件的基础上,教师明确并标记出题中有哪些可以利用的信息,可以让学生加一些标记。标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一般可以画出问题中关键的已知条件。例1:水果店共有苹果20箱,梨的箱数是苹果的4倍,苹果比梨少几箱?
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弄清楚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画出与问题有关的关键句子(梨的箱数是苹果的4倍),从而寻找突破口。
(二)看一看,标一标
在弄懂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学生还要进一步了解问题提供的目标信息,即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目标问题中隐藏的关键词,往往决定了问题解决的范围。分析条件时要注意对问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初始状态有全面而完整的认识,尤其对一些综合性强,关系复杂的数学问题,要注意充分收集有用信息,注意问题中看似无关紧要的条件,做好标记,解决问题后提醒自己对照,从而防止因一字、一词、一句之差,造成问题解决中的错误。例2:一长方形游泳池,深1.2米,是池面长的3倍,池面宽比长少1/4,这个游泳池蓄水多少立方分米? 一些学生分析时,原先已注意到本题的单位没有统一,但是由于本题的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学生没有画出已知条件,目标问题中的立方分米也没有做任何标记,使得经过一番计算,忘记了结果应该换算成立方分米,从而导致错误。
五、加强师生互动,发散学生思维
一题多解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一味采用单向性的教学方法,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没有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小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数学学习能力不强,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分析、思考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给出必要的解题条件,让学生结合图形和普通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尝试求解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以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重视形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检验是解题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经过认真审题,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选择了合理的算法,列式对多数学生已是水到渠成,但是,在作业中也发现有少数学生前功尽弃,比如抄错了数字(把3写成7)、写错了运算符号(把“+”看成“×”),在计算过程中发生错误,答句不写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是“小儿科”,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深远。对此,我在讲作业要求时对他们严格要求,要求列式后,要花几分钟的时间检查所列算式是否符合题意,计算结果如何,单位名称是否漏写,答句完整程度,逐步养成列式计算认真、细心,形成严谨的学习风格。
总之,在小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变外压为内需。注意分析方法的指导,找出题里的数量关系,学生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论文作者:郑从国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1
标签:学生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小学生论文; 题意论文; 条件论文; 信息论文; 数学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