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求关系看初中英语教师的培养_调查对象论文

从需求与供给角度看初中英语教师培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角度看论文,教师培训论文,初中英语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职教师培训被认为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实施新课程以来,国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培训的数量有所增加,培训质量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培训模式也不断多样化(李雁,2007)。有的学者提出应从教师培训的背景、教师身份和教师培训中的教学法三方面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理论研究(朱益明,2006)。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探索,但我们似乎忽视了教师自身的需求对培训的实效可能带来的影响(周小山、严先元,2002)。有的学者(于兰、孙启林,2007)甚至批评“教师培训”这一概念本身就将教师视为一个被动的角色。

笔者对北京市部分区县的初中英语教研员进行了访谈,询问了区一级教研活动的设计依据。结果发现,多数教研、培训规划都是基于以往的经验或相关的外语教师发展理论进行的。有些区县在设计教师培训活动前进行了一定的调研,但调研对象仅限于少数学校的教研组长,并不能代表大多数教师的真正需求。

受训教师也具有学习者身份,应当被看做培训的主体。同时,教师的需求往往来自教学实践的需要,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困难与障碍的最直接反映。教师的需求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应当是培训规划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其需求的满足情况更应当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拟从需求供给的角度,通过一项问卷调查,初步考察目前北京市初中英语教师培训需求、培训供给以及教师对培训长短期效用的主观感受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对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具体来说,本调查预计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教师的培训需求(以下简称“需求”)与教师实际参加的培训(以下简称“供给”)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这种差异呈现何种特征?

2.需求与教师对培训长、短期效用的判断之间是什么关系?

3.供给与教师对培训长、短期效用的判断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旨在获取来自一线教师的真实情况。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北京市城八区的49所中学,各区样本学校为4~7所。共有650名初中英语教师填写了问卷,其中有效调查对象为622人,调查对象流失率约为4.3%,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有效调查对象中,男教师为60名,女教师为562名。按照职称分类,实习教师为43名,二级教师为185名,一级教师为292名,高级教师为102名。样本学校和调查对象的选取遵循便利原则,即根据调查时间、地点的可行性选取最便利的调查对象。非随机抽样或非分层抽样调查在样本代表性上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因本调查的调查对象人数较多,地区覆盖面比较广泛、均匀,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

2.调查时间和地点

本研究的调查时间为2007年3月至6月,跨度为4个月。调查利用各级教研活动(如教材分析、新教师培训、观摩课等)下发并当场回收问卷。每一个调查地点的调查中,在简要讲解问卷作答方法后,统一下发问卷,并在15分钟后统一回收。下发、回收问卷的工作主要由英语课程教学论的研究生完成。

3.调查问卷的编制

编制调查问卷前,笔者对6名区教研员以及同区域内的24名初中英语教研组长进行了访谈,目的是收集目前各区、各校普遍采用的校本培训和非校本培训(主要指区教研室统一安排的培训)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培训仅包括与英语教育教学相关的培训,其他方面的培训(如班主任工作、师德、法规等)并不在考察之列。研究发现,校本培训的形式主要有“互相听课、评课”“教研组内的教材分析”“理论书籍、文献的阅读”“说课”“外请专家讲座”和“教研员/教研组长单独指导”六种;非校本培训则主要包括“集中组织的讲座”“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公开课观摩与讲评”“教学、科研论文评比”和“集中组织的教材分析”五种。

这11种培训形式构成了本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问卷要求接受调查的教师对每一种形式进行四个方面的判断:(1)是否需要这种培训;(2)区里、学校是否组织这种培训;(3)认为这种培训的长期效用如何;(4)认为这种培训的短期效用如何。这四个维度以事实陈述的形式出现在问卷中,例如:“我需要这种培训”。问卷采用五级量表的形式,即“1”代表“很不同意”,“5”代表“很同意”,“3”代表“一般”,“2”“4”介于“1”“3”“5”之间。采用五级量表的形式,能给调查对象更清晰的度量感,以便获取更准确的数据。另外,考虑到(1)、(2)两个方面的设问顺序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导向性,问卷特意设置了A、B两个版本,A卷中先问需求再问供给,B卷相反。A、B两卷的发放总量相当,在每一个调查地点的发放数量也差异不大。

三、结果与讨论

回收问卷后,将数据录入SPSS 13.0进行统计。表1为培训需求与培训供给之间的差异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

表1 培训需求与培训供给之间的差异

注:M表示平均数,SD表示标准误差。

由表1可知,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异因培训形式不同而有所区别。校本培训中,“听课评课”“教材分析”和“组内说课”三种形式表现出需求显著(p<0.001)大于供给的状况;非校本培训中,“观摩讲评”和“教材分析”两种形式也属于“供不应求”的范畴。除了“理论阅读”一种形式为“供大于求”外,剩下五种形式的供求关系基本是平衡的,其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p>0.05)。

总体来看,校本培训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异较大,且多呈现需求大、供给少的态势。另外,从表面数字看,这三种“供不应求”形式的需求平均数都很高(分别为3.9、4.2和3.9),普遍大于非校本培训的形式。教师更喜欢基于本校真实教育教学环境的培训模式,因为这些模式可以为他们带来更为直接的行为指导。再者,校本培训可能还具有耗时耗力相对较少的优势。

“供不应求”的培训形式多具有具体、实践性强、能直接和教学相联系等特点。以“教材分析”为例,不论是教研组内进行的,还是区里统一组织的教材分析,教师都有较强的参与需要。“听课评课”“组内说课”和“观摩讲评”都是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培训活动。这再次说明了教师对教学研究、在职培训、教学方法等事物的态度具有相当的实用主义倾向(邱耀德、徐浩,2008)。这种倾向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

另外,除“理论阅读”外,没有一种培训形式是“供大于求”的。这表明教师对培训本身还是具有较大积极性的,尚不存在抵触情绪。

下面从整体角度(不区分具体培训形式)对培训需求、培训供给及教师对培训长期、短期效用的判断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培训需求、培训供给及教师对培训长期、短期效用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注:r为皮尔逊相关系数。

从表2可以看出,培训需求、培训供给与教师对培训长、短期效用的判断之间各方向均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p<0.001),但相关的强度各不相同。需求与短期效用之间具有强相关,即教师需求可能与其对短期效用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共变关系。也就是说,教师的培训需求很可能来自他/她对短期效用的判断,即近期他/她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和外部支持。然而,需求与长期效用之间仅具有弱相关。这表明,教师似乎并不认为或无法确定那些能够满足眼前需要的培训会对长远的发展有什么好处。但供给却与长期效用之间存在中度相关,并与短期效用之间存在弱相关。这说明,教师基本认可目前的培训能够从长远角度使自己在专业发展中受益,只是它们似乎不能为解决眼前的问题提供思路。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至少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如下几点认识:(1)初中英语教师的校本培训供给和直接针对教学、帮助改进教学的培训供给目前都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需求;(2)教师的培训需求多着眼于解决现实教学问题,而且他们充分肯定这些需求的短期效用;(3)当前的一些培训供给并不能创造即时价值,但教师理解并相信它们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针对以上结果,笔者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供培训组织者和管理者参考。

1.培训规划过程应当引入需求分析的环节(Altshuld & Witkin,2000),尽可能广泛、准确地获取有关教师培训需求的信息,作为培训决策的重要依据。这样的信息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长期跟踪观察,切实掌握教师需求的发展变化与规律。时代在发展,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的培训需求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2.培训决策还要考虑长、短期效用的平衡问题,既不能片面地强调长期效果,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当前的效率,而是应当协调考虑“远”与“近”两个极端,找好支点,合理分配和使用现有培训资源,争取实现效用最大化。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仅是对英语教师培训规划问题所进行的尝试性探索。调查本身也存在一定的效度问题,如调查对象只包含了一线教师这一单一群体,而且问卷设计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仅能作为管理者决策和研究者后续研究的参考。后续研究可以将重心放在校本培训模式的开发与扩展上,也可以从宏观角度进一步考察教师培训作为社会资源的供求问题。

注释:

①本研究为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英语教师教育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究”的部分成果。

标签:;  ;  ;  ;  ;  ;  

从供求关系看初中英语教师的培养_调查对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