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优化探讨_企业经济论文

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优化探讨_企业经济论文

浦东新区的工业结构特征及优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浦东新区论文,特征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七年,依靠区位、政策、人才优势,吸引了大批中外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工业快速发展,整体水平已赶超浦西。但传统产业停滞,管理体制不顺,国有企业困难重重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新区工业的发展。新区工业要求得到大发展唯有进行“二次创业”。本文尝试从结构角度对浦东新区工业进行反思。

一、浦东新区工业发展现状

1、新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伴随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趋于下降。新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71.6%降至1996年的 52.2%,7年中下降了近20多个百分点。 但新区工业仍是新区经济的主产业,在新区经济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成为新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1995年新区工业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原值551.5亿元,资金总额1049.22亿元,利税总额134.62亿元。1995年新区工业增加值达260.07亿元,占1995年新区GDP的3/5左右。

2、全市工业的新增长点

由于新区工业的稳步增长,新区工业经济在上海市的占有份额不断提高,在全市工业中的地位也日益趋重。“八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17.9%,其中浦东新区年增长22%,明显高于全市水平。1995年,浦东新区固定资产原值、工业总产值和出口产品产值占全市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9.9%、10.2%和17.2%提高至21.1%、21.4 %和20.0%,新区工业已成为上海工业的新增长点。

3、外延式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雄厚的工业经济支撑着新区经济高速、稳定的增长;与此同时,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目标,促成新区工业经济朝向技术先进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已成为新区工业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但总体来看,浦东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仍主要是种依靠大量投资、大量新增投产的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长方式。“八五”期间,浦东新区共吸引外资90.6亿美元,内联注册资金136.33亿元,而其中1/3左右是投向工业行业,这些新增企业是新区工业高速增长的基石。近年来,浦东沿江老国有企业和大量的乡镇工业因土地、资金、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均不理想,而新投产和新搬迁至浦东的国有及三资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随着新区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高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深入,“列车工程”的纵深推进,新区工业经济将逐渐转向内涵式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

4、时空特征明显的空间布局

新区工业按地域与时间相结合特征,大致可分成沿江大中型老企业、新搬迁大中型企业、乡镇工业、开发小区工业四部分。

沿江大中型老企业,主要分布在浦东黄浦江沿岸、都是1990年前设立的老企业,大部分行政隶属于中央、上海市,以传统工业行业为主,新搬迁大中型企业,是1990年新区开发以后从浦西搬迁到浦东的中央、市属大中型企业,也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较好的沿江地带和陆家嘴地区,这是改革以后浦西给浦东注入的活力新源泉。以乡镇工业为主的区属工业,主要以一乡一点的形式分布于各镇,随着近年乡镇工业小区的合理规划和“列车工程”的逐步深化,乡镇工业已成为新区工业小区的重要增长点。新区几大开发区中,金桥、张江、王桥、星火均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只是具体侧重的方向有所不同。金桥重点发展通信、交通工具、家电、生物医药、计算机和光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争取到二十一世纪成为世界领先的汽车城、电子城、家用电器城;张江则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重点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与医药、微电子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三大产业,到下世纪显示“硅谷”功能;星火开发、重点发展轻纺、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等行业;王桥将建成一业为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工业区。

二、浦东新区工业结构特点

1、行政隶属多元化

浦东新区工业根据行政隶属结构的差异,主要分成中央、市属企业、区属、乡镇企业。其中中央、市属工业在新区工业中地位突出,这部分企业占新区工业企业数不足1/4,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却有3/4强,同时工业产品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约占新区工业的75%和68%。中央、市属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对新区工业的影响尤为重要,尽管企业数量仅为新区企业数的5%,但这部分企业却提供新区工业总产值的2/5。 新区的乡镇企业在乡镇工业小区的科学规划下健康发展,虽然这些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经济综合效益不如大型企业,但“船小好调头”,其生产经营方向同市场联系紧密,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近年一直超过中央、市属企业。

2、行业结构重型化

浦东新区曾是上海传统的工业基地,工业产类比较齐全。在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除个别制造业外,其余大工业类均有。石化工业、钢铁、造船、建材等行业原有一定规模。同时,浦东新区不同于其他几大经济特区的工业行业,轻重工业的比重为40.8%和59.2%。1996年为42%和58%。这种工业重型化特征的成因,主要是浦东开发前是作为上海的重化工业基地,开发之初,又有一批中央、市属的大中型重化工业企业东迁。新区的这种工业重型化特征,说明新区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对今后的产业结构提升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中构耗高、能耗高、粗放型的工业行业比重有所下降。

3、组织结构大型化

浦东开发放以来,新区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中央、市属大中型企业和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大企业进区落户,新区大型企业比重迅速增大。1995年,浦东新区工业企业的总数为2256 家, 其中大企业115家,从业人数32.2万人,工业总产值735.25亿元, 分别占新区工业企业单位总数、从业人员、工业总值的5.1%、54.1%和65.6 %, 比1990年的相应比重分别增长了122%、62.9%和42.6%。 由于大型企业大多资金装备和技术水平较高,主要是一些资产密集、技术密集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企业,具有建设时间长,需求资金量大、资金回收期限长的特点,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新区大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工业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四项指标分别高于中小企业3.0个百分点、1.35个百分点、7.3个百分点和34350元, 反映工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值远大于中小企业。浦东新区工业组织结构的大型化趋向,吻合国外工业规模经济的流行趋势,也使新区工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新区工业经济效益的总体提升。

4、优势结构平淡化

浦东新区1994年超过工业总产值50%的前六大行业依次是:石油加工业(工业总产值80.2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7.01亿元)、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75.62亿元)、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4.88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8.8亿元)、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3.8亿元)。这六大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51.6%。

从行业数众寡可得出,浦东新区工业的行业集中度远低于深圳,这也说明浦东新区工业的优势产业地位不突出,主导产业优势不太明显。

5、产品结构低层化

工业产品结构中装备工业比重的大小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1995年浦东新区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工业产品的比例与1990年同期结构相比,原材料工业产品在工业产品中的比重下降了14.1个百分点,装备工业产品的比重则上升了6.6 个百分点,产品结构得到较大改善。但低附加值、粗加工的原材料工业与消费品仍占产品结构的近七成,高附加值、精加工的装备工业产品仅占三成,反映出新区产品结构层次不高。

浦东新区工业依然是浦东经济的主体,但主要问题是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浦东工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要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的提升,应着力解决好下列问题。

三、浦东新区产业优化的对策建议

1、产业定位高起点。

浦东新区下个世纪要建成世界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高功能定位,对浦东新区的工业发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浦东新区曾是全国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的一部分,原有的产业基础主要是工业。浦东要担负起跨世纪的经济发展重任,依然必须保留主要的生产功能,但这种生产功能的发挥,已不是承担传统工业基地之一的职能,促成新区经济功能的合理配置和新区整体经济提高主要是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度导向力,积极推动对外贸易业的发展,提供上海乃至全国现代化的最新技术装备;也就是采用超越式、跳跃式的调整战略,以高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和出口加工两大功能。

2、支柱产业规模化

新区目前工业行业齐全,但工业行业发展重点不突出,优势不明显,这种状况制约了新区工业的发展。根据新区目前的工业优势行业的现状,综合考虑浦东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经济效益、市场需求、科技含量等产业关联因素,确立的新区六大支柱工业行业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汽车工业、现代化家用电器制造业、光电机一体化设备制造业、造船业和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

这六大产业代表了浦东新区今后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浦东新区各重点开发小区在招商引资时应主动向支柱产业靠拢,并对投资发展支柱工业的项目给予一定税收优惠。

3、工业发展外向化

同其他几大特区相比,浦东新区工业的外向度过低。1995年浦东新区的工业外向度仅为14.7%,远低于其他经济特区的水平(深圳为48%,厦门为45.8%,汕头为39.5%,珠海为38.2%),也低于上海17.5%的全市平均水平。目前,浦东新区不仅工业出口规模较小,而且出口产业的结构层次也较低。

新区应充分利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设立外贸子公司的政策优势,改革完善外贸体制,将国际贸易产业群拓展为新的优势产业群,并把工作重心由招商引资转向为已进驻企业的服务,扩大成功企业的示范效应。发展的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拓展外高桥保税区的出口贸易业务;二是保持金桥出口加工区的招商势头。金桥出口加工区要努力提高出口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化程度。建设以中级出口导向、高级进口替代的出口加工体系,增大浦东新区的出口依存度,扩大浦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4、传统产业科技化

近年来浦东工业经济调整增长的源泉主要是外来资金的强投入,而占大半壁江山的浦东传统工业大都举步维艰,根本原因是其设备陈旧,体制僵化,科技水平低。1995年浦东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3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70%。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是浦东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改造的基本方向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层次较低的工业企业,向内陆延伸,置换出黄金地段,以置换出的资金用于企业自身的技术改造;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要充分利用存量资产,组建大集团,提高行业集中度,壮大经济规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产业层次低、环境污染较重的企业,应向内地转移,退出浦东的经济舞台,众多的乡镇工业应踏上“列车工程”,接受重点小区的产业辐射,接受大集团的技术指导,建成许多“小而专”、“小而强”的小巨人。大量的三资企业,更应以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经济规模为重点,提高科研开发水平,增加科研投入,成为新区工业高新技术的领头羊。

5、经济服务中介化

“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管理体制应以高效通畅的信息网、高质周到的中介服务为基础。但目前新区信息、中介服务尚不成熟,严重降低了管理体制的管理效益,尤其是工业行业。这样使得众多的企业对于政府的信息政策渠道被阻塞,政府的扶持政策也较难落实到企业身上。

新区应建立简单、高效,真正服务企业的工业管理运行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强化行业管理,培育一些服务工业企业的高层次中介机构,特别是针对已在浦东大量投资的跨国公司,使这些中介机构真正发挥统筹作用、规划作用、协调作用、服务作用,使得浦东的工业经济企业既能摆脱计划管理的桎梏,又切实享受到政策的微观服务。

标签:;  ;  ;  ;  ;  

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优化探讨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