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论文_邓青红

邓青红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421002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流程对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14年7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症护理流程,观察组实施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治疗各阶段的时间(第一救治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治疗2h后的临床效果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和院内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结果:观察组急诊治疗各阶段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h后观察组患者胸痛缓解率、ST段回落率和心肌酶谱回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和院内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流程;抢救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非常高[1]。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要目的是抢救可逆缺血组织,促进缺血区域恢复供血,且研究显示心机恢复供血时间越早,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越好[2]。因此,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包括诊断、治疗、转运和护理在内的急诊护理流程,缩短从患者发病到接受救治的时间,高效利用急诊时间,对增加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在2014年7月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并取得了理想的抢救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94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4年1~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AMI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36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8.3±9.2)岁,所有患者均有冠心病史。所有患者中前间壁及广泛前壁梗死41例、下后壁梗死24例、高侧壁梗死29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等基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急救,观察组患者按照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急救,主要优化内容包括:(1)成立优化急诊小组:选择急诊科2~3名高年资的业务能力突出的护理人员作为组长,选择6~10优秀的护理人员作为组员,采用等级责任制专职化的救治护理方案,负责制定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规范。(2)院前抢救:接到急诊电话后应快速响应,做到在5分钟内完成出诊;出诊途中与家属取得联系,指导家属根据患者病史和症状进行现场救治,将患者评我与地下休息,禁止剧烈搬动。(3)达到现场后:及时给予患者吸氧、输液等紧急治疗,完成后迅速对患者实施转运,转运途中应保持患者仰卧,建立静脉通路并时刻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整个转运过程应尽量保持平稳;同时根据患者反映实施除颤器抢救并与急诊病房作好联系,准备好抢救设备和相应手术准备。(4)急诊抢救:由接诊的首诊护士负责协调抢救工作,于患者左下肢建立静脉通路,对患者的心肌酶学、心肌标志物等进行常规检查以进一步确认AMI诊断;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对患者进行碘过敏试验,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右做好备皮、排尿、保暖等术前准备,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第一救治时间(急救电话至实施干预的时间)、溶栓时间(入院至开始PCI术的时间)、住院时间,治疗2h后的临床效果,包括胸痛缓解率、ST段回落率和心肌酶谱回落率,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和院内再行PCI术治疗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急救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第一救治时间、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治疗后2h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后2h,对照组胸痛缓解率、ST段回落率和心肌酶谱回落率分别为25.58%、20.93%和30.23%,观察组胸痛缓解率、ST段回落率和心肌酶谱回落率分别为50.98%、43.14%和54.90%。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和院内再行PCI术治疗率

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和院内再行PCI术治疗率分别为23.26%(10/43)和18.60%(8/43),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和院内再行PCI术治疗率分别为3.92%(2/51)和1.96%(1/51)。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对老年患者来说具有更大的危险性。临床上治疗的AMI的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病人不但能渡过急性期,而且康复后还能保存有尽可能多的心肌,维持较有效的生活[3]。研究表明,AMI病人约有2/3的死亡发生在院外,而且通常死于心室颤动[4]。因此,缩短起病至住院之间的这一段时间,并在这期间进行积极的治疗,对挽救这部分病人的生命有重要意义。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发病后宜就地进行抢救,待患者情况稳定允许转院时才转送医院继续治疗。转送病人的救护车上,应配备心电监护和必要的抢救设备,以便在运送途中也能继续监护病情的变化并及时进行处理。

在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中,由于缺乏标准化的急救规范和护理流程,缺乏负责制定、统筹急诊护理措施的负责人,以及护理人员之间分工不明确,导致急救效率低下,最终延误了挽救患者生命的最佳治疗时机[5]。经过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措施,首先明确了护理流程中的负责人和参与者,并制定了详细的急救护理路径,使一切急诊救治、护理操作有据可依,增加了急救效率。同时,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最大限度的缩短了患者在整个救治过程中的滞留时间,为患者接受更全面的医疗救助创造了可能。在本研究中,实施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措施后,AMI患者急救各阶段时间显著缩短,治疗后2h疗效显著提升,复发率和再行PCI术率显著降低,提示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改善抢救效果,缩短抢救时间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懿,王磊,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4):467-469.

[2]赵映,陈韵岱,田峰,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2):261-264.

[3]李影.整体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8):293-294.

[4]张秀英,赵冬,王薇,等.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2,31(1):1-4.

[5]胡经文,刘美丽,王文茹,等.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随访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7):593-596.

论文作者:邓青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8

标签:;  ;  ;  ;  ;  ;  ;  ;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论文_邓青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