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联
摘要: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提出识画之诀,在乎明六要而审六长,“六长”说中包含着辩证统一的法则。在中国画论中常把对立的两种因素联系起来,让它们互为调剂,突出对立面之间的和谐,在总体上使相互对立的方面互相折中、协调、融会,通过重新建构,达到一种圆融统一。
关键词:刘道醇六长辩证
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提出识画之诀,在乎明六要而审六长。“善观画者,必于工拙之间,执六要凭六长”,认为“六要和六长”是审美和评判标准。“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本文着重讨论“六长”中所包含的辩证统一的法则。
“粗卤求笔”,是说在粗犷豪放中,要求有笔有墨,不能因为豪放而不讲究用笔用墨。“粗卤”是毛糙、粗率、简略。刘道醇强调“力”的表现,而细谨之笔则很难显示“力”的气氛。因而,他要求在“粗卤”中见其笔力,同时显示其“壮美”。他在评画家时所说的“笔法豪迈”“富于气焰”,评论北宋画家许道宁画“又命意狂逸,自成一家,颇有气焰”。这些都是“粗卤求笔”的作品。
“僻涩求才”,其意是指作画用笔不循常法,但要见其才气。从刘道醇画评中可知,“僻涩”亦指画家不同流俗的行为。比如,北宋画院画家在奉诏作画时,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规定,在创作题材上不能按自己的专长自由发挥。正因如此,一些坚持个性的画院画家在其绘画创作受到限制和干扰时,最终会选择离开画院。例如北宋山水画家程用志,仁宗天圣年间入画院为祗候,景祐“上营慈孝寺,敕用志及侍诏等笔东殿御座侧。其间王华希宫中别赐,屏上为龙水,饰以花竹。用志不乐,因私遁去。人间多求用志画,至有日走于门者,用志但以半幅纸绢,信笔自适。”故评曰:“陈用志所为,虽至小僻,曲尽其妙。”
“细巧求力”,是说在细密纤巧中,要求表现出力量。纤巧的风格往往细而无力,应当细而又有力,如顾恺之、李公麟的画,在纤细的用笔中充满力量,春蚕吐丝也罢,游丝描也罢,细而不弱,把细与力两者统一起来了。
“狂怪求理”,是说在怪诞中,要合乎情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石恪的画,其形变异,其用笔亦“狂怪”。所以评他的画:“笔法颇劲,长于诡怪。”“多用己意,喜作诡怪,而自擅逸笔,于筋力能备,不可易得。”但狂怪中必求其“理”,否则便是糊涂乱抹。
“无墨求染”,是说在不着笔墨的地方,依然有形象,无笔墨的地方不是白底子,而是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空白处并非真正的“空”,而是表达了丰富的涵义。
“平画求长”,是说在平淡处,要求有深长的意味,做到平中见奇,淡中有味。
在中国画论中常把对立的两种因素联系起来,让它们互为调剂,突出对立面之间的和谐,在总体上使相互对立的方面互相折中、协调、融会,通过重新建构,达到一种圆融统一。在两极中寻找中正,达于和谐,从而使中国画在笔墨表现、韵味上体现出变幻性、丰富性、微妙性,加强艺术的表现力。“粗卤求笔”“细巧求力”“无墨求染”是属于笔墨问题。“僻涩求才”“狂怪求理”“平画求长”可以指笔墨、风格或者意趣。所谓“粗卤”“细巧”“无墨”“僻涩”“狂怪”“平画”是画中六短,但当把它们同“笔”“力”“染”“才”“理”“长”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因素的反向调节,达到对立统一,反而变化为“六长”,体现了中国画的韵致。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思维中,有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之说,正是通过以反向强化而最终达到和谐统一。如《庄子?知北游》所言:“臭腐复化为神奇”,“粗卤”“细巧”“无墨”“僻涩”“狂怪”“平画”等,同“笔”“力”“染”“才”“理”“长”这些相互对立的方面相互渗透,相反相成,这使得中国画在笔墨运用或者气韵格调的表现中含有丰富的审美意味。在画史上,如宋代画家石恪、梁楷以及后来的徐渭、石涛等人,笔墨狂怪,结构奇崛,他们都是“粗卤求笔”“狂怪求理”的体现者,在狂怪之中合乎情理,“粗卤”与“笔”、“狂怪”与“理”达到了对立统一。刘道醇“六长”说,正体现了古代画论中所包含着的哲学义理和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国画论类编》 俞剑华 编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
2、《中国绘画美学史》 陈传席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论文作者:刘贤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4
标签:细巧论文; 笔墨论文; 画论论文; 是说论文; 北宋论文; 画家论文; 画院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