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思想一个蓝色的天空-打破思维的刻板印象,摆脱思维的刻板印象_思维障碍论文

给思想一个蓝色的天空-打破思维的刻板印象,摆脱思维的刻板印象_思维障碍论文

给思想一片蓝天——打破思维定势,走出思维窠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窠臼论文,定势论文,思想论文,一片蓝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层次上,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须从打破思维定势做起,给思想松绑,还思想一片纯净的蓝天。

一、权威定势——权威者的言论至上

思维中的权威定势来自于后天的社会环境,是外界权威对思维的一种制约:“人是教育的产物。”来自教育的权威定势使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假思索地盲信盲从,其结果正如我们传统的“听话教育”那样: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在权威的鼻息下生活惯了的人们,习惯于听从权威而失去了独立思索的能力;因而一旦失去了权威,他们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创新常常是从推翻权威开始的。例如,在19世纪,当人们正在认真探索如何实现人类上天飞行的夙愿时,一些知识渊博并颇有名望的学者却大唱反调,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机械飞行物上天是违背科学原理的,纯属空想。在这些反对者的行列中,有法国天文学家勒让德、美国天文学家纽康、德国大发明家西门子,还有能量守恒原理的发明者之一、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这些声名显赫的科学家们无不具有广博而又严谨的知识,同时也不乏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但是,习惯性看法和固定的思维框架却影响了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发挥,从而使曾经为他们赢得巨大荣誉的知识,变成了人类探索飞行原理的障碍。而当时名不见经传,论知识不及这些专家们丰富,论学历还没有上过大学的莱特兄弟,由于思维活跃,勇于探索,不迷信权威,终于在1908年首次把飞机送上天空,从而使这一划时代的科学发明打上了他们的烙印。

为了保持创新思维的活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时刻警惕权威定势;我们尊崇权威,但是决不应该把“权威者”的结论作为不可更改的“圣旨”灌输给学生,更不能以权威定势来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苗头。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感情上缩短与他们的距离。

二、从众定势——“随大流不会错”

“从众”就是服从众人。在从众定势的指导下,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别人怎样想,我也怎样想。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社会上大部分人们的行为选择其实都是盲目从众的结果,而很少经过自己独立的深思熟虑。

“从众”有利于群体的一致行动,“从众”有利于稳定局面的形成。然而,“从众”不利于个人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养成。如果一味地“从众”,个人就不愿开动脑筋,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意识。青年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期,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弱化学生的从众定势,在各种场合尤其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发表新观点、新看法。要求他们即使面对大家的嘲笑、指责和不屑一顾,也要心平气和地辩解,更不能惧怕大家的批评和不理解。我们可以把讨论引入课堂,把学生分为甲方和乙方,正方和反方,开展“火药味”很浓的辩论。如哥伦布远航、美国西进运动、洋务运动等等都可作为辩题。真理愈辩愈明,在教师的主导下的课堂争鸣一定会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往往就是冲破从众定势的结果。大家都这样想,我不这样想,创新必须具有这种“反潮流”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从众定势是阻碍青年学生创新的桎梏。

三、惟经验定势——经验是最宝贵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经验的社会里。从幼儿长到成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亲身经历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事件,它们都进入我们的头脑而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经验。创新要求我们必须拓展思路,海阔天空,不能被一些经验框框束缚住。19世纪80年代,医学界发现了破伤风菌,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研究消灭它们的方法。34岁的日本科学家北里柴三郎当时在德国也从事这方面研究,他发现人们培养破伤风菌时总是按照传统的经验总结方法,即把它们当作“好氧菌”来对待,提供空气流通的实验条件。他决定抛开前人的传统经验做法,采用无氧条件的反传统经验方法,把破伤风菌当作“厌氧菌”来对待。果然成功培养出破伤风菌,并进一步发明了防治破伤风的血清疗法。

经验是可贵的,但切不可把各种各样的经验作为行动准则,或者作为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的行动手册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青年学生的“经验少”并不是一种缺点,而是一种优点。在中外历史上的许多学科里,也不乏年轻人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事例。在成才的青年人中,缺少“经验”,没有框框,敢想敢闯,显然是促使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我们更不可以固定的经验反应模式来拴住学生,否则,学生就难有发现与创新,“初生牛犊”也会走上“老路”。

四、惟书本定势——书本就是知识和力量

一般说来,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是千百年来人类经验和体悟的结晶。应当肯定,书本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有了书本,前一代人能够很方便地把自己的观念、知识和价值体系传递给下一代,使得下一代人能够从一开始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必每件事情都从零开始。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很好的方法。但是,我们要教育学生不应该成为书的奴隶,不能淹没在书本知识的海洋里面浮不上来。目前高校招生考试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检验考生是否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否能有效地启动知识积累,借已知求未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学生们了解了美国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及其出笼背景,就能沿此历史认识脉络,解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何要对一个小小的南联盟大动干戈、何以要对中国的台湾问题那么热衷、为何要在邪教问题上对别国执行双重标准、为何不惜一切代价把萨达姆赶下台。

高考某些试题参考答案的不惟一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教科书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和过时的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了我们教育学生不能“惟书本是从”。从某种意义上讲,与书本上的不一致就体现着创新。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进步。书本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真理和力量。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不是支撑观点的惟一依据,在课本以外还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非理性定势——感情欲望难割舍

在我们的日常思维中,时刻都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能够影响思维的非理性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感情、欲望、情绪、潜意识等。创新就意味着放弃,而放弃则包含着感情上的割舍,这对多数人来说是极为困难的。“爱而忘其恶,憎而忘其善。”感情,是人们难以摘掉的有色眼镜。人们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环境总会产生一定的感情而难以割舍,而创新则要求我们排除感情的干扰,大胆地放弃,去开辟新领域。

爱迪生年轻时,其兴趣主要集中在研究和改良电报发报机上,他相继发明了复合式电报机、自动记录式电报机等。后来大富豪古德为了垄断电报市场而购买了西方联合电报公司,这给爱迪生的电报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爱迪生的理智终于战胜了感情,他离开了自己心爱的电报事业,相继发明了电灯泡、留声机、电影放映机等。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创造力与人的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具有较高创造力的人,他们往往都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稳定而持久的注意力,豁达的态度,做事有耐心、有毅力,能经受失败的挫折,具有人格的独立性等等。

同样,创新不可忽视欲望、情绪、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的制约。

标签:;  ;  

给思想一个蓝色的天空-打破思维的刻板印象,摆脱思维的刻板印象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