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双版纳垦区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双版纳论文,垦区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笔者到云南垦区的部分农场调研,现就垦区天然橡胶生产形势、产业结构调整、并队等问题谈一点初步的意见。
一、橡胶生产形势
西双版纳是云南垦区橡胶生产的主产区,1996年橡胶生产形势较好,预计年产干胶8.5万吨,比1995年的8.39万吨,增长1.3%。截止9 月20日,已生产干胶5.8万吨,比1995年同期增加0.2万吨。勐醒、勐捧、东风都是年产万吨胶的农场,当年橡胶生产的形势也比较好,其中勐捧农场预计总产干胶1.52万吨,比1995年增加16%,其他两个场干胶产量比1995年也有所增加。据垦区同志反映,今后一两个月内若不发生重大灾害,版纳垦区保干胶8万吨,力争8.5万吨的生产任务可以顺利完成。以上三个农场1995年干胶全部销完,1996年新胶销售进度、贷款回收与1995年相差不多。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干胶销售平均单价下滑幅度大。目前,吨干胶平均销售价为12900 元, 比1995 年同期下降900 ~1300元左右。干胶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进口胶增加、国内市场疲软、银根紧缩企业无钱买原料、加工企业开工不足等等。加上1996年上半年以来,国有工业企业产成品积压、资金匮乏等因素,拖欠货款的情况较之1995年有所增加。按目前销售价格、货款回收的状况分析,1996年云南垦区橡胶业经营收入、利润将有所下降。
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为了改变长期单一经营橡胶、二三产业比重过小的问题,“八五”以来,云南垦区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各农场也在抓好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筹措资金积极开发二三产业项目,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新办的二三产业囿于多种原因取得良好效益的项目不多,有些项目非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益,反而成为农场的债务包袱。弥勒东风农场是个贫困农场,七八年前投资400万元兴建的酒厂, 至今未有收益,现在连本带息欠银行1700多万元,压得农场喘不过气来。陇川农场挤出1000多万元的资金,创办了包括房地产、边贸、珠宝加工在内的二三产业项目21家,几年下来,仅保留一家糖厂,其余全部垮台。西双版纳垦区创办的二三产业项目真正盈利的也不多,多数农场还是主要依靠橡胶一业维持。如何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如何办好二三产业,冲破单一经营橡胶的格局至今仍是垦区和农场积极探索的重大问题之一。
1994年以来,随着干胶单价的上涨,橡胶生产农场积累了部分资金,为创办二三产业提供了物质保证。加上农场要进城、资金要有出路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云南垦区集中近3 亿元在昆明市投资创建两个规模较大的三产项目。此外,西双版纳垦区几个农场也都在景洪市购置土地,准备进城创办一批星级旅游宾馆。勐捧农场投资几千万元兴建的一家三星级宾馆已完成土建;东风农场也准备投入4000~5000万元建一家三星级宾馆;勐醒农场准备投资1个亿兴建一家四星级宾馆, 项目论证和工程设计已近尾声。在同农场领导座谈时,农场对兴建星级宾馆的积极性很高,但对旅游市场的需求、星级宾馆的内部管理与经营、投资风险与回报等问题知之甚少;农场更缺乏星级宾馆管理经营的专门人才;好象只要投资多,硬件条件好,宾馆一建成就可以赚钱了。另外,农场进城办宾馆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项目论证多由地方经委或计委负责。出于地方利益和城市总体基建布局的需要,地方政府不愿农场资金外流,所以把投资回报、市场需求描述得十分乐观也就不足为怪了。据笔者初步调查,每年赴云南省旅游的国内外游客约600万人次和60万人次,其中到西双版纳的为60万人次和2.5万人次。 西双版纳目前两家四星级宾馆和七八家三星级宾馆住房率仅50~60%,维持在不赚钱的水平。一般国内、国外游客主要住宿的选择是一星级及二星级宾馆和招待所。西双版纳旅游业受交通不便、历史人文景点少、管理水平低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旅游市场是有限的。面对这样的旅游市场,农场投资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兴建的星级宾馆谁来住?巨大的国有资金投下去,谁来保证其保值和增值呢?这种较盲目投资的情况已引起云南垦区领导的重视,最近总公司已下文,要求所属农场切勿盲目投资,新建二三产业项目必须列入计划,经严格程序立项。凡擅自动工的企业,总公司先罚投资总额的30%,再追究主要领导者的责任,但是,总公司的宏观调控的力度有多大?这种调控会不会挫伤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地处边疆的热作农场究竟如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研究。
三、并队和增加农场土地资源问题
西双版纳发展天然橡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国有农场经营天然橡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单产和总产都居国内、甚至国外领先的位置。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天然橡胶仍然是西双版纳垦区的支柱产业。鉴于这个原因,在管好现有胶园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胶园,对农垦到2000年完成干胶总产45万吨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勐捧农场通过并队等方式,在扩大农场土地资源、保证开发新胶园、缓解场群关系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近些年来,勐捧农场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结合国家开发“四荒”地的有关政策,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农场周围人口少,拥有山林土地面积较多(宜种植天然橡胶的山林、 土地)的少数民族山寨, 连人带地整建制并入农场。 从1979年至今,先后并入寨子17个,并入4200人,带进山林和土地12.3万亩。农场根据招工条件从中招工1740名,其余不符合招工条件者可以在生产队作临时工。农场派管理和技术人员根据生产发展的总体布局组建新的生产队,大面积开发新的橡胶园,发挥了国有农场在管理和规模经营上的优势,取得较为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解决了农场与周围少数民族群众关系紧张的问题。勐捧农场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山寨中的少数民族生活水平低下,年人均收入仅200元,偷、拿、抢、占农场财物, 与农场生产冲突的事件屡禁不止。农场和地方政府花费大量的精力协调,但收效甚微。将寨子并入农场后,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与农场利益一致了,大家都依靠发展生产来改善生活。1995年,并入农场的少数民族职工年均收入与农场职工一样为5300元,庭院经济收入人均1700元,这样一来,不仅缓解了场群关系,也保证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解决了农场发展生产的土地资源问题。并队以来,农场新植橡胶几万亩,现有胶园从八十年初的10余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6.4万亩,预计“九五”期间拥有胶园18~20万亩,成为西双版纳垦区胶园面积、干胶总产第一的农场。十几万亩山林和土地的并入,有效解决了农场经济发展的后劲问题,提高了农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程度,大大提高农场经营的总体效益。现在,新并入农场的生产队管理机构健全,职工群众生产积极性很高,已完全掌握了橡胶生产的技术,已有一名爱伲族职工被评为全国劳模;不少胶园已开割,新植的橡胶树长势良好。
四、垦区和农场体制改革的情况
一年来,云南垦区按照农垦体制改革确定的“大部分垦区要走集团化的路子”,“改革国有农场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思路,已组建起云南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有限公司经省政府和省国资局授权,代表国家行使出资者职能,并对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集团有限公司下设六个分支机构,由原来省农垦总局设在六个地(州)的农垦分局组建为分公司,由集团有限公司委托经营管理地(州)范围内公司的国有资产。目前,云南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内部机构设置权,人员调整已基本完成,已挂牌正式运营。如何按照公司章程行使集团有限公司的职权,既要有宏观调控的手段和能力,又不直接干涉子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并能进一步调动子公司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协调与服务的职能,还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探讨;如垦区的机构变了,主管部门领导的思维方式、管理方法、协调的手段也要随之加以调整和改变等等。另外,据不完全调查,农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动作不大,农场领导对内部体制改革似乎不够热心。我所到的几个农场其内部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与三年前(三年前我到这几个农场调研过)几乎没有什么改动。农场依旧是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管理,两级核算。对农垦体制改革方案所提出的撤销分场和将生产队转变为经营实体的思路都认为不可行,但又提不出新的思路,对瑞丽农场将橡胶树作价卖给职工的产权制度改革等作法意见很大,对农场体制如何改革,内部经营机制如何转变,如何通过改革解决农场生存发展深层次问题考虑较少。农场办的二三产业数量既少效益又不佳,下一步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除了将大量投资较盲目地投向景洪市建星级宾馆外,还没有新的思路和措施。有些农场同志满足于几年干胶价上涨使农场经营状况好转的现状,只担心胶价下滑,对企业内部深化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对如何创建现代企业制度,解决政企分开等问题兴趣不大。
通过对这几个农场调研,笔者认为:对于部分农场来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仍然是当务之急,如果沉浸在小富即安的状态中,就会丧失企业内部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的良好时机;一旦胶价回落,橡胶市场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农场在面向市场经济进程中,在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和产业结构缺陷上的各种矛盾又将重新突出和尖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