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经济失衡的成因、影响及政策调整_人民币升值论文

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原因、效应及政策调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效应论文,原因论文,政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原因与影响

(一)数据分析

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GDP平均增长率高达10%以上。与此同时,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大幅度增加,外部经济出现了严重失衡。如表显示,贸易收支顺差急剧增长,从2000年的241.1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2089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748.1亿美元。值得指出的是,从2005年起贸易收支顺差出现了猛增态势,2006年高达2089亿美元,而2007年1—6月就已达到1125亿美元。2000—2006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每年保持在500—600亿美元。贸易收支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造成外汇储备余额迅速增加,从2000年的1655.7亿美元快速增加到2006年的10663.4亿美元,2007年6月已高达13326亿美元,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二)原因分析

从上述数据可以发现,贸易收支的巨额顺差是构成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主要因素,而造成贸易收支巨额顺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概括起来,其主要原因是:

1.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进行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国内集中资源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低附加值的加工业以及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向外转移,使得国内传统优势产业如钢铁、纺织、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资本外流和劳动力成本提高而逐渐丧失了国际竞争力,变为主要的进口竞争性产业。中国拥有装备良好的制造业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因而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场所和世界制造中心。在2000—2006年,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每年达500多亿美元。跨国公司将生产加工基地转移到中国,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进行加工制造,然后又将价廉物美的产品返销到发达国家,促进了中国加工贸易和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扩大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顺差。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纷纷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重点发展加工贸易,因而将其原先对欧美国家的大量贸易顺差随国际产业转移而转移到中国,进而加大了中国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

2.不同的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

从经济结构来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占主导地位。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保持着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赖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例如,美国家庭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70%。而中国则是高储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赖出口增长拉动经济增长。消费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47%下降到2006年的36%。因此,发达国家的旺盛消费需求必然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的扩大,而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造成了消费品的产能过剩,进而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同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造成了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

3.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以加快发展制造加工业,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并通过扩大出口和贸易顺差拉动经济增长。中国紧紧抓住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成功地将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同外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充分发挥了各种要素的比较优势,还创造了国际竞争性优势,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为了推进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如出口退税、减免所得税、货币贬值以及贴息贷款。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大大地推动了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中国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消极影响日益显现。

(三)效应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

1.积极效应

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促进了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已构成中国GDP稳定持续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积极效应表现在:

扩大资源利用 对外贸易一方面可以促进中国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不受国内产品市场的限制,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促使本国资源更有效的配置,使资源流向效率最高的生产领域,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对外贸易,中国可以利用外国的资源如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机器设备,以补充本国生产资源的不足。目前,我国原油、铁矿砂、氧化铝、铜矿砂的40—90%从国外进口。

促进产业调整结构 对外贸易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国内生产要素的流向发生变化,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流向优势产业,使优势产业的生产规模相应扩大。此外,市场需求的转移促使一些传统或劣势产业淘汰出局,一些新兴或朝阳行业不断涌现,从而有助于形成新的产业部门。家电、手机、电脑等产业原来是中国的弱势产业,主要依赖进口,现已发展成为中国的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

实现规模经济 对外贸易扩大了市场范围,生产企业不仅可以摆脱国内市场的局限,而且可以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状况,安排生产规模,配置生产要素,以获得规模经济利益。目前,中国有172种商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包括农产品、工业制成品、电子产品和一般消费品。其中,激光视盘机、拖拉机和集装箱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钟表(主要是电子表)和收录机占60%以上;显示器、照相机和日用陶瓷占50%以上;彩电、笔记本电脑占40%以上;手机占30%以上。

增加就业 对外贸易影响了国内的就业量和就业结构。一国进口的大量增加,给国内与进口相关的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可能导致有关企业失业人数的增加。相反,出口的大量增加引起出口企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从而扩大国内就业量。因此,进出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就业量和就业结构。中国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直接吸纳了就业人员大约1亿(占总就业的1/7)。其中,纺织品贸易直接吸纳就业人员大约2000万,间接就业人员大约1亿,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村劳动力,为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进经济增长 出口增长引起了生产和就业的增加,这不仅提高了出口部门的收入水平,还扩大了出口部门的投资规模,带动了其他相关部门的发展。这双重作用将导致总需求增加,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2.消极影响

必须指出,中国出口增长方式仍属于粗放型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也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了制约作用与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在:

促使贸易条件恶化 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出口企业往往重出口规模,轻经济效益。大约70%产品的出口额增长幅度低于出口量增长幅度。由于近年来国际资源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尽管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相应上涨,但出口价格上涨幅度落后于进口价格的上涨幅度,说明中国的贸易条件仍未得到改善。

加剧国际贸易摩擦 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2005年上半年反倾销报告》,2005年上半年,在96起反倾销立案中,涉及中国产品的案件数为22起,约占总数的1/4;在53起最终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案件中,涉及中国产品的案件数为18起,占总数的1/3之多。仅2005年,美国和欧盟就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实施了十多起特别保障调查和措施。

降低经济福利水平 贸易条件恶化本身就会导致福利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出口数量减少,国内供给增加,产品价格下降,生产者剩余减少,失业人数增加,进而造成福利水平下降。

造成资源浪费与紧缺 在出口至上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企业不惜代价扩大资源产品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资源紧缺状况。扩大出口势必造成大量资源流向出口部门,而出口部门的低效率生产必然造成资源紧张与浪费,资源使用效率下降。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增强了对国际资源产品的依赖。目前,中国原油、铁矿砂、氧化铝、铜矿石等进口依存度高达40%到90%,进而制约了中国的议价能力,并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和防范。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大量的贸易收支顺差促使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而外汇储备的过快增加一方面促使人民币升值,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助长了投机活动,外国短期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另一方面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助长国内通货膨胀,弱化了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二、外部经济失衡的政策配合调节

如上所述,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消除外部经济失衡,实现内外经济均衡,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积极运用汇率和货币政策、税收和公共支出政策、外资和外贸政策进行调节,而且要将这些政策进行有效的配合。

(一)汇率与货币政策

1.汇率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政策是用以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一个有效的政策工具,通过汇率变动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当前,中国应当逐渐扩大汇率的波动幅度,通过本币持续小幅度升值,减少或消除过多的国际收支顺差,减缓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从中国目前实际情况看,完全依靠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来消除外部经济失衡是难以达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的。这是因为:第一,在以出口为导向模式和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下,人民币升值的调节作用往往受制于国内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进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需求弹性、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等因素,因而难以达到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消除国际收支顺差的预期效果。第二,人民币升值主要影响进出口总量与规模,而不一定能起到调节进出口结构和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的作用,而且人民币升值将抵消出口退税的积极作用。第三,在金融体制不完善、外汇市场不成熟,尤其是缺乏避险金融工具的条件下,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必然给外向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外汇风险,将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

2.货币政策

化解国际贸易收支顺差和流动性过剩的另一个政策工具是,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自1999年起,中央银行实行低利率甚至负利率货币政策,试图扩大内需。但是,低利率和负利率不仅没有有效地刺激家庭消费支出,反而通过银行货币信贷扩张,助长了一些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产能过剩以及货币流通领域的流动性过剩。产能过剩、消费不旺以及粗放型出口增长方式促使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为此,中央银行要继续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银行存贷款利率,控制银行信贷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成本,保护存款人的资产性收入,这不仅有助于抑制经济过热和产能过剩,控制出口规模,而且有助于减缓因国际收支巨额顺差而产生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

(二)税收和公共支出政策

税收和公共支出政策是调节当前外部经济失衡较为有效的政策工具。它不仅能够在宏观上有效控制总量,而且能够在微观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不仅能够化解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还有助于抵消人民币升值和紧缩性货币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不仅有助于增强外部经济失衡调节的有效性,而且有助于完善内外经济均衡的长效机制。

1.税收政策

适时调整和降低出口退税率,或征收出口税,调整和降低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税收政策,同时采取“奖入限出”的贸易政策和“严进宽出”的外资政策,不仅能够控制和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且能够优化出口结构和增长方式,改善利用外资的结构,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利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分配,缩小城乡居民、地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以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采用适当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并随物价变动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基数,以增强中等收入人群的消费倾向,提高全部家庭的消费支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制订和实施优惠税收政策,鼓励和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公共支出政策

运用积极的收入政策,进一步提高家庭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以增加企事业单位职工、公务员以及离退休人员的名义收入,还要根据物价上涨的程度随时调整名义收入,以提高广大居民的实际收入。进一步扩大政府转移支付和财政补贴,以增加农民和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家庭消费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体制、教育体制以及住房体制改革,以减少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家庭消费支出。加强对高科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增加研究与开发的财政投入,以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出口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包括城乡居民的再就业工程和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民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以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健康水平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以全面推进中国小康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三)外贸与外资政策

运用适当的外贸与外资政策以调节国际收支顺差,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1.对外贸易政策

一是适时控制出口规模。当出口大幅度增长,贸易顺差急剧增加时,应通过实施出口配额、调整出口退税率、征收出口税等出口管理手段,及时调控出口规模,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二是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相当盛行,加之数量扩张型的出口增长方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面临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摩擦。因此,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尽快扭转目前重规模、轻效益的状况,大力改善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将出口增长方式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确保出口贸易的长期稳定增长。三是适当增加进口。这一策略不仅有助于缓和贸易收支的巨额顺差,而且适当增加国内紧缺物资、原材料、能源和高科技产品的进口,以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适当增加从美国的进口,不仅有助于减少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以免美国以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限制措施,还可要求美国政府放宽其高科技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限制。放宽企业用汇限制,允许企业利用外汇进口急需的先进机器设备,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2.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政策

一是加强金融监管,阻击投机活动。金融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结汇的审核和监督制度,加强对外汇管理形势的分析与研究,建立和健全对资金跨境流动的全程统计监测体系;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密切关注短期资本流动的动向、规模、渠道和方式,有效化解境外短期投机资本流入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强对外国投机性资本流入的监管,严厉打击套利、套汇以及其他投机活动,以确保中国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二是调整利用外资的政策。目前,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追求低成本和短期效益的投资目标。国务院已颁布从2008年1月1日起逐步减少外资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与内资企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在利用外资政策上,不仅要制订外资鼓励和优惠的规定,同时也要制订有关外资禁止和限制的规定。资本金融项目管理的重点从鼓励外资流入、限制流出逐渐转向流入与流出平衡。引进外资的目标从追求数量转向注重质量,以扩大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投资流向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三是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我国不仅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开展对外证券投资,还要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鼓励具备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国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国际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这有助于缓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保持资本金融项目的基本平衡。

本文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规划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对外经济失衡的成因、影响及政策调整_人民币升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