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大纲的三个概念_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新大纲的三个概念_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新大纲的三大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语文论文,新大纲论文,理念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回归生活

语文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与生活同在。因此,促进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的目标定位,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建设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实际生活情境转化,让教师更多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来设计教学。因此,初语新大纲的“导言”提出“联系现实生活”,新教材对此作相应安排,在选文上择取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大纲充分重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的课程资源和教材资源,在“教学中重视的问题”中提出“重视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同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个相关问题是语文的实践。从发展角度上看,在生物本能之外还禀有多种潜能,这些潜能的开发状况将决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既可能因封闭泯灭潜能而与“狼孩”无别,也可能因开掘成功而超越他人,获高智商、高情商,语文教育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独特的功能,但这也必须在密切同生活联系、加强实践中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大纲多次提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观察、思考、交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同旧大纲相比,新大纲对“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作了强调和突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该)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这些要求是带有方向性的变革。我们必须立足语文外延等于生活的大教育观念,树立“大教科书”的意识。开放教学内容,不要让自己囿于手上的一本教科书的封闭体里,把学生禁锢在特定的框架内: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最为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发展;开放训练手段,改革现时手段单一、形式僵化的弊况;开放教学模式,不要因循守旧,重操旧规程、老套路。大课堂大教科书产生大教育,使得学生在单位时间里知识容量之大,涉及学科之多,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教学。

二、回归语文本体地位

什么是语文?语文又是什么?语文的性质功能自解放以来一波三折。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从教材的选编、教学方法的使用到考试的设计,无不强烈地显示出意识形态色彩,说它是政治教育、革命教育、历史教育、革命历史人物掌故等都无不可。此后过分强调了它的工具性、科学性,热衷于知识的系统化、严密化,把生动的一篇文章肢解成支离破碎的字、词、句、篇、语、逻、修、文等基本知识点和基本训练点,使得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而厌于语文学习。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这次初语新大纲修订便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廓清语文内涵,将它定位于既是一门工具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从而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表明了语文既有使用功能,又有教育和发展功能,使语文回归语文教育的本体地位。

新大纲基于上述的把握,在各章节中全面深入地揭示了语文素养内涵。它注重学习汉语文规律,改变了过去教材编排的体系,淡化了过去过分强调语言学知识教学与训练的倾向,增强了一度被忽视的文学教育,重视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学好语文一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二是要发展学生思维和加工的能力。此次,大纲修订把提高阅读量、密切与生活联系、强化语文实践等提到了重要位置。大纲规定:“课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也有适当比例,同时兼顾国外作品。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一般各占50%。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每学年课文应不少于60篇”,“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认为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背诵诗文不少于80篇”。这些规定都强调了一个观点,通过大量阅读、诵读,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知识积累,培养语感、激发灵气,陶冶情操,逐步学会欣赏;强调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大纲通过规定学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明确要求我们通过习作实践,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良好习惯和创意性表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母语能力。大纲对口语交际的训练也作了许多规定。总之,初语新大纲的着力点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初语新大纲十分强调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人文性培养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语文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特点,更是出于对历史、对现实、对将来的深刻思考。什么是人文,前几年思想界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凭我个人的认识,对人文概念的使用大概有二种情况:一是泛指人类的文化现象,如《人文杂志》;二是指自16世纪中欧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对人性的关注,以人为本,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怀。如王蒙在他《人文精神问题偶感》中也是这么认为。新大纲所体现的人文教育理念,是属第二种情况。人文思潮的产生是作为对神权的反对,目的是让“人”从神权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并使之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今日人文思潮出现,一是出于思想意识的需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造神”运动是一浪高过一浪,“图腾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全面专政”下,人性、人的个性、人的品格尊严等都受极大的摧残;人们既受这种势力伤害,同时也加入到这势力中去伤害别人。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民主体意识的唤醒、公民个性的自由。二是出于工业社会里人的异化或工具化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走向复杂化、全球化、信息化的需要。人的异化是人性的异同扭曲。我们在现实中常见到相当一部分的青年,由于失去人文价值的规范,不讲理想、不讲超功利的信念、情操和律令而完全沦为现实利益的奴隶,现实利益需要他怎么操作,他就无所顾忌而行,无论做出怎样伤天害理之事,他都不觉得有什么心理障碍而面不改色心不跳。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他们将进一步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人生的春华秋实的时序是不能够颠倒的,在青少年时期就一定要为他的精神打下追求真善美的底子,否则,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都无法补偿。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社会,而对易于扭曲异化人性的当今社会,人文教育语文教育责无旁贷。

有人问人文教育是否就是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我认为这等号不成立,两个概念的外延是相交关系而不是相同和包含。专家们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社会良知为精神支柱,而“社会良知是靠人文教化长期培育并代代相传,而不是靠空唱利他主义的高调进行说教式教育”,“因为人的品质决定于人文教育的品质”。此说很有道理。从中国历史上看,维系社会伦理道德,调节个人心理和精神生活,历来推崇通过主体内在的修养来约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并通过自我的完善来维系社会关系。被传统奉为圭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是如此说的?因此,“转轨期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文精神。没有植根于人文精神这块沃土上的人类关怀,人只会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丧失人所应有的一切生存意蕴”(何清涟《观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272页、378页)。所以,我呼吁大家“观乎人文,以化千秋”。

三、放飞个性,健全人格

汉语文由于它是具象的,追求意境的创设,所以它的语意空间十分开阔,显得灵活而富有弹性和空灵感;由于它的语言凝炼精警、寄意深远,所以它的文化意蕴又特别丰厚深邃;由于前面两者的创意追求,结果使得汉语文抒情性也特具浓烈。汉语文是非理性的、非实证的、是空蒙的、混沌模糊的,因而人们在阅读它时,所品味出的感觉不可能像对科学语言那样精确和清晰。一百个人读林黛玉就有一百个林黛玉的形象,老师绝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去统一大家的认识。

初语新大纲充分利用汉语文的这一重要特点,十分注重健全人格的教育,把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并将这一教育理念形成血脉,渗透于各章节里。大纲通过强调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开放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建立起大教育,让学生在最为广阔的时空里学会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获得各自不同的发展。大纲针对现行教学中照标准思维,照标准作答,规定了这样就只能这样,尽管那样也行而决不做另一种选择的时弊,在教学方式上提出“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写作上提出“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在练习题设计上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在教学评估上提出“语文考试要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等等。总之,大纲根据语文特点,提倡多元思维,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放飞学生个性。

新大纲张扬这一教育理念,也是对历史、对观实和将来作深刻思考的结果。小而言之,我们教育领域自古以来师生等级森严,师道尊严成了学生人身自由、身心发展的“金箍”。教师咳唾成珠,金科玉律,学生只好垂手听命、仰承恩泽。老师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去塑造人,那过度的期望,过度的干预,过度的包办,威压着学生的个性自由;那威严的神色,失律的体罚,又扭曲着学生的人格健全;而统一的教材、标准的教义,又泯灭了学生的许多灵气。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有心理治疗作用。一旦教师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建立起来后,“学生就能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依赖走向自主,离开戒备走向自我接受,离开初束缚走向一种创造性”。师生间的尊重理解是我们教育复兴的一块基石。

大而言之,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家国同构的宗法文化。这种文化演化至今,形成了一道怪状,唯上、唯尚、唯“统”。唯上,一切对上负责,上行下效,忌讳不恭,形成人身和思想的依附关系;唯尚,一切看方向,看时尚,看潮流,一窝蜂;唯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单枝独秀”,“一锤定音”。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可好景不长,秦统一六国之后便焚书坑儒,“车同道,书同文”了(这当然不能理解成对它历史意义的否定)。此后由汉代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继经宋明理学,明、清的文字炼狱,直到当代便是“破四旧”、“立四新”,“实施全面专政”了。于是乎历史长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壹天下之众异,齐品类之万殊”(崔驷《太旨》《全后汉文》卷44),“万马齐喑”,众人息喙了。我们共产党人本身就是从封建黑暗中冲杀出来的民主斗士,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建设一个人民民主的社会。可是建国后的三十年里,自己却也搞起了“家”文化。那山呼“万岁”,那“一句顶一万句”的终极真理,不就是从秦始皇就喊起了么?现在“万岁”的呼声是听不见了,这让人们感觉到仿佛社会跨过了整整的一个世纪。这是民主进步的表现,是千百万条生命的血泪换来的。要珍惜。但是否因此就认为“万岁”文化残余就肃清了呢?远不能这样乐观,民间一句口语:“我们的脑袋长在领导的肩膀上”便是一个铁证。我以为,公民的主体意识不强,人格不健全,这“三唯”文化便不灭,奴性依附必存,谈不上健全的民主和自由。要是再出现那样的政治局面,我们还能再跳“忠”字舞、蹲牛棚吗?

时下,我们言必说“创造”,行力求“创新”。那什么是“创造”?实现它的条件又有哪些?所谓创造是指人们突破常规,超出前人思维定势而产生的新价值。它的实现必须以科学怀疑为前导,以理性求证为基础。这里要有个性的充分张扬和主体意识的提升。创造性的发挥要有“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宽松的心理环境。要是我们的人民不能作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讨论,那么这“三唯”文化便不消,盲从必盛,愚昧必烈。要是那样,我们还能将自己并不低下的智商和生动活泼的思维淹埋在众多人一个脑袋里吗?还能再作“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天国之梦吗?因此,一个社会民主与进步的程度,要以人民主体意识和公民个性发展为指标。试想,十几亿本富有灵性的头脑都在思维,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有我们富足?我坚信会有那么一天,但必须从今天做起,从教育做起。

有人断言:“人类社会发展中有三大趋势具有根本性意义:个人选择自由日益增大,人类知识日趋复杂,今后人类活动中对关系问题的考虑将超越等级观念。”因此,语文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独有功能,帮助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学会自主抉择,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这不管是对学生个体还是对社会,都是当务之急。

标签:;  ;  ;  ;  ;  

初中语文新大纲的三个概念_初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