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经济最大的增长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点论文,中国经济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内隐或外显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文化 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文化具有清晰的、内在的结构或层面,有自身的规律(美国 文化学家克罗伯)。“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和发生过、被今天记忆 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 方式和生存乐趣。“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国”和“文化”不仅指今天国家地理版图 的中国,也包括历史上的中国(版图有变化),以及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其他地域和其他民 族,还涉及到中国出现之前、中华民族形成之前的有关地域和民族的文化。
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竞争优势,是资源极为丰富的宝藏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56个民族和睦相处,铸就了民族的兴旺与飞腾。华夏 文明沿着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一路走来,已经融汇成一条 浩瀚的巨流,亘古不绝。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巨细纷繁。有静态的,比如浩 如烟海的儒、释、道、医、易等诸多文献典籍;有动态的,比如音乐、戏剧、武术、杂 技等等。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无论哲学、医学、文学、武学、农学、商学、社会学、 伦理学,还是各种艺术,都包含着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 任,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持守,对民族的融合,对 心灵的升华,对未知世界的求解。
孔孟思想、老庄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文化根基。道家文化注重自然,倡导无为 ;佛家文化以“无分别”的观念看待这个世界,把世界看作一元的;儒家文化赖以生存 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这些文化已在 全球华人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起源于原始歌舞,融汇了文学、音乐、舞蹈、武 术、杂技、美术等多种因素,集中华传统美学之大成,在世界文化中,堪称独树一帜。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个大家族,拥有370多个剧种:楚剧、河北梆子、京梆子(北京)、卫 梆子、晋剧、评剧、潮剧、吕剧、秦腔、川剧、桂剧、藏戏、昆曲、越剧、豫剧、粤剧 、黄梅戏、湖南花鼓戏、苏州评弹、湘剧、昆剧、苏剧、滑稽戏、京剧、锡剧、沪剧、 山东柳琴戏、婺剧、宁波甬剧、上海独角戏、上海说唱、江苏昆曲、汉剧、湖南花鼓戏 、湘楚剧、贵池傩文化艺术等。戏曲那高亢、激越的旋律,苍老的嗓音,再加上那已成 历史的戏词内容,一字字、一声声,仿佛从遥远的历史深处传来,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 ,深深地打动人心。
中国建筑是东方文化与哲学的物质载体,在东方地平线上投下了磅礴而巨大的历史侧 影。历史悠邈、自成体系、独创一格,以及自古偏于渐进的“文脉”历程,构成中国建 筑之伟大的文化旋律。它映射出美丽的美学精神,具有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以伦理为 “准宗教”的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在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 中,中国建筑文化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与深邃的哲思境界。中国大地上有许多前人遗 留下来的古建筑,其造型优美、用材讲究、工艺精湛、色彩绚丽,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 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不可移动性的古代文物。遗存至今的长城、故宫、赵州桥、应县 木塔、平遥古城等一大批建筑实物,都是科学与技术、工艺与艺术的典范和奇迹。乡土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中国建筑遗产的大宗:傣族村寨、羌寨、客家民居、徽州民居等 民族民居别有风味。周口店、天坛、颐和园、苏州古典园林、承德避暑山庄、孔庙、孔 林、孔府、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莫高窟、大足石窟、武当道教宫 观、乐山大佛、洛阳龙门石窟、青城山和都江堰、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明清皇家 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大同云冈石窟等莫不向世人展现着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还拥有从我国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的茶文化。我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 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富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 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 足珍贵的遗产,在人类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我们还有酒文化。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 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 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还有节日文化。节日是文化的一种表现,与文化不可分, 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各种宗教都有自己不同的节日。中国虽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但 也有许多自己的节日,主要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牛郎织女“乞巧”节、中 秋节、重阳登高节、孔子诞辰、释迦牟尼诞辰、老子诞辰、腊八节、冬至,以及传统的 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那些天人合一的民俗和礼节等等,这些节日也都有其文化的 内涵。家庭和睦、尊老敬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我们还有中医药文化。中国 医药学是中国境内各兄弟民族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总结形成的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医学体 系,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作为国粹,中国医药学在中华 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了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我们还 有民族图腾——龙。中国龙作为一种全民族自古以来所尊崇的文化符号,其文化意蕴是 丰富而深邃的。龙是中华民族审美的一个重要表征。龙的宏伟雄浑、刚健有力、飞动无 静,是中华民族阳刚之美的代表性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更是引人入胜。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相对聚居人群 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感情的方式。那些在民间自然状态传衍着的文化更接近于人 性之本真,凝聚着民族的生命力,蕴涵着深层次的人文价值。福建木偶戏、陕西剪纸、 河北秧歌、江西跳傩、江西古村落、山西根艺、布艺、年画、漆画、葫芦刻画、山西和 海南舞狮、蒙古族长调、云南纳西族古典洞经音乐、民俗泥塑、豆塑、布玩具、布贴画 、扑灰年画、嵌银工艺、高密泥塑、绵竹年画、滇国玉雕、牙角雕塑、风筝、门神财神 、吉祥彩绘、彩陶人偶、云雕、点螺艺术、画像砖、壁彩画、瓦艺术、织绣、漆器、景 泰蓝、陶器、玉器、中国结、木偶、传统木刻艺术、中国灯谜、对联、书法、绘画等、 根艺、盆景、玩石、国画、民间工艺书法与篆刻、相声与小品、舞蹈、音乐、陶瓷工艺 等原生态的文化是木之本、水之源,渗透着乡土风情,深深地感染着人,打动着人,震 撼着人,让人久久把玩欣赏,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一 项项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发明创造,犹如串串宝石,获得了全世界的赞美。四大发明 众人皆知,四大名砚、四大名绣、汉字、中国绘画等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独特的艺术 形式和高超的工艺技术特点。
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如同黄河、长江,发源于灵气氤氲的凌云高山,奔腾于气势雄 浑的千仞峡谷,融合了八方来汇的千溪百川,蜿蜒而不阻,曲折而必伸,始终以其不凝 不滞、磅礴浩荡的气派东流到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促成了中 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美誉,造就了中华历史上的五大盛世:“文景之治”、“贞 观之治”、“开元盛世”、“永宣之治”和“康乾盛世”;优秀灿烂的中华文化将继续 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为中国再造盛世、重 现繁荣提供独特的竞争优势——坚实的知识宝库和坚强的精神动力。
2 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选择——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般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一定的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换一个角度看,当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达到相当稳固的程度时,这文化就已经成为整个 民族文明的基调了。一旦丢弃,或者一旦经济发展背离该基调,民族文明的长城就将坍 塌、崩溃。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国不应 该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还应该重新确立强国的形象,而在文化的荒漠上是不 可能建立起经济大国和军事强国的。因此,我们要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温家宝总理在《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提出要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 案的文化发展纲要,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 发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 脉相传、血肉相连的。中华民族五千年延续的文明史、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前人生存 活动的结果,更是一种知识、价值、意义,是前人生存活动的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给我 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然而保护传统文化不能是为了保存而保存。任何事物不具有现实意义,与时代割裂开 ,将是死水一潭,没有活力,反而更容易被人们遗忘。应该发掘、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 社会中的新意义,产业化为传统文化再次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国的传统文化产业 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有波澜壮阔的发展前景。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有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 基础,我国丰富的历史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准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开发利用这些历 史文化资源,并加以产权保护,可以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从需求的角度 看,国人越来越深切地体验到繁华的弊端,转而怀念和向往已横遭破坏的昔日的淳朴与 安宁;同时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宣传,一个庞大的中国传统文化需求市场正在全球形成 。
让历史变为财富,用文化铸造民族精神,要从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从文化的视野看经 济,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从文化的角度看经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文化建设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从经济的视野 看文化,文化不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文化 产业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最后一桶金”。 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成为经济新支柱。打 好文化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神韵。传统是一条流动的大河,每一个时期,文艺家都在其 中注入新鲜水脉。所以对传统不应该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保护。中华文化有着很强的包 容性,我们的祖先在广泛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始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本质精神,才得 以给我们留下了今天这些享之不尽的丰厚财富。与此同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不 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来。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新文 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因为中国人的血液中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 养和成分。
第二,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新的结合点,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文 化本身的自然吸引力,即通过产业化手段以及通过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使传统文化 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在承继和光大传统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市场 机会,而是要积极影响市场,并引导市场建立起向传统文化靠拢的价值取向。使传统文 化成为大众愿意接受的一种文化样式,还需要认真摸索和实践。例如,坚持“保护”与 “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给文化旅游业带来新的推动,发挥文化旅游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以旅游为主线,以文化为内涵,吸引民间艺术业、会展业、特色产品业等行业的加盟 ,整合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在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增加文 化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使文化产业结构不断由技术含量低的层次向技术含量高的层次 演变。科学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的运用是滞后的和被动的,现在我国文化产品生产 仍然处于原始的个人手工作业的阶段,其传播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方式进行,文化 产品生产者本身就是文化产品的载体和媒介,以实物服务和体力服务为主,服务区域小 ,传播速度慢。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品维权体系的建立,科学技术应该在文化产品 生产中得到广泛的采用。
第三,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必须打破原有管理体制,使经营性文化企业逐步与市场“ 全接触”。在广泛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对原有文化企业大整合,消除管理体制中 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解决文化企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清 晰、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等问题。用企业化的运做方式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改革。集 团公司是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解决好产业规模与自我 发展的问题。我国文化资源的分散性,造成文化产业规模小、结构单一、资金不足、科 技含量低、市场运做能力差、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等现象。目前,我国已经 开始了集团公司的改造进程。
第四,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创建集约化经营模式。在产业结构上,努力创造民族品牌 ,培育文化精品,要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大流通体制,实现跨区域经营。大力推动都市 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带动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向应该是都 市文化建设带动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当前主要是要抓好包括多媒体、软件开发、信 息咨询、创意设计、图书出版、影视娱乐、文化旅游业等在内的现代都市文化产业的建 设。都市文化建设还包括文化艺术人才市场、文化设备市场、文化信息市场等。任何都 市在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实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是,发展 壮大都市文化产业实力,对城乡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辐射作用和牵引作用,是提高我国 整体文化实力的引擎。我国要借鉴国外一些大都市的做法,确定自己的特点,发挥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特长,寻找自己的文化定位,制订我国都市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五,文化输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不意味着人类文化发展也要“趋同化”和“ 一体化”。相反,在日益变小的世界里,人类更需要葆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取 向的自主性。这正是不同民族之间文明协调发展和各种文化相互之间对话、交流、融合 的基础。各国迫切地需要了解中国,已经形成世界性趋势。因此,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输出为外在方式,树立中国世界性的国家亲和力形象,达到输出现有国家价值观的内在 目标,协助国家外交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的节日经济,搞节日 文化,反“洋文化渗透”之道而为之。西方借情人节、圣诞节输出芭比娃娃和圣诞老人 ,我国企业也可以研究输出文化节日产品,例如端午节输出风筝等,既健身又传播中国 传统文化。这样搞活态保护,为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创造传衍的条件,让现代人喜爱传 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为现代人的生活增添色彩,并带来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