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系统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与应用

信息大系统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与应用

罗伟其[1]2000年在《信息大系统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研究在企业组织层面上建立集成化信息系统的问题。企业组织内部己发展起若干应用信息系统,但它们通常只在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起相当有限的作用,没有能够发挥综合的效应。在国外,将信息系统发展与企业组织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研究和建设已逐渐形成潮流,如电子商贸业的发展就离不开这种基础研究和基础事业建设。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情况下,加快从企业组织层面上进行集成化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方法论问题研究。这里指出了方法问题是以往信息系统开发效果不理想的重大原因之一,对一些著名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点、局限性等作出分析评价,指出原有的较成熟的系统开发方法不能简单地应用于集成化信息系统开发,应将各有成效的模型方法进行集成。文中对几种单项方法集合形成新的混合开发方法作了初步探索,并给出了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集成结构模型。 第二,探讨了建立企业信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集成化信息系统体系结构问题。这里研究了具有集成化目标的企业信息体系模型的建模问题,并在信息系统七层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具有广泛社会属性的企业环境概念,并以此作为信息体系结构的基础层,最后将Client/Server三层结构、信息体系结构和集成层次结构一一对应,构筑了一种信息系统层次结构与信息系统集成关系结构模型。 第三,重点讨论集成化信息系统的设计问题。这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设计了一个三维模型与波浪式模型互补的需求综合模型,为集成化信息系统的设计阶段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可靠、又可动态发展的目标前提;二是从支撑系统集成、信息集成(核心是数据集成)、功能集成、技术集成、人员集成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说明。 第四,研究和讨论了集成化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过程管理问题。在开发建设方面,以霍尔(Hall)的三维结构模型为开发工程的基本框架结构,并以集

刘锋[2]2013年在《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化己成为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内油田企业更是积极投身于信息化建设浪潮之中。经过近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与不断完善,中国三大石油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各地区级油田企业的信息化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深度持续拓展,信息化水平持续保持央企先进地位。但是,国内地区级油田企业信息化发展并不均衡,一些油田企业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诺兰模型的起步和蔓延期),部分开始步入中级阶段(控制和集成期),只有大庆汕田、新疆油田和胜利油田等极少数开始进入高级阶段(优化和成熟期)。吐哈油田企业是中国石油旗下的一个地区级油田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勘探开发建设以来,信息技术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数字油田、勘探开发数据仓库、勘探开发一体化平台等大型综合信息系统或平台先后建设并不断发展,试验数据中心系统、录井远传系统等专业数据库、源头采集及综合应用系统成功建设应用并持续优化,A1、A2、ERP等集团公司统一推广项目积极开展并创新应用。发展至今,吐哈油田的信息化成熟度已逐步上升到了第四级(IMM模型的战略支持级),开始进入高级阶段(诺兰模型的优化和成熟期),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油田企业在信息化思想观念、信息化组织管理、信息技术总体应用水平、数据采集与管理方面、跨学科系统集成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等方面与国际知名的石油大公司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吐哈油田也不例外。此外,与新疆油田等几个信息化领先的国内油田企业相比,吐哈油田的信息化建设也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和不足:(1)IT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还不够紧密,IT战略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还不够重要和突出。(2)公司各级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信息化“一把手”工程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3)信息化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激励机制不够有效,整体信息技术力量尚显薄弱。(4)数据中心建设相对滞后,数字吐哈建设力度不够,知识管理刚刚起步。(5)企业信息化流程重组与再造不足,勘探开发一体化信息化平台与协同工作机制还未有效形成。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上述差距、问题和不足,有吐哈油田企业自身战略、规模、环境条件、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信息化发展战略、阶段进程、信息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但综合研究分析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现状水平及上述问题与影响因素后发现:影响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科学有效发展的主要原因(或问题)是缺乏系统、完整、科学、适用的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和模型体系的指导和规范。正因如此,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才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才会在整体发展上与国内外信息化先进的油田企业存在不小差距。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目前存在的上述差距和不足,其实也是国内其他许多油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总结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不足,探索和优化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和方法,不仅对吐哈油田企业今后的信息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将为国内其它油田企业信息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因此,开展《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工作不仅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本论文在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信息科学及信息工程、地质信息科学及地质信息技术、大成智慧科学及大成智慧工程等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方法论指导下,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分析综合法、抽象概括法等研究方法,沿着选定课题——系统梳理——现状分析——模型研究——方法论探讨——完成论文的技术路线展开相关研究工作。通过研究和探讨,本文取得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创新点:(1)根据油田企业信息化特征规律及研究需求,借鉴已有的相关定义或解释,主要对尚未明确定义的油田企业信息化、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油田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型和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等六个油田企业信息化相关概念进行了较系统、科学的辨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较完整、明确的新定义,为本文研究及他人借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对吐哈油田企业相关信息化模型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类、研究和完善,并创新构建起一套相对系统、科学和实用的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体系——SMEAT模型体系。该模型体系主要由信息化战略模型、管理模型、技术模型、实施模型和应用模型五大类模型组成。其中,战略模型(S)居于SMEAT模型体系的中心位置,它是其它四大模型的纲领、方向和原则,同时,其它模型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战略模型;管理模型(M)、实施模型(E)、应用模型(A)和技术模型(T)四大模型则环绕在战略模型周围,在战略模型的统领下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四大模型之间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3)本文在系统分析研究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借鉴钱学森等的系统科学的体系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模式,创新构建了一套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该方法论体系横向上从左到右,依次包含哲学、基础科学及技术科学、相关工程技术、相关工程技术方法论、油田企业信息化工程方法论及其主要应用领域五大部分;纵向上依次列出了各大部分的主要组成内容,较系统合理地展现了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构。此外,本文概括总结出五点研究认识:(1)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研究和应用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油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已应用了一些方法论来指导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许多专家学者也对油田企业信息化方法论做过一些研究和应用探索,但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远没有达成共识,没有形成合力。(2)油田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融合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国内一些油田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并非十分协调融合,有的信息化战略并没有完全基于企业发展目标与经营战略而制定,有的没有根据企业战略的变化及时调整信息化战略,有的出现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相脱节的情况,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CIO,导致再好的企业信息化战略也无法真正有效实施。(3)油田企业信息化流程再造和业务重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当前的信息革命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和技术的革命,油田企业只有在信息化的同时配套进行企业流程再造、业务重组、管理理念和技术以及研究和生产方式的创新、升级,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确保油田企业信息化本质目标的早日实现,目前国内油田企业普遍在这方面做得不够。(4)油田勘探开发核心业务信息化的主体地位需进一步突出。国内油田企业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石油公司的信息化模型(或模式),进一步突出油田勘探开发核心业务和主工作流程信息化的主体地位,集中精力和资源首先把油气勘探开发核心业务和主工作流程的信息化做强、做深、做精,然后兼顾做好其它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避免全面开花、表面繁荣,却远离信息化本质目标情况的出现或持续。(5)专业人员在油田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需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中最核心的应该是“信息”而非“技术”,油田企业中勘探开发等主专业技术人员才是对油田地质信息最了解,也是最迫切进一步认识的人员,这些“信息”的真正拥有者和使用者们才是当前信息革命的主角,主导油田企业信息化的人应该是主专业人员而非信息技术人员,显然目前的情况大多相反。展望未来,油田企业信息化充满希望,但必须着手解决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1)U网、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泛在化新技术己开始被国内油田企业关注和应用,但要真正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还需要在技术、管理和方法上大胆创新突破。(2)如何更好地实现表达、分析、过程、设计和决策五位一体的可视化,充分发挥可视化技术在油田研究和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仍然是油田企业今后信息化研究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3)油田企业目前在智能化方面还多偏重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往往忽略了人的智能化,需要大力提倡“人机协同智能化”,充分体现人与计算机的综合优势。(4)信息技术是促进勘探开发一体化目标实现的最有效技术,但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在油田还不实用,勘探开发一体化协同工作环境还缺少有效的技术载体和方法手段,急需改进。(5)实现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和远程操作等自动化目标一直是油田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目前,实时监控较容易实现,但实时研究分析、实时决策指挥还很不够,需要整体配套建设。(6)“两化融合”背景下,油田信息技术在与勘探开发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充分融合的同时,还需要与管理技术、核心业务人员等有效融合,但显然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充分,不够彻底,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应用现象仍然存在,急需改进。油田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探索和建设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甚至反复波折的过程。本文以吐哈油田信息化为例,对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方法及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认识,为吐哈油田及至国内其他油田企业更好地开展其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但本人深知这些研究成果和认识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也十分需要国内外关注或从事油田企业信息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宝贵的批评与完善意见,并共同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合力推动油田企业信息化事业不断科学发展。

梁慧稳[3]2002年在《流域集成化水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论文在深入剖析我国目前水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目前水管理问题的新模式—流域集成化水管理(WIWM);基于系统论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思想,采用综合集成的技术路线,首先研究人事层次、部门层次、信息层次上的集成,继而探讨人事/部门/信息三者间的集成,以此来构建流域集成化水管理(WIWM)的宏观管理模式。在人事集成方面,从集成的作用入手,探讨人事集成的两种方式——即专家群体集成及水管理职能人员的集成;在部门集成上,以流域现有管理体制为基础,通过设置中介协调机构,把与流域水管理有关的不同职能部门协调统一起来,以改善对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在信息集成方面,通过剖析水利信息化现状,以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为核心,研究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防洪自动化调度系统、水质监测保护系统和供水调度优化系统四个子系统的集成。通过人事、部门及信息的集成,可以改变流域“各自为政”、“单打一”等目前水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 在宏观管理模式的框架下进行微观管理内容的研究,通过对流域水资源分配的博弈分析,得出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就必须明确水权和征收水资源费的结论,进而研究了流域水资源在不同地域段间的初始分配和水资源的定价问题。 研究流域水资源的初始配置时,笔者剖析了影响水资源分配的要素,综合比较了水资源分配中应遵循的诸多原则,从流域全局出发,建立水资源分配模型。笔者运用这一模型对山西汾河流域水资源进行了具体的个案探讨,并进行了水资源分配计算,其结论对汾河沿途各地用水户用水具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研究流域水资源的定价问题时,笔者把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个方面分开进行定价探讨,该定价法较之于传统定价法更为科学,是目前较完整的水资源定价方法。为了结合汾河二坝灌区进行水资源定价的个案剖析,笔者还对通用定价方法中的弹性定价法进行了演化,用演化后的公式对灌区的农业水价进行了重新定价。其结果可作为灌区水价改革的参考依据之一。 这样,笔者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探讨了流域集成化水管理模式,无论是方法或是内容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流域集成化水管理(WIWM)对于改善水管理部门间权利分散化现象、水分配利益团体间相互对抗的利益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参考价值。因此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水管理模式必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凌娟[4]2014年在《钱学森综合集成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新的学科和科学研究融合、交叉特点及综合性日益突出,大工程、大项目的复杂性也愈发凸显,人们对于系统性的综合集成研究及社会应用呈现出强烈的需求愿望。在综合集成法的指导下,我们对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模拟,借助专家组成的研讨厅的力量,获得最为科学的决策,帮助认识和解决复杂客观对象,助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等首次把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定名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钱学森在学贯东西的求学经历和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对西方学界系统论思想发展状况异常熟悉,耳濡目染中,他的系统思想在实践中极大地丰富起来,为演变成综合集成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综合集成法是处理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的方法,它包含“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及其实践方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两者共同构成综合集成方法),其实质是将专家体系、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智慧集成系统,它能把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合起来,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去解决复杂巨系统的问题。综合集成法的主要特点如下:(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贯穿全过程;(2)科学理论与经验知识结合,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点点知识综合集成解决问题;(3)应用系统思想把多种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4)根据复杂巨系统的层次结构,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统一起来;(5)必须有大型计算机系统支持,不仅有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功能,而且还有综合集成的功能。新技术革命引发产业革命,而产业革命之后又涌现出各种高新技术,这为综合集成法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它既可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的研究,又可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中国梦。

王娟[5]2004年在《RS-GIS-EI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参加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认为用单一学科、单一技术手段、单一方法很难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与渗透、多技术手段集成研究。 在百年前,吉林西部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近50年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功能日益减退,产生了盐碱地大面积增加、草原严重退化、水域和湿地萎缩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吉林西部已成为生态环境最脆弱、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吉林西部位于内陆干旱区与东南季风气候湿润区之间的过渡带上,其生态环境系统具有敏感性、脆弱性、易变性等特点,易受全球变化的影响,属于全球变化研究的范畴。 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深入研究该区生态环境系统的退化机制并寻求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论文针对吉林西部生态环境的退化特征及生态环境问题,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为集成理论,以系统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论为集成思想,应用RS、GIS、EIS集成技术对吉林西部开展生态环境的脆弱度、生态足迹、生态安全度的评价及生态环境系统调控优化研究,提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优化方案,从而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是地球表层系统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它的变化是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论文首先应用RS-GIS集成技术进行吉林西部1989年和2001年的土地利用遥感解译,将土地利用状况的动态变化作为研究生态环境的首要切入点,并为其它内容的研究提供动态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这12年期间,吉林西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呈现耕地、盐碱地增加、草地、水域和湿地减少的现象。各地类的景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耕地、林地、盐碱地等地类的破碎度减小,斑块的边界形状趋于简单化、规则化,向成片集中的方向发展:而草地、水域和湿地等地类的破碎度增加,其斑块的边界形状趋于复杂化、不规则化和向分散状态方向发展。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着双向转化,如草地主要转为耕地,其次为盐碱地,盐碱地主要来源于水域、湿地的萎缩和草地的退化。草地的退化和盐碱地的增加对研究区生态环境的退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吉林西部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在不受人为因素干扰条件下环境脆弱性是隐性的。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得生态环境隐性的脆弱性逐渐显示出来。本论文依据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脆弱性特点,建立一套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研究区内10个市县两个年份的脆弱度,采用相对指标法进行了脆弱度分级研究。通过1989年与2001年的脆弱度研究结果比较,各市县的脆弱度呈不同速率增长,平均脆弱度从1989年的中度脆弱增加到2001年的重度脆弱,表明生态环境在不断退化。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进行吉林西部可持续性研究。根据本地区实地情况和生态环境问题,为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修正了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1989年吉林西部生态环境处于生态盈余状态,总盈余面积为97.59xl了hm,,但还有30%的市县出现了生态赤字;2001年吉林西部处于生态赤字状态,有60%的市县生态供给小于生态需求,总生态赤字面积为31.39xl04hm2。通过二年的计算结果对比,发现了吉林西部的各市县的生态需求和生态供给都呈增长趋势,但前者的增长幅度大于后者,各市县的可持续性呈不同程度的下降。盐碱地增加、草地大面积退化和人口膨胀是吉林西部出现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 生态安全是近几年新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的产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密切相关,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生态安全。通过对指标地筛选,建立了吉林西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引用“变权”对生态安全评价因子的权重进行动态调整,使评价指标的权重更加合理和客观。为了使研究结果准确、合理,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和灰色关联优势度模型,结合常权、变权组成四种评价模型,分别计算了生态安全度。四种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吉林西部各市县的生态安全度在这12年期间呈不同幅度地下降趋势,其中,变权一灰色关联优势度模型评价的结果比其它三种评价结果更客观、合理,因此,本论文采用此模型的评价结果研究了生态安全动态度变化趋势。 以吉林西部1989年、2001年10个市县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评价结果为基础,运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模块研究这三种评价方法相关关系,生态安全度与脆弱度呈弱的负相关、与可持续性呈弱的正相关,脆弱度与可持续性呈负的非线性相关。应用TOPSIS方法进行这三种评价方法的排序研究,可持续性贴近度最大,其次是生态安全度和脆弱度,表明可持续性是生态环境系统的表现形式,生态安全度是生态环境系统的基础,脆弱度是生态环境系统的背景值;这三种评价方法的贴近度差值不大?

王乾坤[6]2006年在《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项目管理技术不但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还成为了一种职业。集成管理是现代建设项目的需求和发展的产物,是建设项目管理的一种新的理论,并将建设项目管理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传统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是,项目管理活动在不同阶段非连续性和多个实施主体在项目管理系统上“组织分隔”、“流程分离”、“技术屏蔽”与“信息孤岛”等现象,增加了项目成本,造成了建设浪费,降低了管理效率。因此,近年来在建设项目中,人们日益强调建设项目集成管理,它的核心在于以建设项目全生命期为对象对建设项目进行系统再造,建立一体化的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保证建设项目全生命期中组织、过程、目标、信息、责任体系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这种新型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要求项目组织者对项目全生命期进行综合系统集成和整体优化控制,向业主和其他受益者提供“项目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服务。 理论研究与系统创新是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的基础。本文充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管理理论和方法,从分析集成的内涵及其与系统、管理、分工的关系入手,阐述了集成管理整体寻优、系统创新与功效倍增的一般原理,提出了集成管理的运行机理,包括:战略与超前策划的理念集成、组织与界面管理的组织集成、技术与流程重组的过程集成、信息与系统控制的方法集成。以此为基础,并运用系统工程原理,提出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组织——逻辑维、过程——时间维、要素——知识维,以及空间——信息平台的三维结构空间体系的命题,阐明了建设项目三维结构下的集成理念与系统构架,创新性地提出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组织系统集成、业务过程集成、目标要素集成与信息系统集成的新系统观,建立了建设项目全寿命集成管理模型。 建设项目组织系统集成是集成管理的主体。本文基于建设项目管理组织与组织系统集成的内涵分析,通过动态联盟、虚拟组织与虚拟建设等建设项目组织系统集成的基本形态分析,阐述了建设项目集成组织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建设项目的项目策划与决策支持、组织管理与综合计划、业务实施与目标控制、绩效分析与运营统筹等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要建立起真正有效集成组织系统,一个建设项目必须具有“专业化的团队、矩阵化的组织、标准化的管理与程序化的沟通”等关键条件,论文提出了建设项目集成组织管理系统的开发思路。 建设项目业务过程系统集成是集成管理的对象。建设过程的集成一方面要致力于寻找建设期与运营期的平衡,同时在项目建设期,要充分运用并行工程与供应链原理,进行建设项目业务流程的重组,提高建设效益。论文通过深入研究建设项目业务过程集成管理的对象——工作流,提出建设项目业务过程系统集成的原则,包括:有效的组织沟通、统一的项目分解结构、全过程业务流程重组、标准化数据库建立与工作的有效链接并行等,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基于“工作流”的业务过程系统集成方法。 建设项目目标要素系统集成是集成管理的核心。一般而言,费用、进度与质量是建设项目基本的三大目标,形成为集成管理基本的目标要素系统。然而,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方法强调一个目标要素的实现,实施“一维”要素的控制方法或“二维”要素的关系分析,

黄欣荣[7]2005年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研究或复杂性科学,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之一。尽管目前它仍处于萌芽和形成阶段,但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已被有些科学家誉为“21世纪的科学”。复杂性科学之所以获得如此的盛誉,主要是因为它在科学方法论上的突破。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在哲学上对传统的科学方法论(如还原论、整体论等)产生了重大冲击,其研究也采用了许多传统科学研究较少采用甚至被排斥的研究方法。复杂性科学方法论既是对传统科学方法论的重大挑战,也是对传统科学方法论的重要补充,并对复杂性科学自身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复杂性科学的总体特征是它不能完全用还原论的方法进行研究,需要超越还原论,并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整体论的复兴。然而,它也并非属于完全的整体论研究纲领,它同样需要超越整体论。因此,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复杂性科学是对传统还原论和整体论的超越,要求在还原论和整体论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并要求在既发挥它们的长处又克服它们的弱点的基础上为复杂性科学创造新的方法论。为此,我们对复杂性科学与还原论、整体论的关系做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复杂性科学的新方法论:融贯论,即把还原方法和整体方法融贯起来而创立的新的方法论,并在融贯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复杂性科学的几条方法论原则。融贯论及其方法论原则不能停留在完全抽象的层次上,而应体现在复杂性科学的具体研究活动之中。本文从复杂性科学的具体文献中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复杂性科学中常用的六种科学方法,即隐喻、模型、数值、计算、虚拟和集成等,并对这六种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分析了它们在复杂性科学中的具体运用。这些方法在许多传统科学研究中不太使用或不太受到重视,但在复杂性科学中却占有重要的方法论地位,成为复杂性科学的几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刘勇[8]2009年在《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能够显著改善建设项目绩效,是我国建筑行业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的成功推行,是集成化管理技术和实施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设计与研究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机制是提高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实施成功率的关键。论文分析了经济系统与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的异同,认为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与经济系统在信息成本、系统调控和环境依存等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机制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的激励相容约束、调控机制设计和环境适应性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并据此归纳和构建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机制设计的内容、原则和程序。分析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内在特征和实施动力,利用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设计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机制体系。结果显示: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机制体系由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过程绩效调控机制、协调机制、决策机制和适应进化机制构成。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理论进行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激励机制设计,认为集成化管理代理人满足激励相容的核心问题是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利益剩余的分配问题以及代理人的选择问题。同时,分析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利益剩余,认为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利益剩余由直接经济利益剩余和无形利益剩余两部分组成,构筑了一个两阶段的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利益剩余分配模型。设计了由失信惩罚机制、担保机制、声誉机制组成的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内部约束机制和由市场竞争机制、法律约束机制和社会约束机制组成的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外部约束机制。研究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参与人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决策机制,设计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过程绩效调控机制,建立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构建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过程绩效评价方法。认为工程项目集成集成化管理是一个复杂自组织系统,存在集成化管理目标或者使命、信息的无缝对接与共享、以及协同、合作的项目文化三个序参量,在适应进化过程中存在突变现象,其适应进化依赖于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建立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的突变模型,耗散结构模型,分析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该论文通过对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扩建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机制的分析与研究,验证了论文的理论研究成果。结果显示: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扩建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机制设置基本契合论文理论研究部分所设计的集成化管理机制框架,案例分析结果较好地支持了论文的理论研究成果。

蒋元涛[9]2004年在《基于SWOT的智能型动态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加入WTO和市场化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的改革开放迈开了更大的步伐,各类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然而,我们看到,在一些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束手无策、无能为力。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经营方式,仍然束缚着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步伐,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方向,导致很多企业陷入严重的困境。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进和广泛应用,人类开始告别以资本、技术为特征的工业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企业面对的战略环境更加恶劣,战略决策对企业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为了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需要把专家的定性知识或定性判断同定量模型以及定量数据的描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定性知识与定量数据之间的相互作用,仅仅靠传统的人工方法进行处理,依人的脑力去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借助计算机寻找更加有效的战略决策方法,研究适合高层应用的辅助战略决策的计算机支持系统。七十年代出现了面向企业战略决策的执行支持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而后发展到战略决策支持系统。作为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SDSS的结构框架、设计原理在DSS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刻意强调面向企业高层决策者。本文首先根据决策组织的层次,应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思想,提出了解决复杂战略问题的递阶分解思想。根据这个思想,探讨了定性模型和定量模型的集成模式和定性知识和定量数据之间的转换映射关系,并且提出了集成定性推理和定量计算的DSS体系结构和智能问题处理系统的分析处理流程,简要讨论了各功能模块。接着,在传统SWOT分析的基础上,把战略选择过程细化为满足两个约束条件地过程:战略地位和战略匹配点,从而构造出基于SWOT的双约束战略决策模型(SWOT-Based Double Retricting Strategic Decision Model,简称为SDRSDM)。利用SDRSDM,决策者首先确定出企业的战略地位,明确本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战略位置,确定战略匹配点,从而客观、理性的在匹配战略中找到合适的战略方案。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战<WP=4>略环境复杂、动态的特点,提出了SWOT分析的理性化思路,以投资企业现金流量灾变分析为例子,探讨了建立其它预测模型的可行处。然后,吸收定性和定量集成的思想,在分析影响因素的特性基础上,结合专家的定性判断能力和实际的定量计算模型,根据战略影响因素的定量、定性特征,引入更加合理的分值确定和权重赋值方法,以提高战略因素分析的可信度。在下面,通过引入有序决策树(Ordered Decision Tree, ODT)和最小有序决策树(The Smallest Ordered Decision Tree,SODT)概念将SDRSDM的求解进行了有利于建模和推理的形式化表示,从而将求解过程统一于整个ODT的不同节点之中。在此基础上,研究了SDRSDM的推理算法,为SDRSDM的系统实现奠定了基础。另外,通过以上分析,SDRSDM的求解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综合决策系统。因此,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战略决策学习模型。研究了应用ANN对复杂的SDRSDM进行学习的原理。基于三层BP网络学习算法建造了评价专家用于决策分析的ANN学习模型,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很好的作用。最后是在前面各章工作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SDRSDM的智能型动态战略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原型,详细分析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特点、开发环境和流程以及关键的实现技术。并且为了适应战略决策的需要,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集成系统的技术方法。

张强[10]2007年在《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越来越频繁的突发公共事件日益考验着现代城市管理者的应急处置能力。缺乏高效的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势必对在发生突发事件情况下指挥机构的应急决策和执行机构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产生重大影响。构建和完善现代化的城市应急指挥体系,不可避免地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涵盖指挥组织机构和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的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加强政府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提供社会紧急救助服务,提高对灾害和紧急事件的快速反应,挽救生命、减少经济损失等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本文在广泛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评述了国内外应急管理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危机管理、灾害学和复杂巨系统等理论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应急指挥系统的构成要素,并运用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和Zachman框架建模方法,提出了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总体框架模型。针对应急指挥工作的实际问题,考虑到城市公共安全的主要需求和现代物质技术手段发挥的重要作用,构建了基于GIS的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框架,目的在于提高应急指挥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和海量应急信息的快速传递,满足决策部门应急统筹和多部门应急协同的需求。借鉴平衡计分卡方法提出了应急指挥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HP—多层次模糊综合评测法构建了应急指挥系统的绩效评价模型,以便测度与衡量应急相关机构在应急处置下的绩效水平,有助于政府改善应急指挥系统的运作管理,提高运作效率。最后,结合武汉市应急管理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信息大系统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与应用[D]. 罗伟其. 华南理工大学. 2000

[2]. 吐哈油田企业信息化模型与方法研究[D]. 刘锋. 中国地质大学. 2013

[3]. 流域集成化水管理研究[D]. 梁慧稳. 河海大学. 2002

[4]. 钱学森综合集成法研究[D]. 凌娟. 长沙理工大学. 2014

[5]. RS-GIS-EI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D]. 王娟. 吉林大学. 2004

[6]. 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研究[D]. 王乾坤.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7]. 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D]. 黄欣荣. 清华大学. 2005

[8]. 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机制研究[D]. 刘勇. 中国矿业大学. 2009

[9]. 基于SWOT的智能型动态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蒋元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10].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研究[D]. 张强.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信息大系统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