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都培勤

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都培勤

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新时期人民对社会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摆在首要位置的则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巨大,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不断增大,PPP模式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社会资金更好的融入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人民满意度。

关键词:PPP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应用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公共部门地方财政预算资金造成很大压力,而私人部门社会私营经济因为自身拥有的闲散资金亟需合适的投资项目,因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兼具公益性和盈利性双重特点,于是公共部门与私人经济组织之间,为了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行合作,通过签订特许权协议,双方形成一种伙伴式合作关系,最终以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PPP模式就此产生,有效解决了地方财政预算的资金压力,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1新时期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必要性

1.1PPP有助于减轻地方财政支出压力

PPP模式注重市场机制,可以吸收实力雄厚的社会资本,平滑年度财政支出,符合国家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的现代财政制度要求,是中国大力推进全面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解放生产力的重大战略选择。过去,地方政府财政过度依赖“卖地”创收,导致地方土地大周期面临拐点,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中央新时期调结构目标和稳健货币政策定调堵住了信贷扩张的老路,多数地方政府财政出现债务负担沉重,财政赤字剧增,濒临政府财政承受极限。通过推行PPP项目可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

1.2PPP的推广有助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

PPP的推广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降低系统性风险与预算改革和地方债务,将地方政府承诺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合同义务等纳入预算管理,隐性债务转变为显性债务,符合国家倡导的预算改革公开透明化要求,中央和各级政府能做到债务“心中有数”。PPP模式剥离了政府信用,将政府隐形信用转化为企业资信或项目信用,企业债务与政府债务彻底分离,有利于规范地方政府举债,降低债务的系统性风险。同时,通过PPP缓解存量债务压力,能够有效遏制地方政府债务快速增长,促进债务良性循环,有效化解债务危机。

1.3PPP模式有利于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的发展将是政府业绩考核的衡量标准之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目前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但政府的财政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大多靠税收,对财政不好的区域,政府建设环保项目的压力较大。环保产业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和河道改造工程,属于公益性项目,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政府的财政压力较大,环保项目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多,在大型环保项目中引入民间资本可以在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加快城市的基础建设。

2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要点

2.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PPP模式生存的基础,也是增强投资主体信心、降低项目风险的最有效措施。作为PPP项目运作的指导者和监督者,政府应当从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的立场出发,为PPP模式建立健全稳定的法律体系。在立法机关立法制定PPP项目市场秩序时,应当明确规定PPP模式的基本理念是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政府与社会资本基于权责对称行驶各自的职责,尽可能避免在规则制定上把政府放置在不容挑战的主导地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在项目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和风险进行明确界定,以保护双方的利益。

2.2转变政府职能

公司优势互补是PPP模式的实质,在PPP模式的指导下,政府能够合理定位新职能并有效执行。我国长期以来都是由政府为市政基础设施提供资金,尽管这在以往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取药,但现今此种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发展需求,所以,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职能和角色,由原来的主导角色转变为合营的合作角色,提供指导与监督等公共服务。具体而言,政府首先应当为市政基础社会建设改革管理体制和投融资机制;其次,政府应当对原有的迎新机制与管理方式进行改变,如果政府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方间产生纠纷矛盾,不应当首先使用行政干预手段,而是要利用法律或者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

2.3建立健全运营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在实施PPP模式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审批制度。在许多省市,针对民营资本审批,更是缺少、透明、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不但让民营资本投资需要复杂的审批手续与较长的审批时间,而且还容易导致官商勾结、滋生腐败等问题。尽管政府在2002年就已经表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允许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以及其他领域与行业,但是针对各类非公有资本具体的准入制度却没有进行详细说明,造成民营资本参与PPP项目的过程中就会遇到政府观念、政策方面的阻碍或困惑。所以,制定科学的PPP模式管理制度是确保我国公共建设有效有序发展的制度基础。

2.4借鉴国外先进的项目评估体系

当前,PPP模式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使用的项目评估方法主要是将物有所值定量分析法作为基础。英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运用三段评估法,即项目前评估、项目过程评估以及采购评估。在项目开展前期,公共部门对社会资本方实行初步预算核算,对社会资本方的筹资、经营、建设能力进行评估;项目评估过程则是对项目建设数量和质量的全面性、系统性的评估,按照评估状况对社会资本方下一时期的补贴额度进行拟定;采购评估则是最后的采购流程与风险评估的绩效评价。相较而言,我国的PPP项目评估体系还比较落后,当前还缺少绩效指标、绩效定性分析等方面的标准。因此,在我国PPP模式的发展中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项目评估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5创造条件打造多重融资模式

融资问题的解决能够极大地促进PPP模式的发展,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建立私营资本的担保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庞大,银行贷款条件十分苛刻,所以成立私营资本担保机构势在必行;第二,加强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府部门只有加强自身的改革,合理的放权,并在收益较低的项目中对私营部门给予一定的补偿,才能增加私营部门的积极性;第三,要加强对融资方式的研究,丰富融资渠道,从而摆脱融资困难的局面。例如国有银行应抛弃偏见,认真分析私营企业的发展潜力,降低私营企业的融资门槛,从而促进PPP模式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中央决策层大力推广PPP模式的大环境下,要认清推行PPP模式的现实意义,面对PPP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摒弃把其单纯作为一种政府融资工具的思想,立足改革创新政府在公共设施建设领域的智能转型理念,建立PPP模式发展规范的良性环境,激起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促进PPP模式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晶.PPP模式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及案例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30).

[2]肖齐.PPP模式在市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1).

[3]刘伯酉.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经济,2012,12:15~18.

[4]杨卫华,王秀山,张凤海.公共项目PPP模式选择路径研究——基于交易合作三维框架[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02).

论文作者:都培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0

标签:;  ;  ;  ;  ;  ;  ;  ;  

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都培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