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体实现赶超过程中的财政政策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过程中论文,经济体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间经济增长的成绩相差悬殊,特别是二战以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发展中国家阵营中异军突起,是什么原因使得部分国家能够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赶超,而另一些国家则陷入经济停滞的困境,在此期间各国的财政政策分别扮演了何种角色,是否促进了本国的经济赶超,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到内生增长理论,最为突出的研究方法进展就是在总结世界各国经济的典型化增长事实的基础上,构建增长模型,并以模型对于典型化增长事实的描述和拟合程度,判断该增长模型的优劣。Kaldor①的著名研究对当时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典型化事实作以总结,并被视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试金石,具体的认为一般性的经济增长特征包括:人均产出持续增长,且其增长率并不趋于下降;人均物质资本持续增长;资本回报率近乎稳定;物质资本—产出比几乎稳定;劳动和物质资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近乎稳定;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在各国之间差异巨大。Jones and Romer②在Kaldor事实被提出的五十年后,重新做了类似的工作,并归纳出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国经济增长出现的新的典型化事实:随着全球化与城市化,市场化程度不断被提高;部分经济体增长加速;随着距离世界技术前沿越远,人均GDP增长率差异性越大;收入与TFP的差别显著,投入能够解释的跨国人均GDP不足各国差距的一半;全世界工人人均人力资本量显著增长;人力资本的数量相对于非技术工人不断增长,但这并没有引发相对工资的持续下降。
上述经济增长的典型化事实主要是针对处于世界发展前沿成熟的市场经济,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差异,特别地,与中国增长事实不同③。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大致可分为两类,即能够实现经济赶超的和未能加速发展甚至陷于停滞的国家。在此过程中,该国政府财政政策是否能够扮演推进器的角色成为不同经济流派的争论焦点。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不同经济体的条件收敛或者是俱乐部收敛,因而财政政策只是辅助经济增长,长期内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强调有效需求的拉动作用,因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成为后发经济体加速增长的助推器;供给学派则认为减税才是最好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工具等等。结合魏枫(2010)所总结的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典型化事实,中国近年来持续高储蓄、低消费的特征,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消费率更是一路走低,巨大的产出能力不得不依靠国外需求的增长路径,显然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不同;也与偏重于经济内在增长机制、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的新古典增长经济理论有异。因而,我们希望能够建立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过程的模型,能够同时刻画成功赶超与经济停滞两种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一国最优财政政策的特征。
中国可视为是继新兴工业化国家之后的有望实现经济赶超国家的代表,中国的增长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对象。回顾战后各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日益明显。第一是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第二是世界各国开放程度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此两种趋势相互影响,便利的交通通讯,使得创新国之间以及创新国与跟随国的交流更加频繁,有助于新发明和新想法的快速推广,对于技术跟随者而言,选择推动技术进步的途径就扩展为对外模仿和自主研发。本文正是源自此方面的考虑,构建了适合技术跟随的发展中国家的内生增长模型,通过为发展中国家的厂商赋予模仿和创新两种推动技术进步的方式选择,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寻找何种状态可以实现赶超,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些国家陷于停滞,并进一步讨论,在此框架下的最优财政政策。我们发现后发国家的财政政策具有阶段最优性的特征,在经济处于主要依靠模仿推动技术进步的增长路径时,向下扭曲生产要素价格,高估企业获利能力的财政政策具有阶段最优性;而当经济体成功跨越模仿陷阱,进入到主要依靠自主研发推动技术进步的增长阶段时,扭曲企业成本收益环境的财政政策就要淡出,为企业实现充分竞争提供良好环境就成为最优财政政策的核心特征了。
理论框架的设定背景
世界上各国的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既有高收入国家,也有低收入国家。如何实现低收入国家的快速发展,并最终实现如同发达国家一样的发展状况,成为战后许多关心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经济学家们研究的核心问题。罗格纳·纳克斯⑤提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穷是因为穷,对于落后国家的发展持悲观的态度。Nelson⑥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进一步阐明了资本稀缺与经济发展的恶性互动关系。根据他们的理论,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导致较低的储蓄和积累水平,而较低的储蓄和积累又反过来导致较低的产出,二者的恶性循环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种状态在发展经济学中通常被称为“贫困陷阱”。之所以称其为陷阱,是因为如果对于稳态收敛路径做一扰动,试图打破这种稳态,经济系统自身却会因产生的反作用力,回复到低水平的稳态。以Solow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将贫困陷阱的情况也整合进了其增长模型当中,如将Solow基准增长模型的单一储蓄率扩展为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各自拥有不同的储蓄率(或者视为资本所有者和工人两部分),那么扩展模型的稳态就不再唯一,这里存在了对应着贫困陷阱的低水平均衡。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投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所以这些理论提出的跨越陷阱的对策也主要集中在提高人均资本存量方面,即要跨越贫困陷阱或者是采取限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总量来提高人均资本存量;或者是抑制居民消费、促进储蓄等措施积聚资本或引进外资。
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的最终推动力量应归于技术进步。同样,世界各国的技术水平也存在着显著差异,既有处于世界前沿的技术领先国,也有远离世界技术前沿的跟随国。可以说,发展经济学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主要是从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收入的角度来考虑落后国家经济停滞的现象,主要强调了资本投入对于摆脱陷阱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忽视了在人均资本存量增长过程中,对于主导技术进步主要形式变动的内在要求。如果某国技术进步的形式仍然主要依靠对世界技术前沿的模仿,即使其人均资本存量再高,也很难认为该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赶超。那么,对于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有些文献称为跟随国)能否内生地向世界技术前沿收敛,也就自然成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焦点之。如Barro和Sala-i-Martin⑦认为落后国家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收敛,这是因为模仿相对于创新具有成本优势,技术水平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的技术模仿,就可以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随着跟随国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可供模仿的技术总量降低,因而其增长速度最终也会减慢,出现类似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的条件收敛状态,面临相同外部条件的国家最终都会处于同一稳态。而Howitt和Mayer-Foulkes⑧则指出技术落后国家并不一定会实现向世界技术前沿的收敛,并着重分析了为什么一些技术发展水平远低于世界技术前沿的低收入国家停滞在其原有的技术水平上,而有些国家却能迅速向世界技术前沿收敛,实现赶超。
在此基础上,本文发展出产品水平创新,并允许企业具有两种推动技术进步形式选择的内生增长模型,然后讨论在预算约束下,政府最优财政政策最优性的特征。首先,我们构造引入模仿的增长模型,以此为分析的基准模型,这有助于理解模仿陷阱的概念,以及财政政策的阶段最优性特征;然后引入自主研发的可能性,完成本文的讨论。
理论假说——仅考虑模仿行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型
经济中的商品存在三种形式: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劳动。最终产品可直接用于消费、研发(以购置先进设备为主要形式)和生产投资。资本投资用来生产中间产品,技术进步将体现在新增的设备中。本文的技术进步采用Romer(1990)提出的技术进步体现为经济系统中中间产品的种类增多的思想。劳动供给量为常数,且劳动供给无弹性。
1.最终产品生产厂商行为
厂商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使用劳动和中间产品来生产最终产品,形式如下:
3.技术研发部门行为
下面,我们将上述几种偏导数关系转换为经济学语言和可操作的财政政策措施。当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路径指向模仿陷阱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的实施,降低企业选择模仿行为所获得的利润水平,提高企业选择自主创新行为所获得的利润水平。特别的,可以通过压低资本价格等手段,帮助本国顺利转变技术进步方式,由模仿推动转入自主研发主导的增长道路,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赶超。从这个层面,我们找到了政府提供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贷款来支持企业发展,加快经济增长并实现跨越模仿阶段的理论依据。
支持和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政策激励,来提高企业的广义研发效率。实质上这是对科技投入的支撑,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税收政策与其他政策工具的作用相比要更直接。对企业自主研究开发的税收激励政策在具体操作时,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实施方案,即“应税收入抵扣”(政府从企业应付所得税额中扣除部分或全部的特定研究开发支出)和“所得税减免”(政府允许企业从应税收入中扣除比实际研究开发支出更多的金额)。除税收补贴以外,国家财政补贴也能够有效激励自主研发行为,政府还可以直接购买创新型企业的产品。创新型国家的实践证明,通过合理的政府采购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通过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可以保护并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可以扶持弱小但技术创新活跃的中小企业,可以引导各种资源投入国家急需的重点技术项目,从而贯彻国家的科技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生产资源由模仿转向创新部门。
对于提高企业的模仿效率,政府可以选择的政策工具也较多。政府可以制订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并进行模仿以推动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为企业购置先进设备提供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措施,如税额减免、加速折旧等。这些措施对企业加速设备更新、优先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确保企业在经过成本收益分析之后,能够更多地选择模仿。
在本文的研究框架下得到的更为重要的结论是:尽管在一国处于技术进步的模仿阶段时,高估企业获利能力的扭曲财政政策会起到加快增长速度的作用;但是对于陷于模仿陷阱的国家,上述扭曲的财政政策则会起到固化技术进步形式的作用。所以对于要摆脱模仿陷阱困境的国家,就要选择相反的政策措施来提高企业进行模仿的成本,如对于购置设备活动征税、延长折旧期等等。
降低资本价格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模仿陷阱的结论较为有趣,其内在的传导机制是:通过降低资本价格,提高了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而提高在每一时刻的企业价值v。这就为原本在特定中间产品种类数处已无利可图的厂商提供了进一步实现技术进步,并继续获取垄断利润的激励。随着中间产品种类数的进一步增加,模仿成本随之上升,因而就会使企业放弃模仿而转向创新成为可能。这与传统的认识不同,即关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国有银行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补贴产业发展,造成银行大量呆账、坏账,有碍经济稳定增长,因而需要提高银行贷款风险门槛。这里我们看到降低资本价格对于跨越模仿陷阱,成功实现赶超的作用显著,只是这种作用具有阶段性。当经济已经脱离模仿陷阱并进入创新阶段时,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意义也就随之消失,这时才会要求根本上转变,并建立银行的市场化行为准则。
处于模仿阶段的国家选取高估企业获利能力的财政政策具有阶段最优性,是最优增长路径的内在要求。v(t)数值取决于在时间t期至无限期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值的贴现总和,而企业的利润值无外乎取决于收益与成本之差。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基本可视为处于正常值,而企业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基本上被财政政策压低了,这样厂商所获每期的利润值都会偏高,贴现求和之后自然v(t)的值也会偏高,与正常状态相比较,企业的获利能力被高估了。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本上是处于通过先进设备引进,模仿国外成型技术来实现技术进步的阶段,因而此阶段企业的价值v(t)及企业的获利能力高估,可以使增长路径能够靠近“收费公路”,这就是近年来扭曲财政政策的原因。
尽管扭曲要素价格的财政政策具有阶段最优性,但长期内难以为继,增长路径转换势在必行,财政政策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内在的逐利动机,在一定条件下会引导全社会最终由模仿转向创新来推动技术进步。在转变之际,要素价格要回补被向下扭曲的部分,企业被高估的市场价值也会随之回归,对应向下扭曲要素价格的财政政策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技术进步轨迹内生转变的经济含义是:随着中间产品种类数量n的增加,中间产品厂商所获得的垄断利润是下降的。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技术进步才是持续增长和经济安全的根本保障。过分依靠财政政策推动经济难以支撑长期增长。
注释:
①Kaldor N.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1961; Lutz F.A.,Hague D C.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 Held by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ssociation.London:1963.
②Jones C.I..,Romer P.M.The New Kaldor Facts:Ideas,Institutions,Population,and Human Capital.NBER Working Paper 15094,2009.
③魏枫(2010)将中国经济增长,典型化事实归纳为:逐利厂商成为与市场主体,市场经济初步建立;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与高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水平显著提升,设备进口先增后减等。
④巴罗,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⑤罗格纳·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商务印书馆,1966。
⑥Nelson R.R.A Theory of the Low-Level Equilibrium Trap in Underdeveloped Econom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6,46(5):894-908.
⑦Barro R.J.,Sala-i-Martin X.Technological Diffusion,Convergence,and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7,(3):1-26.
⑧Howitt P.,Mayer-Foulkes D.R&D,Implementation,and Stagnation:A Schumpeterian Theory of Convergence Clubs.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2005,37(1):147-177.
(11)此种单一均衡状态对应的相位图是情形一中所给出相位图的一种变形,即将图中的v-v曲线向左平移至仅与第一阶段分段函数相交,与第二阶段无交点的情形。对于初始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单一均衡的分析极为类似于正文中关于两个均衡点的分析,因而此处不再赘言。
(12)贫困陷阱被理解为一个有着低水平的人均产出和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之所以被称为“陷阱”,是因为即使有人试图打破这种低收入状态,但经济本身却具有内生的动力使得经济回复低水平稳态的趋势。这一概念,较早的是由W.A.Lewis(1954)提出,此后,Murphy,Shleifer和Vishny(1989)做了较好的现代形式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