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城镇集体经济现状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肃省论文,集体经济论文,城镇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省城镇集体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遵照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省政府研究室和省经贸委组成联合调查组,会同省二轻总公司、省就业服务局等城镇集体经济主管部门,从年初开始,对全省14个地州市的22个县的62户二轻、厂办集体、民政福利和校办企业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全面深入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城镇集体经济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几经周折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形成了以二轻、厂办集体、民政福利和校办产业为主体,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经济体系。到1994年底,全省城镇集体经济企业已达8123户,其中工业企业1871户,职工34.8万人,固定资产净值达26.1亿元,94年实现社会总产值70.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8.7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48%和18.96%。城镇集体经济的兴起,增强了我省经济实力,在调整社会经济结构,振兴地方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增强了全省经济实力。据统计,从85年到94年,集体所有制经济社会总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比重由11.68%上升到39.33%,其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5年的8.23%上升到94年的21.15%。这表明,城镇集体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搞好国有企业,而且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对缓解地方财政的困难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初步统计,1994年,全省城乡集体经济上交国家税金约13.4亿元,占全省税收的21.68%,其中城镇集体经济约占8%。实践证明,凡是城镇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财政状况比较好,经济实力就比较强。
——增加了有效供给。我省城镇集体经济具有以小型企业为主,以生产日用消费品的轻工业为主,以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的特点。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我省城镇集体经济已初步形成了多门类、多行业、多产品和多协作、多服务的综合经济体系,为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提供了丰富多采的工业产品和生活日用品,产品品种已达5600多种。尤其是化工、机械、有色金属和建筑材料、机制纸、轻纺及家用电器等产品产量已在全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的产品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兰化宏达公司的万吨薄膜,其规模为西北之首。有的产品不但填补了省内空白,而且还填补了国内空白,如甘肃稀土实业开发公司的金属镧、金属铈。
——促进了社会稳定。全省城镇每年约有20多万人的各类待业人员,就业压力很大,形势不容乐观。城镇集体经济已经成为我省安置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对于缓解就业,稳定社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4年全省共安置就业人员96810人,其中非国有企业共安置68283人。“厂办集体”集体企业十年来累计安置了130万人次就业。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全省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由安置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走以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和扩大劳动就业的路子。“厂办集体”集体经济的迅速崛起,走出了一条以安置就业推动经济开发,以经济开发促进就业安置的路子。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把待业压力转化成了劳动力的优势,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由单纯依赖大中型企业向依托大中型企业逐步拓展开发领域的方向转变,走自我积累,自主发展的路子。目前,城镇集体企业,尤其是“厂办集体”集体企业一方面依托大厂,积极利用边角余料,为大厂配套与协作服务,另一方面又面向市场,逐步形成了在市场竞争中的经济关系。如兰石厂机械制造公司原来90%的生产是为大厂配套加工的,现在已基本上面向市场,为大厂配套的仅占9%。
三是由半封闭型的发展模式向开放型的发展模式转变,走以开放促发展的路子。如白银市这几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对外宣传,促进了与外省、外商的合作与联系,形成了一批合作合资企业,到1994年底,全市城乡集体企业共引进资金21396万元,上项目434个,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四是由粗放式经营向注重科技进步、注重管理的集约化经营转变,走依靠科技进步规模发展的路子。城镇集体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注重科技进步,初步形成了一批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大规模的企业群体,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大大提高。如甘肃工业大学创办的“校办企业”甘工大计算机工程公司,以其高起点高科技而闻名省内外;兰化宏达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年产1万吨农膜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农膜生产基地;镍都实业公司的特种电焊条厂的产品已达到全国名牌产品的水平。还有稀土金属和铜工艺品等产品已挤身国际市场,TPL发泡剂、硒弹、超薄铜箔等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
城镇集体企业的崛起,把大企业同小企业、中央企业同地方企业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效地弥合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同地方经济的“断层”。特别是“厂办集体”集体企业将全民的优势和潜力同集体的优势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大中型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了集体经济,也为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实践,城镇集体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一些严重影响和阻碍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也愈渐突出。
观念落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沿海发达省(市、区),一个主要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对城镇集体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认识转变迟,观念落后:一是传统的就业观没有大的转变。认为集体企业是“二国营”,职工是“二等职工”,捧的是“泥饭碗”。二是传统的建设观没有根本转变。搞项目总是想搞“全民”的。三是传统的所有制观没有大的转变。总是把集体经济视为低层次的生产关系,总想搞一平二调,升级过渡。四是传统的发展观没有大的改变。总是认为集体经济成不了气候,只能拾遗补缺,发挥补充作用,对经济建设不可能有大的促进。
发展缓慢。一是比重小。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1994年上半年,全国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30%,在我省到94年底,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1.15%。在沿海发达省份,全民、集体、非公有已呈“三足鼎立”之势。几年前和我省曾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内蒙、贵州、江西等省(区),集体经济的份量也越来越大。二是层次低。高起点、高效益、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项目、产品比较少。大路产品多,初级产品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多。这在一些县区表现的更为突出。三是负担重。突出表现为“四老三重二多”。“四老”即企业老、设备老、产品老、职工老。“三重”即历史包袱重,债务负担重,税赋重,全省二轻集体企业资产负债平均已达68.18%,税利改革后,集体企业的税赋反而比国有企业加重了,如营业税由原来的3%,增加到了现在的5%,对有的行业增加了17%的特别消费税等,仅从全省“厂办集体”劳服企业看,1994年上缴税金比上年增加了2684.51万元。“二多”即退休职工多,以兰州市二轻集体企业为例,14户企业退休职工达975人,占在职职工的48%,最严重的如城关区第三服装厂,一个在职工人要养活2.5个退休工人;费用多,以兰化宏达公司为例,缴纳的教育附加费、工会经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奖励基金、管理费等已占工资总额的43.7%。“四老三重二多”的问题在以二轻为代表的老集体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四是素质差。从总体上看,大部分集体企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低下,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素质差,有些企业竟连一名中专能上能下的技术人员都没有。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水平高,规模大,产值上亿元的集体企业在全省廖廖无几,屈指可数。五是亏损多。由于集体企业负担过重,留利逐年减少,加之原材料、电费、运费大幅度涨价等增支因素,使集体企业效益滑坡,亏损增加。如兰化集体企业,1994年成本上升3292万元,实现利税比上年减少900万元,其中兰化宏达公司成本上升878万元,完成产值6136万元,实现利润仅8万元。从全省情况看,“厂办集体”劳服企业亏损面由1993年的12%上升到1994年的24%左右。二轻集体企业处境更为艰难,全省二轻集体企业1994年亏损企业比上年增加32户,亏损额增加66.17%,兰州市二轻集体企业有三分之一发不出工资,拖欠退休工人工资的现象也较普遍,兰州华丽服装厂已有两年只给退休工人发50%的工资。
改革滞后。一是产权制度改革滞后。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清,特别在“厂办集体”企业的起步阶段,全民企业利润流失和集体企业的资产被平调,成为大厂的“小钱柜”的问题比较突出,这是许多人对“厂办集体”有不同看法的根本原因。资产无人认证,管理弱化,造成大量资产的严重流失,在我省比较严重。企业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合作制步伐缓慢,特别是在困难企业无法推开,职工思想阻力很大。二是企业自主权落实不够,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随意改变集体企业性质;平调、挤占、挪用集体企业资产;随意更换企业法人代表;超标准的差旅费报销,大厂办福利、建职工住宅等都要集体企业支付。在调查中发现,一大厂要盖房子,便随意从集体企业划走200万元资金。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集体企业职工在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社会统筹的建立难度很大,进展缓慢,职工普遍都有后顾之忧,致使人心不稳。
政策弱化。基层普遍反映,这几年国家和省上对搞好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而对集体经济基本上未出台优惠扶持的政策,以往制定的对集体经济的扶持优惠政策在逐渐弱化,政策效能逐渐削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存的一些优惠政策都被大大打了折扣难以落实。
投入不足。资金短缺是这次调查中反映最多、反映最强烈的焦点之一。突出表现是总量不足,增量不多,存量不活,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集体经济一直没有正规的资金来源渠道,贷款无门,如西北铜加工厂实业开发总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起了年产1万吨电解铜,产值可达2.5亿元的电解铜厂,产品市场好,利润高,但苦于流动资金贷款无门,致使该项目建起两年仍未发挥效益,而且每年要贴100多万元的贷款利息,还有设备、厂房的维修费用等。类似项目较多。基层主管部门反映,“突破口”的战略任务靠赤手空拳根本无法突破。这几年对集体经济的投入严重不足,发展后劲乏力。仅以二轻老集体为例,“六五”以来总投资仅占全省工业总投资的0.96%,大部分集体企业由于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而处于“吃不饱,饿不死,长不大”的困境之中。
体制不顺。我省城镇集体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反映了一个“乱”字。一是机构变动频繁。从1985年成立城市集体经济联社开始,期间经历了省经委的集体经济办公室,甘肃省城市集体经济开发总公司,省就业服务局和1994年成立的省经贸委城乡集体经济处,管理机构虽经多次变动,但仍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协调机构。二是管理机构不顺。目前的管理机构省上既有二轻总公司(兼有企业性质和行业管理职能),手联社(经济社会团体),又有就业服务局,还有省教委的勤工俭学指导中心和民政厅的福利企业管理机构。各地州市也是管理方式各异,全省形成了近十种行政隶属关系的多头管理体制。谁都管,谁都不管,条条和块块多,管理失控,职能交叉,互不衔接,都缺乏必要的行政管理手段和经济手段,根本无法将全省城镇集体经济集中协调管理起来。
总的看,我省城镇集体经济十年的发展,成效显著,作用很大,矛盾突出,政策弱化。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下决心采取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否则我省城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将会面临停滞,甚至萎缩的严峻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