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探讨论文_彭昌能,郑倩,刘剑波(通讯作者)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 分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的临床探讨。方法 选择40例直肠发育性肿瘤(LST)患者开展临床试验,在内镜状态下对患者展开分型。并记录各种LST类型患者的大小、位置以及形态特征。分析患者临床中的病例表现以及直径黏膜剥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中LST-G17例、LST-NG28例;腺瘤伴随有高级别上皮瘤病变的有7例、低级别上皮瘤病变的23例;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均为100%;病理类型管状腺瘤24例、管状毛绒状腺瘤1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有3例出血,在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后已经止血。且经过术后平均11.3个月的随访可以发现无复发状况产生。结论 应用直肠粘膜下剥离术对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进行临床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可用于患者病变的判断及分型,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术后的切出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产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因此在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应当继续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在放大肠镜及色素内镜的逐步发展与应用中,结直肠肿瘤的诊断率也在逐步提升。研究表明,8-35%的结直肠肿瘤又可分成凹陷性及平坦型,且平坦型早癌黏膜下浸润的出现几率大于息肉样早癌[1]。患者的侧向发育型肿瘤一般是说病灶直径>10mm,且不是向上、下生长,而是侧向扩展生长的一种肿瘤,属于凹陷性平坦结肠肿瘤的主要亚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对直肠发育性肿瘤治疗的传统办法。但若是病变直径>2cm,则很难将其完整切除,很容易在局部出现复发或者残留[2]。因此要想对直肠发育型肿瘤彻底切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较好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现将研究过程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0月医院接收的4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保证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患者肿瘤直径最长为23-46mm、井肠镜检查其病变直径>20mm;;从而确诊患者符合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判断标准[3]。排除非抬举征阳性者;在放大内镜下的肠粘膜pit分型呈现V型者;拒签同意书者。并确保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4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5.8±1.9)岁。

1.2方法

在内镜下对患者直肠类型进行划分,患者在进行ESD手术前均应予以常规肠粘膜染色体检测,并对病变大小进行断定。在内镜下应将患者肠粘膜表面的形态特征予以分类,可将其分成颗粒型(LET-G)与非颗粒型(LST-NG)两大类。手术前应准备好肠道准备工作、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查等工作。患者中有口服血小板药物的需要停药一周[4]。患者开展治疗前,应先在常规肠镜下观测完整的病灶状态,并使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病变范围进行确定。应使用氩气刀做好病灶范围的标记,并注射0.9%氯化钠及靛胭脂与肾上腺素抬举病变。在实际操作ESD中应结合具体情况对黏膜展开反复注射。并用钩刀在标记点外侧切开黏膜下层,岩标记点将黏膜一圈完整切出。直视条件下使用IT刀与钩刀将黏膜下层剥离,并检查病变创面在剥离后的状态。剥离操作使用热活检钳、创面使用金属夹夹闭。对整块切出的标本可使用中性甲醛溶液对其大小展开测量,并送至病理确诊。若是患者病早显示为直肠绒毛状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余病灶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基底同外缘都为出现肿瘤侵犯,因此可判定为完整切除在患者术后应进行常规禁食,并服用止血药物与抗生素[5]。应及时注意患者是否出现会阴部皮下气肿、便血、腹痛等不良反应,并对腹部体征进行了解。必要情况下应用X线对付不检查。并在患者术后3、6、12月进行复查,对随访患者术后的复发状况及肿瘤残留进行了解。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患者EDS治疗结果及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版本软件对组间数据差异进行检验,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 患者EDS治疗结果及临床病理特征

40例患者中LST-G17例、LST-NG28例;腺瘤伴随有高级别上皮瘤病变的有7例、低级别上皮瘤病变的23例;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均为100%;病理类型管状腺瘤24例、管状毛绒状腺瘤1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有3例出血,在经过内科保守治疗后已经止血。且经过术后平均11.3个月的随访可以发现无复发状况产生,见表1。

3.讨论

研究表明,直肠LSTs出现总恶变率的可能性是8.3%-51.7%,一些LSTs甚至可能出现癌变[6]。而应用内镜黏膜剥离术能够有效提升病变组织的整体切除率,避免复发。随着内镜手术技术的逐步发展,当前在LSTs治疗中ESD手术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案,并能够为术后的病理学检查提供准确完整的病例标本,提升治疗效率。但是在临床中还应对内镜黏膜剥离术的应用进行规范,避免手术并发症的产生。当前在用超声内镜对结直肠腺瘤中的上皮内瘤变进行监察室,若是可以排除淋巴结转移或是脉管浸润的可能性,那么无论病变大小都可以进行ESD手术;但如果肿瘤突破了黏膜肌层,并浸润至黏膜下层时,就存在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在可能性,此时就不适合开展ESD手术。在当前的医疗条件及环境下,若是无法对淋巴结转移做出正确判断,就不可将ESD作为病症治疗的首选办法。此时应展开患者的病理检查,在确认肿瘤浸润黏膜下层达到固有肌层时,才可转至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植中敬,陈慕维,吕建广,等. 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法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17,24(5):43-47.

[2]张菊嫦,王学青,李爱民,等.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的发展趋势分析[J]. 中华消化杂志,2017,37(2):88-93.

[3]徐美东,王小云,周平红,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不同亚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与病理研究[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8):422-428.

[4]付晓霞,熊英,王爱民,等. 胃异位胰腺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分析[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10):1277-1278.

[5]丁小云,蒋海忠,孙琳寅,等. 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二例[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4):263-264.

论文作者:彭昌能,郑倩,刘剑波(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  ;  ;  ;  ;  ;  ;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探讨论文_彭昌能,郑倩,刘剑波(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