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民族论文,西部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0)01—0001—05
谈到西部,大家都知道那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地域辽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曾有过兴盛辉煌的一页。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仰韶文化等均发源于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部曾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不相上下。到唐宋以后,由于战乱纷争,生态环境恶化,加之航海技术的大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移向东南地区,政治和文化中心也随之东移,使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步下降。特别是明清以来,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依靠独具的区位优势、便利条件及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而西部却因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使东西部发展差距渐渐拉大。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外敌入侵,战乱频频,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致使国力大衰,民贫国弱。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乱,民不聊生,加之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整个中华大地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东部由于近代工业的兴起,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西部因战乱等影响,经济建设遭到了空前破坏和摧残,东西部差距不断拉大。
新中国成立初,近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10%,但在这10%的近代工业经济中70%都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家将工业重点逐步西移。特别是60年代的三线建设,大量厂矿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形成的工业布局,使东西部差距有所缩小。改革开放20年来,按照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的思想,国家重点开发东南沿海地区,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向等方面向东南地区倾斜,东部赢得空前的高速发展,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世纪之交、千年更替的重要历史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和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的需要,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完全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两个大局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宏伟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创造了空前的机遇,也为西部再创辉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西部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混杂居住的重要地区,至今仍是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区最为集中的区域,除汉族以外,还有38个世居民族。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四千五百多万(1990年),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占西部总人口的17%左右。如果把广西、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和恩施、湘西、延边三个自治州计算在内,全国155 个民族自治地区绝大部分在西部。可见,民族众多、民族自治地方集中、边境线长、地理位置重要,是西部的显著特点。我国历史上自汉代以来,中央王朝在历次西部开发中都十分重视处理与匈奴、回纥、吐蕃、南诏、大理、西夏等民族和民族政权的关系。而民族问题处理得成功与否,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历朝开发西部的效果。同样,在今天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民族问题依然是回避不了的。西部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事关大开发战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必须把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西部大开发与处理好民族问题,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江泽民总书记在1992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同时还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在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指出:“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朱镕基总理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就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说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宗旨与民族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符合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盼望已久的大事,更是我们广大民族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愿望。长期以来,多少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西部,把中国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西部。在开发西部的今天,关注西部,就是关注中国的明天。实施西部大开发,这是造福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对民族工作具有重大的全局意义。应当看到,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将逐步得到大的改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各族干部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生存环境将会显著改善,同时在整个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思想道德水平将不断提高,这一切对和谐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必将为民族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级民族工作部门一定要站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站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高度,站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抓住机遇,大显身手,乘势而上,实现民族工作新的转折。认识不到这一点,把握不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民族工作不仅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也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
面对机遇和挑战,民族工作部门要警惕两种思想情绪:一种是期望值过高,盲目乐观,幻想西部大开发的开山炮声一响,就能迅速改变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面貌;另一种是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认为西部地区条件太差,困难太多,对大开发信心不足,干劲不大,持等待观望的态度。这两种思想情绪都不利于西部大开发,也不利于民族工作部门在西部大开发中建功立业。大家知道,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把握大局,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部署,也是空前艰难的历史任务,需要几代人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下世纪或更长的时间,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和进行坚韧不拔的努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分阶段达到目标,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对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中央战略部署的理解要有新的提高,对西部大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要有新的提高,要坚决防止和克服两种思想情绪对民族工作的影响,振奋精神,迎接挑战,轻装上阵,有所作为,为西部大开发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贡献。
民族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民委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做到“三个转变,一个提高”,坚持“五条原则”,实现“六个突破”,在西部大开发中建功立业。
“三个转变”:一是转变观念,就是要从传统的观念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上来。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工作部门的干部及西部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大胆抛弃落后的观念,改革传统的做法,勇于创新进取,探索新思路、新机制,以适应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大发展。二是转变工作作风,就是要克服官僚主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倡导求实创新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时刻把各族群众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牢固树立为各族群众服务的思想,真正与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三是转变工作方式,就是要从传统的和习惯了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使工作方式和方法切实转变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上来。
“一个提高”:就是通过实现观念转变及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当好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民族地区实际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巩固和增强各民族大团结服务。
坚持的“五条原则”是:
第一,坚持发展是根本,团结是保证的原则。发展和团结是民族工作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疆安全的物质基础,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和谐的民族关系,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宏伟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在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工作部门要抓住机遇,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和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改革开放、社会进步和扶贫攻坚等特殊问题。同时要妥善处理好民族矛盾,在团结稳定中推进发展,在发展中保持团结稳定,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求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团结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
第二,坚持因地因族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各具特色。每个民族的内部分工、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发育程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不相同,差异很大。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实际和特点,区别不同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坚持因地因族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富有成效。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坚持一切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实行分类指导。
第三,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多,分布地域广,全国绝大多数市、县都有两个以上民族共居。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工作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突出重点,抓好西部地区的民族工作,同时也要兼顾东、中部地区的民族工作。也就是说,既要抓好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工作,也要重视散杂居地区和城市的民族工作。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要结合实际,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首位。比如,国家民委倡议发起的“兴边富民行动”,就是通过以抓好边境地区民族工作为重点,推动全国民族工作向前发展。
第四、坚持长远规划与近期安排相结合的原则。西部地域辽阔,情况千差万别。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我国下个世纪发展的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在西部大开发中,处理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工作,必须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要始终围绕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长远规划和分阶段实施的计划等,从民族工作的实际出发,制定中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并积极做好当前的工作。只有把长远规划目标与近期安排结合起来,民族工作才能提高预见性、前瞻性,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开创新的局面,更好地为西部大开发和实现全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服务。
第五,坚持开拓创新与继承优良传统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同志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给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面向新世纪的民族工作,只有勇于开拓,大胆创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沿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进,才能使民族工作在西部大开发中永葆青春和活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实现“六个突破”是:
第一,解放思想要有新突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因为思想大解放,打破了许多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条条框框,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党在理论上、实践上实现大的飞跃和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赢得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和强盛。今天,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解放思想仍然是第一位的任务。这是因为,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如果没有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类人才和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难以想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要加大投入,东中部要加强援助,但归根结底要依靠西部各族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各族干部群众是西部大开发的生力军。而封闭的思想和陈旧、落后的观念必然阻碍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对包括民族工作部门在内的西部各地区、各部门来说,最关键最紧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移风易俗的问题。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风俗习惯,这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党制定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保障各民族都有保留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这一政策体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受到了各族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烈欢迎。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因受历史的局限,一些风俗习惯比较落后,甚至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极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各民族的干部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带领各族群众大胆地改革和剔除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不利于民族进步的落后的陈规陋习,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在西部大开发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究要有新突破。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理论体系,指导我国在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在继承原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指导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进。在即将迈入新世纪的时候,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民族工作在新世纪要想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需要有新的理论作指导。否则,理论的滞后必然会影响实践的发展。因此,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究,目光要始终盯住时代的最前沿,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进行;要坚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民族地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等来开展研究工作。同时,还应加强对国际形势和世界民族问题,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民族问题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对我产生的影响等进行超前研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用以指导新的实践。民族工作在西部大开发中才能大有作为。
第三,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有新突破。人才资源短缺,是制约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西部大开发要有高起点,走出新路子,必须科教先行。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实现“普九”目标,抓好职业教育,拓宽办学渠道,逐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下大力气培养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当地人才,同时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的激励机制,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作用。此外,要采取特殊措施,加大培养力度,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工作部门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始终抓住人才培养和干部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努力创造新的业绩,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支持。
第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有新突破。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根本区别。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实现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清理已失效的和不适应新体制要求的政策措施,及时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不断完善新的替代政策,逐步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当前,最紧要的是把握大局,抓住机遇,抓紧修订、制订和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配套法规,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族政策,坚持依法治国,强化执法监察,推进依法行政,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推进和保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第五,西部对外开放要有新突破。加快西部开发,不仅需要国家帮助和东部支持,还必须进一步发挥优势,面向国外市场,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西部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12国相邻,面对东南亚、南亚和中西亚,是陆路通向中东、欧洲和印度洋、大西洋的必经之地,有20多个民族跨国而居,这是西部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不仅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应注意发挥少数民族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特别是利用其与国外同一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相同的优势,在走出去开发资源和开拓市场等方面发挥作用,以大开放促大开发,实现大发展。
第六,对口支援与合作要有新突破。对口支援是我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一条重要措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对口帮扶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中起了重要作用,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开发西部,东部沿海地区要抓住机遇,本着互利互惠原则,立足于帮助西部民族地区发挥优势,使对口支援与合作在总结经验,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取得新的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为西部的发展带来了福音,也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东部沿海地区还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帮助当地的少数民族加快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收稿日期〕2000—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