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第一个论文,政治学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纲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学者王惠岩先生在其《政治学原理》一书中,高度评价了《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地位。他说:《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的开山之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第一个纲要”,它“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①。但遗憾的是,王先生只是提出了这一正确、重要的论断,而没有对此作出具体、深入的论述。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
《宣言》的政治学理论主要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认识。
一、关于政治现象的范围
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政治是何时产生的,它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它的发展趋势如何,一句话,政治的范围--包括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是什么,这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宣言》对此作出了简明扼要的问答。
首先,《宣言》界定了政治现象的时间范围。
政治现象是历史范畴,还是永恒存在的?这是自政治学产生以来人们就争论不休的问题。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亚里斯多德曾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名言的含义之一就是,有人类就有政治,政治与人类共始终。我国当代学者尚清利同志也认为,“早在原始共产主义条件下”,就已经形成了“管理社会事务的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就是政治”;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公共权力仍将存在,政治也仍将存在,“断言在共产主义社会政治将消失”“是不妥的”②。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宣言》的有关论述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还将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消亡,它不是永恒存在的。
固然,在原始公社内部就已经产生了公共权力。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就曾描述过这种权力形成的原因:在人们的社会地位完全平等的原始公社内,由于要保护公社的共同利益而产生了由公社个别成员担当并被赋予了全权的公共职位,以解决争端、制止个别人越权、监督用水、执行宗教职能等等③。但是,这种公共权力并不等于政治。因为,第一,社会上不存在维持这种权力的强制机关,如法庭、监狱等;第二,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产品没有剩余,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没有任何特权,不能凭借这种权力谋取私利,因而他们不是临驾于社会之上的主人,而是“站在社会之中的公仆;第三,人们对公共权力的服从不是强力压制的结果,而是一种靠习俗的约束和对首领的尊敬而产生的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④。
固然,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仍然会存在公共权力。只要存在着人类社会,存在着社会关系,只要人们需要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进行共同的活动,就必然存在公共权力。但是,正象在原始社会里一样,共产主义社会的公共权力也不能与政治划等号。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第二章中精辟地指出:“在发展进程中,当阶级差别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众的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⑤政治只存在于阶级社会,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其次,《宣言》界定了政治现象的空间范围,也就是界定了政治现象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标准。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现象是复杂多样的,有些现象明显是政治现象,有些则不太明显。这就存在一个识别政治现象的标准问题。在《宣言》第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标准,而且是一个科学的标准:“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⑥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利益是各阶级最基本的利益,各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彼此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阶级斗争。因此,阶级斗争、处理阶级关系成为政治的中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政治学把政治斗争仅仅看成个人之间、集团之间的关系和斗争。这是不科学的。只有从阶级关系、阶级斗争的角度才能看清政治的实质,才能正确区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
二、关于国家的定义和本质
《宣言》为国家下了两个非常精辟的定义,深刻地揭示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国家的本质。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定义。
在谈到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发展历程时,《宣言》指出:“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也就是说,它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后来列宁对这一点作了更加明确的概括:“资产阶级国家虽然形式极其繁杂,但本质是一个:所有这些国家不管怎样,归根到底一定是资产阶级专政。”⑦
有人认为,既然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代议制(又称议会制、国会制,指以自由、平等、民主为口号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不能说它的本质是资产阶级专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在代议制国家中,尽管资产阶级宪法标榜全国政治活动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大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议会体现全体人民的意志,但实际上,并不是议会领导政府,而是政府控制议会;议员不是对人民负责,而是为资本家效劳。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恩格斯后来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作了十分重要的补充论述。他指出:“现代的代议制的国家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但也例外地有这样的时期,那时互相斗争的各阶级达到了这样势均力敌的地步,以致国家权力作为表面上的调停人而暂时得到了对于两个阶级的某种独立性。”⑧
下面我们再来看《宣言》为国家所下的第二个定义。
在谈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时,《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里的国家是指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一定义很容易看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在《国家与革命》一书的第二章第一节里,列宁对这一定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作了十分详细的解说。但遗憾的是,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的这一重要定义和列宁的精辟解说,都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几乎所有的政治学论著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时,连提都没有提到这一定义和解说。
列宁指出:“在这里我们看到……给国家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定义,这个定义也属于马克思主义中‘被人忘记的言论’;‘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国家的这个定义,在各正式的社会民主党最流行的宣传鼓动书刊中不仅从来没有解释过,而且恰恰被忘记了,因为它同改良主义是根本不相容的,它直接打击了‘民主的和平发展’这种常见的机会主义偏见和市侩幻想”⑨
列宁着重从下面几个方面解说了《宣言》为社会主义国家所下的定义:
--“劳动者所需要的‘国家’,就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只是抽象地议论无产阶级需要国家,避而不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即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只有无产阶级这一特殊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它“是唯一能够团结一切被剥削劳动者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把资产阶级完全铲除的阶级”(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家问题上“运用的阶级斗争学说,必然导致承认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即承认不与任何人分掌而直接凭借群众武装力量的政权。”(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是同他们关于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的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作用的最高表现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既然无产阶级必须担负这一作用、完成这一使命,“那末自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革命去消灭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国家机器!事实上,“在《共产党宣言》中已接近于得出这个结论”(13)。
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由于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最高表现是无产阶级专政,特别是由于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14)。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中,无产阶级专政是最受内外敌人忌恨、攻击的理论之一。攻击的手法之一便是否认这一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考茨基在其名噪一时的小册子《无产阶级专政》中说,无产阶级专政只是马克思在一封信(指《哥达纲领批判》--引者)中偶然使用的一个“词儿”,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并非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学者哈尔·德雷珀在1962年宣称自己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中,只有11篇18处使用了“无产阶级专政”或“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样的术语(15),而且使用的年代集中在1850-1852年、1871-1875年、1891-1895年三个时期,其中两次停止使用这个术语的时间都长达20年左右。言下之意是,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
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
让我们看看恩格斯的论述。在1972-1873年写成的《论住宅问题》一文中,恩格斯说:“德国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即关于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政治行动,必须实行专政以过渡到废除阶级并和阶级一起废除国家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申述过并且以后又重述过无数次。”(16)在1883年写给菲·范一派顿的信中,他又说:“我们始终认为,为了达到未来社会革命的这一目的以及其他更重要得多的目的,工人阶级应当首先掌握有组织的国家政权并依靠这个政权镇压资本家阶级的反抗和按新的方式组织社会,这一点在1847年写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二章末尾已经阐明。”(17)这里,恩格斯说得明明白白:无产阶级专政是他和马克思在《宣言》等著作中申述过“无数次”的一个“始终”如一的基本观点。
那么,《宣言》究竟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哪些理论呢?主要有下面四点:
--通过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使自己变成社会的统治阶级、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前提。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明确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条件--夺取国家政权。他们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组织成为统治阶级”。
--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国家制度,它内在地包含着无产阶级民主,是民主与专政的有机统一。
任何阶级的专政都是与暴力统治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暴力就谈不上专政,就没有专政。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告诫我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必须“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意思就是说,无产阶级必须凭借政权的力量对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实行暴力统治。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次要的方面。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作为一种国家制度的无产阶级专政,它的实质又“不仅在于暴力,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18)。《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同“争得民主”平行地并列在一起,一同作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目标。这充分说明,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民主是无产阶级专政题中应有之义。资产阶级卫道士为了贬低、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故意把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概念同民主这个概念对立起来,把无产阶级专政说成是排斥民主、没有民主的“纯粹专政”,这是别有用心的歪曲。其实,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就是无产阶级民主,民主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方面。
--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应该“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生产资料集中到自己手里,即把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个根本任务。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我们还没有发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明确提法,但是,他们关于“两个文明”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宣言》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表述。在第一章中,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就被各民族的和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在第二章中,他们又说:“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他们甚至还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的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这样更为明确的概念。很显然,他们关于共产主义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占有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思想,就是未来新社会“两个文明”思想的萌芽。
《宣言》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核心就是“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个根本任务。
对全体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彻底改变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三个根本任务。《宣言》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这就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在全世界实现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的,一旦实现了这一目的,无产阶级专政自身也就消亡了。
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必然导致阶级的消失。“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19),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而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20)。《宣言》强调指出:“在发展进程中,当阶级差别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众的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权力,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这就是说,随着阶级的消失,集中体现“公众的权力”、“政治权力”的国家,也就不成为国家了,它再也不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了。国家已经成为多余的东西,它只好消失。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失,人类自然而然地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预测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所谓“联合体”,就是指的共产主义社会。
四、关于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并没有从正面使用过“统一战线”一语。但是,这并不排斥他们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统一战线理论。《宣言》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950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统战会议上指出,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所概括的《宣言》的基本思想,就是我们组织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还把《宣言》的基本思想简明地表述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21)
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统一战线的总的原则:“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具体地说,共产党人在革命运动中要实行三种联合:第一,共产党要同“其他工人政党”联合;第二,共产党要同“社会主义民主党”联合;第三,共产党要同资产阶级政党联合。
为什么要实行这三种联合呢?
--共产党之所以要同“其他工人政党”联合,是因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还因为共产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同“其他工人政党”所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具体利益、眼前利益可以互补。
--共产党之所以要同“社会主义民主党”联合,是因为彼此都与资产阶级处于对立的地位,彼此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保守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当然,在同“社会主义民主党”联合时,共产党“并不因此放弃对那些从革命的传统中产生出来的空谈和幻想采取批判态度的权利”。这就是说,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要保持对同盟者的批评自由。
--共产党之所以要同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是因为二者都有共同的敌人--封建势力,二者可以“一起去反对君主专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同样,在同资产阶级政党联合时,“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在推翻封建势力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以便“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这就是说,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
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核心。《宣言》实际上也表达了这一思想。因为,“在统一战线中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保持对同盟者的批评自由,实质上也就是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22)后来,马克思将这一思想表达得更为明晰:“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23)
注释:
①《政治学原理》第20、21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第2版。
②《浅谈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8页。
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8页。
⑤凡是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见《共产党宣言》。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
⑦《列宁选集》第3卷第200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8页。
⑨⑩(11)(12)(13)《列宁选集》第3卷第190-192页。
(14)参见《列宁选集》第3卷第199页;另参黄德民等:《一定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论探讨》1990年第5期。
(15)根据我国学者的统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中,有19个地方提到无产阶级专政。参见朱虹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十九处论述》,《社会主义研究》1986年第1期。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2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38页。
(18)《列宁选集》第3卷第857页;另参《列宁选集》第4卷第4-9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0页。
(21)(22)见林远主编:《统一战线概论》第4、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434页。
标签:共产党宣言论文; 政治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政治学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宣言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列宁选集论文; 统一战线论文; 恩格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