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论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建设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论述论文,中国革命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邓小平关于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论述
第一,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说:“现在我还想提出一个新的要求,这不仅是专对新干部,对老干部也同样适用,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146页)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说:“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831~832页)马克思在这里阐明由于资本主义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由这一矛盾表现出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工人阶级必然会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使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05~306 页)从马克思所说的话中能够看出: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之后,经过一个过渡时期,没收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劳动群众所公有,引导个体农民走上集体化的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内,经过长期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发展到共产主义。
第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结合不断变化着的实际。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和吸收了他们的前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学说的合理的内容,并根据他们当时所处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由竞争已高度发展和已出现了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经济情况,深入研究了它们的各种经济现象和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趋势后,所总结出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各国的具体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经过了一百多年后,一些发达国家的具体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发展中的国家具体经济情况也有了很多的不同。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不断变化着的实际,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俄国的十月革命和我们中国的革命,不就是这样成功的吗?”(《邓小平文选》第3卷,146页)邓小平在这段话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联系本国现时的社会实际,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时社会经济和各种实际的特殊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二、邓小平论述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困难的时候是一种精神支柱。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同上书,137 页)邓小平在这段话里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具有马克思主义所科学预见的共产主义信念或理想。有了这种崇高的信念和理想,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会不顾任何牺牲,去为其实现而奋斗。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说:它经过十年的土地革命,八年的抗日战争和四年的解放战争,最终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些正是由于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并为实现这种理想去进行英勇奋斗,才最终取得胜利的。
第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具体实际情况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果。邓小平说:“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同上书,62~63页)
三、邓小平论述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经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须学习马克思主义。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遇到的情况很复杂,需要提高干部各方面的水平,需要学习很多的新知识,但仍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说:“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因此,我希望党中央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决定,使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达到我们的最后目的,实现共产主义。”(同上书,146~147页)邓小平对现时仍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是极其恳切的。只有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运用它指导我们的工作,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业推向前进。
第二,中国现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同上书,252页)在现时, 我们所以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于既有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又有个体私有制经济、私人资本家的所有制经济和外国资本家的独资企业、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企业的所有制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又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比较低,还很不平衡决定的。在生产力发展还比较低的条件下,不可能进入完全意义的社会主义,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根据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所论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第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要占主体地位。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和生产资料非公有制经济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的情况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邓小平说:“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我们吸收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同上书,149页)他的这段论述, 极其明确地阐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占有的重要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四,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段话中所阐明的生产资料被剥夺的状况和我国现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情况不同,我国现时还存在多种非公有制的经济成分。但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论述,对我国现时仍具有指导作用。邓小平运用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他在多篇著作中都阐明了我国现在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他说:“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231页)“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上书,251页)他还说:“在社会主义国家,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28 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同上书,116页)我国现时既有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 也存在着各种生产资料非公有制经济,都在发展生产力。从上边引证的邓小平几段论述来看,他讲的发展生产力,应该是着重发展公有制经济的生产力。如果非公有制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长期快于公有制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产生新的资产阶级,这绝不是邓小平所要求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所以在领导或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力时,应大力搞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使它们的生产力得到更快发展,这才是邓小平所要求的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第五,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邓小平说:“按客观规律办事。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按经济规律办事,就要培养一批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邓小平文选》第2卷,196页)这是他在1979年10月针对经济工作中存在着的一些不好的作风讲的,有不良的作风,当然不会按经济规律办事。邓小平要求我们的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是完全正确的。
第六,按价值规律办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内在的一般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进行的商品生产,其性质虽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企业的商品生产,但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企业进行商品生产时,也要购买生产资料,招聘职工,生产的商品也必须要合格、要能交换出去。邓小平说:“不对路的产品,生产那么多干什么?没有原材料,你搞什么?材料不合格,你怎么干?真正鼓干劲,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同上书,197 页)邓小平又说:“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130页)。当时正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按价值规律来办事,就是按价值规律来生产。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生产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这一论述促进了我国加速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邓小平所论述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企业的商品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商品生产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指导着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企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七,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就是按比例发展的。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比例关系,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来实现的。马克思又说:“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580页)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企业的生产,是社会化的生产。社会化的生产,就是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和各企业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生产。由于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在一起,生产任何一种产品,都必需有其他产业、部门、行业中企业生产出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否则就不能进行生产。所以,它们之间必须按比例发展。邓小平说:“过去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摆脱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而没有按比例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实可靠的高速度。”(《邓小平文选》第2卷,161页)邓小平针对当时计划制订工作中的缺点说:“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农林牧副渔之间和轻重工业之间比例失调,煤电油运和其他工业比例失调,‘骨头’和‘肉’(就是工业和住宅建设、交通市政建设、商业服务业建设等)比例失调,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除了这些比例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就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同上书,250 页)邓小平关于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必须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的理论,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必须按比例发展的理论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按照邓小平的这一理论,一定会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
第八,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方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同上书,236页)又说:“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同上书,247页)。还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373页)邓小平在这几段话里,阐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民经济的运行的调节。实行市场经济,通过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能很快地反映商品供求关系的矛盾,以指导商品的生产。但市场经济的调节,也有其弊病,即短期性和暂时性。所以市场经济必须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由计划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根据实际经济中出现的情况,灵活运用计划和市场进行调节。邓小平的这些论述,符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能够很好地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
标签:经济建设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