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依存度和失衡度的重新估算——全球生产链中的增加值贸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依存度论文,中国论文,增加值论文,外贸论文,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导论
外贸依存度,是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通常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人们还常常用出口减去进口之净额(或经常性账户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评估贸易均衡程度,或称为外贸失衡度。如果说某个国家外贸出现扭曲,通常有两层意思:第一,外贸依存度太高;第二,外贸顺差(或逆差)太高,也就是外贸失衡度太高。官方统计的我国对外贸易的货物与服务贸易依存度,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19.7%,上升到90年代的平均34.3%,并在2006年达到峰值65.2%,此后虽有所回落,但2011年我国贸易依存度仍高达50.1%。①国内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外贸依存度超过60%,非降不可”。②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提高,贸易顺差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2.01%上升到2007年峰值时的7.59%。③国外有人据此指责中国政府操纵汇率。2010年3月24日,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负责人伯格斯坦(C.Fred Bergsten)在美国国会作证时说:中国在2007年经常项目顺差超过4000亿美元,占中国GDP的11%,说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按照贸易权重法(Trade Weighted)的原则,人民币应升值至少25%,以减少中美日益严重的贸易失衡。④
一般来说,外部失衡会因国内外资金价格差异而得到调整。然而,自2005年7月人民币启动第二次汇改至2012年3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加权平均升值超过23%,⑤可是,官方统计的外贸依存度和外贸失衡度却依然居高不下。显然,统计数据和理论之间出现了矛盾。要么是经济理论错了,要么是统计数据错了。
本文第二部分讨论使用两种GDP核算法,对比外贸依存度和外贸失衡度的统计差异;第三部分讨论传统关境统计对出口增加值折返的重复计算问题;第四部分讨论产权归属对进出口数据的影响;第五部分在纠正重复计算、确认产权并且调整GDP之后,讨论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和外贸失衡度。
二、两种GDP统计对外贸依存度测算的影响
分别用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PPP)测算的我国外贸依存度差别很大。若采用汇率法计算,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在2007年高达53.4%。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在2007年只有25.4%。两者相差超过一倍。
分别用购买力平价法及汇率法,计算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2000~2008年外贸依存度的变化,如表l所示。若用汇率法计算,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虽然较高,但期间的均值仍低于加拿大、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与墨西哥持平;若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显著低于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波兰、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国家,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差不多。因此,无法得出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外贸依存度严重扭曲的结论。
在外部失衡方面,若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经常性账户余额(Current Account,CA)占GDP的比重(外贸失衡度)一直较低。1990~2000年,CA/GDP的均值仅为0.69%; 2001~2010年,这个指标的均值上升到2.60%;只有在2008年中国经常性账户余额与GDP的比重超过5%,为5.02%,2009年随即下降至2.86%(见表2)。
在世界范围内比较,中国的外部失衡问题并不突出。表3选择了2009年全世界GDP规模最大的50个国家或地区,对其经常性账户余额占GDP的比重进行比较分析。
2009年,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为2.86%,在GDP排名前50的国家或地区中仅排名第16位。忽略前15名而指责中国操纵汇率,显然是持双重标准。
三、按增加值统计法对贸易顺差与贸易失衡进行调整
(一)全值统计与增加值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海关统计的我国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从1995年的16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峰值的2981亿美元。此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顺差有所回落,2011年,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约1551亿美元。⑥
在产品的全球化生产尚未发展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流出一国的商品几乎全部由该国生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各国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产品的生产链也被最大限度地进行细分,中国、墨西哥等加工贸易比重较高的国家,按通关统计的对外贸易总值与按生产链增加值统计的对外贸易总值之间差异很大。根据Koopman、Wang和Wei等⑦估算,中国、墨西哥2003年的加工出口占全球加工出口总额的85%以上;其中,中国加工出口中,国外增加值比重约占56%,墨西哥加工出口中,国外增加值比重高达64%。
早在1999年,Feenstra等人⑧的研究指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加工产品顺差被错误地算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中,夸大了美中逆差。此后,学界开始探索将出口总值分解为每一生产环节形成的增加值的统计方法。Hummels、Ishii和Yi(简称HIY)⑨提出了测算一国直接及间接增加值出口的方法。国内学者平新乔⑩参照HIY法,利用中国1992年、1997年和2000年投入产出表,对中美贸易中的“来料加工”程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比重达22.9%,2003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为926亿美元,但美国的生产与出口额中,大约13000亿美元与之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按与中国的相关性平均5%推算,美国公司至少从中国拿走600亿美元的利润。虽然,HIY方法可用于分析一国在垂直一体化生产网络中的地位,但使用标准HIY法测算出口的国内增加值需要两个关键假设。一是对于以出口为目的及以满足国内最终需求为目的的货物生产,其进口投入的程度必须是相等的。二是所有的进口中间投入,必须100%是国外增加值。前一种假设不适用于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后一种假设不适用于通过第三方转口,且进口中包含极大自身增加值份额的发达国家。为解决HIY法的不足,Daudin、Rifflart和Schweisguth(简称DRS)(11)提出测算进口品中包含经过国外加工又返还国外的国内增加值,即出口品中折返的国内增加值份额。Koopman、Powers、Wang和Wei(简称KPWW)(12)在汲取HIY及DRS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将国民账户核算体系中的增加值统计法(Value Added)与传统通关统计法即含不同生产链中间投入品贸易的全值统计法(Gross Value)进行整合,通过构建全球多部门投入产出的数据库,将国内增加值统计从单一国家拓展至区域乃至全球,全方位地对一国贸易中国内与国外的增加值进行估算。根据KPWW的这一估计结果,以增加值统计的我国贸易顺差,较传统通关统计(或称全值统计)的贸易顺差低37.5%。
若以经常性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作为“失衡”程度的衡量指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World Economic Outlook,WEO 2011ed.),中国经常性账户失衡占全球失衡的份额已从2003年的6.8%,上升到2008年峰值时的24.3%,2009年为24.1%,2010年回落至19.9%。2010年,全球失衡的约1/5来自中国。但这一传统全值统计法,并不能准确反映产品全球加工生产链中不同环节/地域的增值过程。按此法统计的贸易顺差,与按生产链增加值统计的贸易顺差的差异越来越大。
现举例说明(如图1)。在加工贸易中,假设一家中国企业生产螺丝钉等一般零部件,创造的价值为A。出口海外之后,其中有一部分(1-α)A用于海外的最终需求;另外一部分αA用于生产硬盘等零部件,该加工过程的增加值为B。中国进口这些零部件的总价值为(αA+B)。这些进口零部件中,一部分(1-β)(=A+B)用于国内的最终需求,另一部分β(αA+B)用于生产电子产品,国内加工的增加值为C,出口额为β(αA+B)+C。
按照关境法统计,中国的总贸易额(1+α β+α)A+(1+β)B+C,(13)贸易顺差为(1+α3-α)A-(1-β)B+C,可是按照增值法统计,中国的总贸易额为A+B+C,贸易顺差为A-B+C。两种方法得出的经常项目的差距为β B-α(1-β)A。
显然,如果B/A>α(1-β)/β,那么中国的贸易顺差就可能被高估。海外生产的增加值越高,高估中国贸易顺差的可能性就越高。
两种统计方法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首先,在统计中国进口时,关境统计重复计算了进口商品中的本国增加值的折返额(αA)。此部分已在先前一般零部件出口(A)中统计过了。其次,在统计中国出口时,关境统计重复计算了进口的海外增加值。这部分已在进口中计算过。由于对进口的本国增加值及出口的国外增加值这两部分的重复计算,导致关境统计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大于实际生产的总额。因此,有必要将增值法引入国际贸易核算体系,更合理地反映在全球生产链中不同地域和不同生产环节的增加值(以下简称增值)。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描述多边贸易中各方的真实所得。
(二)增加值统计法对我国贸易总额与贸易顺差额的重新估算
增值法理论模型分为中国和海外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存在N个可贸易部门,生产n种产品,且每个贸易品均可被直接用于最终需求或作为其他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两部分贸易完全自由化,不存在贸易壁垒。按照KPWW方法,整理2002年和2007年全球投入产出表,分解中国贸易增值中的国内与国外份额。
首先,根据投入产出表的横向平衡关系:
总产出=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国内生产需求+海外生产需求)+(国内最终需求+出口)
(2)式可进一步改写成里昂惕夫逆矩阵形式(Leontief Inverse Matrix):
在计算贸易顺差的时候,关境统计法的公式:
增值统计的中国贸易顺差公式:
中国国内生产与进口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来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编制的2007年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15)(16)全球生产与进口的直接消耗矩阵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EU)投入产出数据库汇总而来。样本包括中国、欧盟27国、巴西、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挪威、南非和美国。
从表5可以清楚地看出,随着生产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对外出口中海外增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平均值从2002年的11%上升到2007年的15%,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中国进口国内增值折返的平均比重,也从2002年的12%上升到2007年的16%。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贸易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
中国对外出口中含国外增值比重较高的部门集中在办公设备和计算机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机动车及设备制造业、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产品出口中,国外增值的比重为26.3%,也就是说超过1/4的出口增值不是在中国国内产生的。在2002~2007年期间,国外增值比重年均增长较快,增速平均高于1个百分点的部门有:机动车及其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橡胶及塑料制造业。这些部门的国际化程度在近年来得到显著提高。
从表6(见第10页)可见,第一,按照关境法统计2002年中国贸易总额为57886亿元,而按照增值法统计的贸易总额是49698亿元。如果采用关境法,重复计算的部分达8188亿元,也就是说,中国的贸易总额被高估了14.1%。2007年,按照关境法与增值法统计的贸易总额相差34784亿元。关境法统计将中国贸易总额高估了20.5%,核减比率较5年前上升6.4个百分点。
第二,2002年,按照关境法统计的中国贸易顺差为3999亿元,而按增值法统计的中国贸易顺差为3186亿元,两者相差813亿元。关境法统计将中国的贸易顺差高估了20.3%。2007年,关境法统计的贸易顺差为21521亿元,按增值法统计的贸易顺差为16154亿元,两者相差5367亿元。关境法统计将中国贸易顺差高估了24.9%,该比率在5年内上升4.6个百分点。
对于不同的产业部门,采用关境法统计贸易顺差所造成的差异各不相同。按照核减比率从大到小排列,办公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最为严重,随后是纺织业、服装鞋帽皮革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11个制造业部门。2007年,采用增值法统计的办公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顺差规模为3967亿元,可是,采用关境法统计的顺差达7084亿元。后者对该部门贸易顺差的核减比率超过78%。其余部门顺差被高估的程度介于12.3%到28.6%之间。此外,除部分产业的贸易顺差被高估外,电子设备制造业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逆差被低估了。按增值法统计,2007年电子设备逆差为1951亿元,而关境统计的逆差为1468亿元,被低估了24.8%。在仪器仪表制造业,中国的逆差被低估约4.4%。
以地域概念为基础的关境统计,无法正确反映各国的实际增值,在进出口统计中不可避免地带来重复计算。这种重复计算不仅扭曲了各国贸易总额,也扭曲了各国的贸易依存度,夸大了贸易失衡度。关境法对中国、墨西哥等国的贸易顺差的扭曲最为严重。为了避免在国际贸易统计中出现重复计算,有必要将增值法引入国际贸易核算体系,从而比较客观地反映全球生产链中不同地域和不同生产环节的增值分布。
四、按产权调整的外贸失衡度
国际贸易的可持续性取决于资金流。即国际贸易不仅要考虑产品生产的地域,还要考虑其产权归属。(17)
为了准确地描述现实世界,必须在国际贸易中区分资金流和物流。由于跨国公司的产权结构相当复杂,关境统计无法区分进、出口商品的产权归属,不能指望海关提供外贸企业的资金流信息。为了区分资金流和物流,我们尝试从国际贸易的投入产出表出发,另辟蹊径。本文以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为例,利用外资出口企业初始股权结构信息,对我国加工贸易与非加工贸易总增加值中非劳动力报酬部分进行整理。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步骤
1.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的有关贸易数据,特别是双边进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WITS-COMTRADE数据库。不同出口企业的期初股权结构的数据来自《企业家名录》,其中包括43911家与外资有关的企业(外资独资、中外合资及中外合作三类)。在此,对外商独资企业以100%的外资产权处理,中外合资与中外合作企业统一用50%的产权处理方法。如果一个企业是中美合资企业,其注册资本为100万,则此处统一将100万注册资本中的50%,即50万归入美方。
2.部门分类
第一,根据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调查代码(18)(I_0610—I_4690),将505个制造行业分为八大部门,分别是:各种金属矿及非金属矿采选、冶炼业(I_0810—I_1100),食品加工及烟酒制造业(I_1310—I_1690),轻工业(I_1711—I_2452),纺织业、制帽、皮革、木制品行业(I_2511—I_3090),石油、化工制造业(I_3111—I_3199),建材制造业(I_3210—I_3499),炼铁、炼钢及各种金属延压加工业(I_3511—I_4290),各种设备、工具、仪器等专用及通用机械制造业(I_4411—I_4690,I_06110—I_0790)。(19)
第二,根据中国标准产业分类,将2007年竞争型投入产出表42个部门中与制造业有关的24个行业,分为本文所考察的八大部门(具体见表7)。
3.加工贸易出口数据处理
我国外贸出口中,对加工贸易外资的拆分步骤如下。第一步,将2007年我国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重新调整为包含加工贸易及进口中间投入数据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20)根据表8(见下页)分类,将其中24个制造业部门整理为八大部门。第二步,根据调整好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计算增加值总额中的劳动者报酬与非劳动者报酬比重。并按这两种比重调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中加工贸易的出口额。第三步,首先,将505个制造行业中的外商控股企业出口交货值占总出口交货值的比重,视为相应的外资部分(其中,中外合资企业视50%外资股权,中外合作企业视50%外资股权,外商独资企业视100%外资股权),剩余为内资部分。其次,将第二步整理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中非劳动者报酬部分,根据比重拆分为内资和外资。第四步,依据第三步计算结果,将加工贸易出口中非劳动者报酬的外资部分,根据企业所有权结构,进一步细分为具体国家。
依照以上四步,估算我国制造业加工贸易出口中产权属于外资的份额,并以此调整我国与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失衡(见图2)。
4.进口数据处理
在此,我们不考虑进口品的产权隶属问题,不区分进口商品中的外资所占比重,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进口分最终需求进口及中间投入品进口两类。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最新估算的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我国制造业中间总投入中,加工制造业进口品的中间投入部分比重仅为4.86%,比重较小。第二,在海关有关贸易方式的定义中,来料加工,或称“来料装配贸易”,是指由外商提供全部或者部分料件,中方按对方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成品交对方销售,中方收取加工费;进料加工,或称“进料加工贸易”,指中方用外汇购买进口的料件,加工后的成品或半成品再外销出口的交易形式。2007年我国海关统计的进口总值为9560亿美元,其中来料加工892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9.3%,进料加工2793亿美元,占29.2%,其他贸易方式进口额5875亿美元,占61.5%。由于来料加工的全部产权及进料加工的部分产权属于外资,这里权且假设进料加工的50%隶属国外,则进口中约有23.9%(9.3%+50%×29.2%)的产权应从中方成本中剔除。
进口商品中属于中间投入的比重为4.86%,中间投入中的来料加工及进料加工的外资比重为23.9%,综合以上两点,我国进口商品中的外商所有权比重仅为1.16%(4.86%×23.9%),在此姑且不予考察。
(二)资金流与物流的具体调整结果
与传统的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不同,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将中国的国内生产分为用于国内需求的生产、加工出口的生产、非加工出口的生产这三种生产类型,然后再分别描述其间的投入/消耗情况,并可进行贸易增加值、就业等一系列指标的测算。(22)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口对国内增加值和就业的影响,并以此估算我国对外出口中的物流与资金流情况。表8是简化了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结构。
中国出口商品的投入可以分为劳动投入和非劳动投入(包括资本、技术、品牌、专利等回报)。由于来料加工的生产过程发生在中国,劳动力投入产生的劳动报酬绝大部分应归为中方收入。而在加工贸易中,非劳动报酬归企业产权所有者拥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外国投资者。非劳动报酬理应按照跨国公司的股份结构来分配。因此,必须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中,区分加工贸易出口部分的劳动报酬与非劳动报酬,然后将非劳动报酬按照各国占有股份的比例分配。
根据43911个外资企业成立之时的初始股权信息,(23)将43911个企业所属的505个部门,按企业主营业务整理为本文考察的八大制造业部门。其中,,i=1…,8,为本文整理的八大制造业部门外资所占比重的均值。
2007年中国工业制成品进口为7128.6亿美元,出口为11562.7亿美元,剔除出口中产权属于外资的1462.8亿美元,中国工业制成品外贸顺差额应该从原来的4434.1亿美元下降至2971.3亿美元,下降幅度32.98%。这就是说,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顺差中,将近1/3的产权不属于中国企业。
在2007年中国制造业总出口中,所有权调整之后属于外资的部分为1462.82亿美元,也就是说,大约有12.65%的制造业出口商品的产权不属于中国。其中约1342.47亿美元的出口值产权属于美、英、日、法、意等17国所有。(24)表11(见下页)列举了2007年中国和美国八大主要制造业贸易产权的调整情况。
2007年,中美双边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693.9亿美元和2326.8亿美元,美方逆差为1632.9亿美元。美方拥有产权的中国贸易出口额约720.73亿美元。在机械制造业、石化和专用、通用的出口商品中,美资企业拥有的产权比例较大。根据所有权隶属进行调整,中美贸易顺差额应该从1632.9亿美元调整为912.17亿美元,调整幅度达44.14%。即中美贸易顺差额中有44%左右的产权属美国企业。中国和美国之间确实存在着贸易失衡,但是其数值远远低于根据海关数据计算出来的失衡度。
如果剔除在出口商品中产权属于外资企业的部分,以2007年为例,中国经常性账户余额从3718亿美元下降至2225亿美元。经常性账户占GDP的比重,如按汇率法计算,由10.13%下降为6.67%;如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由5.22%下降为3.13%,其他年份的数据都低于3%。
采用未经调整的2007年购买力平价数据,中国的经常性账户余额占GDP的比例,在全球最大的50个经济体中位居第13名。如果剔除外资产权部分,中国的排名降低到第17位。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经常性账户余额占GDP的比重一直位于基本合理的区域之内。显然,以经常性账户余额占GDP的比重为依据,所谓“中国操纵汇率”的指责缺乏根据。
五、对外贸依存度和外贸失衡度的校正
综上所述,GDP数据存在扭曲,采用汇率法可能低估中国GDP。由于中国的加工贸易顺差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会出现重复计算导致的误差;此外,在中国出口产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产权属于外资。在研究外贸失衡程度的时候,必须剔除产权属于外资的部分。在计算中国外贸依存度和失衡度的时候,必须进行这三个方面的调整。
扣除在2007年出口商品额中产权属于外资的部分即1462.8亿美元之后,中国的经常性账户顺差从3718亿美元下降为2255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如果再扣除加工贸易重复计算部分,经常性账户顺差进一步下降为1549亿美元。
按照官方数据计量的外贸失衡度,2007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为10.13%,在选取的20个国家中位居第二。如果采用购买力平价法统计GDP,并且将服务业比重调整到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扣除在加工贸易中的重复计算,扣除出口商品中产权属于外资的部分,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从10.13%下降为2.11%,在样本中的排名从第二位下降至第九位(见表17)。
按照官方统计数据,将2007年94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和外贸失衡度放在一起,从图3(见下页)中可见,中国的经常性账户余额占GDP的比重较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较高,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两个指标都高于中国的国家和地区还有不少。即使按照这组数据,也很难得出中国外贸依存度和外贸失衡度特别异常的结论。
如果扣除加工贸易重复计算,中国的外贸顺差显著减少。在94个国家和地区当中,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和失衡度都处于较为正常的状态。
在扣除加工贸易导致的重复计算之后,如果再剔除其中那些产权属于外资的出口,中国经常性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和对外贸易依存度都大幅度下降。
可见,在扣除加工贸易的重复计算和剔除产权属于外资的出口之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并不高,也不存在严重的外贸失衡。指责“中国操纵汇率”是毫无根据的。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专业和客观的审稿意见,感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教授、余淼杰教授组织的国际经济学讨论会。文责自负。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63页。
②转引自沈利生:《论外贸依存度——兼论计算外贸依存度的新公式》,《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③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2),第20-63页。
④C.Fred Bergsten,"Correcting the Chinese Exchange Rate:An Action Plan," Speeches,Testimony Papers,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Sep.15,2010.http://www.piie.com/publications/pubs_year.cfm?ResearchTypeID=7 &ResearchYear=2010.
⑤“人民币对美元加权平均汇率——当月数”,宏观月度数据,中经数据库。
⑥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12)》,第63页。
⑦R.Koopman,Z.Wang and S.J.Wei,"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Assessing Domestic Value-adde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 NBER Working Paper No.14109,June 2008,http://www.nber.org/paper/w14109; R.Koopman,W.Powers,Z.Wang and S.J.Wei,"C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 NBER Working Paper No.16426,September 2010,http://www.nber.org/paper/w16426.
⑧R.Feenstra,H.Wen,W.W.Tye and Y.Shunli,"Discrepancies in International Data:An Application to China-Hong Kong Entrepot Trad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9,No.2,May 1999,pp.338-343.
⑨D.Hummels,J.Ishii and K.Yi,"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54,No.1,June 2001,pp.75-96.
⑩平新乔:《产业内贸易理论与中美贸易关系》,《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9-10期。
(11)G.Daudin,C.Rifflart and D.Schweisguth,"Who Produces for Whom in the World Economy?"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44,No.4,November 2011,pp.1403-1437.
(12)R.Koopman,W.Powers,Z.Wang and S.J.Wei,"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
(13)此处,总贸易额等于进出口总额,即(A)+(αA+B)+[β(αA+B)+C]=(1+α+αβ)A+(1+β)B+C;贸易顺差等于出口减去进口,即(A)+[β(αA+B)+C]-(αA+B)=(1+dβ-α)A-(1-β)B+C。
(14)数据来自宏观年度数据,中经数据库。
(15)陈锡康、杨翠红等编:《投入产出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12页。
(16)由于中国编制含加工信息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始于2007年,没有2002年官方公布的非竞争型表。在此,本文假设2000~2002年间,国内生产的进口消耗比重固定不变,利用OECD公布的中国2000年进口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对2002年进行近似替代。
(17)例如,美国Syracuse University教授Jason Dedrick指出:“iPhone和iPad所创造的利润绝大部分都被苹果公司和经销商拿走了,制造商只分得了极小的一部分。许多消费者并不知道苹果在全球的供应采购链是如何分布的,都以为中国是苹果产品的主要制造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只是苹果生产链条上一个极小的环节而已。”参见周明喜:《外媒:苹果价值链严重外倾一部iPad仅$10留给中国》,人民网,2012年2月2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0846/17003736.html.
(18)密西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http://chinadatacenter.org/Data/ServiceContent.aspx?id=1568.
(19)中国标准产业分类(CISIC)四位码中的前两位,例如,轻工业(17—24)表示产业标准分类中1711—2452均归为轻工业部门。
(20)由于官方的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只公布了2007年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有关2007年含出口加工信息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来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联合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属项目成果之一。
(21)齐舒畅、王飞、张亚雄:《我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编制及其应用分析》,《统计研究》2008年第5期。
(22)Lawrence J.Lau等:《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23)商务部:《2010中国外资企业名录(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名录中英文对照)》,北京:商务部出版社,2010年。由于中外合作企业与中外合资企业的股权结构随时间变化,在无法获取详细外资出口企业股权结构信息的基础上,本文只能用初始注册股权信息进行替代。
(24)由于《2010中国外资企业名录(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名录中英文对照)》只涵盖出口企业与日本、韩国、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美国、瑞典、瑞士、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奥地利等17国外资的初始股权信息,因此本文考察的外资即为这17国资本。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同各国(地区)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栏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总额为2618.26亿美元,其中与17国的顺差额高达1923.44亿美元,占我国顺差总额的73.5%。可以说,这17个样本国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外贸情况,重新评估其与中国双边贸易中的资金隶属关系,能较好地反映我国真实的对外贸易顺差。
(25)将服务业调整到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测算,因篇幅受限,本文未展开讨论,有兴趣的读者可直接向作者索取其评估。
标签:贸易顺差论文; 加工贸易论文; 投入产出表论文; 增加值论文; 中国制造业论文; 对外贸易依存度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