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中的拓展性探究活动指的是学生就科学课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实践探讨的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探究互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探究活动中往往能够看见小学生一心一意做实验和激烈讨论的场景。拓展性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够满足新课改中对科学课程的新要求,即调动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学会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但是科学教师在开展拓展性探究活动中发现其有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一、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从理想和现实的角度上来看,以拓展性探究活动的形式开展科学教学能够极大地提升其教学效率,且小学生拥有着丰富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当他们对某一现象或课程感兴趣时,他们将会以无限的精力投入其中。然而,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对这个教学内容更加有兴趣,有些学生却对那个教学内容感兴趣。然而,在小学科学课本中,教学安排是十分紧凑的,每个教学内容都涉及,但是每个教学内容都不够深入。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正对某个教学内容十分感兴趣时教师却要开始下一个教学内容的现象,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持续性。
二、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受限
虽然小学科学课程的课本内容看似较少,但实际上有些教学内容可延伸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果要仔细探究这些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则需要更加多的时间,小学课程安排中的科学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小学科学教师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因此,在开展拓展性探究活动中,教师经常会以限制学生探究时间的形式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这种活动开展的方式会使得学生和教师都无法尽情沉浸在科学的海洋中,对保证和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程的热情不利,甚至有可能打击学生学习科学和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三、忽视对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是天生的,只要教师营造一定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学生在学习完一种植物的特性时有可能联想到另一种植物。教师此时的做法应该是对学生予以表扬,并对另一种植物的特性进行描述,使学生明白两者的区别。但实际上的小学科学教师很少做到这点。大部分的小学科学教师要么敷衍小学生,要么直接无视小学生的问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并不是小学生通过理性思维思考出来的。因此,当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受到阻碍时,他将不会继续执意追求这一问题。但与此同时,小学生明白教师的无视,以后也会更少地使用发散思维能力,最终导致学生难以运用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思考,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不利。
针对以上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在开展小学科学拓展性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求策略以改进之,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拓展性探究活动,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课内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探究相结合的形式,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某一具体方向的探索,然后给学生安排不同的课外探究任务。这样既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也能够满足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小学教师在教授《认识金属》时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对某种金属进行探讨和研究,而对其他种类的金属则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按照课堂的探究模式进行再研究。
二、灵活安排教学任务
科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在安排上略有不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自主选择来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个过程是实现科学拓展性探究活动的基础核心。拓展性探究活动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发展,教师一定要让小学生学会自主选择与自主学习。一般来说,小学科学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将拓展性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课题研究项目。当然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对几个活动主题进行简要的说明,且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前将本班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平均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项目的研究。小组研究需要确立研究的方案并且分配好每个成员的工作安排。这样的小组探究学习能有效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样的分组可以满足学生的科学探究要求,也可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探究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由于课程设置的限制,许多内容显得过于简单,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十分浓厚。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需求,也为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也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通过实验证明,物体的沉浮与它本身的重量、体积、材料有关。这时候有些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老师,沉浮跟物体的形状有关吗?塑料能够浮于水面是不是因为它是空心的呢?”事实上,要论证“沉浮与什么因素相关”需要经过许多的实验才能够论证清楚。教师可以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在空闲时间就沉浮与物体形状、空心是否有关的问题进行继续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充分地运用发散思维,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论文作者:胡向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1
标签:科学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生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小学论文; 课程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6期论文;